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二 草部 (3)
卷二 草部 (3)
1. 牡丹皮
瀉伏火、去瘀。
辛苦微寒。入手足少陰(心、腎。)厥陰。(心包、肝。)瀉血中伏火。(色赤、故入血分、能瀉諸經伏火、古方所以用治相火也、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和血涼血而生血。(血熱則枯、涼則生。)破積血。(積瘀不去、則新血不生。)通經脈。止吐衄。
(血屬陰本靜、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竅、治驚癇瘛瘲。筋脈伸縮抽掣、為瘛瘲、或手足抽掣、口眼喎斜、卒然眩僕、吐涎身軟、時發時止、為癇、皆陰虛血熱、風火相搏、痰隨火湧所致。)除煩熱。療癰瘡。(涼血。)下胞胎。退無汗之骨蒸。
(張元素曰:丹皮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仲景腎氣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按內經云:水之精為志、故腎藏志、火之精為神、故心藏神。)胃氣虛寒。經行過期不淨者勿服。胎前亦宜酌用。單瓣花紅者入藥。(時珍曰:花白者補、赤者利、須分別之。
)肉厚者佳。酒拌蒸用。畏貝母、菟絲、大黃。忌蒜、胡荽、伏砒。(丹皮根搗末服、解中蠱毒。)
白話文:
牡丹皮,具有瀉火、去除瘀血的功效。
味道辛苦,性質稍微寒涼。主要作用於手少陰心經和腎經,以及足厥陰心包經和肝經。可以瀉除血液中潛藏的火氣(因為顏色是紅色的,所以能進入血分,可以瀉除各經潛藏的火氣,古代醫方用來治療相火旺盛的症狀,世人只用黃柏來治療相火,卻不知道牡丹皮的功效更勝一籌)。可以調和血液,使血液涼潤,進而促進新血生成(血液過熱就會枯竭,涼潤就能新生)。能破除積聚的瘀血(瘀血不去除,新血就無法產生)。可以疏通經脈,並能止住吐血和流鼻血的症狀。
(血液屬陰,本性是靜止的,因為相火的逼迫,所以會向上衝出竅孔,可以治療驚嚇、癲癇、抽搐。筋脈的伸縮抽動稱為抽搐,或是手腳抽搐、口眼歪斜、突然暈倒、吐口水、身體軟弱無力、時好時壞,這是癲癇的症狀,都是因為陰虛血熱,風火相互搏擊,痰液隨著火氣上湧所導致。)能去除煩躁和發熱,治療癰瘡(因為有涼血的功效)。可以幫助胎兒娩出,退除沒有汗的骨蒸發熱。
(張元素說:牡丹皮治療沒有汗的骨蒸,地骨皮治療有汗的骨蒸。神不足的是手少陰,志不足的是足少陰。《傷寒論》的腎氣丸使用牡丹皮,就是用來治療神志不足。內經說:水之精氣為志,所以腎藏志;火之精氣為神,所以心藏神。)胃氣虛寒,以及經期過長且量不乾淨的人不宜服用。懷孕期間也應該謹慎使用。單瓣花是紅色的牡丹皮適合入藥。(李時珍說:花是白色的可以補,花是紅色的可以利,必須區分清楚。)
肉質厚實的牡丹皮品質較好。用酒拌勻後蒸煮使用。要避免與貝母、菟絲子、大黃一同使用。禁忌食用大蒜、胡荽,以及與砒霜同用。(牡丹皮根部搗成粉末服用,可以解中蠱毒。)
2. 澤蘭
通、行血、消水。
苦泄熱,甘和血,辛散郁,香舒脾。微溫行血。入足太陰、厥陰。(脾、肝。)通九竅。利關節。破宿血。通月經。消癥瘕。散水腫。(甘溫能和血行血、獨入血海、攻擊稽留、其消水腫者、乃血化為水之水、非脾虛停濕之水也。)治產後血瀝腰痛。(瘀行未盡。)身面浮腫。
吐血鼻洪。目痛頭風。癰毒撲損。性雖和緩。終是破血之品。無瘀者勿輕用。(古方澤蘭丸甚多、近今稟賦漸薄、不可常用。)時珍曰。蘭草澤蘭。一類二種。俱生下隰。紫莖素枝。赤節綠葉。葉對節生。有細齒。但以莖圓節長。葉光有歧為蘭草。莖微方。節短。葉有毛為澤蘭。
嫩時並可挼(音那。)而佩之。楚詞所謂、紉秋蘭以為佩也。(朱子離騷辨證云:必花葉俱香、燥濕不變、方可刈佩、今之蘭蕙、花雖香而葉無氣、質弱易萎、不可刈佩。)澤蘭走血分。消水腫。塗癰毒。破瘀除症。為婦人要藥。蘭草走氣分。利水道。除痰癖。殺蠱辟惡。為消渴良藥。
(經曰:數食肥甘、傳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亦名大澤蘭。(與澤蘭俱生下隰之地故也。)俗呼省頭草、夏月採置發中、則發不膩、蘭澤草、香草。(浸油塗發、去垢香澤、故名蘭澤、又名香草。)以為山蘭誤矣。
