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0)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0)
1. 陽明全篇
程應旄曰:陽明惡寒,終是帶表。至於府病,則惡熱矣。表之罷否,於此驗之。
鄭重光曰:此辨陽明傷寒之外證,不惡熱而惡寒,起自傷寒也。論云:惡寒將自罷,邪過表也。即自汗出而惡熱,邪鬱於肌肉,腠理開,汗外泄也。
方解曰:葛根為陽明主藥,凡太陽兼陽明證者,則佐入太陽藥中,凡少陽兼陽明證者,則佐入少陽藥中,無不可也。李東垣定為陽明經藥,張潔古云未入陽明者不可便服,豈二人未讀仲景書乎?要之,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藥,故有汗無汗、下利不下俱可用之,此與麻黃之專於發表者不同也。
陽明傷寒熱病總訣
脈長洪,屬陽明,不惡寒兮反惡熱,身熱汗出煩躁渴,白虎湯醫真妙訣。
脈洪弦,兼少陽,耳聾口苦痛胸脅,往來寒熱眩而嘔,白虎小柴湯合啜。
首章言太陽已罷,邪傳陽明經中,尚未入府,其熱漸深,表裡俱熱而為經中熱病也。其脈長洪,陽明熱脈也。煩躁渴飲,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皆陽明經熱證也。主以白虎湯,解在經表裡之熱(見醫方瀉火門)。
次章言邪在陽明,熱尚未罷,又傳少陽,亦陽明經中熱病,當兩經兼治也。脈洪兼弦,耳聾口苦,胸痛脅痛,往來寒熱,目眩而嘔,是陽明兼少陽經脈證。當解兩經之邪,主以柴胡白虎湯(見瀉火門)。
陽明熱病集解
《總注》曰:陽明傷寒,有經熱,有府熱。如潮熱,自汗,不大便者,府熱也。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經熱也。今汗自出,似從中風傳來,故與中風外證同也,而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則知為陽明經熱,故不與中風外證同也。然陽明之熱,發於肌肉,必蒸蒸而熱,又不似太陽之陣陣發熱也。
柯琴曰: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身熱汗出。熱爍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洪,然猶在經,或兼浮也。蓋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內外大熱而未實,終非苦寒之味所宜也,故主以白虎湯。此湯入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大煩大渴可除矣。白虎為西方金神,取以名湯,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
方中有更加人參者,亦補中益氣而生津也,用以協和甘草、粳米之補,承製石膏、知母之寒,瀉火而土不傷,乃操萬全之術也。
陽明傷寒府病總訣
脈實大,胃府熱,胃實便難脾約決,承氣三湯麻仁丸,議下不無輕重別。
硬未定,脈微澀,熱遠蜜煎導其熱,浮緩惡寒先解表,桂枝湯加葛根啜。
首章言熱邪已入胃府,其脈實大,其證胃實,正陽陽明也。大便難者,少陽陽明也。脾約,糞出如彈丸者,太陽陽明也。解見全篇。蓋此三證皆可議下,然必蒸蒸潮熱,濈濈汗出,或滿或痛,始可議其微甚,分別下之。如三承氣湯、麻仁丸、六一順氣湯,隨證選用(俱見攻裡門)。
白話文:
陽明篇
程應旄說:陽明病如果怕冷,那還是屬於表證的範疇。如果到了府病階段,就會轉為怕熱了。表證是否已經解除,可以從這裡判斷。
鄭重光說:這是辨別陽明傷寒的外在症狀,如果不是怕熱而是怕冷,那是從傷寒引起的。根據醫書所說:「怕冷將要消失,是因為邪氣已經離開表層。」接著會出現自發性出汗和怕熱的症狀,這是因為邪氣鬱積在肌肉裡,毛孔打開,汗液外泄的緣故。
