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八 木部 (7)

回本書目錄

卷八 木部 (7)

1. 蘇木

瀉,行血祛風。

甘鹹辛平,入三陰血分。行血去瘀,宣表裡之風。(元素曰:宜與防風同用;但此之治風,即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不宜與防風同用也。)治產後血暈,脹滿欲死。(葛洪肘後百一方,煮汁服;海藥方,加乳香酒服。此皆產後敗血上衝實證也。若挾虛氣喘,面黑欲死,乃敗血乘虛入肺也,用蘇木二兩,水二碗,煮一碗,入人參末一兩服,隨時加減,神效不可言。若產後去血多,氣隨血去,脈微神倦,口鼻氣冷,胸腹無滯而暈者,宜單用大劑獨參湯,以固其脫。)血痛血瘀,經閉氣壅,癰腫撲傷,排膿止痛。無瘀滯者忌之。

出蘇方國。(故又名蘇方木。)交址亦有,忌鐵。(末敷刀斧斷指,外以蠶繭縛好,即接。)

白話文:

蘇木,有瀉下的作用,可以活血化瘀,並驅散風邪。

味道甘甜、帶點鹹味和辛辣,藥性平和。主要進入肝、脾、腎三經的血分。能促進血液循環,去除體內瘀血,並能發散體表和體內的風邪。(有醫師認為:蘇木應該和防風一起使用,但也有醫師認為,用蘇木治療風邪,其實是通過先行活血,讓血液運行順暢後,風邪自然就會消散,所以不應該和防風一起使用。)可以治療產後因血瘀引起的頭暈,以及腹部脹滿到快要死亡的情況。(有醫方記載,可以用蘇木煮汁服用,也有醫方記載,可以加入乳香用酒服用,這些都是針對產後惡露瘀積上衝的實證。如果還伴隨虛弱氣喘、面色發黑快要死亡的情況,那是因為惡露瘀血乘虛進入肺部,可以用蘇木二兩,加兩碗水煮成一碗,再加入一兩人參末服用,可以根據情況調整藥量,效果非常好。如果產後出血過多,氣隨血耗,導致脈搏微弱、精神疲倦、口鼻發冷、胸腹沒有滯礙但出現暈厥的狀況,應該單獨使用大劑量的獨參湯,來固護將要脫失的元氣。)可以治療血瘀引起的疼痛、閉經和氣滯不暢,也能治療癰腫和跌打損傷,有排膿止痛的效果。沒有瘀血阻滯的人不宜使用。產自蘇方國(因此又名蘇方木),交趾也有產出。忌諱接觸鐵器。(把蘇木研磨成粉末,敷在刀斧砍斷的手指上,再用蠶繭包紮好,就可以讓斷指接合。)

2. 乾漆

瀉、破血消積殺蟲。

辛溫毒烈。功專行血殺蟲,破年深凝結之積滯瘀血,續筋骨絕傷。(損傷必有瘀血停滯。)血見乾漆。即化為水。其能損新血可知。虛人及慣生大瘡者戒之。勿為丹溪兼補之說所誤。(中其毒者、杉木湯紫蘇湯蟹湯俱可解之、生漆瘡者浴之。)炒令煙盡為度。或燒存性。半夏為使。畏川椒、紫蘇、雞子、蟹。(漆得蟹而成水。)

白話文:

乾漆

有瀉下、破血、消除積塊、殺滅寄生蟲的功效。

性質辛辣溫熱,毒性強烈。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殺滅寄生蟲,能破除經年累月凝結的積滯、瘀血,也能接續斷裂的筋骨損傷。(損傷的地方必然有瘀血停滯。)血遇到乾漆,就會化為水,由此可知它能損耗新生的血液。身體虛弱的人以及容易長瘡的人要禁用。不要被丹溪認為乾漆有補益作用的說法誤導。(如果中毒,可以用杉木湯、紫蘇湯、螃蟹湯來解毒,生漆引起的皮膚瘡可以使用這些湯來洗浴。)炒到沒有煙為止,或者燒成炭狀。使用半夏來引導藥效。畏懼川椒、紫蘇、雞蛋、螃蟹。(漆遇到螃蟹會化成水。)

3. 大風子

燥痰、外用治瘡。

辛熱有毒。取油,治瘡癬疥癘,有殺蟲劫毒之功。

(丹溪曰:粗工治大風病,佐以大風油,殊不知此物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致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

出南番。子中有仁白色,久則油黃不用。入丸藥,壓去油。

(壽域神方,治手背皺裂,大風子搗泥塗之。)

白話文:

大風子

可以使乾燥的痰液減少,外用可以治療瘡瘍。

性味辛辣溫熱,有毒。可以提取它的油脂。用來治療瘡、癬、疥、癘等皮膚病,具有殺蟲和消除毒素的作用。(朱丹溪說:醫術不精的醫生用來治療麻風病,搭配大風子油,卻不知道這藥性熱,會使痰液乾燥,還會損傷血液,導致疾病快要好的時候,眼睛卻先失明了。)產於南方地區。種子裡面有白色的仁,放久了油脂會變成黃色,就不能用了。可以加入丸藥中使用,要先壓榨去除油脂。(《壽域神方》記載,治療手背皺裂,將大風子搗成泥塗抹。)

4. 巴豆

通,大燥大瀉。辛而大熱大毒。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最為斬關奪門之將。(大黃巴豆同為峻下之劑;但大黃性寒,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腑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裡多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臟者,多用巴豆。)破痰癖血瘕、氣痞食積、生冷硬物所傷、大腹水腫瀉痢。

