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3)

1. 太陽下篇

辨太陽風寒兩傷脈證治法

太陽中風者,風邪傷衛也,傷寒者,寒邪傷榮也,上篇、中篇已詳言之。茲以風寒兩傷,榮衛兼病者,疏為下篇。蓋以風寒二氣多相因而少相離,有寒時不皆無風,有風時不皆無寒。風寒併發,邪中於人,則榮衛兼病,惟其證均無汗,皆謂之實邪,故立大青龍湯兩解之法,發其寒邪外閉、風邪內郁、不汗出而煩躁之汗也。然必審其人脈不微弱,無少陰證者,乃可與之。

若脈證不實,誤服此湯,則大汗淋瀝,厥逆,筋惕肉瞤,必致亡陽之變,故又立真武一湯,以救青龍之誤也。夫表寒裡熱者,大青龍固所宜服。若表裡俱熱,則又非大青龍所能勝任,爰立白虎湯以輔青龍之不逮。至於寒熱輕微者,則更立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皆兩解榮衛之法也。合上篇、中篇而熟讀之,則三法瞭然,以之施治,庶不紊也。

白話文:

太陽中風是風邪侵犯衛氣,傷寒是寒邪侵犯營氣,之前已經詳細說明了。現在要講的是風寒兩傷,營衛皆病的情況。因為風寒兩氣通常同時出現,很少分開,有寒氣時不一定是沒有風,有風時也不一定是沒有寒。風寒一起發作,入侵人體,就會導致營衛同時生病,而且因為症狀都是不發汗,都屬於實邪,所以就有了大青龍湯,能夠同時解表和解寒。這個方子可以發散寒邪,開解外閉,疏通風邪內郁,使汗出而解除煩躁。但必須要確認患者脈象不虛弱,沒有少陰證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如果脈證不實,誤服大青龍湯,就會導致大量出汗,四肢厥逆,筋惕肉瞤,甚至會導致亡陽的危急情況。所以又有了真武湯來救治大青龍湯的誤用。對於表寒裡熱的患者,大青龍湯是最適合的。如果表裡都熱,大青龍湯就無能為力了,所以就有了白虎湯來輔助大青龍湯。至於寒熱輕微的患者,則可以選用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這些都是解表解寒的方子。將以上三篇內容仔細研讀,就能夠透徹理解這三種治療方法,然後根據實際情況應用,就不會混亂了。

太陽下篇集解

成無己曰:風並於衛者,為榮弱衛強。寒並於榮者,為榮強衛弱。今風寒兩傷,故為榮衛俱實,主以大青龍湯兩解之。

喻嘉言曰:大青龍湯為太陽無汗而設,與麻黃證何異?因有煩躁一證兼見,則非此法不能解也。

程應旄曰:此湯非為煩躁而設,為不汗出之煩躁而設也。若脈浮弱,汗出惡風者,雖有煩躁證,乃少陰亡陽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鬱熱者比也。

吳綬曰:大青龍湯治傷寒,發熱惡寒,不得汗出,煩躁不安,脈浮緊或浮數者,用此湯發汗則愈,乃仲景之妙法也。譬若亢熱已極,一雨而涼,其理可見也。若不曉此理,見其躁熱,妄投寒涼之藥,其害深矣。如脈微弱,汗出惡風者,忌用此湯。誤服之,致變逆證,所以又立真武湯以救逆也。

白話文:

成無己說

風邪侵犯衛氣,代表衛氣強盛而營氣虛弱;寒邪侵犯營氣,代表營氣強盛而衛氣虛弱。現在風寒兩者同時侵襲,導致營衛俱實,所以用大青龍湯來同時解開營衛之邪。

喻嘉言說

大青龍湯是針對太陽病無汗而設的,跟麻黃證有什麼不同呢?因為病人同時出現煩躁症狀,所以才需要用這個方法來解救。

程應旄說

這湯藥不是為了治療煩躁而設,而是針對不汗出而引起的煩躁而設的。如果脈象浮弱,並且汗出怕風,即使有煩躁症狀,也是少陰亡陽的表現,跟不汗出而鬱熱引起的煩躁完全不同。

吳綬說

大青龍湯治療傷寒,症狀是發熱惡寒、不能出汗、煩躁不安、脈象浮緊或浮數,服用此湯發汗就能治癒,這是仲景醫術的高明之處。就像極度炎熱的天氣,一場雨後就涼爽了,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不懂這個道理,看到病人煩躁發熱就胡亂投用寒涼藥物,就會造成嚴重後果。如果病人脈象微弱,汗出怕風,就不要使用此湯。誤服此湯會導致病情逆轉,所以又制定了真武湯來救治逆證。

