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8)

1. 厥陰全篇

辨厥陰傷寒初終脈證治法

厥陰者,陰盡陽生之藏,與少陽為表裡者也。故其為病,陰陽錯雜,寒熱混淆。邪至其經,從化各異。若其人素偏於熱,則邪從陽化,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蛔厥口爛、咽痛喉痹、癰膿便血等陽證見矣。若其人素偏於寒,則邪從陰化,故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膚冷藏厥、下利除中等陰證見矣。

所以少陽不解,傳變厥陰而病危;厥陰病衰,轉屬少陽為欲愈。陰陽消長,大伏危機。茲以陰陽從化、厥熱勝復之微旨詳發於篇中,俾學者便於記誦,臨證診治有要道焉。

厥陰分節註解

《傷寒論》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白話文:

辨厥陰傷寒初終脈證治法

厥陰,是陰氣衰竭、陽氣萌發之處,與少陽互為表裡。因此,厥陰病症表現為陰陽交錯,寒熱混雜,邪氣侵犯厥陰經脈,會產生不同的變化。

若患者體質偏熱,則邪氣循陽氣而化,就會出現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痛發熱、蛔厥口爛、咽痛喉痹、癰疽膿腫、便血等陽性症狀。

若患者體質偏寒,則邪氣循陰氣而化,就會出現手足厥冷、脈象微弱欲絕、皮膚冰冷肢體僵硬、腹瀉不止等陰性症狀。

所以,少陽病症若不能解,就會傳變為厥陰,病情危重;而厥陰病症衰退後,轉歸少陽則預示著病情將要好轉。陰陽消長,危機潛伏,變化莫測。

本文將詳細闡述陰陽循化、厥熱勝復的微妙變化,方便學者記憶,在臨牀上診治時有所依據。

厥陰分節註解

《傷寒論》中提到,厥陰病症表現為: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痛發熱、飢餓而不願進食,進食則嘔吐蛔蟲。下利不止。

此條總言厥陰陽邪化熱之大綱。厥陰者,為陰盡陽生之藏。邪至其經,從陰化寒,從陽化熱。故其為病,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也。消渴者,飲水多而小便少,乃厥陰熱化而耗水也。厥陰之脈起足大指,循股內,入陰中,環陰器,抵少腹,貫心膈。其注肺熱邪循經上逆膈中,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也。

飢而不欲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則動蛔而吐,故雖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也。夫消渴多飲,飢不能食,則胃中所有者,但水與熱耳。若更以厥陰熱氣挾蛔撞疼,誤認為轉屬陽明之實痛而下之,則胃愈虛,必下利不止矣。此條申解厥陰傳經熱邪為患,歷舉其證,以禁誤下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厥陰經受到邪氣侵犯,轉化成熱證的病理。厥陰經是陰氣將盡、陽氣將生的部位,邪氣進入此經,會從陰性轉化為寒性,或從陽性轉化為熱性。因此,厥陰經的病症會呈現陰陽錯雜、寒熱混淆的狀態。

消渴症是指喝很多水卻尿量很少,這是因為厥陰經的熱證耗損了體內水分所致。厥陰經的經脈從腳的大拇指開始,沿著大腿內側、陰部、小腹,貫穿心臟和橫膈膜。當熱邪沿著厥陰經上行至橫膈膜時,會導致氣逆上衝心臟,造成胸痛和心熱。

飢餓卻不想吃東西,不是真的不想吃,而是因為吃東西會刺激蛔蟲,導致嘔吐,因此即使肚子餓,也不敢吃東西,吃了就會吐出蛔蟲。由於消渴症的人喝很多水,又吃不下東西,胃裡就只有水分和熱氣。如果誤將厥陰經熱氣引發的蛔蟲疼痛,當成陽明經的實證而使用瀉下藥物,就會導致胃更加虛弱,引起持續腹瀉。

