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

1. 太陽上篇

辨太陽風邪中衛脈證治法

太陽主表,為一身之外藩,總六經而統榮衛。凡外因百病之襲人,必先於表。表氣壯則衛固榮守,邪由何入?經曰雖有大風苛毒勿之能害是也。若表氣虛則榮衛之氣不能御外,故邪得以乘之。經曰虛邪不能獨傷人,必因身形之虛而後客之也。衛,陽也;榮,陰也。風,陽邪也;寒,陰邪也。

邪之害人,各從其類。故中風則衛受之,傷寒則榮受之。衛分受邪則有汗而脈浮緩,此為虛邪,桂枝證也。榮分受邪則無汗而脈浮緊,此為實邪,麻黃證也。榮衛俱受邪,均無汗,皆為實邪,大青龍湯證也。大綱三法,用之得當,其邪立解;用違其法,變證百出。緣風為百病之長,故以風邪中衛列為上篇,寒邪傷榮列為中篇,風寒兩傷列為下篇。

其條目詳載本篇之下,俾讀者開卷瞭然,有所遵循也。

太陽上篇集解

《金鑑》曰:太陽主表,表統榮衛。風邪中衛,寒邪傷榮,均表病也。脈浮,表病脈也。頭痛項強,惡寒,表病證也。太陽經脈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連風府。故邪客其經,必令頭項強痛也。惡寒者,因風寒所傷,故惡之也。《傷寒論》首揭此條為太陽病之提綱,凡上中下三篇內稱太陽病者,皆指此脈證而言也。

又曰:榮衛二者,皆胃中後天之穀氣所生。其氣之清者為榮,濁者為衛。衛即氣中之剽悍者也,營即血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體而言則曰氣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則曰榮衛。榮行脈中,故屬於陰;衛行脈外,故屬於陽也。然榮衛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腎中先天之一氣,故又皆以氣言,曰營氣、衛氣也。

滑壽曰:脈在肉上行,主表也。

方有執曰:表即皮膚,榮衛麗焉。故脈見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陽表也。惡寒者,該風而言也。風寒初襲而鬱於表,不能再勝風寒之外忤,故畏惡之。論中謂嗇嗇惡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斂也;淅淅惡風者,肌因風灑,疏難御也;翕翕發熱者,肌得熱蒸,合欲揚也。嗇嗇、淅淅、翕翕,俱從皮毛上形容,較之傷寒之見證有浮沉淺深之別。

吳人駒曰:頭為三陽之通位,項為太陽之專位,有所障礙,不得如常之柔和,是為強痛。

程應旄曰:太陽經之見證,莫確於頭項痛,惡風寒,故首揭也。

太陽中風總訣

脈浮緩,為中風,頭項強痛惡寒風,病即發熱汗自出,鼻鳴乾嘔桂枝功。

若傷寒,治不同,誤服桂枝邪逆攻,酒病妄投釀濕熱,當隨變證急宣通。

前章言太陽膀胱經,風邪傷衛脈證治法也。中風,病名也(見前後集解)。其脈浮緩,其證頭痛項強,惡寒惡風,發熱自汗,鼻鳴乾嘔,主以桂枝湯,功能治中風虛邪,或服疏邪實表湯(俱見醫方發表門)。

次章言傷寒病、酒客病誤服桂枝湯,致變救逆也。傷寒乃無汗之實邪,治宜麻黃湯發汗。若誤服桂枝湯,則表邪愈固,裡氣更逆,致令嘔吐不已,當詳二卷傷寒辨證篇以救逆。酒客病,謂醉酒之人,狀似中風,先宜取汗,次宜利小便,以分消其濕熱。若誤服桂枝湯,則濕熱內釀,榮血受傷,致令嘔吐血膿,當開表通里以救逆,方法另詳三卷內傷酒病門。