方解說:葛根是治療陽明病的主要藥物,凡是太陽病兼陽明病的,就可以將葛根加入太陽病藥方中;凡是少陽病兼陽明病的,就可以將葛根加入少陽病藥方中,這樣使用都是可以的。李東垣將葛根歸類為陽明經的藥物,張潔古說還沒進入陽明病的階段不能隨便服用葛根,難道這兩位都沒有讀過張仲景的醫書嗎?總的來說,葛根和桂枝都是解除肌肉層邪氣、調和身體內部的藥物,所以無論有沒有出汗、腹瀉都可使用,這和麻黃專門用於發汗解表的藥性不同。
陽明傷寒熱病總綱
脈象呈現又長又洪大的,屬於陽明病,這種情況不是怕冷而是怕熱,身體發熱、出汗、煩躁口渴,用白虎湯治療效果最好。
脈象呈現洪大又帶有弦的,是兼有少陽病,會有耳聾、口苦、胸脅疼痛的症狀,時而發冷時而發熱,頭暈想吐,可以用白虎湯和小柴胡湯合起來服用。
首段說的是太陽病已經解除,邪氣傳入陽明經,還沒有進入內臟,只是熱邪越來越深,表裡都有熱,所以是經絡層面的熱病。這時脈象呈現又長又洪大,是陽明熱的脈象。煩躁口渴、身體發熱、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這些都是陽明經熱的症狀。要用白虎湯治療,來解除在經絡表裡的熱邪(參考醫方瀉火門)。
第二段說的是邪氣在陽明,熱還沒消除,又傳到了少陽,也是屬於陽明經的熱病,應該同時治療兩個經脈的病邪。脈象呈現洪大又兼有弦象,會有耳聾、口苦、胸部和脅肋疼痛、時而發冷時而發熱、頭暈想吐的症狀,這是陽明病兼少陽病的經脈和症狀。應該要解除兩個經脈的邪氣,可以用柴胡白虎湯來治療(參考瀉火門)。
陽明熱病集解
《總注》說:陽明傷寒,有經絡之熱和臟腑之熱。像潮熱、自發性出汗、大便不通暢,就屬於臟腑之熱。身體發熱、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就屬於經絡之熱。現在自己會出汗,看起來像是從中風轉變而來,所以和中風的外在症狀相同,但是身體發熱卻不怕冷反而怕熱,就知道是陽明經的熱證,因此和中風的外證不同。然而陽明經的熱,是從肌肉發出來的,一定會感覺到像蒸一樣的熱,又和太陽病那種一陣陣發熱的感覺不同。
柯琴說:陽明病邪會化為熱,所以不會怕冷反而怕熱。熱往外蒸散,所以身體發熱、出汗。熱灼傷胃部,所以會口渴想喝水。邪氣旺盛而實在,所以脈象洪大,但還在經絡,有時也會帶有浮象。陽明病屬於胃,外主肌肉,即使內外都很熱,但還沒到實證的程度,因此不適合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所以用白虎湯。這個藥方進入胃部,輸送給脾臟,再回到肺部,水液精華就能輸布到全身,大煩躁大口渴的症狀就能解除。白虎是西方的金神,用它來命名這個藥方,秋天金氣旺盛的時候,炎熱的暑氣自然就能消解。
藥方中有加入人參的,也是為了補中益氣、產生津液,用來協調甘草和粳米的補益作用,來承受石膏和知母的寒涼,在瀉火的同時不傷脾胃,是萬全的考慮。
陽明傷寒府病總綱
脈象呈現實大,是胃府有熱,胃部積實導致大便難解,屬於脾約證,要用承氣湯、麻仁丸等藥方,根據病情輕重選擇使用。
如果腹部沒有明顯脹硬,脈象微細且澀,熱邪已經比較遠,可以用蜜煎導法來幫助排熱,如果脈象浮緩、怕冷,要先解除表證,可以用桂枝湯加葛根來服用。
首段說的是熱邪已經進入胃府,脈象呈現實大,症狀是胃部積實,這是正陽陽明病。大便難解,是少陽陽明病。脾約,大便像羊糞一樣,是太陽陽明病。具體解釋在全篇中。這三種情況都可以考慮用瀉下的方法,但是必須要出現蒸蒸潮熱、汗流不止、腹部脹滿或疼痛等症狀,才能根據病情的輕重,分別用藥。像是三承氣湯、麻仁丸、六一順氣湯等,要根據病情選擇使用(參考攻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