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五 草部 (3)
卷五 草部 (3)
1. 薔薇根
瀉濕熱。
苦澀而冷。入胃、大腸經。除風熱濕熱。生肌殺蟲。治泄痢消渴。牙痛口糜。(煎汁含咽。)遺溺好眠。癰疽瘡癬。(千金曰:薔薇根、角蒿、口瘡之聖藥、角蒿所在多有、開淡紅紫花、角微彎、長二寸許、辛苦有小毒、治惡瘡有蟲及口齒瘡。)子名營實。酸溫。主治略同。
白話文:
藥性:苦澀寒涼。歸入胃經、大腸經。
功效:祛風散熱、清熱解毒。生肌殺蟲。治療腹瀉、口渴。牙痛、口腔潰瘍。(將煎好的湯汁含在口中慢慢嚥下。)遺尿、嗜睡。癰疽、瘡癬。(《千金要方》中記載:薔薇根、角蒿是治療口腔潰瘍的良藥。角蒿很常見,開著淡紅或紫色的花,角微彎,長約兩寸,味道苦辛,有小毒,可以治療有蟲的惡瘡和口齒潰瘍。)
其果實的名稱是營實。性味酸溫。主治功能大致相同。
花有黃白紅紫數色。以黃心白色粉紅者入藥。(抱朴子方、治金瘡腫痛、薔薇根燒灰、每白湯服方寸匕、日三服。)
白話文:
薔薇花有黃、白、紅、紫等多種顏色。用黃色花蕊、白色花瓣和粉紅色的花朵來入藥。(抱朴子方的治金瘡腫痛配方:把薔薇根燒成灰,每次用白開水送服一勺,一天服用三次。)
2. 土茯苓
通、祛濕熱。
甘淡而平。祛濕熱以利筋骨,利小便以止泄瀉。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楊梅瘡古方不載、明正德間起於嶺表、其證多屬陽明、厥陰、而兼及他經、蓋相火寄於厥陰、肌肉屬於陽明故也、醫用輕粉劫劑、其性燥烈、入陽明、劫去痰涎從口齒出、瘡即干愈、然毒氣竄入經絡筋骨、血液枯槁、筋失所養、變為拘攣癰漏、竟至廢痼、土茯苓能制輕粉之毒、去陽明濕熱、用一兩為君、薏苡、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蘚皮各五分、皂角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名搜風解毒湯。)瘰癧瘡腫。
白話文:
土茯苓性味甘淡而平和。能夠祛除濕熱,使筋骨暢通,利尿止瀉。可以治療筋骨拘攣和楊梅瘡毒。(楊梅瘡毒古書沒有記載,明朝正德年間起源於嶺南。其症狀多屬於陽明經和厥陰經的範疇,但也會涉及到其他經絡。這是因為相火寄存在厥陰經中,而肌肉屬於陽明經的緣故。醫家使用輕粉劫劑治療,其性燥烈,進入陽明經後,劫除痰涎從口齒排出,瘡毒即可乾燥癒合。但是,毒氣會滲入經絡筋骨,導致血液枯竭,筋脈失去濡養,變成拘攣、癰漏,最終形成廢疾。土茯苓可以制約輕粉的毒性,清除陽明經的濕熱。用一兩土茯苓為君藥,薏苡仁、金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蘚皮各五分,皁角子四分。如果氣虛,再加七分人參;血虛,再加七分當歸。此方名為「搜風解毒湯」。)還可以治療瘰癧瘡腫。
(濕鬱而為熱、營衛不和、則生瘡腫、經云:濕氣害人皮肉筋脈是也、土茯苓淡能滲、甘能和、患膿疥而血氣旺者、煎湯代茶、甚妙。)淡滲傷陰。肝腎陰虧者勿服。大如鴨子。連綴而生。俗名冷飯糰。有赤白二種。白者良。可煮食。亦可生啖。忌茶。
白話文:
濕氣鬱結導致發熱,營氣和衛氣失調,就會生瘡腫。古書上說:「濕氣會損害人體的皮膚、肌肉和筋脈。」土茯苓味甘淡,能滲透濕氣,又能調和氣血。患有膿瘡和疥瘡,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土茯苓煎湯當茶喝,效果很好。但土茯苓性寒,能滲透濕氣,容易損傷陰氣,肝腎陰虛的人不能服用。土茯苓外形像鴨子,連在一起生長,俗稱冷飯糰,有赤白色兩種,白色品質較好。可以煮著吃,也可以生吃。忌喝茶。