太陽中風集解

《金鑑》曰:衛為表陽,風屬陽邪。風邪中人則衛受之,從其類也。風中於衛即發熱者,以風衛皆陽,其性本熱,故變熱甚捷,不似傷寒待其閉鬱而始發熱也。衛病不能固表,又為陽邪所蒸,故腠理疏而汗自出也。汗出表虛,為風所忤,故惡風寒。風性柔軟,故脈來浮緩也。此條為中風病之提綱,後凡稱太陽中風者,皆指此脈證而言也。

汪琥曰:此中風非東垣所云中府、中藏、中血脈之謂。蓋中字與傷字同義。仲景論中,不直言傷風者,恐後學不察,誤以咳嗽、鼻塞、聲重之傷風混同立論,故以中字別之也。論曰:脈緩當作浮緩看,浮是太陽病脈,緩是中風主脈。中篇緊脈亦當仿此。

又曰:治中風,當及其發熱自汗之時,用桂枝湯服,取微汗,風邪自解。苟失其時,則風邪入里,病熱必深,桂枝湯非所宜矣。

致變救逆集解

《金鑑》曰:桂枝湯本為解肌中風表虛之藥也。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無汗,乃傷寒表實之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為麻黃湯證,勿令誤服桂枝湯。若誤服之,表氣愈固,裡氣更逆,致嘔吐不已,當隨其變證救之。

程應旄曰:可與不可與,只在毫釐疑似之間,誤多失於倉卒。須將營衛之分別處,兩兩互勘,陰陽不悖,虛實瞭然。不以桂枝湯誤治脈浮緊、無汗之傷寒,自不致以麻黃湯誤治脈浮緩、汗自出之中風矣。

《金鑑》曰:酒客過飲而病,其病之狀頭痛發熱,汗出嘔逆,乃濕熱熏蒸使然,非風邪也。若誤與桂枝湯,服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桂枝湯乃辛甘之品,能動熱助湧。若其人內熱素盛,誤服此湯,又不即時嘔出,則益助其熱,其後必吐膿血。然亦有不吐膿血者,則是所傷者輕而熱不甚也。救逆用葛花解酲湯之類(見醫方消導門)。

2. 太陽中篇

辨太陽寒邪傷營脈證治法

太陽統攝之營衛,乃風寒始入之兩途。風則傷衛,寒則傷營。衛氣慓疾,統氣而行脈外,其用疏泄而屬陽,邪之犯也易。故其犯之也,則有汗,為虛邪。營氣專精,統血而行脈中,其體固密而屬陰,邪之犯也難。故其犯之也,則無汗,為實邪。夫冬固寒冷也,然春月餘寒,秋末早寒,皆能致病。

但見無汗實邪,脈來浮緊,即可謂之傷寒,不必盡屬隆冬也。且太陽,經也;膀胱,府也。由經視府,則經為表,而府為里矣。上篇桂枝解肌,所以治風傷衛之表也,而未及衛分之裡,故又立五苓散一方,佐桂枝以和衛分之裡焉。此篇用麻黃發汗,所以治寒傷營之表也,而未及營分之裡,故又立桃仁、抵當等方,佐麻黃以攻榮分之裡焉。至於汗下失宜,過之則傷正而虛其陽,不及則熱熾而傷其陰。

虛其陽,則從少陰陰化之證多,以太陽少陰為表裡也。傷其陰,則從陽明陽化之證多,以太陽陽明遞相傳也。此篇所以又有四逆、承氣之治也。凡風傷衛之虛邪已列上篇,茲以寒傷營之實邪疏為中篇,俾讀者會大意於胸中,斯臨證處方,自不致誤矣。

太陽中篇集解

魏荔彤曰:傷寒與中風,其脈俱浮,而彼為浮緩,此為浮緊。陽邪舒散,故緩。陰邪勁急,故緊。同為在表之浮,而一緩一緊,風寒迥異矣。

程應旄曰:頭痛發熱,太陽病皆然。而身痛腰痛,骨節痠痛,是寒傷營室,若風傷衛,則無是也。惡風惡寒,太陽病皆然。而無汗而喘,是陽被壅遏,若風傷衛,則無是也。得其所同,因以別其所異焉。