(時珍曰:一婦年六十,溏瀉五載。投生冷油膩肉食,即作痛。服升澀藥,瀉反甚。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積食凝滯,法當以熱下之。用蠟匱巴豆丸五十粒,服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瀉痢,愈者近百人。)驚癇口喎、耳聾牙疼喉痹。

(纏喉急痹,緩治則死。用解毒丸:雄黃一兩,鬱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皮油為丸。每服五分,津嚥下。雄黃破結氣,鬱金散惡血,巴豆下稠涎。然系厲劑,不可輕用。或用紙拈蘸巴豆油,然火刺喉;或熏鼻;或搗巴豆綿裹,隨左右納鼻,吐出惡涎紫血,即寬。鼻雖少生瘡,無礙。)殺蟲。

通經爛胎。油作紙拈,然火吹息。或熏鼻,或刺喉。能出惡涎惡血。治中風中惡、痰厥氣厥、喉痹不通、一切急病。元素曰:不可輕用。鬱滯雖開,真陰隨損。以少許著肌膚,即起泡。況腸胃柔薄之質,無論下後耗損真陰,即臟腑被其熏灼,能無潰爛之患耶?萬不得已,亦須炒熟去油。

入少許即止。或用殼、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煮、燒存性用。(好古曰:去心皮膜油,生用,為急治水穀道路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用,為緩治消堅磨積之劑,可以通腸,可以止瀉也。)去油名巴豆霜。芫花為使。畏大黃、黃連、涼水。(中其毒者,以此解之;或黑豆綠豆汁,亦佳。)得火良。(疣痣黑子:巴豆一錢,石灰拌過,人信一錢,糯米五分,炒研點之。)根皮,治癰疽發背、腦疽鬢疽。(掘取洗搗,敷患處,留頭,妙不可言。收根陰乾,臨時水搗,亦可。)

白話文:

巴豆

藥性: 巴豆藥性強烈,能通便,造成嚴重的腹瀉。 味道辛辣,藥性極熱,且毒性強。能打開身體的孔竅,疏通體內積滯,去除內臟深層的寒氣,效果非常快速,如同猛將攻城破門。

雖然大黃和巴豆都屬於強烈的瀉藥,但大黃藥性寒涼,適合治療腸胃積熱的病症;巴豆藥性溫熱,適合治療腸胃虛寒的病症。所以,張仲景治療傷寒,體內多有熱症的,多用大黃;李東垣治療五臟積聚的病症,多用巴豆。

功效: 能破除體內痰塊、血塊,治療氣滯、食積,以及吃生冷、堅硬食物造成的傷害。還能治療腹部水腫、腹瀉痢疾。

(李時珍曾說:一位六十歲的老婦,腹瀉五年,只要吃生冷油膩的肉食就會腹痛,服用收澀的藥物,反而腹瀉更嚴重。把脈後發現脈象沉滑,這是因為脾胃長期受損,食物積聚停滯。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疏通腸道。於是使用蠟封巴豆丸五十粒,服用了兩天,腹瀉就痊癒了。此後,李時珍用此方治療腹瀉痢疾,治癒了近百人。)

巴豆還可以治療驚癇、口眼歪斜、耳聾、牙痛、咽喉腫痛等病症。

(如果咽喉突然腫痛,如果治療不及时會導致死亡。可用解毒丸,成分包含雄黃一兩、鬱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除外皮和油脂後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分,用口水吞服。雄黃能破除結聚的氣體,鬱金能散開惡血,巴豆能排除濃稠的痰涎。但此方藥性猛烈,不能輕易使用。也可以用紙捻沾取巴豆油,點燃後灼燒咽喉,或者把搗碎的巴豆用棉花包好,放入鼻孔,讓惡涎紫血排出,咽喉腫痛就會緩解。雖然鼻腔可能會長瘡,但無礙大礙。)

巴豆還能殺蟲。

還能通經、導致墮胎。將巴豆油塗在紙上做成紙捻,點燃後吹熄,用煙燻鼻子或灼燒咽喉,可以使惡涎惡血排出,治療中風、突然昏厥、痰厥、氣厥、咽喉腫痛等一切急症。

張元素說:巴豆不可輕易使用。雖然能疏通體內淤積,但也容易損耗陰氣。即使少量塗抹在皮膚上,都會起泡,更何況腸胃這麼柔嫩,無論服用後會損耗陰氣,甚至會因為藥物的刺激而導致腸胃潰爛。萬不得已使用時,也必須炒熟並去除油脂,少量使用即可。

使用方法: 可以選擇使用巴豆的果殼、果仁或油脂;可以使用生的,也可以炒過再用;也可以用醋煮過再用;或者燒過後存性使用。 (李杲說:生的巴豆,去除果核和薄膜中的油脂後,可以快速疏通腸道;炒過後,令巴豆變成紫黑色,可以緩慢地消除體內積聚的硬塊,可以通便,也可以止瀉。) 去除油脂的巴豆稱為巴豆霜。芫花可以作為輔助藥材。巴豆畏懼大黃、黃連和涼水(如果中毒,可以用這些藥物來解毒,或者用黑豆、綠豆汁也可以。) 使用火燒可以使巴豆的藥效更好。(對於疣、痣、黑子,可以用巴豆一錢、石灰拌過、人信一錢、糯米五分,炒過後研磨成粉末,塗抹在患處。)

巴豆根皮 可以用來治療癰疽、發背、腦疽、鬢疽。(挖出後洗淨搗爛,敷在患處,留出頭部,效果非常好。也可以把根陰乾後,臨時用水搗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