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卷八 木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木部 (2)

1. 苦楝子

一名金鈴子。瀉濕熱、治疝殺蟲。

苦寒。有小毒。能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為疝氣要藥。亦治傷寒熱狂。熱厥腹痛。療瘡疥。殺三蟲。(夷堅志云:消渴證、有蟲耗其津液者、取根皮濃煎、少加麝服、下其蟲而渴自止。)苦寒。止宜於殺蟲。脾胃虛寒者大忌。川產良。酒蒸。待皮軟。

(寒因熱用。)刮去皮。取肉去核。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如使核。捶碎。茴香為使。花(鋪席下、殺蚤蝨、驗。)

白話文:

苦楝子,又名金鈴子。可以排除體內濕熱,治療疝氣,並能殺死寄生蟲。

藥性苦寒,帶有輕微毒性。它能引導小腸和膀胱的熱往下走,並將心包的相火也往下導引,使小便暢通。是治療疝氣的重要藥物,也能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高熱、神志不清、手腳冰冷、腹痛等症狀,還能治療瘡疥,殺滅體內多種寄生蟲。(《夷堅志》記載:對於因寄生蟲消耗體內津液而導致的消渴症,可以取苦楝根皮濃煎,少量加入麝香服用,能驅除寄生蟲,口渴的症狀自然會停止。)苦寒的藥性,只適合用來殺蟲,脾胃虛寒的人絕對不能使用。四川產的苦楝子品質較好,要用酒蒸過,等到外皮軟化後使用。

(寒性藥物要配合熱性藥物一起使用,才能發揮藥效。)使用時要刮去外皮,取出果肉,去除果核。一般只使用果肉,不使用果核;使用果核的話,則只使用搗碎的果核。可以搭配茴香一起使用,能增強藥效。苦楝的花(鋪在席子下,可以殺死跳蚤和蝨子,有效果。)

2. 秦皮

瀉熱、治目疾、澀止痢。

苦寒。色青性澀。以其除肝熱而平木。故治目疾。(洗服皆效。)驚癇風濕諸痹。以其收澀。故治崩帶下痢。苦寒清熱。是其所長。綱目謂其久服輕身。益精有子。未必然也。出西土。皮有白點。清水碧色。書紙不脫者真。今藥客俱以此皮縛北細辛。大戟為使。惡吳茱萸。(赤眼生翳、水煮秦皮一兩、澄清、日日溫洗。)

白話文:

秦皮具有瀉熱、治療眼疾、收澀止瀉的功效。

它的味道苦、性寒,顏色青綠,性質澀滯。因為它能去除肝臟的熱邪,使肝氣平和,所以能治療眼疾。(無論是清洗或內服都有效。)對於驚厥、癲癇、風濕痹痛等症狀,因為它有收澀的作用,所以能治療崩漏、帶下、痢疾等症狀。苦寒清熱是它的主要功效。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久服能使身體輕健、增強精氣、使人容易生育,但這不一定可靠。秦皮產於西方地區,樹皮上有白色斑點,浸泡在水中會呈現碧綠色,用它寫在紙上不易脫落的才是真品。現在藥商都用這種樹皮來捆綁細辛,大戟作為使藥,忌與吳茱萸同用。(對於眼睛紅腫生翳,可用秦皮一兩水煮,澄清後每天溫洗。)

3. 樗根白皮

即臭椿根皮。澀腸燥濕。

苦燥濕。寒勝熱。澀收斂。入血分而澀血。去肺胃之陳痰。治濕熱為病。泄瀉久痢。崩帶腸風。夢遺滑精。有斷下之功。(一婦年四十餘、耽飲無度、多食魚蟹、積毒在臟、日夜二三十瀉、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甚痛、用止血痢藥、不效、用腸風藥益甚、蓋腸風、有血無膿也、服熱藥、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藥、注瀉食減、服溫平藥、則若不知、年餘垂斃、或教服人參散、樗皮人參各一兩、為末、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一錢、遂愈。)去疳䘌。

苦寒之性。虛寒者禁之。腎家真陰虛者。亦忌以其徒燥耳。痢疾積滯未盡者。勿遽用。勉強固澀。必變他證。葉、功用相仿。差不及爾。

椿根白皮。(即香椿根皮。)主用相仿。力稍遜之。根東引者良。去粗皮。醋炙或蜜炙。忌豬肉、熱面。止入丸散。不入湯煎。

白話文:

臭椿的根皮。有收澀腸道、乾燥濕氣的功效。

味苦,可以燥濕;性寒,可以抑制熱症;有收澀、固澀的作用。能進入血液,使血澀滯而止血。可以去除肺和胃中的陳舊痰液。適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疾病,例如:久瀉、痢疾、崩漏帶下、腸風下血、夢遺滑精等,有止住下流的作用。(有一個婦人,四十多歲,飲酒沒有節制,又吃很多魚蟹,導致體內積毒,每天拉肚子二三十次,大便中混雜膿血,大腸連帶肛門非常疼痛,使用止血痢的藥物,沒有效果;使用治療腸風的藥物,病情更加嚴重。因為腸風的特點是只有血沒有膿。服用熱性藥物,腹痛更嚴重,出血更多;服用寒涼藥物,拉肚子次數減少;服用溫和的藥物,則沒有效果。這樣過了一年多,病情危重,有人教她服用人參散,用臭椿皮和人參各一兩,磨成粉末,在空腹時用溫酒或米湯送服一錢,結果就痊癒了。)可以去除疳瘡。

因為藥性苦寒,所以體質虛寒的人禁用。腎臟真陰虛弱的人,也要忌用,因為它會使陰液更加乾燥。痢疾、積滯還沒排乾淨的人,也不要急著用,勉強固澀,一定會引起其他病症。葉子的功效和根皮相似,但效果稍差。

香椿的根皮(也叫椿根白皮),主要功效和臭椿根皮相似,但藥力稍弱。根部向東生長的,品質較好。要去除粗糙的外皮,用醋或蜂蜜炙烤。忌食豬肉和熱麵食。只能加入丸藥或散劑中使用,不宜煎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