風寒兩傷總訣

中風病,脈浮緊,無汗乾嘔遍身疼,寒熱更兼煩躁證,表實裡熱主大青。

傷寒病,脈浮緩,無汗身重乍時輕,煩躁而無少陰證,大青龍湯發之靈。

脈微弱,汗自出,誤服青龍厥冷生,心悸頭昏身瞤動,急投真武湯救蘇。

首章言以中風之病,而得傷寒之脈與證,更兼表實無汗內熱之煩躁也。凡中風之證,必自汗,發熱惡寒,頭疼而遍身不痛,其脈浮緩。今脈浮緊,是寒傷榮之脈也。今無汗而遍身痛,發熱惡寒,是寒傷榮之證也,更兼煩躁,是陽熱蒸於內也,故以大青龍湯主之(見醫方發表門)。

二章言以傷寒之病,而得中風之脈與證,更兼太陽無汗內熱之煩躁也。凡傷寒之證,必強痛無汗,發熱惡寒,而身痛不減,其脈浮緊。今脈浮緩,是風傷衛之脈也。今身重不痛,乍有輕時,是風傷衛之證也。內熱煩躁,而無少陰症者,謂無身重、但欲寐之證也,故亦以大青龍湯發之。

白話文:

中風病,脈搏浮緊,沒有汗,乾嘔,全身疼痛,寒熱交替,並且煩躁,這是表實里熱的症狀,要使用大青龍湯治療。

傷寒病,脈搏浮緩,沒有汗,身體沉重,偶爾感覺輕快,煩躁,但沒有少陰症的症狀,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散治療。

脈搏微弱,汗水自出,誤服大青龍湯,出現厥冷,心悸、頭昏、身體抽搐的症狀,要立即使用真武湯來救治。

第一段說的是中風病,卻出現傷寒病的脈象和症狀,並且伴有表實無汗,內熱煩躁的現象。一般來說,中風病會出汗,發熱惡寒,頭疼,全身不痛,脈搏浮緩。現在脈搏浮緊,是寒氣傷了營氣的脈象。現在沒有汗,全身疼痛,發熱惡寒,是寒氣傷了營氣的症狀,再加上煩躁,是陽熱在體內蒸騰,所以要用大青龍湯來治療(見醫方發表門)。

第二段說的是傷寒病,卻出現中風病的脈象和症狀,並且伴有太陽無汗,內熱煩躁的現象。一般來說,傷寒病會強烈的疼痛,沒有汗,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會減輕,脈搏浮緊。現在脈搏浮緩,是風氣傷了衛氣的脈象。現在身體沉重,不痛,偶爾感覺輕快,是風氣傷了衛氣的症狀。內熱煩躁,但沒有少陰症的症狀,指的是沒有身體沉重,只是想睡覺的症狀,所以也要用大青龍湯來發散治療。

三章言前二章脈證,倘未全具。若誤服大青龍湯,致變逆證,法當救逆也。蓋大青龍證,脈必浮緊,或浮緩,證必無汗,發熱惡寒,或身痛身重,煩躁內熱。今脈微弱,反汗出,是大青龍證尚未悉具,誤服此湯,致變厥冷,筋惕心悸,頭眩,熱仍不退,身肉瞤動,振振欲擗地,皆誤與大青龍湯發汗之變證,當用真武湯以救逆(見醫方祛寒門)。

方解曰:方名大青龍者,取龍與雲雨之義也。治風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黃湯。合桂枝、麻黃二湯以成劑,故為風寒兩傷者之主方。二證俱無汗,故減芍藥,不欲其酸收。二證俱煩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熱也。設無煩躁,又當從事於麻黃桂枝各半湯矣。

白話文:

