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
1. 傷寒六經大旨
《傷寒總注》曰:傷寒者,傷於太陽寒水之經也。太陽司營衛而主表,故外感之病由表而傳裡者,統名傷寒。其傳經則由太陽而次傳陽明,以陽明主肌肉,較之營衛之在表為稍深也。若由肌肉而再入則將傳裡矣。當其將入而未能遽入為半表半裡,則少陽證是也。夫三陽之邪能從外解,則不至傳入三陰,若由此而入陰,則邪愈深矣。
入於太陰,則猶在腹,故有腹滿自利之證。入於少陰,則已及腎,而真水被其銷鑠,命根危矣。其入之甚深,而至於盡處,則為厥陰。此傳經之次第也。六經始於太陽,然太陽一經之病,治法如此其繁者,何也?以外感之邪,始於太陽一經,多夾雜他經。而他經與本經其受邪又有多寡不等。
白話文:
《傷寒總注》說:傷寒,指的是傷於太陽經,也就是寒水之經。太陽經掌管營氣和衛氣,主司人體的表層,所以外感之病由表層傳入裡面的,都統稱為傷寒。
傷寒的傳經順序是由太陽經依次傳到陽明經,陽明經主司肌肉,相較於營氣和衛氣所在的表層,位置要稍微深一些。如果再由肌肉傳入更深處,就會傳到裡面的經絡。
當病邪將要進入裡面的經絡,卻尚未完全進入時,就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這就是少陽證。
三陽經的邪氣,如果能從外解,就不會傳入三陰經。如果由三陽經進入三陰經,邪氣就會更加深入。
進入太陰經,就猶如在腹部,因此會有腹滿自利等症狀。進入少陰經,就已經到達腎臟,真水被邪氣消鑠,生命根源危在旦夕。如果邪氣繼續深入,直到最深處,就是厥陰經。
這就是六經傳經的順序。六經始於太陽經,但太陽經的病症,治法卻如此繁多,這是因為外感之邪,初起於太陽經,往往會夾雜其他經絡的病邪,而其他經絡和太陽經受邪氣的程度又各有不同。
仲景欲人於邪之差多差少處權衡不爽,故雖一經之病,而不得不詳及他經也。喻嘉言謂:王叔和不應以合病、並病、壞病,過經不解病俱編入太陽篇中。不知合病、並病,仲景正慮太陽夾雜他經;而壞病、過經不解病,又皆由太陽誤治所致,焉得不收入太陽項下。此可見叔和之編次未可盡非也。
又如風傷衛,用桂枝;寒傷營,用麻黃。而證見煩躁,則太陽之邪已,恐其入陽明,而爍枯津液,故青龍湯加石膏,以解熱而生津耳。成無己以為治風寒兩傷,而不言其預救陽明。《尚論篇》因之,以嘉言之明而亦昧此,況其下焉者乎?夫麻黃、桂枝、青龍湯,皆太陽之表劑也。
白話文:
仲景希望人們能夠在邪氣侵犯程度多寡之間,精準把握病機,因此即使是一經之病,也必須詳盡考慮其他經脈的影響。
喻嘉言認為:王叔和不應該將合病、並病、壞病,以及過經不解病都編入太陽篇。他並不知道,仲景之所以將合病、並病列入太陽篇,正是因為太陽經往往夾雜其他經脈的病症;而壞病、過經不解病,也是由於太陽經治療失誤導致,所以理所當然要收錄在太陽篇中。由此可見,叔和的編排方式並非完全錯誤。
再比如,風傷衛氣,就用桂枝;寒傷營氣,就用麻黃。然而,如果患者出現煩躁的症狀,就說明太陽經的邪氣已經消退,擔心其會入侵陽明經,造成津液枯竭,因此在青龍湯中加入石膏,以解熱生津。成無己認為,治療風寒兩傷,並沒有提及預防陽明經的侵襲。而《傷寒論》也沿襲了這種觀點,嘉言雖然明智卻也忽略了這一點,更遑論其下等人了!其實麻黃、桂枝、青龍湯,都是治療太陽經表證的藥方。
陶節庵謂:惟冬月嚴寒及西北之地,宜用麻黃、桂枝;若南方溫暖及春夏秋感冒,只宜羌活湯發汗。此陶氏之法,而為後世所當遵者也。若邪不在營衛,而在太陽之府,則又有利小便之法。夫太陽之病,在經則發汗,在府則利小便,二法足以盡之,使無兼夾之證與誤治之變。
