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六,草部 (1)
卷六,草部 (1)
1. 卷六,草部
水草類,石草類,苔類
白話文:
水生植物、岩石上的植物、苔蘚類植物
2. 澤瀉
通、利水、瀉膀胱火、去濕熱。
甘鹹微寒。入膀胱。利小便。(熱在氣分而口渴者。)瀉腎經之火邪。功顓利濕行水,治消渴痰飲、嘔吐瀉痢、腫脹水痞、腳氣疝痛、淋瀝陰汗。(陰間有汗。)尿血泄精。(既利水而又止泄精、何也?此乃濕熱為病,不為虛滑者言也;虛滑則當用補澀矣。)一切濕熱之病。
濕熱既除,則清氣上行,又能止頭旋,有聰耳明目之功。(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耳鳴目昏,滲去其濕熱,則清氣上行,頭目諸證自除。仲景八味丸用澤瀉,宗奭謂其接引桂附入腎經,時珍曰:非接引也,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也。古人用補,有宜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闔一闢,此乃玄妙,後人不知此理,專一於補,必致偏勝之患矣。王履溯洄集曰:地黃山萸茯苓丹皮,皆腎經藥,桂附右腎命門藥,何待接引乎?錢仲陽謂腎為真水,有補無瀉,或云脾虛腎旺,故瀉腎扶脾,不知腎之真水不可瀉,瀉其伏留之邪耳。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微咸,能瀉伏水故也。)澤瀉善瀉。
古稱補虛者誤矣。扁鵲謂其害眼者確也。病人無濕,腎虛精滑,目虛不明,切勿輕與。新鮮不蠹,色白者佳。去皮,鹽水拌,或酒浸。畏文蛤,忌鐵。
白話文:
澤瀉,能疏通、利小便,瀉膀胱的火氣,去除體內的濕熱。
味道甘甜帶點鹹味,性質稍微寒涼。歸膀胱經。能使小便順暢。(如果是熱邪在氣分導致口渴的狀況可以使用。)能瀉腎經的火邪。主要的功效是利濕行水。可以治療消渴症、痰飲、嘔吐、腹瀉、腫脹水腫、腳氣、疝氣疼痛、淋漓不盡的小便、陰部出汗(陰部有汗)、尿血、遺精。(既然能利水又可以止遺精,為什麼呢?這是針對濕熱引起的疾病而言,而不是虛弱滑脫的狀況,如果是虛弱滑脫,就應該使用補澀的藥物了。)一切濕熱的疾病都可以治療。
當濕熱去除之後,清氣就能向上升發,也能夠停止頭暈,有使耳朵聰敏、眼睛明亮的效果。(如果脾胃有濕熱,就會頭重、耳鳴、眼睛昏花,滲除濕熱後,清氣上升,頭部和眼睛的各種症狀自然解除。張仲景在八味丸中使用澤瀉,張宗奭認為是引導桂附進入腎經,李時珍說:並不是引導,而是取其瀉膀胱邪氣的功效。古人使用補藥,有時候需要先瀉邪,邪氣去除,補藥才能發揮作用,一開一闔,這其中的道理非常奧妙,後人不懂這個道理,只專注於補益,一定會導致偏頗的弊病。王履在溯洄集中說:地黃、山萸、茯苓、丹皮都是腎經的藥,桂附是右腎命門的藥,何必需要引導呢?錢仲陽認為腎是真水,只能補不能瀉。有人說是因為脾虛腎旺,所以瀉腎扶脾,卻不知道腎的真水不能瀉,而是要瀉其潛伏的邪氣。易老說:澤瀉能去除膀胱中留下的污垢,因為它味道微鹹,能瀉伏水。)澤瀉很擅長於瀉。
古人說澤瀉補虛是錯誤的。扁鵲說它會傷害眼睛,這話是正確的。病人如果沒有濕邪,並且是腎虛精滑、眼睛虛弱不明的狀況,切勿輕易使用澤瀉。新鮮沒有蟲蛀、顏色白者品質較好。使用時要去皮,用鹽水拌過,或者用酒浸泡。畏懼文蛤,忌鐵器。
3. 石菖蒲
宣,通竅。
