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卷四 草部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草部 (1)

1. 卷四 草部

毒草類

2. 附子

大燥回陽、補腎命火、逐風寒濕。

辛甘。大熱純陽。其性浮多沉少。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散失之元陽。(丹溪曰:氣虛甚者、稍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功、肥人多濕亦用。)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同乾薑桂枝、溫經散寒發汗。

白話文:

辛辣甘甜。極熱純陽。其性質飄浮,多浮上而少沉降。其作用是流走而不停留。通行於十二條經絡,無所不及。能引導補氣的藥物,以恢復散失的陽氣。(丹溪說:氣虛特別嚴重的人,可以稍微加入附子,以促進人參和黃耆的功效。肥胖多濕的人也可以服用。)能引導補血的藥物,以滋養不足的陰血。能引導發散的藥物,疏通毛孔,以驅除表面的風寒。(和乾薑、桂枝一樣,溫和經絡,散寒發汗。)

)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裡之寒濕。(善引火下、行津、調塗足心、亦妙。)治三陰傷寒戴陽。(吳綬傷寒蘊要曰:附子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中寒夾陰、身雖大熱、而脈沉細、或厥冷腹痛、甚則唇青囊縮、急須用之、若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東垣治傷寒陰盛格陽、面目俱赤、煩渴引飲、脈七八至、但按之則散、用姜附湯加人參、投半斤、得汗而愈、此神聖之妙也。)中寒中風。

白話文:

用溫暖的藥物作用到下焦,以驅散體內的寒濕。(善於引火下行、運化津液、敷貼腳心,效果亦佳。)治療三陰傷寒轉入太陽病。(吳綬《傷寒蘊要》說:附子是治療陰證的重要藥物。凡是傷寒轉變為三陰、寒夾陰證,即使身體很熱,但脈搏沉細,或者四肢厥冷、腹痛,嚴重時脣青囊縮,必須緊急使用附子。如果等到陰氣極盛、陽氣耗竭時再用,就太遲了。東垣派治療傷寒陰盛格陽,患者面色通紅,煩渴引飲,脈搏七八至,但觸診時脈搏會散去,使用姜附湯加人參,服下半斤,發汗後痊癒。這是神聖奇妙的妙方啊。)中寒中風。

(卒中曰中、漸傷曰傷、輕為感冒、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氣厥痰厥。咳逆。元陽下虧、生氣不布、宜同歸地人參用。)自汗。(陳言三因方、有耆附朮附參附三湯、嘉言曰: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耆附、脾中之陽遏鬱而自汗、則用朮附、腎中之陽浮游而自汗、則用參附、凡屬陽虛自汗、不能捨三方為治。)嘔噦膈噎。

白話文:

(醫學上)中風稱為「中」,漸漸耗傷元氣稱為「傷」,輕微時會出現感冒症狀,嚴重時會造成「傷」,更嚴重時就會發展成「中」。此外還有氣虛痰阻、咳嗽、氣逆等症狀。元氣虛損,生氣不暢通,適合使用人參和地黃。

自汗。(《三因方》中提到三種湯劑:耆附湯、朮附湯、參附湯。古人說:如果是衛氣虛弱導致自汗,則使用耆附湯;如果是脾氣虛弱導致自汗,則使用朮附湯;如果是腎氣虛弱導致自汗,則使用參附湯。凡是屬於陽氣虛弱導致的自汗,都不能捨棄這三種湯劑。)

嘔吐、呃逆、膈氣上逆。

(膈噎多由氣血虛、胃冷胃槁而成、飲可下而食不下、槁在吸門、喉間之會厭也、食下胃脘痛、須臾吐出、槁在賁門、胃之上口也、此上焦名噎、食下良久、吐出、槁在幽門、胃之下口也、此中焦名膈、朝食暮吐、槁在闌門、大小腸下口也、此下焦名反胃、又有痰飲食積、瘀血壅塞胃口者、如寒痰胃冷、則宜姜附參朮、胃槁者、當滋潤、宜四物牛羊乳、瘀血者、加韭汁。)心腹冷痛。

白話文:

膈噎多是由於氣血虛弱、胃部寒冷乾燥而引起。可以喝水但不能進食,因為乾燥位於食道入口和喉嚨會厭處。食物進入胃後會感到疼痛,很快就會吐出,因為乾燥位於賁門,也就是胃的上口。這種情況稱為上焦噎。

