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卷十二,谷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谷部 (2)

1. 秈米

一名占。補氣溫中。

甘溫。益氣溫中,和脾養胃,除濕止泄。以上麻麥稻類。

白話文:

秈米,又名占米。它能補益人體的氣,並溫暖中焦(脾胃)。

味道甘甜性溫。能增補氣力,溫暖中焦,調和脾胃功能,滋養腸胃,去除體內濕氣,並能止瀉。以上所說的是麻、麥、稻等穀物類。

2.

補、和中。

甘平。益氣和中。宜脾利胃。(吳瑞日用本草曰:稷苗似蘆、粒亦大、南人呼為蘆穄、孫炎云:稷即粟也、時珍曰:稷黍之苗、雖頗似粟、而結子不同、粟穗叢聚攢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孫氏謂稷為粟誤矣、蘆穄、即蜀黍也、其莖苗高大如蘆、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黏者也、往往以蘆穄為稷、故吳氏亦襲其誤也、今並正之。)黍之不黏者為稷。

莖、治通身水腫。(煎湯浴之。)

白話文:

味甘性平,能補養身體、調和脾胃,適合脾虛的人食用,有助於腸胃消化。(吳瑞的《日用本草》說:稷的苗長得像蘆葦,籽粒也很大,南方人稱它為蘆穄。孫炎說:稷就是粟。李時珍說:稷和黍的苗,雖然有點像粟,但結出的籽不同。粟的穗是叢聚的,而稷和黍的籽粒是分散成枝的。所以孫炎說稷是粟就錯了。蘆穄就是蜀黍,它的莖苗高大像蘆葦。現在祭祀時的人,不知道稷就是不黏的黍,常常用蘆穄代替稷,所以吳瑞也跟著犯了這個錯誤。現在一併把它們糾正。)不黏的黍就是稷。

稷的莖,可以治療全身水腫。(煎湯洗澡。)

3.

補中。

甘溫。益氣補中。(蘇頌曰:黏者為秫、可以釀酒、北人謂為黃米、亦曰黃糯、不黏者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也、時珍曰:此誤以黍為稷、以秫為黍也、蓋稷之黏者為黍、粟之黏者為秫、粳之黏者為糯、別錄本文、著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諳、往往謬誤如此、今俗不知分別、通呼秫與黍為黃米矣。)久食令人多熱煩。

(羅願爾雅翼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最黏滯、與糯米同性、其氣溫暖、故功能補肺、而多食作煩熱、緩筋骨也。)稷之黏者為黍。根、治心氣疼痛。(煎湯溫服。)

白話文:

黍,味甘性溫,能夠補益中氣,使氣血充足。(蘇頌說:有黏性的稱為秫,可以釀酒,北方人稱它為黃米,也叫黃糯;沒有黏性的稱為黍,可以食用,就像稻米有粳米和糯米一樣。李時珍說:這是錯誤地把黍當成稷,把秫當成黍了。其實稷的黏性品種是黍,粟的黏性品種是秫,粳米的黏性品種是糯米。《別錄》的原文,說明黍、秫、糯、稻的性味功效非常清楚,但是注釋的人不了解,常常犯這樣的錯誤。現在民間不區分,都把秫和黍統稱為黃米了。)長期食用會使人容易感到發熱煩躁。

(羅願《爾雅翼》說:黍的性質像夏天一樣,因為它屬火,是南方盛產的穀物,黏性最強,與糯米的性質相同,它的氣是溫熱的,所以能補益肺氣,但吃多了會使人感到煩熱,並且會使筋骨變得鬆弛。)稷的黏性品種是黍。黍的根,可以治療心氣疼痛。(用水煎湯,溫熱服用。)

4.

補氣和中。

甘。(黃粱平、白粱青粱微涼。)益氣和中。除煩渴。止霍亂下痢。利大小便。(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而黃粱尤得土氣之中和也。)粟之大者為粱。(手足生疣、白粱米粉、鐵銚炒赤、研細、以眾人唾和塗之、厚一寸、即消。)

白話文:

具有補氣、調和脾胃的功效。

味道甘甜。(黃粱性平,白粱和青粱性微涼。)可以增強體力,調和脾胃功能。能夠消除煩躁口渴,止住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還能促進大小便的順暢。(各種粱米相比其他穀物,最能滋養脾胃,而黃粱尤其得到土地平和之氣的滋養。)顆粒較大的粟米稱為粱。(如果手腳長了疣,可以用白粱米粉在鐵鍋中炒至紅色,研磨成細粉,用眾人的唾液混合塗抹在疣上,厚度約一寸,疣就會消失。)

5.

