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5)

1. 少陽全篇

辨少陽傷寒初終脈證治法

少陽主春,其氣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氣亦如之,故主半表半裡也。半表者,謂在外之太陽也。半里者,謂在內之太陰也。邪入其間,陰陽相移,寒熱交作,邪正相持,進退互拒。此際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故立小柴胡湯和解法,加減施治。然小柴胡加減法中,又有口不渴,身有微熱者,加桂枝以取汗;及下後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者,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汗之。又有柴胡證具,而反下之,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證,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辨少陽傷寒初終脈證治法

少陽經主掌春季,其氣一半散佈於地表,一半藏於地中。人體之氣亦同此理,因此少陽經主治半表半裡之病。

所謂半表,指的是外在的太陽經;半裡,指的是內在的太陰經。邪氣入侵少陽經,陰陽交錯,寒熱交替,邪氣與正氣相持不下,進退互拒。

此時,汗、吐、下三法均不可輕易使用,故需以小柴胡湯和解之法,加減施治。

但小柴胡加減法中,若患者口不渴,身體有微熱,則可加入桂枝以發汗;若患者下腹部、胸脅滿脹微結,小便不暢,口渴而不嘔吐,頭部出汗,反覆寒熱,則可用柴胡桂枝幹薑湯發汗。

若患者出現柴胡證,但反用下法,導致心下滿脹且硬痛,此為結胸證,需用大陷胸湯治療。

及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如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方用大柴胡湯下之。更有本柴胡證,醫以丸藥下之,至微利,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者,用小柴胡加芒硝下之等法。是仲景治少陽,亦有汗、下之法,在臨證詳察,因病施治,不可執一也。

少陽全篇集解

《金鑑》曰:凡中風與傷寒五六日內,更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者,此是邪傳少陽也。蓋少陽之邪進可傳太陰之裡,退可還太陽之表,中處半表半裡之間。外並於表則作寒,內並於里則發熱,表裡無常,故往來寒熱不定也。少陽之脈下胸,循脅。邪湊其經,故胸脅苦滿也。

白話文:

如果柴胡證的症狀仍然存在,要先服用小柴胡湯。如果持續嘔吐、心口急迫、悶悶不樂、稍微煩躁,表示病症尚未解除,這時就應該用大柴胡湯來瀉下。還有一些原本就是柴胡證的患者,醫生用丸藥瀉下後,雖然稍微腹瀉,但是胸脅脹滿、嘔吐,下午出現潮熱,這時就要用小柴胡湯加芒硝來瀉下。由此可見,仲景治療少陽病,也有用汗法和下法,臨證時要仔細觀察,根據病情施治,不能固執一種方法。

《金鑑》中記載:凡是中風或傷寒病發病五、六天內,並且出現寒熱往來交替、胸脅脹滿、沉默寡言、不想吃東西、心煩意亂、想嘔吐等症狀,這就是邪氣傳入了少陽經。因為少陽經的邪氣,可以進一步傳入太陰經的內裡,也可以退回太陽經的表層,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如果邪氣外傳於表層,就會表現為寒症;如果邪氣內傳於內裡,就會表現為熱症。表裡交替,所以才會出現寒熱往來不定。少陽經的脈絡在胸部向下走,沿著脅肋往上走。邪氣聚集在經絡中,所以才會出現胸脅脹滿的症狀。

少陽邪近乎陰,故默默也。少陽木邪病則妨土,故不欲飲食也。邪在胸脅,火無從泄,上逼於心,故心煩也。邪欲入里,胃氣外拒,故嘔,嘔則木氣舒,故喜之也,此皆小柴胡應有之證也。其餘諸證,時或有之。總宜小柴胡湯為主,各隨現證加減治之。然論中既分中風、傷寒之傳,而不分其治者,何也?蓋以太陽有榮衛之分,故風寒之辨宜嚴,及傳陽明少陽,則無榮衛之分,且其邪皆化為熱,故同乎治法也。

少陽傷寒證治總訣

脈來弦,少陽病,口苦耳聾目眩運,胸脅苦滿不欲食,心煩喜嘔柴胡證。

或咳渴,或腹痛,脅或硬疼心悸動,小柴胡湯是主方,加減更須隨證用。

白話文:

