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8)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8)
1. 醫方湧吐門
梔子,豆豉,大黃,枳實
酌量煎服。輕則消導,重則吐下。
瓜蒂散,吐中之重劑,用吐上焦有形之實邪,凡未經汗下,邪郁胸膈而痞滿者宜之。梔子豉湯,吐中之輕劑,用吐無形之虛煩,凡經汗吐下,邪乘虛客於胸中而懊憹者宜之。若停宿食,宜服梔豉大黃湯。
乾薑霍亂吐方,治腹中絞痛,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俗名絞腸痧症。
炒枯鹽一把,淬熱童便中,分作三碗,頓服一碗,旋以指頭,或用鵝翎探掃喉間,令作大吐,再服一碗,如法再探,再吐。三飲而三吐之。
鹽湧於上,溺泄於下,則中通矣。方極簡便。
鹽湯探吐法,治傷食物,痛連胸膈,痞悶不通,手足逆冷,尺脈全無者。
炒枯鹽一把,淬熱湯中,頓服一二碗,旋以指探喉間,令作大吐,立愈。
凡霍亂蠱毒,冷氣鬼氣,宿食腹痛,先用此法三飲而吐之,大勝用藥。
桐油餞,治喉風喉痹,痰涎壅塞,氣閉不通。
熱水半杯,內調桐油少半,取雞鵝硬翎,蘸桐油探掃喉間,導引作吐,一連探吐數次,痰涎湧出,以氣通聲高為度。預煎甘草湯,頻頻漱口,以解油毒,後服藥餌。
凡腹痛便秘者,為下症,胸滿便軟者,為吐症。若大便溏瀉,多屬裡虛,寒在下也,不宜取吐。
雄黃解毒丸,治纏喉急痹,痰涎壅盛,內外腫痛,湯水不下,病勢危急者。
明淨雄黃,川鬱金(各三錢,先研細末)
剝淨巴豆肉十四粒,綿紙包裹,捶壓去油,合前末,研勻,米醋糊為丸,綠豆大。茶湯送下七丸。得吐利自愈。
若昏冒不醒,牙關噤急者,用醋化開十丸,含醫人口中,以竹管插其鼻,將藥從管中徐徐吹入,度過咽喉,俾得吐利,其關立開。
如意勝金錠,治喉痹初起,狀似傷寒,用此開關利格。
火牙硝,淨兒茶,石硫黃,生川烏,薄荷葉,小川芎,乾生地(等分)
研極細,搗生蔥汁糊藥為錠,每重一錢。薄荷湯磨化,服之。甚者,連服三錠,得吐利自減。
奪命散,治中風閉症,腹滿便秘,神昏口噤,痰結喉間。
生南星,半夏,葶藶子,白芷梢(各一錢)
先研極細,另研巴豆肉,紙包壓去油,取霜一錢,合前末研勻。每用五分,白湯調服,以吐利為度。
清化丸,治積熱上攻,喉痛聲嘶,痰涎壅閉。
黃連,桔梗(各三錢),粉甘草,山豆根(各二錢),硼砂,薄荷葉(各一錢)
研末,蜜丸,重一錢。噙化,白湯嚥下。
聲嘶方
研細薄荷葉(一兩)
拌白糖、烏梅肉各二兩,搗膏為丸。常當噙咽。
兒茶散,通治音啞。
兒茶(五錢),硼砂(三錢)
研末。白湯,每調二錢,頻嚥下。
嚏鼻追喉引涎諸方,皆屬上行宣越之法,故並載湧吐門。
通關散,治中風、中痰、中惡、驚癇,卒然昏死,不省人事。吹鼻取嚏,以通關。
白話文:
醫方湧吐門
梔子、豆豉、大黃、枳實
將以上藥材酌量煎煮後服用。藥效輕微則能幫助消化,藥效較強則會引起嘔吐或腹瀉。
瓜蒂散,是嘔吐藥中的猛藥,用於治療上焦(胸膈以上)有形的實邪。凡是沒有經過發汗或攻下的治療,邪氣鬱積在胸膈而感到胸悶脹滿時,適合使用此方。 梔子豉湯,是嘔吐藥中的輕劑,用於治療無形的虛煩。凡是經過發汗、催吐或攻下的治療,邪氣趁虛侵入胸中而感到心煩不安時,適合使用此方。如果是有食物停滯在體內,則適合服用梔豉大黃湯。
乾薑霍亂吐方,治療腹部絞痛,想吐卻吐不出來,想拉肚子也拉不出來,俗稱絞腸痧的症狀。
將一把炒乾的鹽,放入熱童子尿中,分成三碗,立刻喝下一碗,接著用手指頭或鵝毛等物探入喉嚨,使其劇烈嘔吐,再喝下一碗,同樣方法再探喉嚨使其嘔吐。如此喝三碗吐三次。