食物進入胃後很長時間才吐出,是因為乾燥位於幽門,也就是胃的下口。這種情況稱為中焦膈。早餐後傍晚才吐出,是因為乾燥位於闌門,也就是大小腸的下口。這種情況稱為下焦反胃。

還有痰液、食物積聚、瘀血阻塞胃口的情況。例如,如果寒痰導致胃部寒冷,則宜服用生薑、附子、人參和白術;如果胃部乾燥,則應滋潤,宜服用四物湯和牛羊奶;如果有瘀血,則加韭汁。

此外,還有心腹冷痛的症狀。

暴瀉脫陽。脾泄久痢。霍亂轉筋。(寒客中焦脾胃、為霍亂、寒客下焦肝腎、為轉筋。)拘攣風痹。癥瘕積聚。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小兒慢驚。痘瘡灰白。癰疽不斂。一切沉寒痼冷之證。(經曰:陰盛生內寒、陽虛生外寒。)開關門。消腫滿。

白話文:

  • 腹瀉脫水。脾臟虛弱引起的長期腹瀉。霍亂導致肌肉痙攣。(寒氣侵襲中焦脾胃,導致霍亂;寒氣侵襲下焦肝腎,導致肌肉痙攣。)
  • 肌肉抽搐僵直。癥瘕積聚。督脈出現疾病。背部僵硬而昏厥。小兒驚嚇過度。痘瘡灰白。膿腫潰瘍不收斂。所有寒氣入裡、久寒不退的症狀。(經中說:陰氣過盛產生內寒,陽氣虛弱產生外寒。)
  • 開竅通絡。消腫脹。

(經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嘉言曰:腎之關門不開、必以附子回陽、蒸動腎氣、其關始開、胃中積水始下、以陽主開故也、集驗曰:腫因積生、積去而腫再作、若再用利藥、小便愈閉、醫多束手、蓋中焦氣不升降、為寒所隔、唯服附子、小便自通。)縮小便。

白話文:

中醫經典記載:腎臟是胃的門戶,如果這個門戶關閉不利,就會積聚水液,並與同類的水液匯聚。

中醫家嘉言說:腎臟的門戶不打開,就必須用附子來溫補陽氣,激發腎氣,門戶才能打開,胃中積聚的水液才能排出,因為陽氣主導開合。

《集驗方》記載:腫脹是因為積液產生,積液祛除了,腫脹再次出現。如果再用利尿藥,小便會更加不利。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因為中焦的氣機升降失調,被寒氣阻隔。只有服用附子,小便才能自然通暢。

(潔古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壯陽退陰。殺邪辟鬼。通經墮胎。通宜冷服。(熱因寒用也、蓋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治之以寒、則陰益甚、治之以熱、則格拒不納、用熱藥冷飲、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又有寒藥熱飲、以治熱證、此寒因熱用、義亦相同也、經曰: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如用寒治熱、用熱治寒、此正治也、或以寒治寒、以熱治熱、此反治也、經所謂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蓋借寒藥熱藥為反佐、以作嚮導也、故亦曰從治。)發散生用。

白話文:

**古文:**潔古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壯陽退陰。殺邪辟鬼。通經墮胎。通宜冷服。)

潔古說:增益陽氣的來源,來消除陰邪鬱結,這樣大小便會正常。(壯陽退陰。殺死邪氣,驅逐鬼怪。通經墮胎。一般都宜於冷服。)

(熱症因寒邪引起,因為陰寒在下面,虛陽在上浮,用寒藥治療,則陰寒更盛;用熱藥治療,則格拒不納;用熱藥冷飲,下嚥之後,冷性既解,熱性便發,情理不違,而有益處;這是反治的妙處。還有寒藥熱飲,來治療熱症,這是寒因熱用,道理也是一樣的。經文說:正證用正治,反證用反治。如用寒藥治熱症,用熱藥治寒症,這是正治;或者用寒藥治寒症,用熱藥治熱症,這是反治。經文中所謂一定要符合所治的證候,而先治它的病因,就是借用寒藥、熱藥做反佐,來作為嚮導。所以也說從治。)發散生用。

