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4)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4)
1. 太陽上篇
太陽中風集解
《金鑑》曰:衛為表陽,風屬陽邪。風邪中人則衛受之,從其類也。風中於衛即發熱者,以風衛皆陽,其性本熱,故變熱甚捷,不似傷寒待其閉鬱而始發熱也。衛病不能固表,又為陽邪所蒸,故腠理疏而汗自出也。汗出表虛,為風所忤,故惡風寒。風性柔軟,故脈來浮緩也。此條為中風病之提綱,後凡稱太陽中風者,皆指此脈證而言也。
汪琥曰:此中風非東垣所云中府、中藏、中血脈之謂。蓋中字與傷字同義。仲景論中,不直言傷風者,恐後學不察,誤以咳嗽、鼻塞、聲重之傷風混同立論,故以中字別之也。論曰:脈緩當作浮緩看,浮是太陽病脈,緩是中風主脈。中篇緊脈亦當仿此。
又曰:治中風,當及其發熱自汗之時,用桂枝湯服,取微汗,風邪自解。苟失其時,則風邪入里,病熱必深,桂枝湯非所宜矣。
致變救逆集解
《金鑑》曰:桂枝湯本為解肌中風表虛之藥也。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無汗,乃傷寒表實之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為麻黃湯證,勿令誤服桂枝湯。若誤服之,表氣愈固,裡氣更逆,致嘔吐不已,當隨其變證救之。
程應旄曰:可與不可與,只在毫釐疑似之間,誤多失於倉卒。須將營衛之分別處,兩兩互勘,陰陽不悖,虛實瞭然。不以桂枝湯誤治脈浮緊、無汗之傷寒,自不致以麻黃湯誤治脈浮緩、汗自出之中風矣。
《金鑑》曰:酒客過飲而病,其病之狀頭痛發熱,汗出嘔逆,乃濕熱熏蒸使然,非風邪也。若誤與桂枝湯,服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桂枝湯乃辛甘之品,能動熱助湧。若其人內熱素盛,誤服此湯,又不即時嘔出,則益助其熱,其後必吐膿血。然亦有不吐膿血者,則是所傷者輕而熱不甚也。救逆用葛花解酲湯之類(見醫方消導門)。
白話文:
[太陽中風集解]
《醫宗金鑑》說:衛氣是體表的陽氣,風邪屬於陽性的邪氣。風邪侵入人體,就會侵犯衛氣,這是同類相應的道理。風邪侵犯衛氣導致發熱,因為風邪和衛氣都屬陽性,它們的性質本來就熱,所以轉變成熱的反應很快,不像傷寒需要等到陽氣被鬱閉才會發熱。衛氣生病後不能固護體表,又受到陽邪的蒸騰,所以皮膚腠理變得疏鬆,汗液會自己流出。出汗導致體表虛弱,容易被風邪侵襲,所以會怕風怕冷。風邪的性質柔軟,所以脈象會呈現浮緩的樣子。這條是中風病的總綱,後面凡是說到太陽中風的,都是指這種脈象和症狀而言。
汪琥說:這裡說的中風,不是指東垣所說的侵犯到府、藏、血脈的「中」,而是與「傷」字意思相同。張仲景論述中風時,不直接說「傷風」,是怕後學者不仔細分辨,誤把咳嗽、鼻塞、聲音沙啞等普通的傷風與這裡的中風混淆,所以用「中」字來區別。仲景說「脈緩」應當看作是「浮緩」,浮是太陽病的脈象,緩是中風的主要脈象。中篇提到「緊脈」也應該這樣理解。
他又說:治療中風,應當在其發熱、自汗的時候,使用桂枝湯服用,使其微微出汗,風邪自然就會解除。如果錯過這個時機,風邪就會進入體內,病熱就會加深,此時就不適合使用桂枝湯了。
[致變救逆集解]
《醫宗金鑑》說:桂枝湯本來是用來治療肌肉鬆弛、體表虛弱的中風病的藥。如果病人脈象是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沒有汗,這是屬於傷寒表實的病症,不能使用桂枝湯,應當辨別這是麻黃湯證,不要誤服桂枝湯。如果誤服,體表的氣機會更加固澀,體內的氣機也會更加逆亂,導致嘔吐不止,應當根據其發生的變化來救治。