北方謂之小米。補氣養腎。

鹹淡微寒。補虛損。益丹田。開脾胃。利小便。治反胃熱痢。粱之小者為粟。(小兒重舌、嚼哺之。)

白話文:

北方稱它為小米。可以補氣、滋養腎臟。

味道鹹淡適中,性質稍微寒涼。能夠補益身體的虛損,增強丹田的機能。還可以開胃健脾,促進小便的排出。能治療胃氣上逆的嘔吐和熱性痢疾。穀子中較小的種類稱為粟。(小孩患重舌病時,可以咀嚼粟米餵食。)

6.

即黃米。益陰、利肺大腸。

甘微寒。治肺瘧。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及食鵝鴨成症。妊娠下黃汁。去寒熱。利大腸。粱米、粟米之黏者為秫。(久泄胃弱、黃米炒為粉、每用數匙、沙糖拌食、良。)

白話文:

黃米,又稱作秫米。它具有滋養陰液、有益肺部和大腸的功效。

黃米味甘,性微寒。可以用來治療肺瘧,對於體內陽氣過盛、陰液不足,導致夜晚難以入睡的情況也有幫助。此外,對於食用鵝鴨等食物後產生的不適症狀,以及孕婦出現黃色分泌物的情形,也有一定的療效。黃米能去除體內寒熱,並促進大腸蠕動。糯性較強的粱米和粟米,也被歸類為秫米。 (對於長期腹瀉、腸胃虛弱的人,將黃米炒熟磨成粉,每次用數匙,加糖拌勻食用,效果很好。)

7. 穇子

救荒。

甘澀。補中益氣。厚腸胃。濟飢。一名龍爪粟。又名鴨爪稗。(周憲王救荒本草曰:穇子生水田中、及下濕地、葉似稻、但差短、梢頭結穗、彷彿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搗米煮粥、炊飯、磨面皆宜、時珍曰:穇子、山東河南亦五月種之、苗如茭黍、八九月抽莖、有三稜、如水中藨草之莖、開細花簇簇、結穗如粟穗、而分數歧、如鷹爪之狀、內有細子、如黍粒而細、赤色、其稃甚薄、其味粗澀。)

白話文:

穇子

救荒的糧食。

味道甘甜帶澀。能補養脾胃之氣,使腸胃強健,有助於充飢。又名龍爪粟,也叫鴨爪稗。

(周憲王《救荒本草》說:穇子生長在水田或低窪潮濕的地方,葉子像稻子,但比較短,頂端結穗,很像稗子的穗。它的籽粒像黍米一樣大,呈茶褐色。可以搗成米煮粥、煮飯,或磨成麵粉食用。李時珍說:穇子在山東、河南一帶也是五月種植,幼苗像茭白和黍子,八九月抽莖,有三條稜,像水中藨草的莖。開出細小的花朵簇擁在一起,結出的穗像粟米穗,但會分出很多歧枝,像老鷹的爪子一樣。裡面有細小的籽粒,像黍米一樣細,呈紅色,外殼很薄,味道粗糙帶澀。)

8. 蜀黍

一名高粱、一名蘆穄、俗名蜀秫、又名蘆粟。溫中澀腸、救荒。

甘澀溫。溫中澀腸胃。止霍亂。黏者與黍米同功。莖高丈許。狀如蘆荻而內實。葉亦如蘆。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紅黑色。米性堅實。黃赤色。(有二種、黏者可和糯秫釀酒作餌、不黏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濟荒、可以養畜、梢可作帚、莖可織箔席、編籬供爨、最有利於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誤矣、其穀殼浸水色紅、可以紅酒。博物志云:地種蜀黍、年久多蛇。

白話文:

蜀黍,又名高粱、蘆穄,俗稱蜀秫、蘆粟。它能溫暖脾胃、收斂腸道,可以救濟荒年。

味道甘甜帶澀,性溫。能溫暖脾胃,收斂腸胃,止瀉止吐,對霍亂有效。黏性高粱的功效和黍米相同。莖部可以長到一丈多高,外形像蘆葦,但內部是實心的。葉子也像蘆葦。穗像掃帚一樣大,籽粒像花椒一樣大,有紅黑色,米粒堅硬。黃紅色的高粱有兩種,黏的可以和糯秫一起釀酒、做糕點;不黏的可以做糕、煮粥,可以救濟荒年,可以餵養牲畜。高粱的穗子可以做掃帚,莖可以織成簾子或蓆子,也可以編籬笆或當柴火燒,是最能造福百姓的作物。現在人們祭祀時,用它代替稷是錯誤的。高粱的穀殼泡在水裡會呈現紅色,可以釀造紅酒。《博物志》記載:種植高粱的地方,時間久了會有很多蛇。