辛苦而溫,芳香而散。開心孔,利九竅,明耳目,發聲音,去濕除風,逐痰消積,開胃寬中,療噤口毒痢。(楊士瀛曰:噤口雖屬脾虛,亦熱閉胸膈所致,用木香失之溫,山藥失之閉,唯參苓白朮散加菖蒲,米飲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風痹。(同黍米釀酒,治諸風。)驚癇。
崩帶胎漏,消腫止痛,解毒殺蟲。(士材曰:仙經稱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用泔浸,飯上蒸之,借穀氣而臻於中和,真有殊常之效。又曰:芳香利竅,心脾良藥,能佐地黃天冬之屬,資其宣導,若多用獨用,亦耗氣血而為殃。)香燥而散,陰血不足者禁之,精滑汗多者尤忌。
生水石間,不沾土。根瘦節密,一寸九節者良。去毛,微炒。秦艽為使。惡麻黃,忌飴糖、羊肉、鐵器。(犯鐵器,令人吐逆。)
白話文:
石菖蒲,可以宣散、疏通孔竅。
味道辛苦,性質溫和。具有芳香且能發散的特性。能開啟心竅,使九竅通暢,使耳聰目明,使聲音洪亮。能去除濕氣、驅散風邪,消除痰液、化解積滯。能開胃健脾、寬胸理氣。可以治療噤口痢疾。(楊士瀛說:噤口雖然屬於脾虛,但也是因為熱邪閉塞胸膈所導致的,使用木香會過於溫熱,使用山藥則會過於閉塞,只有用參苓白朮散加入石菖蒲,用米湯送服,胸膈一旦打開,自然就會想進食。)能治療風痹。(與黍米一起釀酒,能治療各種風病。)能治療驚癇。
能治療崩漏、帶下、胎漏。能消腫止痛、解毒殺蟲。(士材說:仙經稱之為水草中的精華,神仙的靈藥,用米泔水浸泡後,在米飯上蒸熟,藉助穀物的氣息達到平和,確實有特殊的效果。又說:石菖蒲芳香而能疏通孔竅,是心脾的好藥,能輔助地黃、天冬等藥物,幫助它們發揮宣導的作用。如果過量或單獨使用,也會耗損氣血而造成危害。)性質香燥而易發散。陰血不足的人禁用。遺精滑洩、多汗的人尤其要忌用。
生長在水石之間,不沾泥土。根部細瘦,節密集。每寸有九節的為佳。使用時要去除毛鬚,稍微炒過。以秦艽作為輔助藥。忌與麻黃同用。忌食飴糖、羊肉,忌用鐵器。(用鐵器處理會令人噁心嘔吐。)
4. 蒲黃
生、滑行血、炒、澀止血。
甘平,厥陰血分藥。(心包、肝。)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經脈,利小便,祛心腹膀胱之熱。(同五靈脂、名失笑散、治心腹血氣痛。)療撲打損傷,瘡癤諸腫。(一婦舌脹滿口,以蒲黃頻摻,比曉乃愈。宋度宗舌脹滿口,御醫用蒲黃、乾薑末等分搽之,愈。時珍曰:觀此,則蒲黃之涼血活血可知矣!蓋舌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乾薑,是陰陽相濟也。)炒黑性澀。
止一切血,崩帶泄精;無瘀者勿服。香蒲花中蕊屑,湯成入藥。(舌重生瘡,蒲黃末敷舌上,瘥;耳中出血,蒲黃炒黑,研末摻入,效。)
白話文:
生的蒲黃,性質滑利,可以運行血液、消除瘀血、疏通經脈、利小便、去除心腹膀胱的熱氣。(與五靈脂一起使用,稱為失笑散,可以治療心腹血氣疼痛。)還能治療跌打損傷、瘡癤腫痛。(曾有位婦人舌頭腫脹滿口,用蒲黃頻繁塗抹,到天亮就好了。宋度宗也曾舌頭腫脹滿口,御醫用蒲黃、乾薑末等量調配塗抹,也治好了。李時珍說:由此可見,蒲黃有涼血活血的功效。舌頭是心臟的苗,心包的相火是其臣使,加上乾薑,便是陰陽相濟。)
炒黑的蒲黃,性質變得澀,能止各種出血,如崩漏、白帶、遺精。但沒有瘀血的人不適合服用。蒲黃是香蒲花中的花蕊粉末。用湯藥時,應在湯藥煮好後再加入蒲黃。(舌頭上長瘡,用蒲黃末敷在舌頭上,可以痊癒。耳朵出血,用炒黑的蒲黃研成末摻入,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