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五 草部 (3)
卷五 草部 (3)
1. 薔薇根
瀉濕熱。
苦澀而冷。入胃、大腸經。除風熱濕熱。生肌殺蟲。治泄痢消渴。牙痛口糜。(煎汁含咽。)遺溺好眠。癰疽瘡癬。(千金曰:薔薇根、角蒿、口瘡之聖藥、角蒿所在多有、開淡紅紫花、角微彎、長二寸許、辛苦有小毒、治惡瘡有蟲及口齒瘡。)子名營實。酸溫。主治略同。
花有黃白紅紫數色。以黃心白色粉紅者入藥。(抱朴子方、治金瘡腫痛、薔薇根燒灰、每白湯服方寸匕、日三服。)
白話文:
可以排除體內濕熱。
味道苦澀,藥性寒涼。歸胃經、大腸經。可以排除風熱和濕熱。有促進肌肉生長和殺滅寄生蟲的作用。可以治療腹瀉、痢疾、消渴症(糖尿病)、牙痛、口瘡(煎水含漱)。也能改善遺尿和嗜睡。還能治療癰、瘡、癬等皮膚病。(《千金方》說:薔薇根、角蒿,是治療口瘡的良藥,角蒿很常見,開淡紅色或紫色的花,花角微彎,大約兩寸長,味道辛苦,略帶毒性,能治療惡瘡有蟲以及口齒疾病。)薔薇的果實叫做營實,味道酸溫,主治功效和薔薇根類似。
薔薇花有黃色、白色、紅色、紫色等多種顏色,以黃色花心、白色、粉紅色的花朵入藥。(《抱朴子》中記載一個藥方,治療金瘡腫痛,用薔薇根燒成灰,每次用白開水服用一小勺,每天三次。)
2. 土茯苓
通、祛濕熱。
甘淡而平。祛濕熱以利筋骨,利小便以止泄瀉。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楊梅瘡古方不載、明正德間起於嶺表、其證多屬陽明、厥陰、而兼及他經、蓋相火寄於厥陰、肌肉屬於陽明故也、醫用輕粉劫劑、其性燥烈、入陽明、劫去痰涎從口齒出、瘡即干愈、然毒氣竄入經絡筋骨、血液枯槁、筋失所養、變為拘攣癰漏、竟至廢痼、土茯苓能制輕粉之毒、去陽明濕熱、用一兩為君、薏苡、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蘚皮各五分、皂角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名搜風解毒湯。)瘰癧瘡腫。
(濕鬱而為熱、營衛不和、則生瘡腫、經云:濕氣害人皮肉筋脈是也、土茯苓淡能滲、甘能和、患膿疥而血氣旺者、煎湯代茶、甚妙。)淡滲傷陰。肝腎陰虧者勿服。大如鴨子。連綴而生。俗名冷飯糰。有赤白二種。白者良。可煮食。亦可生啖。忌茶。
白話文:
土茯苓
能疏通經絡、去除體內濕熱。
味甘淡,性質平和。能去除濕熱,使筋骨活動順暢,並能利小便以止瀉。可以治療筋骨拘攣、梅毒瘡毒。(關於梅毒,古代醫書沒有記載,是明朝正德年間在嶺南一帶出現的,這個病的症狀多半屬於陽明經、厥陰經的問題,但也可能波及其他經絡,因為相火寄居在厥陰經,而肌肉屬於陽明經的關係。當時醫生使用輕粉這種猛烈的藥物來治療,它的藥性燥熱,進入陽明經後,能去除痰涎使其從口齒排出,瘡就會乾癒。然而,毒氣卻會竄入經絡筋骨,使血液枯竭,筋脈失去滋養,變成拘攣、癰漏,甚至導致殘廢。土茯苓能解除輕粉的毒性,去除陽明經的濕熱,以一兩為主藥,配上薏苡仁、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蘚皮各五分,皂角子四分。如果氣虛,可以加入人參七分;如果血虛,可以加入當歸七分,這個方子叫做搜風解毒湯。)此外,土茯苓也能治療瘰癧、瘡腫。
(濕氣鬱積化熱,使營衛不和,就會產生瘡腫。《黃帝內經》說:「濕氣會損害人的皮肉筋脈。」土茯苓味淡,能滲濕,味甘,能調和。對於患有膿瘡疥癬,而且血氣旺盛的人,可以煎湯當茶喝,效果很好。)但因為土茯苓有淡滲的作用,會傷陰,所以肝腎陰虛的人不宜服用。土茯苓塊狀如鴨子大小,連串而生,俗名叫做冷飯糰。有赤白兩種,白色的品質較好,可以煮食,也可以生吃,但服用土茯苓時忌喝茶。