程應旄說:可以使用或不可以使用桂枝湯,只在毫釐之間,很容易因為倉促而產生錯誤。必須將營衛的區別仔細辨別,兩兩互相參照,使陰陽不會互相衝突,虛實情況一目瞭然。不將桂枝湯誤用來治療脈浮緊、沒有汗的傷寒,自然也不會將麻黃湯誤用來治療脈浮緩、自己出汗的中風。
《醫宗金鑑》說:酒客過量飲酒而生病,其症狀是頭痛發熱、出汗嘔吐,這是濕熱熏蒸所導致的,不是風邪引起的。如果誤用桂枝湯,服用後會嘔吐,因為酒客不喜歡甘甜的味道。桂枝湯是辛甘的藥物,會助長熱勢,使氣機上逆。如果病人體內本來就熱盛,誤服此湯,又沒有立刻吐出來,就會更加助長其熱勢,之後必然會吐膿血。但也有些人不會吐膿血,這是因為受到的傷害較輕,熱勢也不太嚴重。救治這種情況,要使用葛花解酲湯之類的方劑(見醫方消導門)。
2. 太陽中篇
辨太陽寒邪傷營脈證治法
太陽統攝之營衛,乃風寒始入之兩途。風則傷衛,寒則傷營。衛氣慓疾,統氣而行脈外,其用疏泄而屬陽,邪之犯也易。故其犯之也,則有汗,為虛邪。營氣專精,統血而行脈中,其體固密而屬陰,邪之犯也難。故其犯之也,則無汗,為實邪。夫冬固寒冷也,然春月餘寒,秋末早寒,皆能致病。
但見無汗實邪,脈來浮緊,即可謂之傷寒,不必盡屬隆冬也。且太陽,經也;膀胱,府也。由經視府,則經為表,而府為里矣。上篇桂枝湯解肌,所以治風傷衛之表也,而未及衛分之裡,故又立五苓散一方,佐桂枝以和衛分之裡焉。此篇用麻黃湯發汗,所以治寒傷營之表也,而未及營分之裡,故又立桃仁、抵當等方,佐麻黃以攻榮分之裡焉。至於汗下失宜,過之則傷正而虛其陽,不及則熱熾而傷其陰。
虛其陽,則從少陰陰化之證多,以太陽少陰為表裡也。傷其陰,則從陽明陽化之證多,以太陽陽明遞相傳也。此篇所以又有四逆、承氣之治也。凡風傷衛之虛邪已列上篇,茲以寒傷營之實邪疏為中篇,俾讀者會大意於胸中,斯臨證處方,自不致誤矣。
太陽中篇集解
魏荔彤曰:傷寒與中風,其脈俱浮,而彼為浮緩,此為浮緊。陽邪舒散,故緩。陰邪勁急,故緊。同為在表之浮,而一緩一緊,風寒迥異矣。
程應旄曰:頭痛發熱,太陽病皆然。而身痛腰痛,骨節痠痛,是寒傷營室,若風傷衛,則無是也。惡風惡寒,太陽病皆然。而無汗而喘,是陽被壅遏,若風傷衛,則無是也。得其所同,因以別其所異焉。
沈明宗曰:太陽之邪從皮毛而入,郁遏肺氣,以故作喘。且寒主收斂,寒邪傷榮則腠理閉密,故用麻黃湯發之。
太陽傷寒總訣
脈浮緊,是傷寒,無汗嘔喘惡風寒,頭疼身痛已未熱,麻黃湯服莫疑難。
尺脈遲,營弱看,先與建中待脈還,麻黃漏汗四肢急,救逆桂枝附子添。
前章言太陽經寒邪傷榮初起脈證治法也。傷寒,病名也,見前後集解。其脈浮緊,其證無汗嘔逆而喘,惡風惡寒,頭疼項強,身體盡痛,或已發熱,或未發熱,皆為實邪。治宜發汗,主以麻黃湯,或服升陽發表湯(俱見醫方發表門)。
次章言尺中脈遲,誤服麻黃湯致變救逆也。正傷寒六脈皆浮緊,故用麻黃湯發汗。若尺中脈遲,與關不合者,是營氣不足,不可發汗,當先和之,俟尺脈不遲,再審證施治,宜服小建中湯(見發表門)。
若尺遲營弱,誤服麻黃湯,致變漏汗惡風,四肢拘急,小便少而難出,當用桂枝加附子湯以救逆(見發表門)。
太陽傷寒集解
《金鑑》曰:營,表陰也。寒,陰邪也。寒邪傷人則榮受之,從其類也。已發熱者,寒邪束於皮毛,元府閉密,陽氣鬱而為熱也。未發熱者,寒邪初入,尚未鬱而為熱,頃之即發熱也。但為寒所傷則不論已熱未熱,而必惡風寒也。寒入其經,故通身痛。胃中之氣被寒外束,不能發越,故作嘔喘。
白話文:
太陽中篇
