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三 草部 (7)
卷三 草部 (7)
1. 連翹
輕宣散結、瀉火。
味苦微寒,而性升浮,其形似心(實似蓮房有瓣),故入手少陰、厥陰(心、心包),而瀉火;兼除手足少陽(三焦、膽)、手陽明經(大腸)濕熱,散諸經血凝氣聚,利水通經,殺蟲止痛,消腫排膿(皆結者散之。凡腫而痛者,為實邪;腫而不痛,為虛邪;腫而赤者,為結熱;腫而不赤,為留氣停痰),為十二經瘡家聖藥。
(經曰:諸瘡痛癢,皆屬心火。)苦寒之物,多餌即減食;癰疽潰後勿服。(集驗方,治痔瘡腫痛,連翹煎湯,熏洗後,以刀上飛過綠礬,入麝香貼之。)
白話文:
連翹
主要作用是疏散氣結、消散腫塊,並能清瀉火氣。
味道苦,藥性稍微偏寒,但性質向上升浮散。外形像心臟(果實像蓮蓬有瓣),因此能進入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而能清瀉火氣。同時也能去除手足少陽三焦經、膽經以及手陽明大腸經的濕熱。還能疏散各經脈中因氣血凝滯而產生的結聚。具有利水、疏通經絡、殺蟲止痛、消腫排膿的作用。(凡是結塊的,它都能散開;凡是腫脹且疼痛的,多屬於實邪;腫脹但不疼痛的,多屬於虛邪;腫脹且發紅的,多屬於熱邪壅結;腫脹但不發紅的,多屬於氣滯痰停。)被認為是治療十二經脈瘡瘍的良藥。
(《黃帝內經》說:各種瘡瘍的疼痛和搔癢,都與心火有關。)因為藥性苦寒,所以多吃會影響食慾,癰疽潰爛後則不宜服用。(《集驗方》中記載,治療痔瘡腫痛,可用連翹煎湯熏洗,然後用刀上刮下的綠礬,加入麝香貼在患處。)
2. 紫花地丁
瀉熱解毒。
辛苦而寒。治癰疽發背。疔瘡瘰癧。無名腫毒。葉似柳而細。夏開紫花、結角。生平地者起莖。生溝壑者起蔓。(乾坤秘藥、治稻芒黏咽不得出、地丁草嚼嚥下。)
白話文:
紫花地丁,性味辛苦,藥性寒涼,主要功效是瀉熱解毒。
可以用來治療癰疽、發背、疔瘡、瘰癧,以及各種不明原因的腫毒。它的葉子像柳葉一樣細長,夏天會開紫色的花,結出果角。生長在平地的會長出直立的莖,生長在溝渠邊的則會蔓生。(《乾坤秘藥》中記載,如果被稻芒刺到喉嚨吞不下去,可以嚼食地丁草吞下。)
3. 漏盧
瀉熱解毒。
苦下泄,咸軟堅,寒勝熱。入胃大腸。通肺小腸。散熱解毒。通經下乳。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治遺精尿血。癰疽發背。(古方以漏盧湯為首稱。)出閩中。莖如油麻。枯黑如漆者真。甘草拌蒸。連翹為使。
白話文:
瀉熱解毒。
味苦,能使人往下排泄,味鹹,能軟化堅硬的腫塊,藥性寒涼,能制伏熱邪。主要作用於胃和大腸,也能通暢肺和小腸。能散除熱毒,化解各種毒素。能疏通經絡,促進乳汁分泌。能排出膿液,止住出血。能促進肌肉生長,殺滅寄生蟲。能治療遺精、尿血、癰疽和發背等疾病。(古代醫方以漏盧湯為主要方劑。)產於福建一帶,莖像油麻,乾燥後呈現像漆一樣的黑色,才是真品。通常會用甘草一起蒸煮,並以連翹作為輔助藥。
4. 惡實
一名牛蒡子,一名鼠黏子。瀉熱解毒。
辛苦而寒,瀉熱散結除風。宣肺氣,清咽喉,理痰嗽,治痘證,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經,散諸腫瘡瘍之毒,利腰膝凝滯之氣。性冷而滑,惟血熱便閉者宜之,否則禁用。痘證虛寒泄瀉者,切勿妄投。實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淨,絞汁。
蜜和服,治中風,汗出乃愈。搗和豬脂,貼瘡腫及反花瘡(肉反出如花狀。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嚥之。)。
白話文:
它又叫做牛蒡子,也叫做鼠黏子。有瀉熱解毒的功效。
味道辛苦,屬性寒涼。可以瀉熱、散開鬱結、消除風邪。能宣通肺氣、清利咽喉、調理痰嗽。可以用來治療痘瘡,消除斑疹,並能使大小便通暢。它能行走於全身十二經絡,散發各種腫瘡、癰瘍的毒素,疏通腰膝間凝滯的氣血。因為它屬性寒冷而滑利,只適合血熱導致便秘的人使用,否則不可使用。痘瘡患者如果是虛寒體質或有腹瀉的情況,切記不可亂用。它的果實形狀像葡萄,呈褐色。要用酒拌過後蒸熟,等到表面有白霜時,擦去白霜再使用。它的根部味道苦寒,要用竹刀刮乾淨,再榨取汁液,用蜂蜜調和後服用,可以治療中風,出了汗就會痊癒。將根搗爛後和豬油混合,可以敷在瘡腫和反花瘡上。(反花瘡是瘡肉向外突出,像花一樣的瘡。小孩子咽喉腫痛,可以用牛蒡根搗汁,慢慢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