少陽病邪氣接近陰,因此病人會沉默寡言。少陽屬木,邪氣入侵時會阻礙脾土,因此病人不願意進食。邪氣停留在胸脅部位,火氣無法宣泄,向上逼迫心臟,因此病人會心煩。邪氣想要深入內里,胃氣在外抵擋,因此病人會嘔吐,嘔吐後木氣舒展,所以病人感到舒服,這些都是小柴胡湯應該治療的症狀。其他症狀,可能會偶爾出現,總之應該以小柴胡湯為主,根據實際症狀加減治療。

至於書中已經區分了中風和傷寒的傳變過程,卻沒有區分治療方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太陽經脈有榮衛之分,所以風寒之辨要嚴格區分。當傳變到陽明和少陽時,就沒有榮衛之分了,而且邪氣都化為熱,所以治療方法相同。

少陽傷寒的脈象是弦脈,病人會有口苦、耳聾、目眩、胸脅脹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症狀,這就是小柴胡證。

病人也可能出現咳嗽、口渴、腹痛、脅肋疼痛、心悸等症狀,小柴胡湯是主方,需要根據實際症狀加減用藥。

首章言傷寒傳入少陽所見主證也。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脅苦滿,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而脈弦,主以小柴胡湯(見和解門)。

次章言少陽傷寒兼見、或有之證也。既有如前之脈證,而又或咳、或渴、或腹中疼、或脅硬痛、或悸不嘔、或尿不利及舌胎滑白,皆少陽或有之證也,均宜小柴胡湯隨證加減治之(俱見醫方和解門)。

少陽傷寒集解

成無己曰:邪在表裡之間,謂之半表半裡。論中兼言傷寒、中風者,是或傷寒,或中風,非謂傷寒又中風、中風復傷寒也。五六日,邪自表傳裡之時,邪在表則寒,在裡則熱。今在半表半裡之間,未有定處,故往來寒熱也。邪在表,心腹不痛。邪在裡,則心腹脹痛。今言胸脅苦滿,亦是在表裡之間也。

白話文:

首章

這章講述傷寒傳入少陽經後出現的主要症狀。患者會有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脅部脹滿、寒熱交替、不愛吃東西、心煩意亂想吐、脈象弦緊等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詳見和解門)。

次章

這章講述少陽傷寒兼見的其他症狀。除了首章提到的脈證之外,患者可能還會出現咳嗽、口渴、腹部疼痛、脅肋疼痛、心悸不嘔吐、小便不利以及舌苔滑白等症狀。這些症狀都屬於少陽經病變的表現,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藥物來治療(詳見醫方和解門)。

成無己曰

邪氣停留在表裡交界處,叫做半表半裡。文中提到傷寒和中風,是說可能是傷寒,也可能是中風,並不是說傷寒又中風,或中風又傷寒。在發病的五六天,邪氣從表傳入裡,邪氣在表則寒,在裡則熱。現在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尚未固定位置,所以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邪氣在表,心腹不會疼痛;邪氣在裡,心腹就會脹痛。文中提到胸脅部脹滿,也是在表裡交界處的表現。

邪在表,呻吟不安。邪在裡,則內煩也。經雲陽入之陰則靜默默,由邪方自表之裡,在表裡之間也。邪在表,尚能食。邪在裡,不能食。不欲食者,未至於必不能食,故亦為在表裡之間也。邪在表,則不煩、不嘔。邪在裡,則煩滿而嘔。今煩而喜嘔,是邪在表,方傳裡也。邪初入里,未有定處,所傳不一,故有或見諸證也。

《金鑑》曰:邪傳太陽陽明,曰汗曰吐曰下。邪傳少陽,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裡,而角於軀殼之內。界在半表者,是客邪為病也。在半表半裡者,是主氣受病也。邪正在兩界之間,各無進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之法。既以柴胡解少陽在經之表寒,黃芩解少陽在府之裡熱,猶恐在裡之太陰正氣一虛,在經之少陽邪氣乘之,故以人參、薑、棗和中而預壯裡氣,使里不受邪而和還於表以作解也。

白話文:

當邪氣停留在體表時,病人會感到呻吟不安。若邪氣入侵內裡,則會感到心裡煩躁。經書上說,陽氣進入陰分則會安靜無聲,邪氣從體表向內裡侵犯,便會停留在表裡之間。

當邪氣停留在體表時,病人還能進食。若邪氣入侵內裡,便會失去食慾。不願意進食,並不代表完全不能進食,所以也屬於表裡之間的症狀。

當邪氣停留在體表時,病人不會感到煩躁嘔吐。若邪氣入侵內裡,則會感到胸悶煩躁,並且嘔吐。現在病人感到煩躁且喜愛嘔吐,說明邪氣正從體表向內裡傳播。

邪氣剛進入內裡時,還沒有固定位置,傳播方向也不固定,因此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

