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十二,谷部 (4)
卷十二,谷部 (4)
1. 玉蜀黍
一名玉高粱。救荒。
甘平。調中開胃。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開花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如棕魚形。苞上出白鬚垂垂。久則苞拆子出。顆顆攢簇。子亦大如棕子。黃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狀。根葉、治小便淋瀝沙石。痛不可忍。
白話文:
又名玉高粱。可以救荒。
味道甘甜平和。可以調理腸胃、增進食慾。它的莖和葉子都像蜀黍(高粱)但是比較肥矮,也有些像薏苡(薏仁)。莖大約長到三四尺高。六七月的時候開花,花穗像秕麥的樣子。莖的中心會另外長出一個苞,形狀像棕魚。苞上會長出白色鬚鬚垂下來,過一段時間苞裂開,裡面的籽就露出來,一顆顆緊密地聚在一起。籽也像棕子一樣大,呈黃白色,可以炸或炒來吃。炒開後會像炒開的糯米一樣變成白花狀。它的根和葉子,可以用來治療小便淋漓不盡、尿道結石,以及疼痛到難以忍受的情況。
2. 菰米
一名茭米。救荒。
甘冷。止渴。解煩熱。調腸胃。可療飢。
白話文:
菰米,又名茭白米。在饑荒時期可以當作救命的糧食。
味道甘甜,性質寒涼。可以止渴、解除煩躁發熱,調理腸胃功能,並且能充飢。
3. 東廧子
救荒。
甘平。益氣輕身。久服不飢。堅筋骨。能步行。生河西。苗似蓬,子似葵,九月十月熟,可為飯食。(河西人語曰:貸我東廧、償爾田粱、郭儀恭廣志云:東廧子似葵、青黑色、並涼間有之、時珍曰:相如賦東雕凋胡、即此、魏書云:烏丸地宜東廧、似穄、可作白酒、又廣志云:粱禾蔓生、其子如葵子、其米粉白如面、可作饘粥、六月種、九月收、牛食之尤肥、此亦一谷、似東廧者也。)
白話文:
[東廧子]
可以用來救荒。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可以補益氣力,使身體輕盈。長期服用可以不感到飢餓,使筋骨強健,能健步行走。生長在河西地區。它的幼苗像蓬草,果實像葵花籽,在九月、十月成熟,可以當作飯食。(河西一帶的人常說:借我東廧子,我用田裡的糧食來償還。郭儀恭在《廣志》中說:東廧子像葵花籽,呈青黑色,在涼州一帶也有生長。李時珍說: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提到的「東雕凋胡」,指的就是這種植物。《魏書》中記載:烏丸地區適合種植東廧,它像黍子,可以釀造白酒。另外《廣志》也提到:有一種蔓生的植物,它的果實像葵花籽,米呈粉白色像麵粉,可以煮粥,六月播種,九月收成,牛吃了會特別肥壯,這也是一種穀物,和東廧子很像。)
4. 蓬草子
救荒。
酸澀平。作飯食。不飢。無異粳米。(蓬類不一、有雕蓬、即菰米也、又有黃蓬、青科、飛蓬、黃蓬草生湖澤中、葉如菰蒲、秋月結實成穗、子細如雕胡米、饑年人採食之、須浸洗曝舂、乃不苦澀、青科、西南夷人種之、葉如茭黍、秋月結實成穗、有子如赤黍而細、其稃甚薄、曝舂炊食、飛蓬乃藜蒿之類、末大本小、風易拔之、故號飛蓬、子如灰藋菜子、亦可濟荒、又魏略云:鮑出遇飢歲、採蓬實、日得數斗、為母作食、葛洪西京雜記云:宮中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邪氣、大抵三種蓬子、亦不甚相遠。)
白話文:
蓬草子
救荒時可食用。
味道酸澀,性平。可以煮成飯食用,吃了不覺得飢餓,效果和粳米差不多。(蓬類有很多種,有雕蓬,也就是菰米;又有黃蓬、青科、飛蓬。黃蓬草生長在湖澤中,葉子像菰蒲,秋天結穗,籽細小像雕胡米,饑荒的年份人們採摘食用,必須浸泡清洗、曝曬、舂搗後,才不會苦澀;青科,是西南邊疆的人種植的,葉子像茭白或黍,秋天結穗,籽像紅色的小米但更細小,外殼很薄,曬乾舂搗後煮食;飛蓬是藜蒿之類的植物,末端大根部小,容易被風拔起,所以叫飛蓬,籽像灰藋菜的籽,也可以用來救荒。另外《魏略》記載:鮑出遇到饑荒年,採集蓬的果實,每天能得到好幾斗,拿來給母親煮食。《西京雜記》記載:宮中正月上旬,在池塘邊洗漱,吃蓬草做成的糕點,用來驅除邪氣。大體上這三種蓬的籽,功效也相差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