在這三章中,前兩章論述了脈象和病證,如果這些信息不完全齊備。倘若誤服了大青龍湯,導致病情轉為逆轉,則應當採取措施來糾正這種逆轉。大青龍湯的特徵是脈搏可能浮起且緊張,或者浮起但緩慢,病症一定沒有出汗,同時伴有發熱和畏寒,或者身體疼痛和沈重,以及煩躁和內熱。然而,現在的脈搏微弱,反而出現了出汗的情況,這表明大青龍湯的症狀並未全部表現出來。若誤服此湯,會導致病情轉為癱瘓,肌肉緊繃,心悸,頭暈,即使發熱仍未退去,身體肌肉震顫,甚至想要倒地,這些都是誤服大青龍湯後發汗所引發的逆轉症狀,應該使用真武湯來糾正這種逆轉(詳見祛寒醫方)。

方解如下:這個方子名為大青龍,取的是龍和雲雨的含義。治療風邪主要用桂枝,治療寒邪主要用麻黃湯。將桂枝湯和麻黃湯結合,成為一個藥方,因此它是針對風寒雙重影響的主要藥方。這兩個症狀都沒有出汗,所以減少了芍藥,因為不想讓它們有收斂的效果。這兩個症狀都表現出煩躁,所以加入了石膏,用來解熱。如果沒有煩躁,那麼應該使用麻黃桂枝各半湯。

許叔微曰:仲景治傷寒,一則桂枝湯,二則麻黃湯,三則青龍湯。蓋桂枝治風,麻黃治寒,青龍兼治風寒,不拘時候施於脈證相對者,無不獲效。今人未曉前人處方用藥之意,多不敢用,無足怪也。

風寒兩傷集解

《金鑑》曰:中風,脈當浮緩,今脈浮緊,是中風之病而兼傷寒之脈也。中風,當身不痛、汗自出,今無汗而遍身痛,是中風之病而兼傷寒之證也。不汗出而煩躁者,太陽鬱熱之所致也。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陰寒鬱於外,則無汗。陽熱蒸於內,則煩躁。此風寒兩傷,榮衛兼病,故以大青龍湯主之。

傷寒,脈當浮緊,今脈浮緩,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脈也。傷寒,當身痛,今身不痛,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證也。身輕,邪在陽也;身重,邪在陰也;乍有輕時,謂身重而有時輕也。若但欲寐,身重,無輕時,是少陰證也。今無少陰欲寐身重無輕時之證,乃榮衛兼病之太陽證也。

白話文:

許叔微說:仲景治療傷寒,第一個方子是桂枝湯,第二個是麻黃湯,第三個是青龍湯。因為桂枝治療風寒,麻黃治療寒邪,青龍則兼治風寒,不論什麼時候,只要對症下藥,都能藥到病除。現在的人不懂得前人用藥的用意,所以不敢用這些方子,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金鑑》說:中風,脈象應該浮緩,現在脈象浮緊,這是中風的病症,但是卻兼有傷寒的脈象。中風,身體應該不痛、汗水會自己流出來,現在沒有汗,全身卻疼痛,這是中風的病症,但是卻兼有傷寒的症狀。沒有出汗,卻感到煩躁不安,這是太陽經鬱熱造成的。風屬於陽邪,寒屬於陰邪。陰寒鬱結在外,就會沒有汗。陽熱蒸騰在內,就會煩躁不安。這是風寒兩種邪氣入侵,導致營衛同時生病,所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傷寒,脈象應該浮緊,現在脈象浮緩,這是傷寒的病症,但是卻兼有中風的脈象。傷寒,身體應該疼痛,現在身體不痛,這是傷寒的病症,但是卻兼有中風的症狀。身體感覺輕飄,邪氣在陽氣之中;身體感覺沉重,邪氣在陰氣之中;有時感覺輕有時感覺重,指的是身體沉重,但偶爾也會感覺輕。如果只是想睡覺,身體沉重,沒有感覺輕的時候,這是少陰症。現在沒有少陰症想睡覺、身體沉重、沒有感覺輕的症狀,而是營衛同時生病的太陽症。

脈雖浮緩,證則無汗,此屬實邪,故亦以大青龍湯發之。仲景先以脈微汗出示禁,次以無少陰證發明,詳審慎重之至也。此為太陽風寒兩傷榮衛兼病之提綱,凡太陽中風、傷寒涉於榮衛兼病者,皆指此二條而言也。