這段文字解釋了厥陰經傳熱邪所引發的病症,並列舉了相關症狀,目的是提醒人們不要誤用瀉下藥物。

《傷寒論》曰: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非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此條總言厥陰陰邪化寒之大綱。傷寒脈微而厥,厥陰脈證也。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而更通身膚冷,躁無暫安之時者,此為厥陰陽虛陰盛之藏厥,非陰陽錯雜之蛔厥也。若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不似藏厥之躁無暫安時,知非藏厥之躁,乃蛔上其膈之上,故其煩須臾復止也。得食而吐又煩者,是蛔聞食臭而出,故又煩也。

白話文:

《傷寒論》說:脈象微弱而四肢厥冷,持續七、八天,皮膚冰冷,病人躁動不安,一刻也靜不下來,這是藏厥,不是蛔厥。蛔厥的人,會吐出蛔蟲。現在這個病人平靜的時候比較多,但偶爾會感到煩躁,這不是藏厥的躁動,而是蛔蟲上到橫膈膜,所以感到煩躁。不久又會停止,吃了東西就嘔吐,又感到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出來,所以又煩躁。蛔厥的患者,可以用烏梅丸治療,此藥還能治療久瀉。

這一段主要闡述了厥陰經陰邪化寒的症狀。傷寒脈象微弱而四肢厥冷,這是厥陰經脈的病證。如果持續七、八天沒有好轉,手腳厥冷,而且全身皮膚冰冷,病人躁動不安,一刻也靜不下來,這就是厥陰陽虛陰盛的藏厥,不是陰陽失調的蛔厥。如果是蛔厥,病人會吐出蛔蟲。現在這個病人平靜的時候比較多,但偶爾會感到煩躁,不像藏厥那樣躁動不安,可知這不是藏厥的躁動,而是蛔蟲上到橫膈膜上,所以感到煩躁,不久就停止了。吃了東西就嘔吐,又感到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出來,所以又煩躁。

得食蛔動而嘔,蛔因嘔吐而出,故曰其人當自吐蛔也。蛔厥,主以烏梅丸。又主久利者,以此藥性味酸、苦、辛、溫、寒、熱並用,能解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之邪也。藏厥者,宜吳茱萸湯。兼少陰者,宜四逆、通脈、附子等湯,臨證選用可也。此條詳辨厥陰陰邪化寒,以明藏厥、蛔厥之不同,而出其治也。

厥陰陰邪總訣

邪化寒,藏厥甚,膚冷脈微躁不靜,四逆吳萸附子湯,縮陰轉筋皆同進。

藏厥輕,脈細甚,當歸四逆隨加並。時煩嘔吐為蛔厥,但服烏梅丸即定。

白話文:

如果吃東西後有蛔蟲引起的嘔吐,蛔蟲會因為嘔吐而吐出來,所以說患者應該自己把蛔蟲吐出來。蛔蟲引起的厥症,可以用烏梅丸治療。久瀉者也可以用烏梅丸,因為它酸、苦、辛、溫、寒、熱各種味道都有,能夠化解陰陽錯雜、寒熱混淆的邪氣。藏厥則適合用吳茱萸湯。如果兼有少陰症狀,則適合用四逆湯、通脈湯、附子湯等,臨床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這段文字詳細闡述了厥陰陰邪化寒的病理,並區分了藏厥和蛔厥,明確了治療方法。

厥陰陰邪總訣

陰邪化寒,藏厥嚴重,皮膚冰冷,脈象微弱躁動不安,可以用四逆湯、吳茱萸湯、附子湯治療,縮陰轉筋也用這些藥。

藏厥較輕,脈象細微,可以在四逆湯裡加點當歸。如果出現時煩嘔吐,那是蛔厥,只要服用烏梅丸就會好。

首章先言厥陰藏寒之重證,分別治法也。脈微細,四肢厥冷者,陽氣衰微也。膚冷者,通身肌膚冰冷也。躁不靜者,心煩身躁無有暫時安也。縮陰轉筋者,如男子外腎被寒收引,縮入少腹,婦人則兩乳縮小,陰器束緊,少腹牽痛。要皆舌短,胎滑不幹而見黑色。故均服四逆湯、吳茱萸湯、附子湯,聽其選用(俱見祛寒門)。再有灸法附於後。