9. 玉蜀黍

一名玉高粱。救荒。

甘平。調中開胃。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開花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如棕魚形。苞上出白鬚垂垂。久則苞拆子出。顆顆攢簇。子亦大如棕子。黃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狀。根葉、治小便淋瀝沙石。痛不可忍。

白話文:

又名玉高粱。可以救荒。

味道甘甜平和。可以調理腸胃、增進食慾。它的莖和葉子都像蜀黍(高粱)但是比較肥矮,也有些像薏苡(薏仁)。莖大約長到三四尺高。六七月的時候開花,花穗像秕麥的樣子。莖的中心會另外長出一個苞,形狀像棕魚。苞上會長出白色鬚鬚垂下來,過一段時間苞裂開,裡面的籽就露出來,一顆顆緊密地聚在一起。籽也像棕子一樣大,呈黃白色,可以炸或炒來吃。炒開後會像炒開的糯米一樣變成白花狀。它的根和葉子,可以用來治療小便淋漓不盡、尿道結石,以及疼痛到難以忍受的情況。

10. 菰米

一名茭米。救荒。

甘冷。止渴。解煩熱。調腸胃。可療飢。

白話文:

菰米,又名茭白米。在饑荒時期可以當作救命的糧食。

味道甘甜,性質寒涼。可以止渴、解除煩躁發熱,調理腸胃功能,並且能充飢。

11. 東廧子

救荒。

甘平。益氣輕身。久服不飢。堅筋骨。能步行。生河西。苗似蓬,子似葵,九月十月熟,可為飯食。(河西人語曰:貸我東廧、償爾田粱、郭儀恭廣志云:東廧子似葵、青黑色、並涼間有之、時珍曰:相如賦東雕凋胡、即此、魏書云:烏丸地宜東廧、似穄、可作白酒、又廣志云:粱禾蔓生、其子如葵子、其米粉白如面、可作饘粥、六月種、九月收、牛食之尤肥、此亦一谷、似東廧者也。)

白話文:

[東廧子]

可以用來救荒。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可以補益氣力,使身體輕盈。長期服用可以不感到飢餓,使筋骨強健,能健步行走。生長在河西地區。它的幼苗像蓬草,果實像葵花籽,在九月、十月成熟,可以當作飯食。(河西一帶的人常說:借我東廧子,我用田裡的糧食來償還。郭儀恭在《廣志》中說:東廧子像葵花籽,呈青黑色,在涼州一帶也有生長。李時珍說: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提到的「東雕凋胡」,指的就是這種植物。《魏書》中記載:烏丸地區適合種植東廧,它像黍子,可以釀造白酒。另外《廣志》也提到:有一種蔓生的植物,它的果實像葵花籽,米呈粉白色像麵粉,可以煮粥,六月播種,九月收成,牛吃了會特別肥壯,這也是一種穀物,和東廧子很像。)

12. 蓬草子

救荒。

酸澀平。作飯食。不飢。無異粳米。(蓬類不一、有雕蓬、即菰米也、又有黃蓬、青科、飛蓬、黃蓬草生湖澤中、葉如菰蒲、秋月結實成穗、子細如雕胡米、饑年人採食之、須浸洗曝舂、乃不苦澀、青科、西南夷人種之、葉如茭黍、秋月結實成穗、有子如赤黍而細、其稃甚薄、曝舂炊食、飛蓬乃藜蒿之類、末大本小、風易拔之、故號飛蓬、子如灰藋菜子、亦可濟荒、又魏略云:鮑出遇飢歲、採蓬實、日得數斗、為母作食、葛洪西京雜記云:宮中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邪氣、大抵三種蓬子、亦不甚相遠。)

白話文:

蓬草子

救荒時可食用。

味道酸澀,性平。可以煮成飯食用,吃了不覺得飢餓,效果和粳米差不多。(蓬類有很多種,有雕蓬,也就是菰米;又有黃蓬、青科、飛蓬。黃蓬草生長在湖澤中,葉子像菰蒲,秋天結穗,籽細小像雕胡米,饑荒的年份人們採摘食用,必須浸泡清洗、曝曬、舂搗後,才不會苦澀;青科,是西南邊疆的人種植的,葉子像茭白或黍,秋天結穗,籽像紅色的小米但更細小,外殼很薄,曬乾舂搗後煮食;飛蓬是藜蒿之類的植物,末端大根部小,容易被風拔起,所以叫飛蓬,籽像灰藋菜的籽,也可以用來救荒。另外《魏略》記載:鮑出遇到饑荒年,採集蓬的果實,每天能得到好幾斗,拿來給母親煮食。《西京雜記》記載:宮中正月上旬,在池塘邊洗漱,吃蓬草做成的糕點,用來驅除邪氣。大體上這三種蓬的籽,功效也相差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