沈明宗曰:太陽之邪從皮毛而入,郁遏肺氣,以故作喘。且寒主收斂,寒邪傷榮則腠理閉密,故用麻黃湯發之。

太陽傷寒總訣

脈浮緊,是傷寒,無汗嘔喘惡風寒,頭疼身痛已未熱,麻黃湯服莫疑難。

尺脈遲,營弱看,先與建中待脈還,麻黃漏汗四肢急,救逆桂枝附子添。

前章言太陽經寒邪傷榮初起脈證治法也。傷寒,病名也,見前後集解。其脈浮緊,其證無汗嘔逆而喘,惡風惡寒,頭疼項強,身體盡痛,或已發熱,或未發熱,皆為實邪。治宜發汗,主以麻黃湯,或服升陽發表湯(俱見醫方發表門)。

次章言尺中脈遲,誤服麻黃湯致變救逆也。正傷寒六脈皆浮緊,故用麻黃湯發汗。若尺中脈遲,與關不合者,是營氣不足,不可發汗,當先和之,俟尺脈不遲,再審證施治,宜服小建中湯(見發表門)。

若尺遲營弱,誤服麻黃湯,致變漏汗惡風,四肢拘急,小便少而難出,當用桂枝加附子湯以救逆(見發表門)。

太陽傷寒集解

《金鑑》曰:營,表陰也。寒,陰邪也。寒邪傷人則榮受之,從其類也。已發熱者,寒邪束於皮毛,元府閉密,陽氣鬱而為熱也。未發熱者,寒邪初入,尚未鬱而為熱,頃之即發熱也。但為寒所傷則不論已熱未熱,而必惡風寒也。寒入其經,故通身痛。胃中之氣被寒外束,不能發越,故作嘔喘。

寒性勁急,故其脈陰陽俱緊也。此條為傷寒病之提綱,後凡稱太陽傷寒者,皆指此脈證而言也。

又曰:太陽經脈起於目內訾,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至足小指,出其端。寒邪客於其經則榮血凝澀,所傷之處無不痛也。榮病者,惡寒。衛病者,惡風。今榮病而言惡風者,蓋以風動則寒生,惡則皆惡,未有惡風而不惡寒,惡寒而不惡風者。

所以仲景於中風、傷寒證中,每互言之。以是知中風、傷寒不在惡寒、惡風上辨,而在微甚中別之也。無汗者,傷寒實邪,腠理閉密,雖發熱而汗不出,不似中風虛邪,發熱而汗自出也。陽氣被寒邪所遏,故逆而為喘。主以麻黃湯者,解表發汗,逐邪安正也。

喻嘉言曰:仲景慮惡寒身痛,嘔逆,又未發熱,恐後人誤認為陰經之證,故早於篇首揭明: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以辨之。

程應旄曰:傷寒,陰陽俱緊之脈,大不同於中風陽浮而陰弱之緩脈矣。其證與脈兼得其實,然後乃得,正其名曰此太陽傷寒之病,而非中風之脈證所能混也。

吳綬曰:凡傷寒,寒邪在表,閉其腠理,身痛拘急,惡寒無汗,脈浮緊者,須用麻黃辛苦之藥開發腠理,逐寒邪,使汗出而解。惟夏月炎暑之時,雖有是證,宜加涼藥,如防風通聖散三黃石膏湯是也。

致變救逆集解

《金鑑》曰:傷寒脈證,當用麻黃湯發汗。若尺中脈遲,是營氣不足,須用小建中湯和之。倘誤服麻黃湯,致漏汗惡風、四肢拘急、小便少而難出者,用桂枝加附子湯救逆可也。

王肯堂曰:麻黃湯為元氣不虛者設也。如夾時氣者,宜十神散(見發門)。夾寒者,宜五積散。夾熱者,宜雙解通聖散(俱見表裡門)。夾暑濕者,宜藿香正氣散(見和解門)。夾食者,宜人參養胃湯(見消導門)。夾痰者,宜芎蘇飲(見表裡門),隨證救逆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