次章前三句言藏厥輕證,又當分別施治也。如脈微細欲絕,手足厥寒而不通身膚冷,亦不煩躁無安時,則非陽虛陰盛之比,故不用薑、附之類,主以當歸四逆湯,和厥陰以散寒邪,調榮衛以通陽氣(方見祛寒門)。又當隨證加並,如少腹滿,按之痛而厥冷者,其人內有久寒,則加吳萸、生薑以直走厥陰,溫而散之也。

白話文:

第一章

首先說明厥陰藏寒的重症,並分別論述治療方法。脈象微細,四肢厥冷,這是陽氣衰微的表現。皮膚冰冷,是指全身肌膚都冰冷。躁動不安,指的是心煩意亂,身體躁動不安,無法片刻安寧。縮陰轉筋,指的是像男性外腎被寒氣收縮,縮入少腹,女性則兩乳縮小,陰器收緊,少腹牽扯疼痛。這些症狀都伴隨舌頭短小,舌苔滑膩不乾且呈現黑色。因此,都應該服用四逆湯、吳茱萸湯、附子湯,根據病情的需要選擇使用(詳細方劑見祛寒門)。此外,後面還有灸法部分。

第二章

本章前三句描述厥陰藏寒的輕症,也應分別施治。例如脈象微細,幾乎要消失,手足厥寒,但沒有全身皮膚冰冷,也不煩躁不安,則並非陽虛陰盛,因此不需要使用生薑、附子等藥物。主要以當歸四逆湯治療,溫和厥陰,散寒邪氣,調和營衛,通暢陽氣(方劑見祛寒門)。同時,根據不同症狀加藥,例如少腹脹滿,按壓疼痛且厥冷,這種情況是內有久寒,就應該加吳茱萸、生薑,直接作用於厥陰,溫暖散寒。

次章末兩句分別蛔厥證治也。蛔厥者,厥逆吐蛔,靜而時煩,煩而時止,因蛔動始煩也。飢不欲食,得食而嘔,因蛔聞臭氣而始嘔也。蓋木盛則生風,蛔為風化,飢則胃中空虛,蛔聞食而出,故吐蛔,飢不欲食也,主以烏梅丸(見醫方殺蟲門)。輕者用理中湯去甘草,加川椒、烏梅,煎服(見祛寒門)。

厥陰陰邪集解

《總注》曰: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逆,通身膚冷,煩躁無有安時者,是厥陰藏寒之重病也。若不早為陰消陽長之計,必至於陰氣寢盛,厥冷日深,煩躁日甚,雖用吳茱萸、附子、四逆等湯,恐緩不及事,當灸厥陰太衝穴。太衝穴在兩足大指後,離指甲寸半,骨陷中動脈處,為厥陰脈之所注。

白話文:

接下來的章節末尾兩句話分別講述了蛔厥證的治療方法。蛔厥是指出現厥逆、吐蛔,靜止時感到煩躁,煩躁一會兒又停止,這是因為蛔蟲活動引起的。患者感到飢餓但不想要吃東西,吃了東西又會嘔吐,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而開始嘔吐。這是因為肝氣過盛就會生風,蛔蟲就是風化而成的,飢餓時胃中空虛,蛔蟲聞到食物就會出來,所以會吐蛔,也就不想吃東西。主要用烏梅丸治療(見醫方殺蟲門)。病情輕者可用理中湯去除甘草,再加入川椒、烏梅煎服(見祛寒門)。

《總注》說:傷寒病發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腳厥逆,全身皮膚冰冷,煩躁不安,無法安穩休息,這是厥陰藏寒的重病。如果不及早採取陰消陽長的治療方案,必定會導致陰氣過盛,厥冷加重,煩躁更甚,即使使用吳茱萸、附子、四逆等湯藥,恐怕也緩解不及時,應該灸刺厥陰太衝穴。太衝穴位於兩腳大拇指後方,離指甲一寸半,骨頭凹陷處動脈的位置,是厥陰經脈的匯聚之處。