3. 萆薢
通、祛風濕。
甘苦性平。入足陽明、厥陰。(胃、肝。)祛風去濕。(陽明主肉屬濕、厥陰主筋屬風。)以固下焦。以堅筋骨。治風寒濕痹。腰痛久冷。關節老血。膀胱宿水。陰痿失溺。莖痛遺濁。痔瘻惡瘡。
(諸病皆陽明濕熱流入下焦、萆薢能去濁分清、史國信云:若欲興陽、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楊子建萬全護命方云:凡人小便頻數、便時痛不可忍者、此病必因大腑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干竭、甚則身熱、心躁思水、如此重證也、此疾本因貪酒色、或過食辛熱葷膩之物、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乘虛流入小腸、故便時作痛也、此便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不同、宜用萆薢一兩、鹽水炒為末、每服二三錢、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便數及痛自減也。腎有二竅、淋證出於溺竅、濁證出於精竅。
)陰虛火熾、溺有餘瀝。及無濕而腎虛腰痛者。皆禁。有黃白二種。黃長硬。白虛軟。(名粉萆薢。)白者良。(時珍曰:土茯苓、萆薢、菝葜、形不同而主治不甚相遠、豈一類數種乎、萆薢根細長淺白、菝葜根作塊而黃。)薏苡仁為使。畏大黃、柴胡、前胡。忌茗、醋。
白話文:
[萆薢]
能疏通經絡,祛除風濕。
味甘、苦,藥性平和。主要作用於足陽明胃經和足厥陰肝經。可以祛除風邪和濕氣。(陽明經主要管肌肉,屬濕;厥陰經主要管筋脈,屬風。)能鞏固下焦的機能,使筋骨強健。可以用於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痺痛、腰部疼痛且久病不癒、關節內有瘀血、膀胱內積存舊水、男性陰莖萎軟、小便失禁、陰莖疼痛、遺精、痔瘡、瘻管、惡性瘡瘍。
(這些病症大多是陽明經的濕熱之邪流入下焦所致,萆薢能去除濁氣,使清濁分開。史國信說:如果想使陽氣興盛,必須先滋養筋的力量;如果想使小便清澈,必須先平息肝火。楊子建的《萬全護命方》說:凡是小便頻繁,小便時疼痛難忍的人,必定是因為大腸內有燥熱,無法疏通,水分只能進入小腸,大腸更加乾枯,嚴重者會發熱、心煩、想喝水。這種重症通常是因貪戀酒色、或過食辛辣油膩食物,導致體內積有熱毒、腐敗物質、瘀血,趁虛進入小腸,所以小便時才會疼痛。這種小便頻繁而痛,和淋症小便澀痛不同。應該用萆薢一兩,用鹽水炒過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使水分轉入大腸,並且經常以蔥湯清洗肛門,使氣機通暢,這樣小便次數和疼痛自然會減少。腎有兩個孔竅,淋證從排尿的孔竅而出,濁證從排精的孔竅而出。)
陰虛火旺、小便有殘餘滴瀝的人,以及沒有濕邪但因腎虛而腰痛的人,都禁用此藥。萆薢有黃色和白色兩種,黃色的比較長且硬,白色的比較鬆軟。(白色又名粉萆薢。)白色的藥效比較好。(李時珍說:土茯苓、萆薢、菝葜,外形不同,但主要功效很相似,難道是同類不同品種嗎?萆薢的根鬚細長,顏色淺白,菝葜的根是塊狀且黃色。)薏苡仁可以作為萆薢的輔助藥。忌與大黃、柴胡、前胡同用。忌喝茶、吃醋。
4. 防己
通、行水、瀉下焦血分濕熱。
大辛苦寒。太陽經藥。(膀胱。)能行十二經。通腠理。利九竅。瀉下焦血分濕熱。為療風水之要藥。(十劑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古之通草、即今之木通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為通、與燥劑無以別矣、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主治膀胱火邪。
