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
1. 傷寒六經大旨
大抵陽邪傳經則宜下,陰邪直中則宜溫,乃一定不易之法。但又慮陰精素虧者,溫固難施,下亦宜慎,故復有潤燥清熱之法。誤汗亡陽者,又有救逆固本之法。陰盛格陽,陽盛格陰者,又有辨別真偽之法。以腎之一臟,真水真火寄居其中,為人生立命之本也。後賢如丹溪、立齋諸人,皆推原此旨,透發妙論,以治虛損勞傷各證,而義始無餘蘊焉。
至於厥陰則傳經已盡,而邪當復還於表。能還於表,則厥冷者變為溫熱而愈;不能還於表,則厥深熱深而不愈。仲景所以禁用下法,不使陷入之陽邪終不得還於表也。其有用溫藥者,亦為寒氣直中者而設,非為傳經之陽邪而設也。然陽邪傳入厥陰,有因下利日久,邪雖不還於表,而亦從利出已盡,於是邪盡而正亦脫,又必用溫補之藥。
若正氣雖虛而熱邪未盡,雖不得已而用溫補,必以寒涼參入其間,如烏梅丸、乾薑黃連人參湯、麻黃升麻湯之屬,總以傳經皆屬熱證,無單用溫補之理也。此三陰治法,惟陶節庵辨之甚悉。以初病,不發熱而惡寒,手足厥冷者,為直中陰經之寒證;以由發熱起,邪自三陽傳入厥陰,而後手足變厥冷者,為熱證。以此辨證施治,節庵可謂有功。
雖所著《傷寒六書》,苟簡粗率,使仲景精義淹沒不彰,固不能無咎,而其功則亦不可掩也。要之,《傷寒論》一書,引而伸之,雜證治法,皆出於此。歷代名家著書立說,所論雜證,各有所長,惟以仲景傷寒六經而旁通於他病,自能遊刃有餘。若不明仲景傷寒六經,則凡遇一病,難免面牆而立。
故知醫學千支萬派,無不從《傷寒論》一脈流出也。奈論中頭緒繁多,未易領會,茲節錄《傷寒總注》繫於篇首,俾學者便於熟讀默記,明其大旨,然後再玩味全書,則易讀易解,有會心之樂,而無望洋之嘆矣。
白話文:
大體來說,陽性病邪傳入經絡時,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陰性病邪直接侵入體內時,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這是一定的法則,不能改變。但又考慮到有些人陰精本身就不足,溫補的方法就很難實施,瀉下的方法也要謹慎使用,所以又有滋潤乾燥、清熱的方法。如果因為誤用發汗的方法導致陽氣虛脫,又有救逆回陽、鞏固根本的方法。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排斥在外,陽氣過盛導致陰氣被排斥在外的情況,又有辨別真假的方法。腎臟這個器官,真水真火寄居其中,是人生命立足的根本。後來的賢者如朱丹溪、李時珍等人,都推究這個道理,闡發精妙的理論,用來治療虛損、勞傷等各種病症,這樣醫理才沒有遺漏。
至於厥陰經,病邪傳入到這裡就已經到了盡頭,病邪應該會返回到體表。如果能返回到體表,那麼手腳冰冷的情況就會轉為溫熱而痊癒;如果不能返回到體表,那麼手腳冰冷的情況就會加重,熱邪也會加深而無法痊癒。《傷寒論》的作者張仲景之所以禁用瀉下的方法,就是不讓陷入體內的陽邪最終無法返回到體表。其中有使用溫藥的情況,也是為了寒氣直接侵入體內而設,不是為了傳經的陽邪而設的。然而,陽邪傳入厥陰經,有時是因為腹瀉日久,病邪雖然沒有返回到體表,但也隨著腹瀉排出殆盡,於是病邪消退而正氣也脫失,又必須使用溫補的藥物。
如果正氣雖然虛弱但熱邪還沒有完全消退,即使不得已要使用溫補的方法,也必須在其中加入寒涼的藥物,例如烏梅丸、乾薑黃連人參湯、麻黃升麻湯之類。總之,因為傳經的病症都屬於熱證,沒有單獨使用溫補方法的道理。三陰經的治療方法,只有陶節庵分辨得最清楚。他認為,初病時,沒有發熱卻怕冷,手腳冰冷的人,是寒邪直接侵入陰經的寒證;因為發熱而起,病邪從三陽經傳入厥陰經,然後手腳才變為冰冷的人,是熱證。用這個方法來辨別證候並施以治療,陶節庵可以說是有功勞的。
雖然他所著的《傷寒六書》過於簡略粗糙,使得張仲景的精義被埋沒而不彰顯,固然不能沒有過失,但他的功勞也不可抹殺。總之,《傷寒論》這本書,可以由此推廣,各種雜病的治療方法,都出自於此。歷代名家著書立說,所論述的雜病,各有長處,只有通過張仲景的傷寒六經來旁通其他疾病,才能運用自如。如果不明白張仲景的傷寒六經,那麼凡是遇到一種疾病,難免會像面對牆壁一樣束手無策。
所以說,醫學的千支萬派,沒有不是從《傷寒論》這一脈流傳出來的。但是,《傷寒論》中頭緒繁多,不容易理解,現在節錄《傷寒總注》放在篇首,讓學者方便熟讀默記,明白它的主旨,然後再仔細研讀全書,就容易閱讀理解,會有領悟的快樂,而不會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嘆。
2. 三陽傷寒篇
《醫宗金鑑》曰:六經為病盡傷寒,氣同病異豈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從類化故多端。明諸水火相勝義,化寒變熱理何難。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
白話文:
《醫宗金鑑》提到:所有的疾病若按六經來分類,幾乎都與傷寒有關,即使氣質相同,病症也可能大相逕庭,這並非偶然。進一步探討身體各部位的病源,其實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因為不同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病情多種多樣。只要明白了水火相剋的道理,理解從寒轉熱的病態變化,又有什麼困難呢?儘管病情可能有千百種不同的表現,但無論如何變化,都脫離不了陰陽以及表裡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