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

1.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 傷寒六經大旨

《傷寒總注》曰:傷寒者,傷於太陽寒水之經也。太陽司營衛而主表,故外感之病由表而傳裡者,統名傷寒。其傳經則由太陽而次傳陽明,以陽明主肌肉,較之營衛之在表為稍深也。若由肌肉而再入則將傳裡矣。當其將入而未能遽入為半表半裡,則少陽證是也。夫三陽之邪能從外解,則不至傳入三陰,若由此而入陰,則邪愈深矣。

入於太陰,則猶在腹,故有腹滿自利之證。入於少陰,則已及腎,而真水被其銷鑠,命根危矣。其入之甚深,而至於盡處,則為厥陰。此傳經之次第也。六經始於太陽,然太陽一經之病,治法如此其繁者,何也?以外感之邪,始於太陽一經,多夾雜他經。而他經與本經其受邪又有多寡不等。

仲景欲人於邪之差多差少處權衡不爽,故雖一經之病,而不得不詳及他經也。喻嘉言謂:王叔和不應以合病、並病、壞病,過經不解病俱編入太陽篇中。不知合病、並病,仲景正慮太陽夾雜他經;而壞病、過經不解病,又皆由太陽誤治所致,焉得不收入太陽項下。此可見叔和之編次未可盡非也。

又如風傷衛,用桂枝湯;寒傷營,用麻黃湯。而證見煩躁,則太陽之邪已,恐其入陽明,而爍枯津液,故青龍湯加石膏,以解熱而生津耳。成無己以為治風寒兩傷,而不言其預救陽明。《尚論篇》因之,以嘉言之明而亦昧此,況其下焉者乎?夫麻黃、桂枝、青龍湯,皆太陽之表劑也。

陶節庵謂:惟冬月嚴寒及西北之地,宜用麻黃、桂枝;若南方溫暖及春夏秋感冒,只宜羌活湯發汗。此陶氏之法,而為後世所當遵者也。若邪不在營衛,而在太陽之府,則又有利小便之法。夫太陽之病,在經則發汗,在府則利小便,二法足以盡之,使無兼夾之證與誤治之變。

何仲景之不憚煩,而立法如此其多乎?至於陽明在外則主肌肉,在內則連太腸。白虎湯所以退在經之熱,承氣湯所以瀉在府之邪,正治亦惟有二法,而無如其或兼太陽、或兼少陽,則下治之法又當旁通矣。況陽明有府之邪,又有虛有實,實者可下;虛者或因發汗過多,而致大便枯燥,則下法又宜斟酌矣。仲景立法所以又不得不細辨也。

然而熱之虛實,邪之淺深,則又惟觀舌之法可據。節庵亦教人以此認證。此又仲景所未備者也。惟少陽則止有和解一法而已。若或誤治變逆,則太陽、陽明二篇之救法可仿也。三陰惟太陰立法最簡,原文不過九條。蓋邪之由陽而入陰者,初入陰,其地界尚淺。故其脈浮者,仍用升舉之法,使邪復出於陽分而解。

縱有用下法者,亦必兼桂枝,總以邪入陰分未深,不用竣下之法也。若不由陽邪傳入,而寒氣直中者,則惟溫之而已。又有本經自病,非干外邪。如脾土自弱,或飲食所傷,則東垣之《脾胃論》,薛立齋、汪石山之發明,又皆所以輔翼仲景之書矣。少陰則或溫或下,法更不一。

白話文:

傷寒六經大旨

《傷寒論》指出,傷寒是受傷於太陽經脈的寒邪所致。太陽經負責運行營氣和衛氣,主司人體外表的防禦功能,因此外感疾病從體表傳入內裡的,統稱為傷寒。其傳經路線是由太陽經依次傳至陽明經,因為陽明經主司肌肉,比營衛氣所在的體表更深層。如果再從肌肉層深入,就會傳入內臟。當邪氣將要侵入內臟但尚未完全侵入時,便是少陽經的病證。三陽經的邪氣如果能從體表解除,就不會傳入三陰經;如果傳入三陰經,邪氣就會更加深入。

邪氣入於太陰經,則停留在腹部,故會有腹滿便溏的症狀;入於少陰經,則已侵犯腎臟,真陰之水被損耗,性命危在旦夕;邪氣入得最深,到達極點,就是厥陰經。這就是六經傳變的順序。六經始於太陽經,但太陽經一經的病症,治療方法卻如此繁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外感邪氣始於太陽經,往往夾雜其他經脈,而其他經脈與本經受邪的程度又各有不同。

張仲景希望人們在邪氣輕重程度上準確判斷,因此即使是單一經脈的病症,也必須詳細涉及其他經脈。喻嘉言認為:王叔和不應該將合病、並病、壞病、經絡不通的病症都編入太陽篇中。但他不知道,張仲景正是考慮到太陽經常夾雜其他經脈,而壞病、經絡不通等,也都是因為太陽經治療失誤造成的,所以才不得不將它們收入太陽經項下。由此可見,王叔和的編排次序並非完全不可取。

例如,風邪傷及衛氣,用桂枝湯;寒邪傷及營氣,用麻黃湯。如果出現煩躁的症狀,說明太陽經的邪氣已除,但要擔心它侵入陽明經,耗傷津液,所以青龍湯加石膏,用來清熱生津。成無己治療風寒兩種邪氣侵犯,卻沒有提及預防陽明經受邪。《傷寒論》也因此而略去此點,喻嘉言雖明察,也未提及,更何況其他人呢?麻黃湯、桂枝湯、青龍湯,都是治療太陽經表證的方劑。

陶節庵認為:只有冬季嚴寒或西北地區,才宜用麻黃湯、桂枝湯;南方溫暖或春夏秋感冒,只宜用羌活湯發汗。這是陶氏的經驗之談,是後世應該遵循的。如果邪氣不在營衛,而在太陽經的臟腑,則又有利小便的方法。太陽經的病症,在經脈則發汗,在臟腑則利小便,這兩種方法足以應付,避免出現邪氣兼夾或治療失誤的情況。

張仲景為什麼如此不厭其煩,制定如此多的治療方法呢?陽明經在外主司肌肉,在內連通大腸。白虎湯用於退除陽明經的熱邪,承氣湯用於瀉除陽明經臟腑的邪氣,正治也只有這兩種方法,但如果兼夾太陽經或少陽經,則下法又當另作考慮。況且,陽明經臟腑的邪氣,又有虛實之分,實證可以瀉下;虛證可能是因為發汗過多導致大便乾燥,則下法又應當斟酌。張仲景制定治療方法,不得不如此細緻地辨別。

然而,熱證的虛實,邪氣的淺深,則只有觀察舌象才能判斷。陶節庵也教人用此方法辨證,這是張仲景所沒有詳細說明的。少陽經只有一個和解的方法。如果治療失誤導致病情逆轉,則可以參考太陽經和陽明經的救治方法。三陰經中,太陰經的治法最簡潔,原文只有九條。因為邪氣由陽經入陰經,初入陰經,邪氣所在部位尚淺,因此脈象浮者,仍然使用升舉之法,使邪氣重新回到陽經而得以解除。

即使使用下法,也必須兼用桂枝湯,總的來說,由於邪氣入陰經尚淺,不用峻下之法。如果邪氣不是由陽經傳入,而是寒邪直接侵犯,則只能溫補。還有一些本經自發的疾病,與外邪無關,例如脾土自虛,或飲食所傷,則東垣的《脾胃論》、薛立齋、汪石山的闡述,都是輔助張仲景著作的。少陰經則或溫或下,方法更加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