太陽經統攝人體的營氣和衛氣,風寒之邪入侵人體的途徑正是這兩者。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營氣。衛氣運行迅速,循行於脈外,具有疏泄的作用,屬陽,因此容易受邪侵犯。所以,風邪侵犯衛氣時,會出現汗出,屬於虛邪。營氣精純,運行於脈內,統攝血液,其性質穩固緻密,屬陰,因此不易受邪侵犯。所以,寒邪侵犯營氣時,則不會出汗,屬於實邪。冬天寒冷,但春季的餘寒和秋末的早寒,也都能致病。
只要見到無汗的實邪,脈象浮緊,就可以診斷為傷寒,並不一定非得是隆冬時節。而且,太陽經是經脈,膀胱經是腑臟。從經脈看腑臟,經脈屬表,腑臟屬裡。上篇所述的桂枝湯解表散寒,是治療風邪傷及衛氣的表證,但還未涉及衛分之裡,所以又另立五苓散,佐以桂枝湯以調和衛分之裡。此篇所用的麻黃湯發汗解表,是治療寒邪傷及營氣的表證,但還未涉及營分之裡,所以又另立桃仁、抵當等方,佐以麻黃湯以攻治榮分之裡。至於汗法的運用失當,過度則傷及正氣而耗損陽氣,不及則邪熱熾盛而傷及陰氣。
耗損陽氣,則會出現少陰經陰寒化證較多,因為太陽經與少陰經表裡相合。傷及陰氣,則會出現陽明經陽熱化證較多,因為太陽經與陽明經循序相傳。所以此篇又另有四逆湯、承氣湯等方劑來治療。凡是風邪傷及衛氣的虛邪在上篇已論述,此篇則專論寒邪傷及營氣的實邪,使讀者能理解大意,如此臨證處方,就不會出錯了。
太陽中篇集解
魏荔彤說:傷寒與中風,其脈象都浮,但傷風是浮緩,傷寒是浮緊。陽邪性質舒散,所以脈象緩;陰邪性質勁急,所以脈象緊。都是表證的浮脈,但一緩一緊,風寒邪氣迥然不同。
程應旄說:頭痛發熱,是太陽病的共同症狀。但是身痛、腰痛、骨節痠痛,這是寒邪傷及營氣所致,若為風邪傷及衛氣,則不會出現這些症狀。惡風惡寒,也是太陽病的共同症狀。但是無汗而喘,這是陽氣被邪氣壅遏所致,若為風邪傷及衛氣,則不會出現這種症狀。抓住它們的共同點,就能區分它們的不同之處。
沈明宗說:太陽經的邪氣從皮膚毛髮入侵,鬱遏肺氣,所以會出現喘息。而且寒邪具有收斂的特性,寒邪傷及營氣,則皮膚腠理閉塞,所以應用麻黃湯來發汗解表。
太陽傷寒總訣
脈象浮緊,就是傷寒,無汗、嘔逆、喘息、惡風惡寒,頭痛、身痛,已經發熱或尚未發熱,都是實邪。治療應當發汗,主要使用麻黃湯,或者服用升陽發表湯(都在醫方發表門)。
尺脈遲緩,說明營氣虛弱,應先服用建中湯調和營氣,待脈象恢復正常後,再根據病情施治。如果誤服麻黃湯導致汗出過多,惡風、四肢拘急,小便少而難,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來回陽救逆(都在發表門)。
前文講述太陽經寒邪傷及營氣初期脈象、證候及治療方法。傷寒,是病名,詳見前後集解。其脈象浮緊,證候為無汗、嘔逆、喘息,惡風惡寒,頭痛、項強、全身疼痛,或已發熱,或未發熱,都是實邪。治療應當發汗,主要使用麻黃湯,或服用升陽發表湯(俱見醫方發表門)。
次文講述尺脈遲緩,誤服麻黃湯導致的變化以及回陽救逆方法。正治傷寒,六脈皆浮緊,故用麻黃湯發汗。若尺脈遲緩,與關脈不相應,這是營氣不足,不可發汗,應先調和營氣,待尺脈不遲,再根據病情施治,宜服小建中湯(見發表門)。
若尺脈遲緩,營氣虛弱,誤服麻黃湯,導致汗出過多、惡風、四肢拘急、小便少而難,應當用桂枝加附子湯以救逆(見發表門)。
太陽傷寒集解
《金鑑》說:營氣,是表裡屬陰的。寒邪,也是陰邪。寒邪傷人,則營氣首先受損,這是同類相感。已經發熱者,寒邪束於皮毛,元氣閉塞,陽氣鬱積而化為熱。尚未發熱者,寒邪初入,尚未鬱積而化為熱,不久就會發熱。但只要是被寒邪所傷,無論已發熱或未發熱,都必然惡風寒。寒邪侵入經脈,所以全身疼痛。胃氣被寒邪束縛,不能宣發,所以出現嘔逆和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