3. 萆薢
通、祛風濕。
甘苦性平。入足陽明、厥陰。(胃、肝。)祛風去濕。(陽明主肉屬濕、厥陰主筋屬風。)以固下焦。以堅筋骨。治風寒濕痹。腰痛久冷。關節老血。膀胱宿水。陰痿失溺。莖痛遺濁。痔瘻惡瘡。
白話文:
甘苦性質平穩,歸屬於足陽明經和厥陰經(分別對應胃和肝)。
- 祛除風濕:陽明經主要負責肌肉,容易受濕邪影響;厥陰經主要負責筋脈,容易受風邪影響。
- 固攝下焦:鞏固腎氣和膀胱功能。
- 強健筋骨:滋補強壯筋骨。
適用於治療:
- 風寒濕痹:風寒濕三邪引起的痹症。
- 腰痛久冷:腰部疼痛和發冷。
- 關節老血:關節疼痛和出血。
- 膀胱宿水:膀胱中有積水。
- 陰痿失溺:陽痿和尿失禁。
- 莖痛遺濁:陰莖疼痛和尿道流膿。
- 痔瘻惡瘡:痔瘡、瘻管和惡性瘡瘍。
(諸病皆陽明濕熱流入下焦、萆薢能去濁分清、史國信云:若欲興陽、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楊子建萬全護命方云:凡人小便頻數、便時痛不可忍者、此病必因大腑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干竭、甚則身熱、心躁思水、如此重證也、此疾本因貪酒色、或過食辛熱葷膩之物、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乘虛流入小腸、故便時作痛也、此便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不同、宜用萆薢一兩、鹽水炒為末、每服二三錢、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便數及痛自減也。腎有二竅、淋證出於溺竅、濁證出於精竅。
白話文:
很多疾病都是因為陽明經濕熱流入下焦。萆薢可以清除濁氣,分清利尿。史國信說:想要提升陽氣,先要滋養筋骨;想要利尿通便,先要化解肝火。楊子建的《萬全護命方》中提到:凡是頻尿、排尿時疼痛難忍的人,這個病一定是由於大腸不通、津液只從小腸排出而導致。大腸越乾熱,身體就會越發熱,心煩口渴。這種嚴重的疾病主要是因為貪戀酒色,或者過食辛辣燥熱的葷腥油膩食物,積聚了熱毒、腐敗物和瘀血,趁虛而入小腸,所以排尿時會疼痛。這種頻尿伴隨疼痛的症狀,與淋病的澀痛不同。應該用萆薢一兩,用鹽水炒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將尿液引流到大腸。同時用蔥湯經常清洗肛門,讓氣通暢,這樣頻尿和疼痛就會減輕。腎臟有兩個竅穴,淋病來自溺竅,濁證來自精竅。
)陰虛火熾、溺有餘瀝。及無濕而腎虛腰痛者。皆禁。有黃白二種。黃長硬。白虛軟。(名粉萆薢。)白者良。(時珍曰:土茯苓、萆薢、菝葜、形不同而主治不甚相遠、豈一類數種乎、萆薢根細長淺白、菝葜根作塊而黃。)薏苡仁為使。畏大黃、柴胡、前胡。忌茗、醋。
白話文:
陰虛火旺、小便頻密,以及沒有濕氣卻腎虛腰痛的人,都禁止食用。萆薢有黃白兩種,黃色長而硬,白色虛軟,白色較好。薏苡仁為萆薢的配伍藥,忌與大黃、柴胡、前胡同用,也不宜與茶、醋一起食用。
4. 防己
通、行水、瀉下焦血分濕熱。
白話文:
疏通、利尿、清除下焦血液中的濕熱。