至變救逆集解

《傷寒論》首言誤汗,次言過汗者,互文以明其義也。蓋二症皆屬亡陽,故均主以真武湯扶陽抑陰,以救其逆也。大汗出,熱仍不解者,陽亡於外也。心下悸,築築然動,陽虛不能內守也。頭暈眼黑,陽微氣不能升也。蠕蠕然身肉瞤動,陽虛液涸,失養於經也。振振欲擗地者,謂聳動不已,不能興起,欲墜於地,陽虛氣力不能支也。

白話文:

雖然脈象浮而緩,但病人卻沒有出汗,這屬於實邪,所以也應該用大青龍湯來發散邪氣。張仲景先生先用脈象微弱、出汗來表明禁忌,接著用沒有少陰證來闡明可以治療,如此詳盡審慎,可見其醫術精湛。這段文字是太陽經風寒兩傷榮衛兼病的提綱,凡是太陽經中風、傷寒侵犯到榮衛兼病的,都指的是這兩條原則。

《傷寒論》一開始就提到誤汗,接著又提到過汗,這是互文,用來闡明其中的道理。因為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陽氣不足,所以都用真武湯來扶助陽氣、抑制陰寒,以救治其危逆之症。大量出汗,但熱症仍然沒有減輕,這是陽氣外泄導致的。心下悸動,感覺到一種不自主的跳動,這是陽氣虛弱,無法守住內部的緣故。頭暈眼花,這是陽氣微弱,氣血不能上行的表現。身體肌肉蠕動,這是陽氣虛弱,津液枯竭,經絡失養的徵兆。全身顫抖,想要抓地,這是形容病人不斷地顫抖,無法站立起來,想要跌倒在地,這是陽氣虛弱,氣力不足以支撐的表現。

此皆誤服大青龍湯發汗致變也。

張璐曰:此為誤服大青龍湯,因而致變者立法也。汗出雖多,而熱不退,則邪未盡,而正已大傷。況裡虛為悸,上虛為眩,經虛為瞤,身振振搖,無往而非亡陽之象,所以用真武湯把關坐鎮之法也。

傷寒傳經欲愈脈證總訣

一太陽,二陽明,三日少陽受病侵。初起欲吐脈數急,定知邪盛欲傳經。

二三日,脈安寧,胃經膽經無病形。此是邪衰欲自愈,身和無苦不須驚。

首章言傷寒一日太陽受病,二日陽明受病,三日少陽受病。此言傳經次第也。若初病,乾嘔不止,或頗欲吐,兼煩躁,脈數急者,此外邪不解,內熱已成,欲傳經也。宜以大青龍湯發表解熱,以殺其勢。或現表裡熱證者,用雙解通聖散兩解之(見醫方表門)。用藥得當,其邪可退,不至傳經。若已傳經,當照後法,循序施治。

白話文:

此皆誤服大青龍湯發汗致變也。

這些都是因為誤服大青龍湯而導致病情變化。

張璐曰此為誤服大青龍湯,因而致變者立法也。汗出雖多,而熱不退,則邪未盡,而正已大傷。況裡虛為悸,上虛為眩,經虛為瞤,身振振搖,無往而非亡陽之象,所以用真武湯把關坐鎮之法也。

張璐說:這是針對誤服大青龍湯而導致病情變化的人制定的治療方法。雖然大量出汗,但熱度不退,說明邪氣尚未清除,而正氣已經大傷。而且內虛會導致心悸,上虛會導致頭暈,經虛會導致眼花,身體顫抖不停,處處都表現出陽氣衰敗的徵兆,因此要使用真武湯來固護正氣,鎮守防禦。

一太陽,二陽明,三日少陽受病侵。初起欲吐脈數急,定知邪盛欲傳經。

傷寒病第一天侵犯太陽經,第二天侵犯陽明經,第三天侵犯少陽經。如果剛開始就想要嘔吐,脈搏跳得快,就說明邪氣盛,想要傳變到其他經絡。

二三日,脈安寧,胃經膽經無病形。此是邪衰欲自愈,身和無苦不須驚。

如果過了兩三天,脈象平穩,胃經和膽經沒有病症,說明邪氣衰弱,病情要自行痊癒,身體舒暢無痛苦,不必驚慌。

首章言傷寒一日太陽受病,二日陽明受病,三日少陽受病。此言傳經次第也。若初病,乾嘔不止,或頗欲吐,兼煩躁,脈數急者,此外邪不解,內熱已成,欲傳經也。宜以大青龍湯發表解熱,以殺其勢。或現表裡熱證者,用雙解通聖散兩解之(見醫方表門)。用藥得當,其邪可退,不至傳經。若已傳經,當照後法,循序施治。

