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8)

1. 太陽下篇

次章言太陽傷寒至二三日內,並無陽明證之不惡寒、反惡熱,身熱心煩、口渴不眠等證,亦無少陽證之寒熱往來、脅痛喜嘔、口苦耳聾等證,且脈靜,身無所苦者,此為太陽邪衰,熱微不傳他經,欲自愈也。

傷寒傳經集解

《總注》曰:傷寒,一二日太陽,二三日陽明,三四日少陽,四五日太陰,五六日少陰,六七日厥陰。此言其常,不必拘執。且傳經中,變症不一。有專經不傳者,有越經傳者,有傳一二經而止者,有發於陽即入少陰者,有直中三陰者,有足經冤熱而傳手經者,有誤藥而傳變者。大抵熱邪乘經之虛即傳,經實不受邪則不傳。

陽邪勝則傳,陰邪勝多不傳。故經謂:脈靜為不傳,脈數急為欲傳也。

又曰:足經自足上行胸腹頭背,主一身之大綱,故寒邪入之即見於其經。若手經第行於胸,不能主一身之大綱。然邪入足經,勢必牽連手經,故感風寒者,頭項痛,肩肘節亦牽痛也。聖人言足不言手,足可該手,手亦可該足,非不傳手經也。夫五藏六府十二經,氣相輸,絡相通,豈有傳足而不傳手者哉?亦豈有傷足而不傷手者哉?虞天民謂:發熱先手,惡寒先足。義可互通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太陽病在發病初期(二到三天內)的一種特殊情況。這種情況下,患者雖然得了太陽病,但沒有出現陽明病典型的症狀,像是發熱卻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發熱、心煩、口渴、失眠等;也沒有出現少陽病典型的症狀,像是發冷發熱交替、胸脅疼痛、想吐、口苦、耳鳴等。而且,患者的脈象平穩,身體也沒有其他不適,這表示太陽經的邪氣已經衰弱,熱邪很輕微,沒有傳到其他經絡的跡象,病情正朝向自行痊癒的方向發展。

《傷寒傳經集解》的總論部分提到,一般來說,傷寒的傳變規律是:第一、二天是太陽病,第二、三天是陽明病,第三、四天是少陽病,第四、五天是太陰病,第五、六天是少陰病,第六、七天是厥陰病。但這只是普遍情況,不必過於拘泥,因為傷寒傳變的過程中,病情變化很多。可能會有只在一個經絡不傳到其他經絡的,也可能會有跨過經絡傳變的,也有可能只傳一兩個經絡就停止的;甚至有可能從陽經直接傳到少陰經,或者直接侵犯三陰經。也可能有腳部經絡的熱邪傳到手部經絡,或者因為用錯藥而導致病情發生變化。總而言之,當邪氣侵犯到經絡虛弱的地方,就會傳變,如果經絡強健,不受邪氣侵犯,就不會傳變。

陽邪強盛就容易傳變,陰邪強盛則多數不會傳變。所以古書說:「脈象平穩表示不會傳變,脈象急促表示即將傳變。」

另外,足部的經絡從腳部向上運行,經過胸腹、頭背,主導全身的運行,所以寒邪入侵腳部經絡,很快就會在這個經絡上表現出來。而手部的經絡只運行在胸部,不能主導全身的運行。但是,邪氣侵犯到足部經絡,勢必也會牽連到手部經絡,所以感受風寒的人,會出現頭頸疼痛,肩肘關節也會牽連著疼痛。聖人說足部經絡而不說手部經絡,是因為說了足部經絡,就包含了手部經絡,反之亦然,並不是說邪氣不會傳到手部經絡。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氣相互運輸,經絡相互連通,難道會有只傳足部經絡而不傳手部經絡的道理嗎?又難道會有傷及足部經絡而不傷及手部經絡的道理嗎?虞天民認為,發熱通常先從手開始,畏寒通常先從腳開始,這種說法也是可以互相印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