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7)

1. 醫方湧吐門

瓜蒂散,仲景治傷寒,如桂枝症,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喉,不得息者,胸有寒也,用此吐之。通治卒中,痰迷涎飲壅盛,顛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癇痰壅,窒塞上膈,及火氣上衝喉,不得息,食停上脘,欲吐不出。亦治卒然發黃,心滿氣喘。

甜瓜蒂(炒黃色),赤小豆(等分)

研極細末。量人虛實,或用一錢,或五分,煎豆豉湯調服,白湯調服亦可。吐時須令閉目,束緊肚皮。如吐不止,服蔥白湯解之。倘服藥良久不作吐者,令含砂糖一塊,當即作吐。

凡頭額兩太陽痛者,令噙水一口,將竹管挑此散一字,吹入鼻中,鼻出黃水即愈。凡胸中停食、停痰,及水濕涎飲,胸滿頭痛,發熱惡寒,脈浮緊而不大者,皆服此散吐之。但亡血虛家、老人、產婦,血虛脈微者,忌服。

三聖散,治中風,風癇,痰厥頭痛。

炒瓜蒂,藜蘆,防風(等分)

研末。每用一錢,白湯調服,照前法吐之。用此吹鼻,能治頭風。

二聖散,治風痰壅盛。

炒瓜蒂(一錢),焙全蠍(五分)

共研極細。白湯調服。

二神散,治傷寒煩悶。

炒瓜蒂

研末,豆豉湯調服一錢,照前法吐之。

參蘆散,治虛弱人痰涎壅盛。

人參蘆

研末,竹瀝調一二錢,滾湯沖服。

丹溪曰:人參補陽中之陰,參蘆反瀉太陰之陽,亦猶麻黃,根莖不同也。

稀涎散,治中風暴僕,痰涎壅盛,氣閉不通。先開其關,令微吐稀涎,續進他藥。亦治喉痹不能進食者。

白礬(一錢),皂角(去皮弦,炙焦,二錢)

共研極細,白湯調服五分,以取微吐,但使咽喉疏通,能進湯藥即止,勿再服。

吐後關開,應用藥餌須緩緩與服。若飲食太猛,恐傷胃氣也。

丹溪曰:胃氣亦賴痰以養,不可盡攻。盡則虛而愈劇。

常山方,用吐瘧痰。

白礬,皂角,藜蘆,常山,甘草

研末。白湯,每下五分。

五元散,湧吐重劑。

白礬,膽礬,皂角,藜蘆,赤豆

研末。白湯,每下五分。

巴礬丸

巴豆肉,枯礬(等分)

研末,水糊小丸。水下三分。

梔子豉湯,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甚者,反復顛倒,心下懊憹,及大下後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在膈中,用此微吐之。糞微溏者勿服。

連殼大梔子(七枚),豆豉(二合)

煎湯。溫服,以取微吐。

本方加甘草,治前症兼少氣者;加生薑,治前症兼嘔者;去豆豉,加乾薑,治誤下,身熱不去,微煩者;去豆豉,加厚朴、枳實,治下後煩滿者。

梔子柏皮湯,治傷寒身熱,發黃。

梔子,黃柏,甘草(等分)

煎湯。溫服。

枳實梔豉湯,治傷寒新差勞復。

炒梔子,炒枳實,淡豆豉

溫服取汗。

梔豉大黃湯,治酒疸發黃,心中懊憹,時或熱痛,亦治傷寒食復等症。

白話文:

醫方湧吐門

瓜蒂散:張仲景治療傷寒,類似桂枝證,但頭不痛、頸不僵硬,寸脈微浮,胸部痞悶堅硬,氣體往上衝擊喉嚨,呼吸困難者,這是胸中有寒邪,用此方吐出寒邪。也適用於中風、痰迷心竅、涎液阻塞、神志不清、煩躁不安、昏迷、五種癇證(癲癇)因痰阻塞上膈,以及火氣上衝喉嚨、呼吸困難、食物停滯上脘、想吐吐不出來等症狀。也治療突然發黃、心滿氣喘。