各灸三壯,以通其陽。灸後手足仍厥冷,過時不還者,是陽已亡也,必死。

鄭重光曰:藏厥輕病,但手足厥冷、脈微細欲絕者,是厥陰傷寒之外證也。當歸四逆湯是厥陰傷寒之表藥也。

程知曰:厥陰輕證,不用姜附者,以證無下利,不屬純陰也。蓋脈細欲絕之人,薑、附亦足以劫其陰,故不惟不輕用下,且亦不輕用溫也,此治厥陰厥逆與治太陰、少陰不同也。至若內有久寒,非辛溫甘緩之品所能兼治,則加吳萸、生薑之辛熱,更用酒煎,佐細辛直通厥陰之藏,速散內外之寒,是又救厥陰內外兩傷於寒之法也。

林瀾曰:陽煩陰躁,是煩輕躁重也。故藏厥言躁,蛔厥言煩,已具安危之異。藏厥者,陽氣將脫,藏氣欲絕而爭,故藏厥為死候。若蛔厥者,藏氣虛寒而未至於絕。藏氣寒,則蛔不安其宮而動;藏氣虛,則蛔求食而出,故其證吐蛔,主以烏梅丸安之。

白話文:

每個穴位灸三壯,目的是通暢陽氣。灸完之後,手腳仍然厥冷,超過一定時間沒有恢復,就代表陽氣已經衰竭,必死無疑。

鄭重光說:藏厥輕症,表現為手足厥冷、脈搏微弱細小幾乎要斷掉,這是厥陰傷寒的表面症狀。當歸四逆湯是治療厥陰傷寒的表證藥物。

程知說:厥陰輕症,不需要使用生薑和附子,因為這種病症沒有腹瀉,不屬於純陰寒證。因為脈搏細弱快要斷的人,生薑和附子也會損耗其陰氣,所以不僅不能輕易使用瀉下藥,也不能輕易使用溫熱藥。治療厥陰厥逆與治療太陰、少陰的方法不同。至於體內有久寒,非辛溫甘緩之品所能兼治,就需要添加吳茱萸、生薑的辛熱,再用酒煎,配合細辛直達厥陰之藏,迅速散去內外寒氣,這是治療厥陰內外俱寒的方法。

林瀾說:陽煩陰躁,是指煩躁輕微而不安重,所以藏厥說躁,蛔厥說煩,已經表現出安危的不同。藏厥,是指陽氣將要耗盡,臟腑之氣快要斷絕而掙扎,所以藏厥是死亡的徵兆。蛔厥,是指臟腑之氣虛寒但還沒有完全斷絕。臟腑之氣寒,就會讓蛔蟲不安於自己的位置而亂動;臟腑之氣虛,就會讓蛔蟲尋找食物而出來,所以症狀表現為吐蛔,主要用烏梅丸來安撫。

厥陰陽邪總訣

從陽化,熱厥頻,煩渴便硬撞心疼,舌卷胎焦消渴甚,腎為熱灼縮宗筋。

前證的,服大承,若有疑似要分明,四肢厥冷熱未定,四逆散中加味靈。

首章先言厥陰熱厥之主證,分別治法也。厥陰邪從陽化熱,又有可下之條。厥陰者,謂手足寒冷,即四逆證也。今厥而復熱,熱而復厥,厥熱相因,厥微熱微,厥深熱深,是為陽厥也。少腹煩滿,大便燥硬,舌卷而胎焦乾,飲水多而小便短赤,外腎為熱所灼,宗筋牽痛,縮入少腹,婦人則陰戶拘急,乳縮牽疼,皆屬厥陰熱厥主證,宜大承氣湯下之(見攻裡門)。

白話文:

厥陰陽邪常導致身體發熱,患者會感到頻繁的發熱、口渴、小便困難、胸痛、舌頭卷曲、口乾舌燥、嚴重口渴、腎臟被熱氣灼傷導致宗筋收縮疼痛。

對於這些症狀,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如果症狀不明確,可以服用四逆散加上其他藥物。