《金鑑》中記載:當邪氣傳到太陽陽明經時,可以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方法治療。當邪氣傳到少陽經時,則應該採取和解的方法,不能使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方法。

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卡在身體的表層和內裡之間。停留在表層的邪氣,是外來的病邪入侵。停留在表裡之間的邪氣,則是身體正氣受到侵犯。

邪氣正處於表裡之間,既不往外退也不往裡進,彼此僵持不下,因此需要採取和解的方法。

使用柴胡來解少陽經表層的寒邪,使用黃芩來解少陽經內裡的熱邪。同時還要擔心內裡太陰經的正氣虛弱,會被少陽經的邪氣乘虛而入,所以還要用人參、生薑、大棗來調和脾胃,預先增強內裡正氣,避免內裡受到邪氣侵襲,並使邪氣和緩地退回表層,從而達到和解的目的。

世俗不審邪之所據,果在半表半裡之間,與所以應否和解之宜,及陰陽疑似之辨,總以小柴胡湯為套劑。醫家幸其自處無過,病者喜其藥味平和,殊不知因循致誤,亦復不淺。故凡治病者,當識其未然,圖機於早也。

然少陽證又有可吐、可汗、可下三條。上言其禁,恐失宜也。此言其可,貴變通也。分別於下:

一、可吐:如邪傳少陽,但胸滿煩熱者,太陽少陽輕邪也,宜梔子豉湯湧吐之;若胸滿痞硬,氣上衝喉,不得息者,太陽少陽重邪也,宜瓜蒂散吐之(俱見醫方湧吐門)。

白話文:

一、可吐

  • 若邪氣傳入少陽,僅表現為胸悶煩熱,屬於太陽少陽輕微的邪氣,宜用梔子豉湯湧吐之;
  • 若胸悶痞硬,氣上衝喉,喘不過氣,屬於太陽少陽重度的邪氣,宜用瓜蒂散吐之。(詳細內容可參考醫方湧吐門)。

一、可汗:如邪傳少陽,惡寒發熱,四肢煩疼,心下支結而微嘔者,太陽少陽表證也,宜柴胡桂枝湯微汗兩解之(見醫方和解門)。

一、可下:如邪傳少陽,鬱郁微煩,作嘔不止,心下痛硬,少陽陽明表裡證也,宜大柴胡湯緩攻兩解之。誤下不致變逆(見表裡門)。

至已下之後,小柴胡證仍在者,復與小柴胡湯和解之。若邪欲解,則必蒸蒸而振,汗出而解,以下後虛故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傳入少陽經,出現惡寒發熱、四肢痠痛、心下痞塞伴隨輕微嘔吐的症狀,這是太陽經和少陽經的表證,應該服用柴胡桂枝湯,以微微出汗的方式將邪氣解開。

如果邪氣傳入少陽經,出現鬱悶煩躁、持續作嘔、心下疼痛堅硬的症狀,這是少陽經和陽明經的表裡證,應該服用大柴胡湯,溫和地攻邪解表。誤用下瀉藥可能導致病情逆轉。

如果經過瀉下之後,小柴胡證的症狀仍然存在,就需要再次服用小柴胡湯來調解。如果邪氣將要消解,就會出現微微發熱、出汗等症狀,這是因為瀉下之後身體虛弱的緣故。

2. 合病並病全篇

辨合病並病脈證治法

傷寒有六經之證,有六經之脈,井然不雜,則可直指為某經之病。若兩經三經陰陽混淆,不可以一經名者;或一經未罷,又傳一經,二經、三經同病而不歸併一經者,則名曰合病。或二經、三經同病,其後歸併一經自病者,則名曰並病。論中所著合病、並病,雖單舉三陽經而未及陰經,然陽經既有合病、並病,則陰經亦必有之,可類推矣。

如太陽病脈反沉,少陰病反發熱,是少陰太陽合病也;陽明病脈遲,太陰病大實痛,是太陰陽明合病也;少陽病脈細而厥,厥陰病嘔而發熱,是厥陰少陽合病也。以上三者,雖無合病之名,而確有合病之實焉。且三陽皆有發熱證,三陰皆有下利證,如發熱而下利,是陰陽合病也。