熱氣諸癇。(降氣下痰。)濕瘧腳氣。(足傷寒濕為腳氣、寒濕鬱而為熱、濕則腫、熱則痛、防己為主藥、濕加苡仁蒼朮木瓜木通、熱加知己、風加羌活萆薢、痰加竹瀝南星、痛加香附木香、活血加四物、大便閉加桃仁紅花、小便閉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龍膽草、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不與腳氣同論。)水腫風腫。
癰腫惡瘡。性險而健。陰虛及濕熱在上焦氣分者禁用。(東垣云:防己大苦大寒、瀉血中濕熱、亦瞑眩之藥也、服之使人身心煩亂、飲食減少、唯濕熱壅遏、及腳氣病、凡下焦濕熱、致二陰不通者、非此不效、若虛人用防己、其害有三、穀食己虧、復泄大便、重亡其血、一也;渴在上焦氣分、而防己瀉下焦血分、二也;傷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禁用血藥、三也。)出漢中。
根大而虛。通心有花紋。色黃。名漢防己。黑點黃腥木強者。名木防己。不佳。(藏器曰:治風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酒洗。惡細辛。畏萆薢、女菀、鹹鹵。(防己煎汁服、能解雄黃毒。)
白話文:
防己
能疏通、運行體內水液,並清除下焦血分的濕熱。
性味大苦、性寒。屬於太陽經的藥物(對應膀胱)。它能作用於全身十二經絡,疏通皮膚的毛孔,暢通九竅,並能清除下焦血分的濕熱。是治療風濕水腫的重要藥物。(古書《十劑》說:疏通可以去除阻塞,像是通草和防己就屬於這類藥物。古代的通草就是現在的木通。徐之才也認為能行水的就是疏通,但這樣就和燥濕藥沒有區別了。木通味甘淡,主要清除氣分的濕熱;而防己味苦性寒,主要清除血分的濕熱。)主要治療膀胱的火邪。
還能治療熱邪引起的癲癇。(可以降氣、化痰。)也能治療濕熱引起的瘧疾和腳氣。(腳氣是指足部受寒濕侵襲,寒濕鬱積而化熱,濕邪會導致腫脹,熱邪則會導致疼痛,這時防己是主要的藥物。濕邪重的,可以加薏仁、蒼朮、木瓜、木通;熱邪重的,可以加知母、黃柏;風邪重的,可以加羌活、萆薢;痰多的,可以加竹瀝、南星;疼痛明顯的,可以加香附、木香;活血的,可以加四物湯;大便不通的,可以加桃仁、紅花;小便不通的,可以加牛膝、澤瀉;疼痛延伸到手臂的,可以加桂枝、威靈仙;疼痛延伸到脅肋的,可以加龍膽草。另外,還有足跟痛的,這是屬於腎虛,和腳氣的病因不同。)還能治療水腫和風腫。
以及癰瘡腫痛和惡性瘡瘍。藥性比較峻猛而且作用強。陰虛體質和濕熱在上焦氣分的患者禁用。(東垣說:防己味大苦性大寒,能清除血液中的濕熱,但也屬於會讓人產生瞑眩反應的藥物,服用後會使人身心煩亂、食慾減少。只有濕熱壅塞,以及腳氣病,也就是下焦濕熱,導致二陰(指前陰、後陰)不通的,才用此藥有效。如果是虛弱體質的人用防己,會有三個危害:一是會使腸胃功能更差、腹瀉更嚴重、導致氣血更加虧損;二是口渴是上焦氣分的問題,而防己主要清除下焦血分的濕熱;三是傷寒邪氣傳入肺經氣分,如果濕熱導致小便黃赤,就不能用這種活血的藥。)產於漢中地區。
根部大而空虛,中間有類似花紋的紋路。顏色黃色,稱為漢防己。而有黑色斑點,氣味腥臭,木質堅硬的,稱為木防己,品質較差。(藏器說:治療風邪要用木防己,治療水腫要用漢防己。)使用時要用酒洗一下。不宜與細辛同用。忌與萆薢、女菀、鹹鹵同用。(用防己煎汁服用,可以解雄黃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