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1)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1)
1. 陽明全篇
次章言雖有前證,腹不滿,大便溏硬未定,脈微澀者,慎不可下。如舌滑尿白,裡熱尚微,雖小便數,大便硬,其熱遠在廣腸,亦不可下,用蜜煎、豬膽二導法通利之(見攻裡門)。此陽明慎下之法也。
又言胃實自汗,潮熱,原應下之,若兼惡寒、脈浮緩之表,則當用桂枝加葛根湯,先解其表,表解之後,乃可議下(方見發表門)。
陽明府病集解
《總注》曰:病人得汗後,煩熱解,太陽之邪將盡未盡,其人復如瘧狀,日晡時發熱,則邪入陽明審矣。然雖已入陽明,尚恐未離太陽,故必詳辨其脈。脈實大者,可下。若脈浮虛者,仍是陽明兼太陽,宜先汗解,而後議下也。
方解曰:大承氣湯,正陽陽明藥也,治脈沉實、三焦大熱、痞滿燥實堅五證全見者宜之。小承氣湯,少陽陽明藥也,治邪在上焦則滿,在中焦則脹,胃實則潮熱,邪乘心則狂妄,胃熱干肺則喘急,因痞滿燥實堅證未全具,故除芒硝,欲其毋犯下焦真陰也。調胃承氣湯,太陽陽明藥也,其病在上,不宜竣攻,故用緩劑以調和承順之,非若大小承氣專於攻下也。麻仁丸,乃潤燥之通劑,又不待邪入胃府而後用也。
至若津液內竭,腸胃乾燥,大便因硬,此非結熱,故不可攻,宜以潤藥外治而導引之,故用豬膽、蜜煎二導法。
白話文:
接下來要說的是,雖然前面提到了可能符合陽明病的症狀,但如果病人肚子沒有脹滿,大便時而稀溏時而堅硬,而且脈象微弱澀滯,就要謹慎,不可以輕易使用瀉下的藥物。如果舌頭潤滑,小便清白,表示體內的熱還很輕微,即使小便次數多,大便堅硬,那也只是熱在遠處的大腸,同樣不可以輕易使用瀉藥,應該用蜜煎或豬膽汁灌腸的方法來疏通腸道(這些方法在攻裡門中有提到)。這就是陽明病需要謹慎使用瀉下藥物的原則。
另外,如果病人因為胃腸實熱而出現自汗、潮熱等症狀,本來應該用瀉下的藥物,但如果同時出現怕冷、脈象浮緩等表證,就應該先用桂枝加葛根湯來解除表證,等表證解除了,才能考慮使用瀉下藥物(這個方子在發表門有提到)。
陽明府病集解
總的來說:病人出汗後,煩熱症狀減輕,表示太陽經的邪氣快要消失但還沒完全消失,這時病人又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症狀,在傍晚時發熱,就表示邪氣已經傳入陽明經了。但是,即使邪氣進入陽明經,仍然要擔心它是否還殘留有太陽經的邪氣,所以必須詳細辨別脈象。如果脈象洪大有力,表示可以瀉下;如果脈象浮虛無力,表示是陽明病同時合併太陽病,應該先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表證,然後才能考慮使用瀉下藥物。
方劑的解釋:大承氣湯是治療陽明病的代表方劑,適用於脈象沉實有力,上中下三焦都有大熱,同時出現痞、滿、燥、實、堅這五種症狀的病人。小承氣湯也是治療陽明病的方劑,但適用於邪氣在上焦時出現胸滿,在中焦時出現腹脹,胃腸實熱而導致潮熱,邪氣侵犯心臟而出現狂躁,胃熱影響肺部而出現喘急等症狀。由於病人痞、滿、燥、實、堅這五種症狀還沒有完全出現,所以方中去掉了芒硝,是為了避免過度攻伐下焦的真陰。調胃承氣湯則是治療太陽病轉入陽明病的方劑,由於病邪還在上部,不宜使用峻猛的攻下藥,所以使用緩慢的藥劑來調和順應病勢,不像大小承氣湯專門用於攻下。麻仁丸則是一種潤燥通便的方劑,不需要等到邪氣進入胃腑才使用。
至於體內津液枯竭、腸胃乾燥、導致大便堅硬的情況,這不是因為熱結引起的,所以不可以攻下,應該用潤燥的藥物,並配合灌腸的方法來引導排便,所以可以使用豬膽汁或蜜煎來灌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