鹽能使上部通暢,尿液能使下部通暢,這樣身體的中間就能通暢了。此方非常簡單方便。
鹽湯探吐法,治療因吃壞東西,導致疼痛連到胸膈,胸悶脹痛不通暢,手腳冰冷,寸關尺脈搏微弱或摸不到的人。
將一把炒乾的鹽,放入熱開水中,立刻喝下一兩碗,接著用手指探入喉嚨,使其劇烈嘔吐,就能立刻痊癒。
凡是霍亂、蠱毒、冷氣、邪氣、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痛,都可以先用此法喝三碗並使其嘔吐,比用其他藥物效果更好。
桐油餞,治療喉嚨腫痛、喉嚨發炎,痰液壅塞,呼吸困難。
將半杯熱水,加入少許桐油調勻,用雞毛或鵝毛等硬物,沾取桐油掃喉嚨,引導使其嘔吐,連續掃喉嚨使其嘔吐數次,直到痰液湧出,呼吸順暢、聲音響亮為止。事先煎好甘草湯,頻繁漱口,以解桐油的毒性,之後再服用其他藥物。
凡是腹痛、便秘者,屬於下焦(腹部)的病症;胸滿、大便軟者,屬於上焦(胸膈)的病症。如果大便稀溏,多屬於裡虛,寒氣在下,不適合用催吐法。
雄黃解毒丸,治療喉嚨急性腫痛、痰液過多、內外腫痛,無法喝水進食,病情危急者。
將明淨雄黃、川鬱金(各三錢,先研成細末)
剝掉皮的巴豆肉十四粒,用棉紙包好,捶壓去油,與之前的藥末混合均勻,用米醋調成糊狀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茶湯送服七丸。如果能吐或腹瀉就會自行痊癒。
如果昏迷不醒、牙關緊閉,可用醋將藥丸化開成液體,含在醫生的口中,用竹管插入病人的鼻孔,將藥液慢慢吹入,使其通過咽喉,讓病人能夠嘔吐或腹瀉,牙關就會立刻打開。
如意勝金錠,治療喉嚨剛開始腫痛,症狀類似傷寒,用此藥來打開關竅,使身體通暢。
將火硝、淨兒茶、石硫黃、生川烏、薄荷葉、小川芎、乾生地(等分)
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生蔥汁調成糊狀做成藥錠,每錠重一錢。用薄荷湯磨開後服用。症狀嚴重的,可以連服三錠,如果能嘔吐或腹瀉,症狀就會減輕。
奪命散,治療中風導致的閉症,腹部脹滿、便秘、神志不清、口不能言、痰液阻塞喉嚨的症狀。
將生南星、半夏、葶藶子、白芷梢(各一錢)
先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另外研磨用紙包好壓去油的巴豆霜一錢,與之前的藥末混合均勻。每次用五分,用白開水調服,以嘔吐或腹瀉為度。
清化丸,治療積熱上攻,導致喉嚨疼痛、聲音沙啞、痰液阻塞。
將黃連、桔梗(各三錢),粉甘草、山豆根(各二錢),硼砂、薄荷葉(各一錢)
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每丸重一錢。含在口中慢慢溶化,用白開水嚥下。
聲嘶方
將薄荷葉研磨成細末(一兩)
拌入白糖、烏梅肉各二兩,搗成膏狀做成藥丸。經常含在口中慢慢嚥下。
兒茶散,可治療各種聲音嘶啞。
將兒茶(五錢)、硼砂(三錢)
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服,每次二錢,頻繁嚥下。
打噴嚏、從鼻子排出分泌物等方法,都屬於讓身體向上宣洩的方法,因此也歸於湧吐門。
通關散,治療中風、中痰、中邪、驚厥等原因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的情況。將藥粉吹入鼻中,使其打噴嚏,以通開關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