(寇宗奭、朱丹溪、並以蘭草為山蘭之葉、李時珍考眾說以譏之曰:陳遁齋閒覽云:楚騷之蘭、或以為都梁香、或以為澤蘭、或以為猗蘭、當以澤蘭為正、今之所種如麥門冬者、名幽蘭、非真蘭也、故陳止齋著盜蘭說以譏之、方虛谷訂蘭說、言古之蘭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兒菊、今所謂蘭、其葉如茅者、根名土續斷、因花馥郁、故得蘭名、楊升庵云:世以如蒲萱者為蘭、九畹之受誣也久矣、又吳與澄草廬集、有蘭說云:蘭為醫經上品、有枝有莖、草之植者也、今所謂蘭、無枝無莖、因黃山谷稱之、世遂謬指為離騷之蘭、寇氏本草、溺於流俗、反疑舊說為非、夫醫經為實用、豈可誣哉、今之蘭、果可以利水殺蠱而除痰癖乎、其種盛於閩、朱子閩人、豈不識其土產、而辨析若此、世俗至今、猶以非蘭為蘭、何其惑之甚也、洛按、時珍之辨蘭草、指實詳明、徵據鑿鑿、則蘭草為澤蘭之一類二種也、夫復何疑、若山蘭葉、全無氣味、於以上之稱名不符、何能有以上之功效乎、汪氏力辨蘭草為山蘭葉、但並無實據、不過為臆度之見爾。士材所著本草、濫收蘭葉、致無識之醫、遂有加建蘭葉為引者。
)
白話文:
澤蘭
具有疏通、活血、利水的作用。
味苦可以洩熱,味甘可以調和血氣,味辛可以疏散鬱結,香氣可以舒緩脾胃。藥性微溫,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主要作用於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脾、肝),能通暢全身的孔竅,使關節靈活,破除體內積滯的瘀血,暢通月經,消除腹部腫塊,散退水腫。(甘溫的藥性可以調和並促進血液循環,直接作用於血分,攻擊體內滯留的瘀積,它消除水腫的作用,是因血瘀而導致的水,並非脾虛停滯的水濕。)可以治療產後因瘀血未清而引起的腰痛,以及身體和面部的浮腫。
也可以治療吐血、流鼻血、眼睛疼痛、頭痛、以及癰瘡腫毒和跌打損傷。藥性雖然平和,但終究是活血破瘀的藥物,沒有瘀血的人不宜輕易使用。(古代醫方中澤蘭丸很多,但現代人體質漸弱,不宜經常使用。)李時珍說,蘭草和澤蘭是同類但不同種的植物,都生長在低濕之地。它們的莖是紫色的,枝是淡色的,有紅色的節和綠色的葉子,葉子是對生並且有細小的鋸齒。區別在於,莖圓、節長、葉子光滑且有分叉的是蘭草;莖稍微呈方形、節短、葉子有毛的是澤蘭。
嫩葉時可以搓揉佩戴在身上。楚辭所說的「把秋蘭編結起來佩戴」,(朱熹在《離騷辨證》中說:必須花和葉都有香氣,乾燥和潮濕都不會改變,才能採割佩戴。現在的蘭蕙,雖然花香但葉子沒有氣味,而且質地脆弱容易枯萎,不能採割佩戴。)澤蘭作用於血分,可以消除水腫,外敷可以治療癰瘡腫毒,破除瘀血和腫塊,是婦科的要藥。蘭草作用於氣分,可以疏通水道,消除痰積,殺滅蠱毒和辟邪,是治療消渴症的良藥。(《黃帝內經》說:過食肥甘厚膩的食物,會導致消渴症,可以用蘭草來治療,清除體內的陳舊之氣。)它也叫大澤蘭。(因為它和澤蘭都生長在低濕的地方。)俗稱省頭草,夏天採摘放在頭髮裡,可以使頭髮不油膩。又叫蘭澤草、香草。(浸泡在油裡塗抹頭髮,可以去污增香,所以叫蘭澤,又叫香草。)把它當成山蘭就錯了。
(寇宗奭和朱丹溪都認為蘭草是山蘭的葉子,李時珍考證眾說並加以駁斥說:陳遁齋的《閒覽》說:楚辭中的蘭,有人認為是都梁香,有人認為是澤蘭,有人認為是猗蘭,應以澤蘭為正確。現在種植的像麥冬一樣的,叫做幽蘭,不是真正的蘭。所以陳止齋寫了《盜蘭說》來譏諷它。方虛谷訂正《蘭說》,說古代的蘭草,就是現在的千金草,俗名孩兒菊。現在所謂的蘭,葉子像茅草,根叫做土續斷,因為花很香,所以才得了蘭的名字。楊升庵說:世人把像蒲草和萱草的植物當成蘭,屈原受到誤解已經很久了。吳與澄的《草廬集》中,有《蘭說》寫到:蘭是醫經中的上品藥材,有枝有莖,是草本植物。現在所謂的蘭,無枝無莖,因為黃山谷的稱讚,世人就錯誤地把它當成了《離騷》中的蘭。寇氏的本草,被世俗的觀點所迷惑,反而懷疑舊說不對。醫經是實際應用的,怎能胡亂編造呢?現在的蘭,真的能利水、殺蠱、除痰嗎?它在福建一帶盛產,朱熹是福建人,難道會不認識當地的特產,而做出這樣的辨析嗎?世俗至今,仍然把不是蘭的當成蘭,這是多麼的迷惑啊。我認為,李時珍對蘭草的辨別,指明了實情,證據確鑿,那麼蘭草就是澤蘭中的一個種類,還有什麼疑問呢?至於山蘭葉,完全沒有氣味,與以上的描述不符,怎麼能有以上的功效呢?汪氏極力辯解蘭草是山蘭葉,但沒有實際的依據,只不過是主觀臆測的看法。士材所著的本草,濫收蘭葉,導致沒有見識的醫生,竟然有用建蘭葉來作為藥引子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