白話文:

辨合病並病脈證治法

傷寒病有六經的證候,也有六經相應的脈象,通常井然有序,不會混雜,所以可以明確判斷屬於哪一經的病症。

但是,如果出現兩經或三經的陰陽之氣互相混淆,無法歸屬於單一經脈,或者一經的病症尚未痊癒,又傳染到另一經,導致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卻無法歸併到單一經脈,這種情況就稱為「合病」。

另外,如果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但後來逐漸歸併到單一經脈,呈現單一經脈的病症,這種情況就稱為「並病」。

《傷寒論》中雖然只記載了三陽經的合病與並病,但沒有提到陰經的合病與並病。然而,既然陽經有合病與並病,那麼陰經也必然會有合病與並病,可以用類推的方式去理解。

例如,太陽病脈象反沉,少陰病卻反常發熱,這就是少陰與太陽合病;陽明病脈象遲緩,太陰病卻出現腹部脹滿疼痛,這就是太陰與陽明合病;少陽病脈象細弱且出現厥逆,厥陰病卻伴隨嘔吐和發熱,這就是厥陰與少陽合病。以上三種情況,雖然沒有明確被稱為「合病」,但實際上都具有合病的症狀。

此外,三陽經都可能出現發熱的症狀,三陰經則可能出現腹瀉的症狀。如果同時出現發熱和腹瀉,就說明是陰陽合病。

陰陽合病,若陽盛者,屬陽經則下利,為實熱,即論中所謂太陽陽明、陽明少陽、太陽少陽合病者是也。陰盛者,屬陰經則下,為虛寒,即論中所謂少陰下利,反發熱,不死。少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不惡寒而面赤者是也。蓋陽與陽合,不合於陰,為三陽合病,則不下利而自汗出,乃白虎湯證也。

陰與陰合,不合於陽,為三陰合病,則不發熱而吐利、厥逆,乃四逆湯證也。誠以人之藏府互根,陰陽相合。三陽既有合併之病,則三陰亦有合併之病,不待言矣。

辨合病

合病者,一經未罷,又傳一經,二經三經同病,而不歸併一經也。

白話文:

陰陽合病,若陽盛者,屬陽經則下利,為實熱,即論中所謂太陽陽明、陽明少陽、太陽少陽合病者是也。

當陰陽失調,導致陰陽合病時,若陽氣過盛,則會影響陽經,出現腹瀉的症狀,這是由於體內實熱所致。這就如同《傷寒論》中所描述的太陽陽明、陽明少陽、太陽少陽合病一樣。

陰盛者,屬陰經則下,為虛寒,即論中所謂少陰下利,反發熱,不死。少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不惡寒而面赤者是也。

若陰氣過盛,則會影響陰經,同樣也會出現腹瀉,但這是由於體內虛寒所致。這就如同《傷寒論》中所描述的少陰下利,患者雖然腹瀉,卻反而發熱,但並不會致命。這是因為少陰經虛寒,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出現腹瀉清谷的症狀,體內寒氣無法外散,造成裡寒外熱,患者雖然不惡寒,卻面色發紅。

蓋陽與陽合,不合於陰,為三陽合病,則不下利而自汗出,乃白虎湯證也。

當陽氣過盛,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同時出現病變,而沒有影響到陰經,這就是三陽合病。患者不會出現腹瀉,反而會自汗,這就符合《傷寒論》中白虎湯的證候。

陰與陰合,不合於陽,為三陰合病,則不發熱而吐利、厥逆,乃四逆湯證也。

當陰氣過盛,三陰經(少陰、厥陰、太陰)同時出現病變,而沒有影響到陽經,這就是三陰合病。患者不會發熱,反而會出現嘔吐、腹瀉、四肢厥逆等症狀,這就符合《傷寒論》中四逆湯的證候。

