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序二

回本書目錄

序二

1. 序二

古語云:不為良相,必為良醫。以和、緩……蕭、曹、房、杜爭功烈,非謂其術之同也,同此仁心而已矣。余幼侍先大夫側,嘗指一冊示余曰:「此汝從祖彤園公醫書也。」公少讀書,存心利物,不第,乃究心於醫。晚年輯此書,分門別類,覼縷示人,無非因立達之心郁不得施,而欲藉是以抒其萬一也。

有志行仁者,甚珍之。余之知醫,蓋自此始。其後官京師,使四方,旬宣中州,恨無仁政及天下。而公事之餘,士大夫有以疾來謁者,輒本此書之意治之,往往立應。於是嘆是書之足以信,今傳……公之用心良苦也。於虖!古君子遇無窮達……心,大而用此心於天下國家,除殘去害,以利……無加也;小而用此心於一鄉一邑,救敝扶傷,以……命,於仁無損也。

白話文:

古人說:「不做賢相,必做良醫。」像蕭何、曹參、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功績顯赫,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治國方法相同,而是他們都懷著仁慈的心。我年幼時侍奉父親,他曾指著一本書對我說:「這是你高祖父彤園公的醫書。」彤園公年輕時讀書,心懷利民之心,考不上功名,就專心鑽研醫術。晚年編寫了這本書,分門別類,細緻地示人,無非是因為他心懷濟世之志卻無法實現,才想藉此書來抒發自己的一片心意。

有志行仁的人,都非常珍視這本書。我對醫術的了解,就是從這本書開始的。後來我在京城做官,出使各地,每逢宣佈聖旨的時候,就感到很遺憾,因為自己無法以仁政惠及天下。而公事之餘,如果有士大夫來求醫,我便根據這本書的內容治療,往往藥到病除。於是更加感慨這本書的可靠,如今傳承下來,可以見證彤園公的一片苦心。啊!古人遇到無法施展抱負的時候,心胸寬廣的人就把這份心意用在天下國家,清除禍害,以利天下百姓,不會有任何損失;心胸狹隘的人就將這份心意用在一個鄉村或城鎮,救助貧苦,扶持傷病,對仁愛之心並沒有減損。

使公得志於時,推此心以濟世,必有登斯民於仁壽者,而豈僅在刀圭之末哉?然則余之讀是書,而慨然興嘆者,非以其術之同也,亦同此仁心而已矣。適其孫靜安、侄孫星浦重刻是書,屬序於余,余因推公所以著書之意,願與讀是書者共質之也。於是乎書。

咸豐五年十月從侄孫敦謹拜撰

白話文:

使君若能在當下實現抱負,以這份仁心濟世救民,必能帶領百姓走向仁愛與長壽,豈僅止於醫術的精湛?我讀此書,感嘆不已,並非因為醫術相通,而是同感於這份仁心而已。適逢其孫靜安、侄孫星浦重刻此書,囑我作序,我便推想使君著書的初衷,希望與讀者一同探討。因此而寫下此序。

鹹豐五年十月 從侄孫敦謹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