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十二,谷部 (10)
卷十二,谷部 (10)
1. 蒸餅
通、利水、消食。
甘平,消食養脾胃,和中化積滯,活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
(愛竹談藪云:宋寧宗為郡王時,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蒸餅、大蒜、淡豆豉三物,搗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日日進三服,病當減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或問其說,琳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爾。」)陳久者良。
(小麥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餅其來最古,是酵糟發成、單面所造,凡藥所須,且能治疾。唯臘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懸之,風乾,臨用時,以水浸脹,擂爛濾過,和脾胃及三焦藥,甚易消化,且面已過性,不助濕熱。其以果菜油膩諸物為餡者,不堪入藥。肘後方,湯火傷,灼饅頭餅,燒存性,研末,油調塗之。)
白話文:
蒸餅
能疏通、利尿、幫助消化。
味道甘甜平和。能幫助消化、滋養脾胃。能調和中焦、化解積滯。能活血、止汗。能疏通三焦。能疏通水道。(愛竹談藪記載:宋寧宗當郡王時,患有淋病,一天到晚要跑廁所三百多次,宮廷御醫都束手無策,有人推薦孫琳來治療。孫琳用了蒸餅、大蒜、淡豆豉這三樣東西,搗爛做成藥丸,讓郡王用溫水吞服三十丸,一天服用三次,說病症應該會減輕三分之一,第二天也這樣服用,三天病就好了。後來果然如此,有人問他原因,孫琳說:小孩子怎麼會有淋病?只是因為水道不通暢而已,這三樣東西都能疏通水道,所以有效。)陳放久的蒸餅藥效更好。
(小麥麵粉可以製成很多食品,只有蒸餅的歷史最為古老,它是用發酵的麵團做成的,純粹是麵粉製作的。凡是藥方需要用到的,它也能治療疾病。只有在臘月和寒食節這天蒸的蒸餅,要蒸到外皮裂開,然後剝去外皮掛起來風乾,等到要用時,再用水泡脹,搗爛濾過,加入調養脾胃和三焦的藥方,很容易消化,而且麵粉已經發過,性質改變,不會助長體內的濕熱。至於用果菜或油膩等物做餡的蒸餅,就不適合入藥。 肘後方記載:被熱水或火燙傷,用燒焦的饅頭餅,將其燒到留有餘性,研磨成粉末,用油調和塗抹在傷處。)
2. 麵筋
解熱和中。
甘涼。解熱和中。勞熱人宜煮食之。(今人多以油炒、則性熱矣。一切葷素諸菜、皆宜煮食、若熏炙煎炒、則助火傷陰、焦者尤甚。)
白話文:
麵筋,味甘性涼,可以解熱並調和脾胃。適合因勞累而發熱的人煮食。(現在的人大多用油炒,這樣就會使麵筋變成燥熱的食物。無論葷素菜餚,都適合煮食,如果用煙燻、燒烤或油煎油炒的方式烹調,就會助長體內火氣,損傷陰液,燒焦的食物尤其嚴重。)
3. 麥粉
甘涼,和五臟,調經絡。醋熬成膏,消一切癰腫、湯火傷。
(時珍曰:麥粉,乃是麩面洗面筋、澄出漿粉,今人漿衣多用之,古方鮮用。按積善堂方云:烏龍膏,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發焮熱未破者,取效如神。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鍋炒之,初炒如餳,久炒則干,成黃黑色,冷定研末,陳米醋調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時攤紙上,剪孔貼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頃覺癢,干則不能動,久而腫毒自消,藥力亦盡而脫落,甚妙!此方屢用有驗,藥易而功大,濟生者,宜收藏之。)
白話文:
麥粉,能使五臟功能順暢,調和身體經絡。
味道甘甜且性涼。可以調和五臟的功能。疏通經絡。將麥粉用醋熬成膏狀,可以消除各種癰腫。也能治療燙傷和火傷。(李時珍說:麥粉,是用麩皮中的麵筋洗出後,沉澱出來的漿粉。現在的人大多用來漿洗衣服,古代醫方很少使用。根據《積善堂方》記載,烏龍膏可以治療各種癰腫、背部瘡瘍、無名腫毒,在剛發作紅腫未破時使用,效果非常顯著。要用隔年的細麥粉,越久越好,用鍋炒,剛開始炒像麥芽糖,炒久了會變乾,呈黃黑色,冷卻後研磨成粉,用陳米醋調成糊狀,再熬煮成黑漆一樣的膏狀,裝在瓷罐中保存。使用時,將藥膏攤在紙上,剪個洞貼在患處,會有冰冷的感覺,疼痛會立刻停止,過一會兒會感覺癢,等到藥膏乾了就不能動了。久而久之,腫毒就會自然消散,藥力也盡了而脫落,效果非常好。這個藥方屢次使用都有效,藥材容易取得,功效又大,可以造福人群,應該好好收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