誠以人之藏府互根,陰陽相合。三陽既有合併之病,則三陰亦有合併之病,不待言矣。

人體臟腑相互聯繫,陰陽相互協調,因此三陽經可以合併出現病變,三陰經也可以合併出現病變,這是不言而喻的。

合病者,一經未罷,又傳一經,二經三經同病,而不歸併一經也。

合病是指一種疾病尚未痊癒,又傳染到另一條經脈,導致兩條或三條經脈同時出現病變,但沒有歸屬於單一的經脈。

辨並病

並病者,一經未罷,又傳一經,初則同病,而後歸併一經自病也。

辨同病

同病者,謂陽經、陰經、表裡同病也。

太陽陽明合病總訣

太陽病,合陽明,無汗心煩肌熱蒸,不下利兮加喘滿,麻黃髮汗自安寧。

不滿喘,下利頻,葛根湯服效通神。若不下利而多嘔,半夏加添嘔即平。

首章言太陽陽明相合為病也。如太陽則有惡寒無汗、頭痛發熱之證,陽明則有心煩不眠、肌熱惡熱之證。二陽合病,證當下利,若不下利,更加胸滿而喘者,宜用麻黃發汗(見發表門)。

白話文:

並病是指一種病症還沒好,又接著傳染到另一種病症,一開始兩種病症會同時出現,之後就會集中在其中一種病症上。

同病指的是陽經、陰經、表裡同時患病。

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病,症狀表現為沒有汗、心煩、身體發熱、沒有腹瀉、呼吸困難、胸悶,可以使用麻黃發汗來緩解。

如果沒有腹瀉、呼吸困難,但腹瀉頻繁,可以服用葛根湯,效果顯著。如果沒有腹瀉,但嘔吐頻繁,可以加用半夏,嘔吐就會緩解。

這段話主要講述了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的情況,以及針對不同症狀的治療方法。例如,太陽病會有怕冷、無汗、頭痛、發熱等症狀,而陽明病會有心煩、失眠、身體發熱、怕熱等症狀。當兩種病症同時出現,並且伴隨腹瀉、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時,可以使用麻黃來發汗,如果沒有腹瀉,但腹瀉頻繁,可以服用葛根湯,如果沒有腹瀉,但嘔吐頻繁,可以加用半夏。

次章一言太陽陽明合病,有如前之證而不胸滿喘急,且自下利者,則是合病本證也,當從正治,主以葛根湯(見發表門)。

又言有如前之合病,應下利而反不下利,但加嘔者,亦用葛根湯,內加薑製半夏以平嘔也。

太陽陽明並病總訣

邪怫鬱,界兩經,表輕柴葛解肌靈,表寒深入將為熱,兩解還須服大青。

太陽罷,並陽明,潮熱便難譫語生,手足汗蒸知胃實,大承攻下莫逡巡。

首章言太陽陽明並病,不與合病同例也。初因邪在太陽,發汗未徹,又傳陽明經,此時邪猶怫鬱於太陽陽明之表,尚未併入陽明之裡,脈微洪,無汗,肌熱,惡寒,頭目眼眶痛,鼻乾,不眠者,服柴葛解肌湯兩解之。

白話文:

次章一節提到,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受病的情況,如果症狀類似之前,但沒有胸部脹滿、呼吸困難,並且有腹瀉現象的,這就是太陽和陽明兩經合病的基本症狀。應當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主要使用葛根湯(參見發汗部分)。

又有一節提到,如果合病的症狀應該腹瀉卻不腹瀉,只是出現噁心的情況,也可以使用葛根湯,並且在方中加入薑製半夏來鎮定噁心。

「太陽陽明並病總訣」

邪氣鬱積,分隔兩經,表層輕微的情況可用柴葛解肌湯來治療。如果表層的寒氣深入形成熱病,則需要兩種方法一起使用,並服用大青藥物。

若太陽病症狀消失,進入太陽和陽明並病的情況,會表現出高熱、排便困難、神智不清等症狀。手腳出汗表示胃部實質,需要使用大承氣湯進行通便治療,不可拖延。

首章提到太陽和陽明並病的情況,不能與合病的情況相提並論。最初,由於邪氣停留在太陽經,發汗未能徹底,接著傳到陽明經,此時邪氣仍然在太陽和陽明的表層,尚未進入陽明的內部,脈搏微弱且洪大,無汗,皮膚發熱,畏寒,頭痛、眼眶疼痛,鼻腔乾燥,失眠的症狀,應該服用柴葛解肌湯來治療,達到兩種效果。

又言前證若加面赤身痛,脈浮緊而煩躁者,表邪深入,將化為熱病也,治宜大青龍湯兩解之(方見發表門)。

次章言太陽表證已罷,邪歸併陽明一經而成並病也。邪入胃府,從陽化熱,胃實則不大便而腹滿痛,潮熱譫語,手足汗出,喘冒不能臥,身不惡寒,脈滑實、沉實者,用大承氣湯攻陽明之實熱(見攻裡門)。

