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9)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9)
1. 西施舌
補陰。
甘鹹平。益精。潤臟腑。止煩渴。生溫州海泥中、似車螯而扁。常吐肉寸余。類舌。故名。(屠本畯曰:沙蛤上肉也、產吳航、似蛤蜊而長大、有舌白色、名西施舌、閩部疏曰:海錯出東四郡者、以西施舌為第一、蠣房次之、西施舌、本名車蛤、以美見諡、產長樂灣中。)
白話文:
西施舌,味甘鹹,性平,具有滋補陰液的功效。它能夠增強精氣,潤澤內臟,止息煩躁口渴。這種貝類生長在溫州的海泥中,外形像車螯但比較扁平。它常常會伸出約一寸長的肉,形狀像舌頭,因此得名。
(屠本畯說:西施舌是沙蛤上面的肉,產於吳航一帶,外形像蛤蜊但比較長大,有一個白色的舌狀物,所以稱為西施舌。《閩部疏》記載:東海東邊四郡出產的海產,以西施舌為第一,牡蠣房次之。西施舌,本名叫車蛤,因為味道鮮美而被美稱為西施舌,產於長樂灣中。)
2. 蜊殼爿
瀉濕熱。
鹹大寒。煎湯。洗鶴膝風有效。鍛研為粉。塗濕爛瘡如神。(嶺表錄異云:海月、廣人呼為膏藥、兩片合而成形、殼圓、中甚瑩滑白、照如雲母、殼內有小肉、如蚌蛤、腹中有蟹子、甚小、飢則蟹出食、蟹飽亦飽、近之以火、則蟹走出、離腸腹、立斃、或生剖之、則蟹子活在腹中、逡巡亦斃、屠本畯曰:海月形圓如月、亦謂之蠣鏡、土人多磨礪其殼、使之通明、鱗次以蓋天窗、嶺南謂之海鏡、又曰明瓦、按此即海月殼也、一名⿰虫𧴲蛣、郭璞所謂⿰虫𧴲蛣腹蟹、謝靈運詩、有掛席拾海月者是也、時珍以此作江瑤柱、誤矣。)以上蛤蚌類。
白話文:
可以去除濕熱。
味道鹹,屬性大寒。煎湯服用。用來清洗鶴膝風(一種關節腫痛的疾病)有效。鍛燒後研磨成粉末,塗抹在濕疹潰爛的瘡口,效果非常神奇。(《嶺表錄異》記載:海月,廣州人稱之為膏藥,兩片殼合在一起成形,殼是圓的,中間非常光亮潔白,照起來像雲母一樣。殼內有小肉,像蚌蛤,腹中有小螃蟹,非常小。螃蟹餓的時候就會出來覓食,螃蟹吃飽了,殼內的肉也會飽。如果靠近火,螃蟹就會跑出來,離開殼的腹部後立即死亡。如果剖開殼,會發現螃蟹還活在腹中,但不久也會死去。屠本畯說:海月形狀圓如月亮,也稱之為蠣鏡。當地人多會磨礪其殼,使之通透明亮,像鱗片一樣排列用來蓋天窗,嶺南稱之為海鏡,又叫做明瓦。依照描述,這就是海月的殼,又名⿰虫𧴲蛣。郭璞所說的「⿰虫𧴲蛣腹蟹」,謝靈運的詩中也有「掛席拾海月」的描述。李時珍將此物當作江瑤柱,是錯誤的。)以上描述的是蛤蚌類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