大辛苦寒。太陽經藥。(膀胱。)能行十二經。通腠理。利九竅。瀉下焦血分濕熱。為療風水之要藥。(十劑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古之通草、即今之木通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為通、與燥劑無以別矣、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主治膀胱火邪。
白話文:
本草性味:大寒,屬太陽經(膀胱經)。
藥效:
- 能夠通行人體的十二條經脈。
- 通暢皮膚腠理。
- 利於九竅通達。
- 瀉掉下焦的血分、濕熱。
- 是治療風水病的重要藥物。
說明:
- 十劑通草:具有通利、祛除停滯的功效,如通草、防己等。古時候的通草就是現在的木通。
- 木通味甘淡,能瀉氣分濕熱;防己味苦寒,能瀉血分濕熱。
- 主治:膀胱火邪。
熱氣諸癇。(降氣下痰。)濕瘧腳氣。(足傷寒濕為腳氣、寒濕鬱而為熱、濕則腫、熱則痛、防己為主藥、濕加苡仁蒼朮木瓜木通、熱加知己、風加羌活萆薢、痰加竹瀝南星、痛加香附木香、活血加四物、大便閉加桃仁紅花、小便閉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龍膽草、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不與腳氣同論。)水腫風腫。
白話文:
**熱氣諸癇:**降氣化痰。
濕瘧腳氣: 因足部受寒濕所致,寒濕鬱結化熱,濕則腫脹,熱則疼痛,以防己為主藥。濕重者加苡仁、蒼朮、木瓜、木通;熱重者加知母;風重者加羌活、萆薢;痰重者加竹瀝、南星;疼痛者加香附、木香;活血者加四物;大便不通者加桃仁、紅花;小便不通者加牛膝、澤瀉;疼痛連及手臂者加桂枝、威靈仙;疼痛連及脅肋者加龍膽草。有腳跟疼痛者,屬腎虛,與腳氣不同論。
水腫風腫: 由水濕或風邪所致。
癰腫惡瘡。性險而健。陰虛及濕熱在上焦氣分者禁用。(東垣云:防己大苦大寒、瀉血中濕熱、亦瞑眩之藥也、服之使人身心煩亂、飲食減少、唯濕熱壅遏、及腳氣病、凡下焦濕熱、致二陰不通者、非此不效、若虛人用防己、其害有三、穀食己虧、復泄大便、重亡其血、一也;渴在上焦氣分、而防己瀉下焦血分、二也;傷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禁用血藥、三也。)出漢中。
白話文:
長出來的惡性腫瘡。性質兇險而頑強。陰虛及上焦氣分有濕熱的人禁止使用(東垣說:防己味大苦大寒,可以瀉血中的濕熱,也是一種會導致眩暈的藥物。服用後會使人感覺身心煩亂,飲食減少。只有濕熱壅塞,或者是腳氣病,凡是下焦濕熱導致二陰不通暢的,非用此藥無效。但是虛弱的人使用防己有三個危害:第一是穀食已經不足,再瀉大便,又會損失元氣;第二是上焦氣分口渴,而防己卻瀉下焦血分;第三是傷寒的病邪傳到肺經氣分,濕熱導致小便黃赤時,禁止使用瀉血的藥物)。產於漢中。
根大而虛。通心有花紋。色黃。名漢防己。黑點黃腥木強者。名木防己。不佳。(藏器曰:治風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酒洗。惡細辛。畏萆薢、女菀、鹹鹵。(防己煎汁服、能解雄黃毒。)
白話文:
防己的根部碩大而中空,內部有通透的花紋。顏色為黃色,稱為「漢防己」。帶有黑色斑點、黃色氣味,木質堅硬的稱為「木防己」,品質較差。(《藏器》記載:治療風症使用木防己,治療水腫使用漢防己。)
防己可以用酒清洗,不適合與細辛同用。忌諱與萆薢、女菀、鹹鹵同用。(煎服防己汁液,可以解雄黃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