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卷十四,水部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水部 (6)

1. 齏水

湧吐。

酸鹹。吐痰飲宿食。酸苦湧泄為陰也。此乃作黃齏菜水也。

白話文:

湧吐,指的是吐的動作。味道是酸鹹的。它可以幫助吐出痰液、積存的食物。味道如果偏酸苦,會讓人想吐,這屬於陰性的性質。這裡說的是製作黃齏菜水的方法。

2. 甑氣水

潤利肌膚。

以器盛取。沐頭長髮。令黑潤。朝朝用梳摩小兒頭。久覺有益。(小兒諸疳遍身、或面上生瘡、爛成孔臼、如大人楊梅瘡、百藥不效、用蒸糯米甑氣水、掃瘡上、不數日即愈。)

白話文:

用器具盛裝收集(甑)蒸氣水,可以潤澤皮膚。用來洗頭可以使頭髮烏黑亮麗。每天早上用梳子沾取蒸氣水來按摩小孩的頭部,長期下來會有益處。(小孩全身長滿疳瘡,或是臉上生瘡,潰爛成坑洞,像大人得了梅毒一樣,各種藥物都無效,可以用蒸糯米的甑蒸氣水,塗抹在瘡上,沒幾天就會痊癒。)

3. 銅壺滴漏水

通、能升能降。

性滑。上可至顛,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藥。(說文曰:漏以銅壺受水、刻節、晝夜百刻、周禮周官曰:挈壺氏掌壺、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鄭康成曰:冬水凍、故以火炊水沸以沃之、謂沃漏也、後漢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曰:以銅為器、再疊差置、實以清水、下各開孔、以玉虯漏水入兩壺、右為夜、左為晝、宋會要曰、漏刻之法、有水秤、以木為衡、衡上刻疏之、曰天河、其廣長容水箭、箭有四、以木為之、長三尺有五寸、著時刻更點、納於天河中、晝夜更用之、又曰:天聖八年、燕肅上蓮花漏法、其制、琢石為四分之壺、剡木為四分之箭、以測十二辰、二十四氣、四隅十干百刻、分布晝夜、成四十八箭、其箭一氣一易、二十四氣、各有晝夜、故四十八箭、又為水匱、置銅渴烏、引水、下注銅荷中、插石壺旁、銅荷承水、自荷莖中溜瀉入壺、壺上當中為金蓮花覆之、花心有竅容箭、下插箭首、與蓮心平、渴烏漏下、水入壺一分、浮箭上湧一分、至於登刻盈時、皆如之。)以上地水類。

白話文:

銅壺滴漏的水,具有流通的特性,能向上也能向下。

性質滑利。向上可以到達頭頂,向下可以到達泉水之處。適合煎煮四肢末梢的藥。 (《說文解字》說:滴漏是以銅壺盛水,刻上節點,用來計量晝夜百刻時間。《周禮.周官》記載:挈壺氏負責管理滴漏,用水和火來維護它,用來區分白天和黑夜;到了冬天,就用火燒鼎中的水使它沸騰,然後用熱水注入滴漏。鄭康成說:冬天水會結冰,所以用火燒熱水來注入滴漏。後漢張衡製造的水力轉動的渾天儀說:用銅製作器皿,重疊放置,裡面裝滿清水,下方各開一個孔,讓水滴到兩個壺裡,右邊的壺代表夜晚,左邊的壺代表白天。《宋會要》記載,滴漏計時的方法,有水秤,用木頭做成橫樑,橫樑上刻著刻度,叫做天河,天河的寬度可以容納水箭。水箭有四支,用木頭製作,長三尺五寸,上面標示著時間的刻度,放在天河中,晝夜更換使用。又說:天聖八年,燕肅呈上蓮花漏的方法,它的構造是用石頭雕琢成四分的壺,削木頭做成四分的水箭,用來測量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節氣、四個方位、十個天干和百刻的時間,並將時間分配到白天和夜晚,總共有四十八支水箭,每支水箭代表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各有白天和黑夜,所以總共四十八支水箭。另外還有一個水櫃,上面放著銅渴烏,引導水,向下注入銅荷花中,插在石壺旁邊,銅荷花承接水,從荷花的莖中流到壺裡,壺的上方中間有金蓮花覆蓋,蓮花中心有孔可以讓水箭插入,水箭的箭頭與蓮花中心齊平,渴烏滴漏的水,進入壺中一分,浮箭就向上湧起一分,直到時間達到刻度,都是這樣運作的。)以上是關於水滴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