第一章說傷寒病第一天侵犯太陽經,第二天侵犯陽明經,第三天侵犯少陽經,這是說明傷寒病傳變經絡的順序。如果剛開始就乾嘔不止,或想要嘔吐,還伴隨着煩躁,脈搏跳得快,說明外邪沒有解開,內熱已經形成,想要傳變到其他經絡。應該用大青龍湯發散解熱,以抑制病邪的發展。如果出現表裡熱證,就應該使用雙解通聖散來同時治療表裡(見醫方表門)。如果用藥得當,邪氣就可以退散,不會傳變到其他經絡。如果已經傳變到其他經絡,就應該按照後面的方法,依次進行治療。

次章言太陽傷寒至二三日內,並無陽明證之不惡寒、反惡熱,身熱心煩、口渴不眠等證,亦無少陽證之寒熱往來、脅痛喜嘔、口苦耳聾等證,且脈靜,身無所苦者,此為太陽邪衰,熱微不傳他經,欲自愈也。

傷寒傳經集解

《總注》曰:傷寒,一二日太陽,二三日陽明,三四日少陽,四五日太陰,五六日少陰,六七日厥陰。此言其常,不必拘執。且傳經中,變症不一。有專經不傳者,有越經傳者,有傳一二經而止者,有發於陽即入少陰者,有直中三陰者,有足經冤熱而傳手經者,有誤藥而傳變者。大抵熱邪乘經之虛即傳,經實不受邪則不傳。

陽邪勝則傳,陰邪勝多不傳。故經謂:脈靜為不傳,脈數急為欲傳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感染傷寒,在最初兩三天內,沒有出現陽明經證狀,例如不畏寒、反而發熱、身體發熱心煩意亂、口渴睡不著等等,也沒有少陽經證狀,像是寒熱交替、脅肋疼痛想吐、口苦耳聾等等,而且脈象平穩,身體沒有明顯不適,這就是太陽經的邪氣已經減弱,熱度輕微沒有傳到其他經脈,預示著病情將會自行痊癒。

不過,傷寒的傳經過程並不一定都遵循固定的模式。有的病人只在某個特定經脈停留,有的則跳過某些經脈,有的傳到兩三條經脈就停止,有的直接從陽經轉入少陰經,有的直接侵犯三陰經,有的從腳部的經脈傳到手部的經脈,有的則是因為誤用藥物導致病情變化。總之,邪氣會趁著經脈虛弱的時候傳播,如果經脈強健,就不容易受到邪氣侵犯。

當陽氣旺盛時,邪氣更容易傳播;而當陰氣旺盛時,邪氣則較不容易傳播。因此,古人說:「脈象平穩就表示邪氣不會傳播,脈象快速急促就表示邪氣將要傳播。」

又曰:足經自足上行胸腹頭背,主一身之大綱,故寒邪入之即見於其經。若手經第行於胸,不能主一身之大綱。然邪入足經,勢必牽連手經,故感風寒者,頭項痛,肩肘節亦牽痛也。聖人言足不言手,足可該手,手亦可該足,非不傳手經也。夫五藏六府十二經,氣相輸,絡相通,豈有傳足而不傳手者哉?亦豈有傷足而不傷手者哉?虞天民謂:發熱先手,惡寒先足。義可互通矣。

白話文:

又說:足經從腳上開始,向上行經胸部、腹部、頭部和背部,掌管著全身的主要經絡,因此寒邪入侵足經,就會立即在足經上顯現出來。而手經則只行於胸部,無法掌握全身的主要經絡。但是,邪氣入侵足經,勢必會影響到手經,所以感受風寒的人,頭頸部疼痛,肩肘關節也會連帶疼痛。

聖人說足不說手,因為足經可以概括手經,手經也可以概括足經,並不是不傳授手經的知識。要知道,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氣息相互輸通,經絡彼此相連,怎麼可能傳授足經而不傳授手經呢?又怎麼可能傷害足經而不傷害手經呢?

虞天民說:發熱先從手開始,惡寒先從腳開始。這兩個說法可以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