何仲景之不憚煩,而立法如此其多乎?至於陽明在外則主肌肉,在內則連太腸。白虎湯所以退在經之熱,承氣湯所以瀉在府之邪,正治亦惟有二法,而無如其或兼太陽、或兼少陽,則下治之法又當旁通矣。況陽明有府之邪,又有虛有實,實者可下;虛者或因發汗過多,而致大便枯燥,則下法又宜斟酌矣。仲景立法所以又不得不細辨也。
白話文:
陶節庵說:只有在冬天嚴寒的月份,以及西北地區,才適合使用麻黃、桂枝來治療感冒。如果是南方溫暖的氣候,或者是在春夏秋三季,感冒時,只適合使用羌活湯發汗。這是陶氏的醫學主張,後世應該遵循。
如果邪氣不在營衛,而是在太陽經的府,則可以使用利尿的方法治療。因為太陽經的病,在經絡則發汗,在府則利尿,這兩種方法足以應對所有情況,避免出現併發症和誤治。
為什麼仲景先生不厭其煩,制定出這麼多的治療方法呢?因為陽明經在外主肌肉,在內連太腸。白虎湯可以退掉陽明經在外的熱邪,承氣湯可以瀉掉陽明經在內的邪氣,這兩種方法足以應對陽明經的病症。但如果陽明經的病症同時兼有太陽經或少陽經的病症,那麼治療方法就需要通盤考慮了。
而且,陽明經的府病又有虛實之分,實者可以用瀉下法治療;虛者可能因為過度發汗而導致大便乾燥,治療時就需要更加慎重,瀉下方法也需要適當調整。仲景先生制定這些治療方法,不得不如此細緻地區分啊!
然而熱之虛實,邪之淺深,則又惟觀舌之法可據。節庵亦教人以此認證。此又仲景所未備者也。惟少陽則止有和解一法而已。若或誤治變逆,則太陽、陽明二篇之救法可仿也。三陰惟太陰立法最簡,原文不過九條。蓋邪之由陽而入陰者,初入陰,其地界尚淺。故其脈浮者,仍用升舉之法,使邪復出於陽分而解。
縱有用下法者,亦必兼桂枝,總以邪入陰分未深,不用竣下之法也。若不由陽邪傳入,而寒氣直中者,則惟溫之而已。又有本經自病,非干外邪。如脾土自弱,或飲食所傷,則東垣之《脾胃論》,薛立齋、汪石山之發明,又皆所以輔翼仲景之書矣。少陰則或溫或下,法更不一。
白話文:
然而,熱病的虛實,邪氣的淺深,則只能通過觀察舌頭來判斷。節庵也教導人們以此方法進行診斷。這點是仲景在書籍中未詳細提到的。對於少陽來說,只有和解一種方法。如果治療錯誤導致病情惡化,那麼可以參考太陽篇和陽明篇的治療方法。三陰中,太陰的治療原則最為簡單,原始文本只有九條。因為邪氣由陽轉入陰時,初入陰地界還淺,因此脈搏浮現,仍然使用升舉的方法,讓邪氣重新回到陽部得到解脫。
即使有使用下法的情況,也會配以桂枝,總體原則是邪氣進入陰部還不算深,不會使用峻猛的下法。如果邪氣不是從陽部直接進入,而是寒氣直擊,則只需要溫暖身體即可。還有本經自有的疾病,與外邪無關,例如脾土本就衰弱,或是飲食不當,這時候可以參考東垣的《脾胃論》以及薛立齋、汪石山的理論,這些都是對仲景著作的補充。少陰的治療原則可能會是溫暖或下法,方法各不相同。
大抵陽邪傳經則宜下,陰邪直中則宜溫,乃一定不易之法。但又慮陰精素虧者,溫固難施,下亦宜慎,故復有潤燥清熱之法。誤汗亡陽者,又有救逆固本之法。陰盛格陽,陽盛格陰者,又有辨別真偽之法。以腎之一臟,真水真火寄居其中,為人生立命之本也。後賢如丹溪、立齋諸人,皆推原此旨,透發妙論,以治虛損勞傷各證,而義始無餘蘊焉。
至於厥陰則傳經已盡,而邪當復還於表。能還於表,則厥冷者變為溫熱而愈;不能還於表,則厥深熱深而不愈。仲景所以禁用下法,不使陷入之陽邪終不得還於表也。其有用溫藥者,亦為寒氣直中者而設,非為傳經之陽邪而設也。然陽邪傳入厥陰,有因下利日久,邪雖不還於表,而亦從利出已盡,於是邪盡而正亦脫,又必用溫補之藥。
白話文:
總的來說,陽氣外侵經絡,應該用瀉法,陰邪直接侵犯內臟,應該用溫法,這是固定的原則。但是也要考慮到陰精本來就虧虛的人,溫補的方法很難使用,瀉法也要謹慎,所以又有了潤燥清熱的方法。誤用汗法導致陽氣外泄的人,又有救逆固本的方法。陰氣過盛阻礙陽氣,陽氣過盛阻礙陰氣,也有辨別真假的方法。腎臟是人體真水真火寄居的地方,是人生存的根本。後來的名醫如丹溪、立齋等人,都繼承了這個理念,進一步闡述了妙論,用來治療虛損勞傷等各種病症,其道理已無遺漏。
