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卷二 草部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草部 (5)

1. 薑黃

瀉、破血行氣。

味苦辛溫。色黃入脾。兼入肝經。理血中之氣。破血下氣。(辛散苦泄、專於破血、下氣其旁及者耳。)除風消腫。性更烈於鬱金。治血積氣脹。產後敗血攻心。通月經。療撲損。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風寒濕痹痛。(時珍曰:入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矣。)血虛者。

服之病反增劇。出川廣。(藏器曰:鬱金苦寒色赤、薑黃辛溫色黃、莪朮味苦色青、三物不同、所用各別、經疏云:薑黃主治、介乎三稜鬱金之間、時珍曰:薑黃鬱金莪朮、形狀功用、大略相近、但鬱金入心、專治血、薑黃入脾、兼治血中之氣、莪朮入肝、治氣中之血、稍為不同、今時以扁如乾薑者、為片子薑黃、圓如蟬腹者、為蟬肚鬱金、莪朮形雖似鬱金、而色青不赤為異耳。)

白話文:

薑黃,有瀉下的作用,能破血、行氣。

味道苦、辛,性質溫熱。顏色黃色,主要作用於脾臟,也兼入肝經。它能理順血液中的氣,破除瘀血、使氣下行。(它的辛散苦泄作用,主要在於破血、使氣下行,其他方面只是附帶作用。)它能祛風、消腫。藥性比鬱金更強烈。可以治療血瘀積聚、氣滯脹滿,產後惡露不盡攻心,疏通月經,治療跌打損傷。片狀的薑黃,能夠作用於手臂,治療風寒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李時珍說:它能作用於手臂治療疼痛,可見它也能理順血液中的氣。)血虛的人服用,反而會使病情加重。主要產於四川和廣東。(陳藏器說:鬱金味苦性寒,顏色赤紅;薑黃味辛性溫,顏色黃色;莪朮味苦,顏色青色。三種藥物不同,所以用途各異。《本草經疏》說:薑黃的功效介於三稜和鬱金之間。李時珍說:薑黃、鬱金、莪朮,形狀和功效大致相近,但鬱金主要作用於心臟,專門治療血病;薑黃主要作用於脾臟,兼治血液中的氣;莪朮主要作用於肝臟,治療氣滯中的血瘀。三者稍有不同。現在市面上,扁平像乾薑的,被稱為片狀薑黃;圓形像蟬腹部的,被稱為蟬肚鬱金;莪朮的形狀雖然像鬱金,但顏色是青色而不是紅色,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

2. 蓬莪朮

瀉、行氣破血、消積。

辛苦而溫。主一切氣。又能通肝經。聚血行氣。消瘀通經。化食止痛。治心腹諸痛。冷氣吐酸。奔豚痃癖。(酒醋磨服、痃、音賢、小腹積、痃癖多見於男子、癥瘕多見於婦人、莪朮香烈、行氣通竅、同三稜用、治積聚諸病、按五積、心積曰伏梁、起臍上至心下、肝積曰肥氣、在左脅、肺積曰息賁、在右脅、脾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腎積曰奔豚、在小腹、上衝至心下、治之不宜專用攻伐、恐損真氣、宜於破血行氣藥中、加補脾胃藥、氣旺方能磨積也、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止、過者死、東垣五積方、用三稜莪朮、皆兼人參贊助成功。)中惡鬼疰。

(臟腑壅滯、陰陽乖隔、鬼癘憑之、利氣達竅、邪無所容矣。)虛人服之。積未去而真已竭。兼以參朮。或庶幾耳。根如生薑。莪生根下。似卵不齊。堅硬難搗。灰火煨透。乘熱搗之。(入氣分。)或醋磨酒磨。或煮熟用。(入血分。)

白話文:

蓬莪朮

藥性與功效:

具有瀉的功能,可以疏通氣機、破除血瘀,消除體內積聚。

藥性辛苦而溫和。主要能調暢全身氣機,又能疏通肝經。可以使血脈運行、氣機順暢,消除瘀血,疏通經絡,幫助消化,止痛。能治療心腹各種疼痛、冷氣引起的吐酸、奔豚(一種腹部氣體上衝的疾病)和痃癖(腹部腫塊)。(可以磨成粉用酒或醋沖服。痃癖多見於男性,癥瘕多見於女性。莪朮氣味濃烈,能疏通氣機和竅穴,與三稜合用,可以治療各種積聚的疾病。五積指的是心積,在肚臍以上到心下的部位,稱為伏梁;肝積,在左側肋部,稱為肥氣;肺積,在右側肋部,稱為息賁;脾積,在胃部右側,稱為痞氣;腎積,在小腹部,向上衝到心下,稱為奔豚。治療這些積聚不宜只用攻伐的藥物,以免損傷正氣,應該在破血行氣的藥物中,加入補脾胃的藥物,只有氣血旺盛才能消除積聚。古書說:「大積大聚,不可以輕易攻伐,應攻散一半就停止,過度攻伐會導致死亡」。李東垣的五積方,用三稜和莪朮,都加了人參來輔助藥效。)還能治療中惡鬼疰(一種病症,類似於現在的瘟疫)。

