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卷十二,谷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谷部 (2)

1. 大麥

補虛除熱。

甘鹹微寒。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益氣調中。除熱止泄。療消渴。化穀食。石蜜為使。面、平胃寬胸。下氣消積。療脹進食。涼血止渴。(宗奭曰:大麥性涼滑膩、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氣而平。)

白話文:

大麥,可以補養虛弱,去除體內熱氣。

味甘、鹹,性微寒。能補養虛弱的體質,使血脈強健,改善氣色,充實五臟功能。還能增益氣力,調理脾胃功能,去除熱氣,止瀉,治療消渴症(糖尿病)。大麥有助於消化穀物類的食物,石蜜(蜂蜜)可以加強大麥的功效。大麥磨成麵粉食用,能平穩胃氣,使胸部舒暢,降氣,消除積食,治療腹脹,增進食慾,還能涼血止渴。 (宗奭說:大麥的性質偏涼且滑潤,有人患了纏喉風,無法進食,用大麥麵粉煮成稀糊讓他吞嚥,可以幫助胃氣恢復正常。)

2. 穬麥

補中除熱。

甘微寒。補中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

白話文:

穬麥,味甘性微寒,可以補養脾胃,清除體內熱氣。如果長期服用,能使人增強體力,腳步輕快。

3. 蕎麥

瀉、利腸下氣。

甘寒。降氣寬腸。治腸胃沉積。(孟詵食療本草云:能煉五臟垢穢、訒庵曰:亦解酒積。)泄痢帶濁。敷痘瘡潰爛。湯火灼傷。虛寒者勿食。(頭風風眼、蕎麥粉作一錢大餅、貼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神效。)

白話文:

蕎麥,性味苦寒,有瀉下的作用,能幫助腸胃蠕動,使腸道氣體順暢排出。

它有降氣、寬腸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腸胃積滯不消化。《孟詵食療本草》提到它能清除五臟的污垢,《訒庵》則說它能解除酒類造成的積滯。蕎麥能治療腹瀉、痢疾及白帶混濁,外敷可以治療痘瘡潰爛、燙傷或燒傷。但體質虛寒的人不宜食用。

(對於頭痛、眼睛不舒服,可用蕎麥粉做成約一錢大小的餅,貼在眼角四周,再用米粒大小的艾草柱灸它,效果很好。)

4. 野麥

古名雀麥。救荒。

甘平。充飢滑腸。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餅食。皆可救荒。苗、下死胎。(水煮溫服、胞衣不下同。)

白話文:

古時候叫做雀麥。可以救濟飢荒。

味道甘甜性平和。能夠充飢,使腸道滑順。將麥粒舂去外皮,磨成麵粉蒸熟食用,或是做成餅食用,都可以用來救濟飢荒。麥苗則可以幫助排出死胎。(用水煮過溫熱服用,若是胎盤不下,也可以這樣處理。)

5. 糯米

古名稻。補溫脾肺。

甘溫。補脾肺虛寒。堅大便。縮小便。收自汗。(同龍骨牡蠣為粉、能撲汗。)發痘瘡。(解毒化膿。)性黏滯難化。病人及小兒。最宜忌之。凡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輸。食之最能發病成積。(稻花陰乾為末、揩牙固齒。)

白話文:

糯米的古名是稻米。它具有溫補脾肺的功效。

糯米味甘性溫,可以補益脾肺的虛寒。它能使大便堅實,減少小便次數,收斂自汗。(如果將糯米與龍骨、牡蠣一起磨成粉末,可以撲在身上止汗。)糯米還能使痘瘡發出來(有解毒化膿的作用)。但糯米性質黏稠,不易消化,病人和小孩子最好避免食用。凡是平常有痰熱、風病,以及脾胃功能不好、不能正常運化的人,吃糯米最容易引起疾病或形成積滯。(將稻花陰乾後磨成粉末,用來擦牙可以鞏固牙齒。)

6. 粳米

和胃補中、清肺。

甘平。(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新粳熱、陳粳涼。)得天地中和之氣。平和五臟。補益氣血。色白入肺。除煩清熱。利便止渴。有早中晚三收。晚者得金氣多。性涼。尤能清熱。新米乍食動氣。(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以雞屎白。)泔、(古名米瀋、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清熱止煩渴。利小便涼血。

白話文:

粳米,可以調和脾胃、補充中氣,還能清肺。

味道甘甜,性味平和。(北方粳米性涼,南方粳米性溫,赤色粳米性熱,白色粳米性涼,新收割的粳米性熱,存放久的粳米性涼。)粳米吸收了天地間中和之氣,能平和五臟,補養氣血。顏色白色,所以能入肺經。能消除煩躁、清熱解毒,還能幫助排便、止渴。粳米有早、中、晚三種收成,晚稻收成的粳米,吸收的金氣比較多,所以性涼,特別能清熱。新米剛吃的時候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如果有人喜歡吃生米,吃久了會形成米積,可以用雞屎白來治療。)米泔水(古時候叫米瀋,第二次洗米的水,比較清澈,可以利用。)能清熱、止渴,利小便,還能涼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