至於厥陰經,邪氣已經傳遍經絡,應該返回到體表。如果能返回體表,那麼厥冷就會轉變為溫熱而痊癒;如果不能返回體表,那麼厥冷和熱邪都會加重,就不會痊癒。仲景之所以禁用瀉法,就是為了防止陽邪傳入經絡之後,最終無法返回體表。使用溫藥也是針對寒氣直接侵犯內臟的情況,不是針對傳經的陽邪。然而,陽邪傳入厥陰經,如果因為長期腹瀉,邪氣雖然沒有返回體表,但已經隨著瀉瀉排出體外,那麼邪氣消失,正氣也會虛脫,就必須用溫補的藥物。
若正氣雖虛而熱邪未盡,雖不得已而用溫補,必以寒涼參入其間,如烏梅丸、乾薑黃連人參湯、麻黃升麻湯之屬,總以傳經皆屬熱證,無單用溫補之理也。此三陰治法,惟陶節庵辨之甚悉。以初病,不發熱而惡寒,手足厥冷者,為直中陰經之寒證;以由發熱起,邪自三陽傳入厥陰,而後手足變厥冷者,為熱證。以此辨證施治,節庵可謂有功。
雖所著《傷寒六書》,苟簡粗率,使仲景精義淹沒不彰,固不能無咎,而其功則亦不可掩也。要之,《傷寒論》一書,引而伸之,雜證治法,皆出於此。歷代名家著書立說,所論雜證,各有所長,惟以仲景傷寒六經而旁通於他病,自能遊刃有餘。若不明仲景傷寒六經,則凡遇一病,難免面牆而立。
白話文:
如果正氣虛弱但熱邪尚未完全消除,即使不得已要使用溫補藥物,也必須加入寒涼藥物,就像烏梅丸、乾薑黃連人參湯、麻黃升麻湯等,總之,因為經絡傳導都是屬於熱證,所以沒有單獨使用溫補藥物的道理。這三陰的治療方法,只有陶節庵理解得最透徹。他認為,初期疾病,沒有發熱但畏寒,手腳冰冷,屬於直中陰經的寒證;而由發熱開始,邪氣從三陽傳入厥陰,然後手腳變冰冷,屬於熱證。透過這種辨證施治,陶節庵可以說是有功勞的。
雖然他所著的《傷寒六書》簡略粗率,導致仲景精義淹沒不彰,當然不能沒有過失,但他的功勞也是不可掩蓋的。總之,《傷寒論》這本書,引申擴展,雜證治療方法,都源於此。歷代名家著書立說,論述雜證,各有長處,只有以仲景傷寒六經旁通於其他疾病,才能得心應手。如果不懂仲景傷寒六經,那麼遇到任何疾病,就只能像面牆一樣無所適從。
故知醫學千支萬派,無不從《傷寒論》一脈流出也。奈論中頭緒繁多,未易領會,茲節錄《傷寒總注》繫於篇首,俾學者便於熟讀默記,明其大旨,然後再玩味全書,則易讀易解,有會心之樂,而無望洋之嘆矣。
白話文:
因此知道醫學中的各個分支和流派都是從《傷寒論》這一本書中衍生出來的。但是《傷寒論》中的內容複雜且不易理解,現在摘錄了《傷寒總注》放在文章前面,以便學習的人能夠容易地背誦、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大意。這樣再去研讀整本書就會變得更容易閱讀和理解,能享受到有所感悟的快樂,而不會感到迷茫或困惑。
2. 三陽傷寒篇
《醫宗金鑑》曰:六經為病盡傷寒,氣同病異豈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從類化故多端。明諸水火相勝義,化寒變熱理何難。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
白話文:
《醫宗金鑑》說:六經所描述的病症都是與傷寒有關,症狀相同但病因不同,這怎麼可能呢?探究人體的身體和心靈原本就不是單一的因素,因此會有許多不同的表現方式。明白水火之間相互制約的道理,理解寒症轉變成熱症的原因也就不困難了。不要只看到疾病有著各種各樣的形式,它們都不過是出現在陰陽、表裡之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