(當臟腑壅塞、陰陽失調,鬼厲邪氣就會侵襲,疏通氣機、暢達竅穴,邪氣就無從容身。)體虛的人服用,積聚還沒消除,正氣卻已經耗盡,如果能同時配合使用人參、白朮或許還能有些效果。莪朮的根像生薑,生長在根的下方,形狀像卵,大小不一,質地堅硬難以搗碎。用灰火煨透後,趁熱搗碎。(這樣入氣分)也可以用醋或酒磨成粉服用,或煮熟後使用。(這樣入血分)

3. 荊三稜

瀉、破血、行氣、消積。

苦平。入肝經血分。破血中之氣。(亦能通肝經聚血。)散一切血瘀氣結。瘡硬食停。老塊堅積。消腫止痛。通乳墮胎。功近香附而力峻。按化積必借氣運。專用伐克。氣愈不運。積安得去。須輔以健脾補氣為要。色黃體重。若鯽魚而小者良。醋浸炒。或麵裹煨。(三稜兩半、丁香三分為末、沸湯服一錢、治反胃、藥食不下。)

白話文:

荊三稜

具有瀉下的作用,能破除血瘀、疏通行氣、消除積滯。

味道苦,性平。主要作用於肝經的血分。能夠破除血液中的氣滯(也能疏通肝經內淤積的血液),散開所有因血瘀或氣結造成的狀況,例如瘡瘍堅硬、食物停滯、陳舊的腫塊和堅硬的積塊,並能消除腫脹、止痛、疏通乳汁、墮胎。它的功效和香附相似,但藥力更加強勁。按照道理,化解積滯必須借助氣的運行,如果單純使用攻伐的藥物,反而會使氣更加不順,積滯又如何能去除呢?因此,必須輔以健脾補氣的藥物來幫助。顏色黃且質地重的,形狀像鯽魚般大小的為佳品。可以使用醋浸泡後炒製,或是用麵包裹煨製後使用。(將三稜兩半、丁香三分磨成粉末,用滾燙的開水沖服一錢,可以治療反胃、吃不下東西的症狀。)

4. 香附

一名莎草根、宣、調氣解鬱。

氣香。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血中氣藥。通行十二經八脈氣分。主一切氣。(人身以氣為主、氣盛則強、虛則衰、順則平、逆則病、絕則死矣、經曰:怒則氣上、恐則氣下、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勞則氣耗、又曰:寒則氣收、熱則氣泄、名九氣、以香附為君、隨證而加升降消補之藥。)利三焦。

解六郁。(痰鬱、火鬱、氣鬱、血鬱、濕鬱、食鬱。)治多怒多憂。痰飲積聚。痞滿腹脹。霍亂吐瀉。癰疽瘡瘍。血凝氣滯所致、香附末服、名獨勝丸、治癰疽由鬱怒而得者、如瘡初作、以此代茶、大凡瘡疽喜服香藥、行氣通血、最忌臭穢不潔觸之、康祖左乳病癰、又臆間生核、痛楚半載、禱張王、夢授以方、薑汁製香附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遂愈。)吐血便血。

崩中帶下。月候不調。(氣為血配、血因氣行、成塊者氣之凝、將行而痛氣之滯、行後作痛、氣血俱虛也、色淡亦虛也、色紫氣之熱、色黑則熱之甚也、錯經者氣之亂、肥人痰多而經阻、氣不運也、香附陰中快氣之藥、氣順則血和暢、然須輔以涼血補氣之藥、丹溪曰: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宜與補氣血藥同用。)諸種氣痛。

胎產百病。(時珍曰:得參朮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散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藭蒼朮、則總解諸郁、得梔子黃連、則清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發汗散邪、得三稜莪朮、則消積磨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凡氣血未虧而多滯者、最宜用之也、婦人多郁、氣行則鬱解、故服之尤效、非宜於婦人不宜於男子也、又曰:凡人病則氣滯而餒、香附為氣分君藥、臣以參耆、佐以甘草、治氣滯甚速也。)苦燥而能耗血散氣。

(士材曰:乃治標之品、唯氣實血未大虛者宜之、不然、恐損氣而耗血、愈致其疾矣、世俗泥於女科仙藥之一語、惜未有發明及此者。)產金華者良。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旁徹腰膝。童便浸炒。鹽水浸炒。則入血分。青鹽炒則入腎。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

