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大方脈
《大方脈》是一部中醫古代典籍,作者不詳,朝代不詳。全書共12卷,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講述脈象的診斷方法,中篇主要講述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下篇主要講述養生保健的方法。
《大方脈》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典籍,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上篇中的脈象診斷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脈象診斷方法
《大方脈》中對脈象的診斷方法有詳細的論述。根據脈象的形態、數量、質地、勢態等,可以判斷出患者的疾病。
脈象的形態
脈象的形態包括浮、沉、長、短、緩、急、滑、澀等。浮脈是指脈象浮在皮膚表面,沉脈是指脈象沉在皮膚下面。長脈是指脈象長而有力,短脈是指脈象短而無力。緩脈是指脈象緩慢而有力,急脈是指脈象急促而無力。滑脈是指脈象流利而有力,澀脈是指脈象澀滯而無力。
脈象的數量
脈象的數量包括一、二、三、四、五等。一息一動為一,一息二動為二,一息三動為三,一息四動為四,一息五動為五。
脈象的質地
脈象的質地包括虛、實、緊、芤、濡、弦、浮、沉等。虛脈是指脈象虛弱無力,實脈是指脈象堅實有力。緊脈是指脈象緊張有力,芤脈是指脈象浮而無力,濡脈是指脈象濡弱無力。弦脈是指脈象弦而有力,浮脈是指脈象浮而無力。沉脈是指脈象沉而無力。
脈象的勢態
脈象的勢態包括洪、細、滑、澀、數、促、結、代等。洪脈是指脈象洪大有力,細脈是指脈象細弱無力。滑脈是指脈象流利有力,澀脈是指脈象澀滯無力。數脈是指脈象頻數,促脈是指脈象急促。結脈是指脈象結代不齊,代脈是指脈象時有時無。
脈象診斷疾病
根據脈象的形態、數量、質地、勢態等,可以判斷出患者的疾病。例如,浮脈多見於外感風寒、風熱等疾病;沉脈多見於內傷脾胃、腎虛等疾病;長脈多見於氣虛、陽虛等疾病;短脈多見於血虛、陰虛等疾病;緩脈多見於痰濕、水腫等疾病;急脈多見於熱病、實證等疾病;滑脈多見於痰濕、水腫等疾病;澀脈多見於血瘀、氣滯等疾病。
脈象診斷是一種重要的中醫診斷方法,可以幫助醫生快速、準確地判斷患者的疾病。在臨床上,脈象診斷與其他診斷方法相結合,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結語
《大方脈》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典籍,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上篇中的脈象診斷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臨床。脈象診斷是一種重要的中醫診斷方法,可以幫助醫生快速、準確地判斷患者的疾病。在臨床上,脈象診斷與其他診斷方法相結合,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序一
序二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3)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4)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5)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6)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7)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8)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9)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0)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1)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2)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3)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4)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5)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6)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7)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8)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9)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0)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1)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2)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3)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4)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
傷寒辨證篇 卷二 (3)
傷寒辨證篇 卷二 (4)
傷寒辨證篇 卷二 (5)
傷寒辨證篇 卷二 (6)
傷寒辨證篇 卷二 (7)
傷寒辨證篇 卷二 (8)
傷寒辨證篇 卷二 (9)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0)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1)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2)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3)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4)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5)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6)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7)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8)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9)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0)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1)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2)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3)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4)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5)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2)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3)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4)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5)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6)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7)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8)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9)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0)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1)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2)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3)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4)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5)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6)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7)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8)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9)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20)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21)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22)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 辨脈脹、單腹脹、膚脹、鼓脹
- 辨腸蕈、石瘕
- 辨水脹、石水、風水
- 總方
- 風水腫
- 瘧疾門
- 日作間作
- 霍亂轉筋
- 濕霍亂
- 乾霍亂
- 縮陰寒症
- 治噎膈
- 治翻胃
- 嘔吐噦氣
- 呃逆噯噫
- 吞酸吐酸
- 泄瀉門
- 濕瀉
- 寒瀉
- 飧瀉
- 脾瀉
- 腎瀉
- 食瀉
- 飲瀉
- 痰瀉
- 口糜下瀉
- 痢疾門
- 噤口痢
- 寒痢
- 黃疸門
- 陽黃
- 陰黃
- 疝症門
- 真頭痛
- 雷頭風
- 大頭瘟
- 眉骨風
- 外障
- 內障
- 雜症治法
- 骨槽風
- 牙疳瘡
- 小舌吊下
- 繭唇唇瘡
- 聲音門
- 舌喑聲啞
- 喉喑嘶啞
- 屍咽症治
- 咽喉門
- 肩背門
- 手臂症治
- 痛風門
- 要略
- 治略
- 鶴膝風
- 大便燥結
- 熨臍法
- 宣上法
- 二便俱閉
- 氣淋
- 血淋
- 石淋
- 膏淋
- 勞淋
- 遺精強中
- 遺精症治
- 附法便覽
- 房事雜忌
- 養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