峻補熟用。(趙嗣真曰: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四逆湯、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其旨微矣、王節齋明醫雜著曰:氣虛用四君、血虛用四物、虛甚者、俱宜加熟附、蓋四君四物、皆和平寬緩之劑、須得附子健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附子熱毒、本不可輕用、但有病病當、雖暑熱時月、亦可用也、景岳曰:今之用附子者、必待勢不可為、不得已然後用之、不知回陽之功、當於陽氣將去之際、漸用以望挽回、若既去之後、死灰不可復然矣、但附子性悍、獨任為難、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參熟地甘草之類、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斯無往不利矣、丹溪曰、烏附行經、仲景八味丸、用為少陰嚮導、後世因以為補藥、誤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以行地黃之滯爾、相習用為風藥及補藥、殺人多矣、訒庵曰:附子味甘氣熱、峻補元陽、陽微欲絕者、起死回生、非此不為功、故仲景四逆真武白通諸湯多用之、其有功於生民甚大、況古人日用常方、用之最多、本非禁劑、丹溪乃僅以為行經之藥、而云用作補劑多致殺人、言亦過矣、蓋丹溪法重滋陰、故每訾陽藥、亦其偏也。)若內真熱而外假寒。

白話文:

大量使用峻補藥物。趙嗣真說:張仲景的麻黃附子細辛湯,用熟附子搭配麻黃,在發汗中兼顧溫補;四逆湯,用生附子搭配乾薑,在溫補中兼顧發汗,其用意很精微。王節齋在《明醫雜著》中說:氣虛時用四君子湯,血虛時用四物湯,如果虛證很嚴重,都應該加上熟附子,因為四君子湯和四物湯都是平和緩和的方劑,需要附子的剛烈特性來推動它們,才能發揮效用。附子性熱有毒,原本不能輕易使用,但有病就要對症下藥,即使在暑熱的季節,也可以使用。張景嶽說:現在使用附子的人,往往等到病情嚴重到無法挽回時,纔不得已用它,不知道回陽之功,應該在陽氣將要離散時,逐漸使用以期挽救,如果等到陽氣離散之後,死灰是無法復燃的。但是附子性情剛烈,單獨使用很難奏效,一定要配合甘味的大補藥物,比如人參、熟地、炙甘草之類,這些藥物都能制約附子的剛烈,幫助它發揮作用,這樣就能事事順利。朱丹溪說:烏附子能運行經絡,張仲景的八味丸中,用它作為少陰證的引路藥,後世的人卻把它當作補藥使用,這是不對的。附子有走而不守的特性,使用它主要是藉助於它的剛烈性質下行,以運行地黃的滯氣。現在習以為常地把它當作風藥和補藥使用,害死人的例子很多。龔廷賢說:附子的味道甘甜,氣性溫熱,能急劇地補益元陽,對於陽氣微弱將要絕滅的人,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沒有它就無法發揮作用,所以張仲景在四逆湯、真武湯、白通湯等方劑中常常使用它,對世人的幫助非常大。況且古人日常常用的方劑中,使用附子的最多,它本來不是禁用的藥物。朱丹溪卻只把它當作運行經絡的藥物,並且說用它作補劑會害死很多人,他的話也有點過分了。朱丹溪的治療方法重視滋補陰液,所以經常批評溫補陽氣的藥物,這也是他的偏見。

熱厥似寒。(宜承氣白虎等湯。)因熱霍亂等證服之。禍不旋踵。陰虛者。亦不可加入滋陰藥中常服。(好古曰:用附子以補火、必防涸水、若陰虛之人、久服補陽之藥、則虛陽益熾、真陰愈耗、精血日枯、而氣無所附麗、遂成不救者多矣。)從前附子皆野生。所產甚罕。價值甚高。

白話文:

發熱而呈現虛寒的症狀。(適宜使用承氣白虎湯等藥方。)由於熱性的霍亂等疾病而服用了這些藥方。禍患馬上就會出現。對於陰虛體質的人,也不可經常在滋陰藥物中加入附子。(好古說:使用附子來補火,一定要預防涸水。如果陰虛的人長期服用補陽藥物,那麼虛陽會更加旺盛,真陰會更加耗損,精血會日漸枯竭,氣血沒有依附之處,因此,很多這樣的病人就無法救治了。)從前,附子都是野生採集。產量非常少,價格很高。

而力甚大。近今俱是種者。出產多而價值賤。力甚薄。土人以鹽醃之。愈減其力。陝西出者,名西附。四川出者。名川附。川產為勝。川附體松而外皮多細塊。西附體堅而外皮光潔。以皮黑體圓、底平八角、頂大者良。修治法。煎極濃甘草水。將附子泡浸。剝去皮臍。切作四塊。

白話文:

附子的藥效很強。近年來都是種植的。產量很多,價格便宜。藥效較差。當地人用鹽醃漬,進一步降低了藥效。陝西產的稱作「西附」。四川產的稱作「川附」。四川產的品質較好。川附質地疏鬆,外皮有許多細塊。西附質地堅硬,外皮光滑。以皮色黑、形狀圓、底部平坦、八角形、頂部較大的為上品。加工方法:用很濃的甘草水將附子浸泡。剝去皮臍。切成四塊。

再濃煎甘草湯。泡浸令透。然後切片。慢火炒黃而干。放泥地上。出火毒。(有用水浸、麵裹煨令發拆、則雖熟而毒仍未去、非法之善者、有用黑豆煮者、有用甘草鹽水薑汁童便煮者、恐煮之氣味煎出、其力尤薄、且制之不過欲去其毒性爾、若用童便、是反抑其陽剛之性矣、尤非法之善者、唯用甘草湯泡浸、則毒解而力不減、允為盡善矣。市醫漂淡用之、是徒用附子之名爾。

白話文:

用濃濃的甘草湯浸泡附子,使其充分透徹。然後將附子切片,用文火炒至變黃變乾。把附子放在泥土地上,使其散發毒性。(如果用水浸泡、用麵粉包裹煨製使其裂開,那麼儘管附子熟了,毒性仍然未除,這不是好的調理方法。有的用黑豆煮,有的用甘草、鹽水、薑汁、童便煮,但恐怕這些東西的氣味會因為煮沸而散發出來,令附子的藥效變得更弱。而且,調理附子的目的只是去除它的毒性,如果使用童便,反而會抑制附子的剛陽之性,更不是一種好的調理方法。只有用甘草湯浸泡,才能去除毒性而不減弱藥效,堪稱最好的調理方法。市面上的醫生只用淡薄的附子,那不過是徒有其名罷了。)

)畏人參、黃耆、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反貝母、半夏、栝蔞、白芨、白蘞。中其毒者。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之。或用黃土水澄清。亦可解。附生者為附子。(手足凍裂、附子去皮為末、以水面調塗之。)烏頭大燥祛風、功同附子而稍緩。附子性重峻。回陽逐寒。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譯文

適合使用的人參、黃耆、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

禁忌服用貝母、半夏、栝蔞、白芨、白蘞。

中毒後,可用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毒。或用黃土水澄清後飲用,也可以解毒。

中醫中說的「附生」,指的是附子。(當手足凍裂時,將附子去皮磨成粉末,用水面調和後塗抹。)

烏頭具有強力祛風的功效,作用與附子相似,但較為緩和。附子藥性強烈,有回陽驅寒的作用。

烏頭性輕疏。溫脾逐風。寒疾宜附子。風疾宜烏頭。即附子之母。(有謂春採為烏頭、冬採為附子者、非也。)

烏附尖

(宣、吐風痰。)吐風痰、治癲癇。取其銳氣直達病所。(丹溪治許白雲:屢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劑、吐之不透、後用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膠痰數碗而安。)天雄(大燥回陽、補腎命火、逐風寒濕。)補下焦腎命陽虛。

白話文:

宣泄、嘔吐風痰。 嘔吐風痰,用於治療癲癇。取其藥性銳利,直達病竈。(丹溪給許白雲治療:多次使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藥劑,但都無法徹底嘔吐,後來使用附子尖和漿水,才開始嘔吐出大量的膠狀風痰,病情纔得到緩解。)

天雄(大燥回陽、補腎命火、逐風寒濕)。 補益下焦腎命陽氣虛弱的患者。

(烏附天雄之尖皆向下、其臍乃向上、生苗之處、寇氏謂其不肯就下、潔古謂其補上焦陽虛、俱誤認尖為向上爾、丹溪以為下部之佐者、庶幾得之、若果上焦陽虛、則屬心肺之分、當用參耆、不當用烏附矣。)治風寒濕痹。為風家主藥。發汗。又能止陰汗。細長者為天雄。

白話文:

烏頭和附子的尖端都朝下,而它們的臍部分朝上,這是生長的地方。寇氏認為它們不肯往下,趙潔古認為它們可以補上焦的陽氣不足,他們都誤認為尖端朝上。但丹溪認為它們是下部的輔助藥,這個說法比較接近事實。如果是上焦陽氣不足,那屬於心肺的問題,應該使用人參和黃耆,而不是烏頭和附子。烏頭和附子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是治療風寒濕痹的主藥。它們有發汗的作用,還能止住陰汗。瘦長的是天雄。

側子(大燥、治手足風)

散側旁生。宜於發散四肢。充達皮毛。治手足風濕諸痹。連生者為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