且斂其散。蜜水炒。制其燥性。薑汁炒則化痰飲。炒黑又能止血。忌鐵。(治聤耳出汁、香附為末、以綿杖送入。)

白話文:

香附,又名莎草根,可以疏通氣機,解除鬱悶。

它氣味芳香,味道辛辣,有發散的作用,略帶苦味,可以使氣機下降,又帶有微甘,能調和氣機。它是血中之氣藥,能夠通行全身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氣分,主要治療一切與氣有關的疾病。(人體的根本在於氣,氣盛則身體強壯,氣虛則身體衰弱,氣順則身體健康,氣逆則生病,氣絕則死亡。《黃帝內經》說:發怒會使氣上逆,恐懼會使氣下陷,喜悅會使氣緩散,悲傷會使氣消散,驚恐會使氣紊亂,思慮會使氣凝結,勞累會使氣耗損。還說:寒冷會使氣收斂,熱會使氣外泄。這就是所謂的九種氣機變化,而以香附作為主藥,根據不同的病症,配合使用升降消補的藥物。)它能疏通三焦,

可以解除六種鬱結(痰鬱、火鬱、氣鬱、血鬱、濕鬱、食鬱)。可以治療易怒多憂、痰飲積聚、胸腹脹滿、霍亂吐瀉、以及因氣血凝滯引起的癰疽瘡瘍。將香附研磨成粉末服用,稱為獨勝丸,可以治療因鬱怒而生的癰疽。如果瘡瘍剛開始發作,可以用香附粉末代替茶飲。一般來說,瘡瘍都喜歡香氣的藥物,可以行氣活血,最忌諱接觸污穢不潔之物。過去有個叫康祖的人,左乳房生了癰瘡,胸部又生了腫塊,疼痛了半年,他向張王祈禱,夢中得到了一個藥方,用薑汁炮製香附,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病就好了。香附還可以治療吐血、便血、

婦女的崩漏、白帶、月經不調。(氣推動血液運行,血液依賴氣的推動才能運行。形成血塊是因為氣的凝滯,行經時疼痛是因為氣的阻滯,行經後疼痛是因為氣血兩虛,經血顏色淡也是虛證,經血顏色紫是氣的熱證,經血顏色黑是熱證嚴重。月經週期紊亂是因為氣的紊亂。肥胖的人痰多,經血受阻,是因為氣機運行不暢。香附是婦女調暢氣機的良藥,氣順了,血液自然調和暢通,但必須配合清熱涼血、補氣的藥物一起使用。朱丹溪說,香附能引導血藥到達氣分,產生血液,應該和補氣血的藥物一起使用。)它能治療各種氣痛,

以及婦女胎前產後的各種疾病。(李時珍說,香附與人參、白朮同用可以補氣,與當歸、熟地黃同用可以補血,與木香同用可以疏散氣滯、調和脾胃,與檀香同用可以理氣醒脾,與沉香同用可以升降諸氣,與川芎、蒼朮同用可以解除各種鬱結,與梔子、黃連同用可以清降火熱,與茯神同用可以調和心腎,與茴香、補骨脂同用可以引氣歸於丹田,與厚朴、半夏同用可以消除壅滯脹滿,與紫蘇、蔥白同用可以發汗散邪,與三稜、莪朮同用可以消積磨塊,與艾葉同用可以治療血氣虛弱、溫暖子宮。凡是氣血沒有虧虛而多有氣滯的人,最適合使用香附。婦女多有鬱結,氣機運行暢順,鬱結自然解開,因此服用香附的效果尤其好。但並非只適合婦女,不適合男子。李時珍還說,凡是人患病,都是因為氣機阻滯而導致精氣不足,香附是氣分藥中的君藥,配合人參、黃耆作為臣藥,再佐以甘草,治療氣滯效果非常迅速。)香附性味苦燥,能夠耗血散氣,

(王士材認為,香附是治療標症的藥物,只有氣實而血沒有大虛的人才適合使用,否則會損傷氣血,反而加重病情。世俗之人認為它是婦科仙藥,可惜沒有人能理解這一點。)產於金華的香附品質最好。生用則藥性上行,到達胸膈,外達皮膚;炮製後則藥性下走,到達肝腎,旁及腰膝。用童便浸泡後炒製,或用鹽水浸泡後炒製,則能入血分;用青鹽炒製則能入腎;用酒浸泡後炒製,則能通行經絡;用醋浸泡後炒製,則能消除積聚;

同時又能收斂其發散之性。用蜜水炒製,可以減輕其燥性;用薑汁炒製,可以化解痰飲;炒黑後又可以止血。忌用鐵器。(治療耳道流膿,可以用香附研成粉末,用棉棒送入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