太陽少陽合病總訣

太陽證,合少陽,時常下利黃芩湯,若還下利而加嘔,半夏二錢添入良。

不嘔利,要更方,只服柴胡桂枝湯,六七日間有合病,此湯兩解自然康。

白話文:

如果患者除了表證之外,還伴隨面紅身痛、脈浮緊且煩躁的症狀,就代表表邪深入,快要轉化成熱病了,應當服用大青龍湯來解表散寒。

接下來,我們討論太陽表證消退之後,邪氣轉移到陽明經脈,形成併病的情況。邪氣入侵胃府,由陽化熱,導致胃實,出現便秘、腹脹疼痛、潮熱神志不清、手足出汗、呼吸困難、不能平躺、不畏寒、脈滑實或沉實的症狀,應當服用大承氣湯攻散陽明實熱。

太陽與少陽合病的總訣:

太陽證合並少陽證,患者經常會出現腹瀉,可服用黃芩湯治療。如果腹瀉同時伴有嘔吐,可以加入半夏。

如果患者沒有嘔吐,只有腹瀉,則需要更換方劑,服用柴胡桂枝湯。如果在六七天內出現合病的症狀,服用此方也能夠同時解表和治療合病,讓患者恢復健康。

首章言太陽少陽相合為病也。如太陽則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之證,少陽則有寒熱往來、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脅滿痛之證。二經合病,當自下利,宜服黃芩湯(見和解門)。若有如前之證而不下利,但加嘔者,前湯內加製半夏二錢以止嘔。

次章言雖有如前太陽少陽合病之證,然審其中,卻不嘔逆,並不下利,此非真合病,乃太陽少陽交代未清也,主以柴胡桂枝湯和解兩經之邪(方見和解門)。

又言六七日間,有合病,用此湯兩解,自然康也。

太陽少陽並病總訣

白話文:

第一章

這章講的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的情況。如果單純是太陽經病,會有頭痛發熱、怕冷不流汗的症狀。如果是少陽經病,則會出現寒熱交替、口苦咽乾、頭昏眼花耳鳴、胸脅疼痛等症狀。當兩經同時生病,患者應該會腹瀉,這時應服用黃芩湯(詳見和解門)。如果患者出現上述症狀但沒有腹瀉,反而出現嘔吐,則可在黃芩湯中加入製半夏兩錢來止嘔。

第二章

雖然患者出現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的症狀,但仔細觀察後發現,並沒有嘔吐或腹瀉,這就不是真正的兩經合病,而是太陽經和少陽經之間的病氣交接不清。這種情況,應該用柴胡桂枝湯來解開兩經的邪氣(方子詳見和解門)。

第三章

如果患者在六七天內出現兩經合病的情況,用柴胡桂枝湯治療,就可以自然痊癒。

總訣

以上是太陽少陽並病的總體說明。

太陽經,少陽經,二經並病證難分,頭疼牽強目昏眩,心下痞硬似結胸。

邪未定,三法停,尚未歸併法宜針,大椎肺俞肝俞穴,刺之瀉熱自然輕。

二章統言太陽少陽並病禁吐下三法也。如頭項強痛,目眩昏冒,心下痞硬,狀似結胸,是二經之邪尚未歸併一經也。若誤發汗,則生譫語;若誤吐下,則心煩、驚悸,宜刺大椎、肺俞、肝俞三處穴道,以瀉其熱。

大椎穴在後項,脊骨第一節上骨陷中。肺俞穴在脊骨第三節下,兩邊第二行骨陷中。肝俞穴在脊骨第九節下,兩旁第二行骨陷中。

陽明少陽合病總訣

陽明證,合少陽,脈來滑數胃邪強,下利黏汙是宿食,攻其積滯大承湯。

白話文: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症狀不易區分,頭疼、脖子僵硬、眼睛昏花,胸口感覺沉悶硬實,像是胸中結塊。邪氣還沒固定,三種治療方法都還沒確定,尚未歸屬於哪個經脈,適合用針灸治療,在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刺針瀉熱,症狀就會自然減輕。