藥方:炒至黃色的甜瓜蒂、赤小豆(等量)研磨成極細粉末。根據患者虛實情況,每次服用一錢或五分,用豆豉湯或白開水送服。嘔吐時應閉眼,束緊腹部。如果嘔吐不止,服用蔥白湯解救。如果服藥很久不嘔吐,含一塊砂糖,就能催吐。

凡是額頭和太陽穴疼痛者,含一口水,用竹管挑取一點藥粉吹入鼻中,鼻孔流出黃水即痊癒。凡是胸中停滯食物、痰飲、水濕、涎液,胸悶頭痛、發熱惡寒,脈象浮緊但不強者,都可用此方催吐。但失血、虛弱者、老人、產婦、血虛脈微者禁用。

三聖散:治療中風、風癇、痰厥頭痛。

藥方:炒瓜蒂、藜蘆、防風(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白開水送服,按上述方法催吐。用此方吹鼻,能治療頭痛。

二聖散:治療風痰壅盛。

藥方:炒甜瓜蒂(一錢)、焙乾的全蠍(五分),研磨成極細粉末。白開水送服。

二神散:治療傷寒煩悶。

藥方:炒甜瓜蒂研磨成粉末,用豆豉湯送服一錢,按上述方法催吐。

參蘆散:治療虛弱者痰涎壅盛。

藥方:人參蘆根研磨成粉末,用竹瀝調和一到二錢,用滾水沖服。

丹溪注:人參補益陽氣中的陰氣,參蘆卻瀉去太陰經的陽氣,如同麻黃,根莖功效不同。

稀涎散:治療中風突然昏倒,痰涎壅盛,氣機閉塞不通。先開通關竅,略微催吐稀涎,然後再服用其他藥物。也治療喉嚨阻塞不能進食者。

藥方:白礬(一錢)、皂角(去皮弦,炙焦,二錢),研磨成極細粉末,白開水送服五分,只需略微催吐,只要咽喉通暢,能進食湯藥即可,不要再服用。

嘔吐後關竅開通,服用其他藥物需緩慢進行。如果飲食過於急猛,恐傷及胃氣。

丹溪注:胃氣也依靠痰液滋養,不可完全攻伐,攻伐盡了,則會虛弱而病情加重。

常山方:用於催吐瘧疾痰邪。

藥方:白礬、皂角、藜蘆、常山、甘草研磨成粉末。白開水送服,每次五分。

五元散:強力催吐劑。

藥方:白礬、膽礬、皂角、藜蘆、赤豆研磨成粉末。白開水送服,每次五分。

巴礬丸:

藥方:巴豆肉、枯礬(等量)研磨成粉末,用水做成小丸。每次服用三分。

梔子豉湯:治療傷寒汗吐下利後,虛煩不眠,嚴重者,反覆輾轉,心下懊惱,以及大便溏瀉後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阻膈中,用此方微吐。大便微溏者禁用。

藥方:帶殼的大梔子(七枚)、豆豉(二合)煎湯。溫服,以達到微吐的目的。

本方加甘草,治療上述症狀兼見少氣者;加生薑,治療上述症狀兼見嘔吐者;去豆豉,加乾薑,治療誤用瀉下藥,身熱不退,微煩者;去豆豉,加厚朴、枳實,治療下利後腹部脹滿者。

梔子柏皮湯:治療傷寒身熱,發黃。

藥方:梔子、黃柏、甘草(等量)煎湯。溫服。

枳實梔豉湯:治療傷寒新癒後復發。

藥方:炒梔子、炒枳實、淡豆豉溫服,以求發汗。

梔豉大黃湯:治療酒疸發黃,心中懊惱,時或熱痛,也治療傷寒飲食積滯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