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3)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3)
1. 太陽上篇
辨太陽風邪中衛脈證治法
太陽主表,為一身之外藩,總六經而統榮衛。凡外因百病之襲人,必先於表。表氣壯則衛固榮守,邪由何入?經曰雖有大風苛毒勿之能害是也。若表氣虛則榮衛之氣不能御外,故邪得以乘之。經曰虛邪不能獨傷人,必因身形之虛而後客之也。衛,陽也;榮,陰也。風,陽邪也;寒,陰邪也。
邪之害人,各從其類。故中風則衛受之,傷寒則榮受之。衛分受邪則有汗而脈浮緩,此為虛邪,桂枝湯證也。榮分受邪則無汗而脈浮緊,此為實邪,麻黃湯證也。榮衛俱受邪,均無汗,皆為實邪,大青龍湯證也。大綱三法,用之得當,其邪立解;用違其法,變證百出。緣風為百病之長,故以風邪中衛列為上篇,寒邪傷榮列為中篇,風寒兩傷列為下篇。
其條目詳載本篇之下,俾讀者開卷瞭然,有所遵循也。
太陽上篇集解
《金鑑》曰:太陽主表,表統榮衛。風邪中衛,寒邪傷榮,均表病也。脈浮,表病脈也。頭痛項強,惡寒,表病證也。太陽經脈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連風府。故邪客其經,必令頭項強痛也。惡寒者,因風寒所傷,故惡之也。《傷寒論》首揭此條為太陽病之提綱,凡上中下三篇內稱太陽病者,皆指此脈證而言也。
又曰:榮衛二者,皆胃中後天之穀氣所生。其氣之清者為榮,濁者為衛。衛即氣中之剽悍者也,營即血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體而言則曰氣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則曰榮衛。榮行脈中,故屬於陰;衛行脈外,故屬於陽也。然榮衛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腎中先天之一氣,故又皆以氣言,曰營氣、衛氣也。
滑壽曰:脈在肉上行,主表也。
方有執曰:表即皮膚,榮衛麗焉。故脈見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陽表也。惡寒者,該風而言也。風寒初襲而鬱於表,不能再勝風寒之外忤,故畏惡之。論中謂嗇嗇惡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斂也;淅淅惡風者,肌因風灑,疏難御也;翕翕發熱者,肌得熱蒸,合欲揚也。嗇嗇、淅淅、翕翕,俱從皮毛上形容,較之傷寒之見證有浮沉淺深之別。
吳人駒曰:頭為三陽之通位,項為太陽之專位,有所障礙,不得如常之柔和,是為強痛。
程應旄曰:太陽經之見證,莫確於頭項痛,惡風寒,故首揭也。
太陽中風總訣
脈浮緩,為中風,頭項強痛惡寒風,病即發熱汗自出,鼻鳴乾嘔桂枝功。
若傷寒,治不同,誤服桂枝邪逆攻,酒病妄投釀濕熱,當隨變證急宣通。
前章言太陽膀胱經,風邪傷衛脈證治法也。中風,病名也(見前後集解)。其脈浮緩,其證頭痛項強,惡寒惡風,發熱自汗,鼻鳴乾嘔,主以桂枝湯,功能治中風虛邪,或服疏邪實表湯(俱見醫方發表門)。
次章言傷寒病、酒客病誤服桂枝湯,致變救逆也。傷寒乃無汗之實邪,治宜麻黃湯發汗。若誤服桂枝湯,則表邪愈固,裡氣更逆,致令嘔吐不已,當詳二卷傷寒辨證篇以救逆。酒客病,謂醉酒之人,狀似中風,先宜取汗,次宜利小便,以分消其濕熱。若誤服桂枝湯,則濕熱內釀,榮血受傷,致令嘔吐血膿,當開表通里以救逆,方法另詳三卷內傷酒病門。
白話文:
太陽上篇
