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9)

1. 陽明全篇

辨陽明傷寒初終脈證治法

陽明主裡,內候胃中,外候肌肉,故有病經、病府之分。如論中身熱煩渴,目痛鼻乾,不得眠,不惡寒,反惡熱者,此陽明經病也。潮熱譫語,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滿脹痛,大便硬者,此陽明府病也,其候各有三。

經病則有邪已傳陽明,而太陽之表未罷,兼見頭痛、惡寒無汗之太陽證者;有太陽之邪罷,悉傳陽明,但見壯熱有汗、心煩不眠、口渴引飲之陽明證者;有陽明之邪未已,復轉少陽,兼見胸脅痛、寒熱往來、口苦而嘔、目眩耳聾之少陽證者。以上經病三證,主以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發之,或用白虎湯清之,或用柴胡白虎湯和之,隨證施治可也。

府病則有太陽陽明,謂太陽病,或發汗,或吐,或下,或利小便,亡其津液,胃中乾燥,太陽之邪兼胃燥而轉屬陽明,致小便反數,大便硬者,所謂脾約是也;有正陽陽明,謂陽氣素盛,或有宿食,太陽之邪一傳陽明,遂入胃府,致大便不通者,所謂胃家實是也。有少陽陽明,謂病已到少陽,法當和解,而誤發汗,利小便,亡其津液,胃中燥熱,復轉屬陽明,致大便結燥者,所謂大便難者是也。以上府病三證,雖均為可下,然不無輕重之分。

故或以三承氣湯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膽汁導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此陽明病之大略也。

茲以在經,在府詳疏於篇,俾讀者易為分別,則臨證施治自不紊矣。

陽明全篇集解

《總注》曰:陽明之病,本自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而不透徹,乃為汗不如法,故未盡之,邪因而轉屬陽明也。邪在經則為外證,邪入府則為胃實、便難、脾約三證矣。論中言三日陽明,脈大者,謂不兼太陽陽明之浮大,亦不兼少陽陽明之弦大,而獨見正陽陽明之大脈也。蓋由去表傳裡,邪熱入胃,而成內實之府病也。

陽明傷寒表病總訣

脈浮長,頭額疼,太陽未罷傳陽明。無汗惡寒面赤熱,鼻乾目痛臥不寧。

太陽表,郁陽明,或兼項強背牽疼,或下利兮或嘔逆,葛根湯治莫逡巡。

首章言太陽未罷,初傳陽明,太陽表邪怫鬱,陽明肌熱,為陽明表病也。其脈浮長,陽明之表脈也。緣緣面赤,連額疼,發熱惡寒,身體無汗,目痛鼻乾,臥不得寧,皆屬陽明經表證,兼有太陽餘邪也。主治葛根湯,以解兩經之邪,或服柴葛解肌湯(俱見發表門)。

次章申言太陽陽明相合為病。如太陽,則有強痛發熱、惡寒無汗之表證。陽明,則有肌熱惡熱、心煩不眠之郁證。二陽合病,證當下利,亦用葛根湯兩解之。若不下利,而但加嘔者,內加製半夏。

陽明表病集解

方有執曰:陽明,經也;胃,府也。太陽之邪初傳陽明經,則為陽明外證,表病。

白話文:

陽明全篇

陽明經主宰人體內臟,主要影響胃部(內在症狀)和肌肉(外在症狀),因此陽明病分為經病和府病兩種。例如,患者出現身熱、煩渴、目痛、鼻乾、失眠、不惡寒反惡熱等症狀,這是陽明經病。而出現潮熱、譫語、手足腋下自汗、腹滿脹痛、大便秘結等症狀,則屬於陽明府病。經病和府病各有其不同的表現。

經病有三種情況:其一,邪氣已經傳入陽明經,但太陽經的表證尚未消失,同時出現頭痛、惡寒無汗等太陽經病症;其二,太陽經的邪氣已經消除,全部傳入陽明經,只出現壯熱有汗、心煩失眠、口渴欲飲等陽明經病症;其三,陽明經的邪氣未消,又轉移到少陽經,同時出現胸脅痛、寒熱往來、口苦嘔吐、目眩耳聾等少陽經病症。上述三種經病,主要用葛根湯治療,或用桂枝加葛根湯發汗,或用白虎湯清熱,或用柴胡白虎湯調和,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藥方。

府病也有三種情況:其一,太陽陽明合病,指太陽病經過發汗、催吐、瀉下或利尿等治療後,耗傷津液,胃中乾燥,太陽經的邪氣因胃燥而轉移到陽明經,導致小便頻數,大便秘結,稱為「脾約」;其二,正陽陽明,指陽氣本來就旺盛,或有宿食積滯,太陽經的邪氣傳入陽明經,進入胃部,導致大便秘結,稱為「胃實」;其三,少陽陽明,指病情已到少陽經,應該採用調和的方法治療,但誤用發汗或利尿的方法,耗傷津液,胃中燥熱,又轉移到陽明經,導致大便秘結,稱為「大便難」。以上三種府病,都可以用瀉下法治療,但治療的輕重有所不同。

因此,可以根據病情輕重,選用三承氣湯瀉下,或用麻仁丸通便,或用蜜煎膽汁導瀉,根據病情輕重選擇治療方法。這就是陽明病的大致情況。

本文詳細闡述了陽明經病和府病,使讀者容易區分,臨證施治就不會混亂了。

陽明全篇集解

總注說:陽明病的病源來自太陽病,初期發汗,但汗出不透,汗出不徹底,邪氣就轉移到陽明經。邪氣在經絡,則為外在症狀;邪氣進入腑臟,則為胃實、便秘、脾約三種症狀。文中所說的“三日陽明,脈大”,指的是不兼太陽陽明之浮大,也不兼少陽陽明之弦大,而是單獨出現正陽陽明的大脈。這是因為表邪入裡,邪熱入胃,形成內實的府病。

陽明傷寒表病總訣

脈浮長,頭痛,太陽病未愈傳入陽明。無汗惡寒,面赤發熱,鼻乾目痛,臥不安寧。

太陽表邪鬱滯陽明,或兼有項強背痛,或下痢或嘔吐,用葛根湯治療。

首段說明太陽病未愈,初傳陽明,太陽表邪鬱結,陽明肌膚發熱,這是陽明表病。脈浮長,是陽明表證的脈象。面赤,額頭痛,發熱惡寒,身體無汗,目痛鼻乾,臥不安寧,都是陽明經表證,兼有太陽餘邪。主治葛根湯,以解兩經之邪,或用柴葛解肌湯。

次段說明太陽陽明合病。如太陽病,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的表證;陽明病,有肌膚發熱惡熱、心煩失眠的鬱證。二者合病,症狀應該有下痢,也用葛根湯治療。如果不下痢,而只是嘔吐,則內加製半夏。

陽明表病集解

方有執說:陽明,是經絡;胃,是腑臟。太陽病邪氣初傳陽明經,則為陽明外證,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