吳儀洛

《本草從新》~ 卷四 草部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草部 (3)

1. 附子

烏附尖

(宣、吐風痰。)吐風痰、治癲癇。取其銳氣直達病所。(丹溪治許白雲:屢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劑、吐之不透、後用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膠痰數碗而安。)天雄(大燥回陽、補腎命火、逐風寒濕。)補下焦腎命陽虛。

(烏附天雄之尖皆向下、其臍乃向上、生苗之處、寇氏謂其不肯就下、潔古謂其補上焦陽虛、俱誤認尖為向上爾、丹溪以為下部之佐者、庶幾得之、若果上焦陽虛、則屬心肺之分、當用參耆、不當用烏附矣。)治風寒濕痹。為風家主藥。發汗。又能止陰汗。細長者為天雄。

側子(大燥、治手足風)

散側旁生。宜於發散四肢。充達皮毛。治手足風濕諸痹。連生者為側子。

白話文:

附子

烏附子尖:能宣通、吐出風痰。用於治療吐風痰、癲癇等症。其尖銳之性,能直達病灶。(張景嶽治許白雲一例:曾多次使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藥物催吐,但都效果不佳,後來用附子尖與漿水一起服用,才得以大量吐出膠狀痰液而痊癒。)天雄(附子的一種):性大熱燥烈,能回陽、補益腎臟的元陽之火,驅逐風寒濕邪。用於治療下焦(指小腹以下)腎陽虛衰的症狀。

(烏附子和天雄的尖都向下,而其臍部則向上,這是它發芽的地方。寇氏認為它不肯下行,潔古認為它能補益上焦陽虛,這都是誤把尖端當作向上的結果。張景嶽認為它是下焦的輔助藥物,比較貼切。如果真是上焦陽虛,那應屬心肺功能不足,應該使用人參、黃耆,而不應使用烏附子。)治療風寒濕痹,是治療風寒的要藥,具有發汗作用,還能止住陰汗。細長者稱為天雄。

側子(附子的一種):性大熱燥烈,治療手足風症。

附子側旁生出的部分。適合用於發散四肢經絡,使氣血充盈達於皮膚毛髮。治療手足風濕痺痛等症。連生在一起的稱為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