太陽經脈主管人體外表的氣機,是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統攝著人體的榮衛之氣。所有外來的疾病,都必須先侵犯到人體的表層。如果表層的氣機充足,則衛氣強盛,邪氣就難以入侵;反之,如果表層的氣機虛弱,則榮衛之氣不足以抵禦外邪,邪氣就容易侵入。衛氣屬陽,榮氣屬陰;風邪屬陽,寒邪屬陰。
邪氣侵犯人體,各有其途徑。風邪侵犯衛氣,寒邪侵犯榮氣。衛氣受邪,則會出汗,脈象浮而緩,這是虛邪,屬於桂枝湯的治證範圍。榮氣受邪,則不會出汗,脈象浮而緊,這是實邪,屬於麻黃湯的治證範圍。如果榮衛之氣同時受邪,都不會出汗,都是實邪,屬於大青龍湯的治證範圍。這三種治療方法,使用得當,就能迅速驅除邪氣;如果使用方法錯誤,就會產生各種變證。由於風邪是百病之首,所以將風邪侵犯衛氣列為上篇,寒邪侵犯榮氣列為中篇,風寒夾雜侵犯列為下篇。
詳細內容,請參考本篇後面的條目,以便讀者理解和遵循。
太陽上篇集解
《金鑑》記載:太陽經脈主管人體的表層,統攝榮衛之氣。風邪侵犯衛氣,寒邪侵犯榮氣,都是表證。脈象浮,是表證的脈象。頭痛、項強、惡寒,是表證的症狀。太陽經脈經過前額、頭頂,進入腦絡,然後從頭後向下走行,與風府穴相連。因此,邪氣侵入太陽經脈,必然會導致頭項強痛。惡寒是因為風寒侵襲,所以感到寒冷。
《傷寒論》將此條列為太陽病的綱領,上中下三篇中所有提及太陽病的,都指這個脈證。
榮衛二氣,都是由胃中後天之氣(飲食精華)化生而來。氣中清輕者為榮氣,濁重者為衛氣。衛氣是氣中較為強悍的成分,營氣是血液中精華的成分。從臟腑定位來說,稱為氣血;從其運行作用來說,稱為榮衛。榮氣運行於脈管之中,故屬陰;衛氣運行於脈管之外,故屬陽。然而,榮衛二氣的運行,都源於腎中先天之氣,因此也用氣來稱呼,稱為營氣、衛氣。
滑壽說:脈象在皮膚表面運行,主表證。
方有執說:表層就是皮膚,榮衛之氣附著於其上。所以脈象在寸口脈和尺脈都浮,就知道病在太陽表證。惡寒,是風邪的表現。風寒初次侵襲,鬱結於表層,不能抵禦風寒的侵襲,所以感到畏懼和寒冷。書中提到「嗇嗇惡寒」,是指肌膚受到寒邪侵襲,感到畏縮;「淅淅惡風」,是指肌膚受到風邪吹襲,感到疏鬆難以抵禦;「翕翕發熱」,是指肌膚受到熱邪蒸騰,感到想要舒展。嗇嗇、淅淅、翕翕,都是從皮膚的感受來形容,與傷寒的症狀相比,有浮沉深淺的不同。
吳人駒說:頭部是三陽經脈的交會處,頸項是太陽經脈的專屬部位,如果受到阻礙,就不能保持正常的柔和,就會感到強痛。
程應旄說:太陽經脈的症狀,最明顯的就是頭項痛、惡風寒,所以將其放在首位。
太陽中風總訣
脈象浮緩,是中風的表現,症狀是頭項強痛、惡寒惡風,發熱自汗,鼻鳴乾嘔,可以用桂枝湯治療,能治療中風的虛邪,也可以服用疏邪實表湯(詳見醫方)。
如果是傷寒,治療方法不同。如果誤服桂枝湯,會加重病情,導致邪氣內攻,如果飲酒後生病又服用,則會產生濕熱,應根據具體情況及時治療。
前面講的是太陽膀胱經,風邪侵犯衛氣的脈證和治療方法。中風是病名(詳見前後集解)。其脈象浮緩,症狀是頭痛項強,惡寒惡風,發熱自汗,鼻鳴乾嘔,主要用桂枝湯治療中風的虛邪,也可以服用疏邪實表湯(詳見醫方)。
接下來講的是傷寒、飲酒後生病誤服桂枝湯後的急救方法。傷寒是無汗的實邪,治療應該用麻黃湯發汗。如果誤服桂枝湯,則表邪會更加嚴重,裡氣更加逆亂,導致嘔吐不止,應該參考《傷寒論》第二卷的辨證篇來急救。飲酒後生病,是指醉酒的人,症狀類似中風,先應該發汗,然後利尿,以消除濕熱。如果誤服桂枝湯,則濕熱內積,榮血受損,導致嘔吐血膿,應該開表通裡來急救,方法詳見第三卷的內傷酒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