這段話主要講的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禁忌使用發汗、吐、下三種方法。如果頭頸部疼痛、眼睛昏花、胸口沉悶硬實,說明邪氣還沒歸屬於哪個經脈,如果誤用發汗療法,會導致神志不清;誤用吐下療法,會造成心煩、驚悸。應該用針灸療法,在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刺針瀉熱。

大椎穴位於後頸部,第一節脊椎骨上的凹陷處。肺俞穴位於第三節脊椎骨下,兩側第二行骨頭的凹陷處。肝俞穴位於第九節脊椎骨下,兩側第二行骨頭的凹陷處。

陽明經和少陽經合病,脈象滑數,胃邪旺盛,大便黏膩,說明是積食,應該用大承湯攻其積滯。

木脈弦,土脈長,土衰木盛不為祥,弦數下利嘔酸苦,表裡交治大柴湯。

首章言陽明少陽相合為病也。蓋兩經之證同見下利,方為合病。弦為少陽木脈,木勝則土負,負則死也。長為陽明土脈,土盛則木不能災,則為順也。若陽明少陽合病,下利黏穢者,脈必滑數,是宿食也,宜攻積滯,主以大承氣湯(見攻裡門)。

次章言陽明少陽合病,脈弦甚,固不祥。若脈弦數而不滑數,但下利而不黏穢,更加嘔吐酸苦者,此表裡俱實也,宜用大柴胡湯解表清裡(方見表裡門)。

三陽合病總訣

白話文:

木脈弦緊,土脈沉長。土氣衰弱,木氣旺盛,不是吉兆。脈象弦緊,患者容易腹瀉、嘔吐酸苦,這是表裡兩方面都實證,應該用大柴湯來治療。

第一段講的是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因為這兩個經脈的症狀都包括腹瀉,所以才叫做合病。弦脈是少陽經的木氣,木氣過盛就會克制土氣,土氣被克制就會衰敗。長脈是陽明經的土氣,土氣旺盛,木氣就無法傷害它,這就是順暢的狀態。如果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腹瀉的糞便黏膩污穢,脈象一定是滑數,這是積食造成的,應該用大承氣湯攻積滯。

第二段講的是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脈象弦緊,就不好。如果脈象弦緊而沒有滑數,只是腹瀉,糞便不黏膩污穢,還伴有嘔吐酸苦,這是表裡兩方面都實證,應該用大柴胡湯來解表清裡。

三陽合,病叢生,未經汗下解肌靈,口乾腹痛多譫妄,面垢貪眠盜汗蒸。

三陽熱,灼枯津,脈浮禁汗法宜清,縱然脈大君休下,主治白虎加人參。

二章統言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禁汗下,只宜清解也。有因初患傷寒,未曾發汗,或未吐下,致寒邪鬱於中,三陽諸證叢起者,宜服柴葛解肌湯清解表裡(見發表門)。如已經汗吐下,而餘邪傳遍三陽,寒鬱為熱,致口中乾燥,腹滿脹痛,譫語妄言,面生油垢,欲眠遺尿,合目而出熱汗者,此皆三陽熱盛,津液枯竭之證。設若脈浮,禁不可汗。

白話文:

三陽經氣同時病變,就會出現各種病症。若不先用發汗藥物解表,就會出現口渴、腹痛、神志不清、臉色暗淡、嗜睡、盜汗等症狀。

三陽經氣熱盛,會灼傷津液,脈象浮而禁汗,應以清熱為主。即使脈象洪大,也不宜使用峻下藥物。治療應以白虎加人參湯為主。

這兩段文字主要說明三陽合病的病機和治療原則。三陽合病是指太陽、陽明、少陽三條陽經同時生病,由於寒邪鬱結,導致三陽經氣熱盛,津液枯竭,症狀複雜多變。治療原則是清解表裡,禁汗,並根據不同的病症選擇不同的方藥。

即令脈大,亦不可下。主以白虎湯,內加人參益氣生津以清其熱(見瀉火門)。

以上皆三陽合病並病正治之法也,由此觸類旁通,於以施治壞病、過經不解病而無難矣。茲不備載,分見各篇救逆門。

白話文:

即使脈搏強勁,也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用白虎湯加上人參會更加有效氣和生津來清除熱邪。(見瀉火門)

這些都是治療三陽合併疾病的常規治療方法。通過這些例子可以推斷出其他疾病,並以此進行治療壞病、過經不解病也沒有困難了。這裏不再詳細列舉,在各個篇章中的急救門中有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