這一段主要講述了厥陰熱厥的典型症狀和治療方法。厥陰指的是手足冰冷,也就是四逆證。現在患者表現出既有發熱又有寒冷,發熱和寒冷交替出現,發熱程度與寒冷程度相呼應,這是陽厥。患者還可能出現腹部脹滿、大便乾燥、舌頭卷曲且乾燥、喝很多水卻小便量少且顏色深、腎臟被熱氣灼傷、宗筋疼痛、縮進腹部、女性陰部緊縮、乳房疼痛等症狀,這些都是厥陰熱厥的典型症狀,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次章申言熱厥證,尚未的確,慎不可下也。如寒熱二厥疑似不分,但見四肢厥冷,雖有如前陽邪證,尚未確者,用四逆散隨證加味(見祛寒門),先服以疏通厥陰,其厥不回,再審證施治。

厥陰陽邪集解

《總注》曰:傷寒一二日即厥,四五日仍厥不已者,是陰盛陽衰之寒厥也。寒厥,即藏厥也。若一二日厥,至四五日而熱;或一二日熱,至四五日而厥,前厥後熱,前熱後厥,是陰陽互為勝復之熱厥也。熱厥,即陽厥也。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此乃應下之熱厥,非當溫散之寒厥也。

若誤認為寒厥而反用溫散之劑,則益助其熱上攻,必口傷爛赤而成惡候。至若熱證,只見二三宗,其人但四肢冰冷,寒、熱二厥界在疑似,慎不可下,惟用四逆散隨證加味,以和陰散邪,輕者自愈。尚厥不回,再審寒熱,或汗、或下,分別治之。

白話文:

下一章要講解熱厥的症狀,但尚未完全確定,不可輕易使用瀉下藥。如果寒熱二厥難以分辨,只見到四肢厥冷,即使出現陽邪的症狀,但尚未確定的情況下,可以用四逆散,根據具體症狀加味(詳見祛寒門),先服用以疏通厥陰經,如果厥逆不退,再根據症狀仔細診斷治療。

《總注》中說:傷寒病發病一兩天就出現厥逆,四五天仍持續出現厥逆,這是陰盛陽衰導致的寒厥,也就是藏厥。如果一兩天出現厥逆,到四五天出現發熱;或者一兩天發熱,到四五天出現厥逆,先厥逆後發熱,先發熱後厥逆,這是陰陽互相消長導致的熱厥,也就是陽厥。厥逆程度深,發熱也深;厥逆程度輕,發熱也輕,這是應該使用瀉下藥治療的熱厥,不是應該溫散寒邪的寒厥。

如果誤認為是寒厥而使用溫散寒邪的藥物,就會助長熱邪上攻,導致口舌潰爛發紅,出現惡劣的症狀。至於熱證,只出現兩三種症狀,患者卻四肢冰冷,寒熱二厥難以分辨,不可輕易使用瀉下藥,只能用四逆散,根據症狀加味,以調和陰陽,散除邪氣,症狀輕的自然會好轉。如果厥逆仍然沒有退去,再次仔細辨別寒熱,或者用汗法,或者用下法,分別對症治療。

成無己曰:經云諸四逆者不可下之,此條又云應下,最宜詳審。先賢謂陽厥證,手足雖厥冷,而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掌心必溫暖。戴元禮又以指甲之溫冷、爪色之紅活青白,別厥之寒熱,皆慎之至也。

少陰厥陰外熱裡寒總訣

厥陰肝,少陰腎,外熱裡寒同一論,面色赤微身熱微,脈遲鬱冒戴陽證。

不惡寒,面赤甚,脈微欲絕肢冷並,下利汗蒸是格陽,通脈四逆加味進。

首章先言少陰、厥陰俱有戴陽證,屬外熱裡寒也。面微赤,身微熱,似表有陽熱也。脈遲而下利清穀,是里有陰寒也。夫內有里陰之寒,外有表陽之熱,則陰得陽化而解者,有之。但其未解之先,病人必鬱冒汗出而解。所以然者,面戴之虛陽與下利之虛陰兩相和順,故作解也。

白話文:

文章開頭就說,少陰和厥陰都可能出現戴陽證,屬於外熱裡寒。臉色微紅,身體微熱,就像表面有陽熱一樣。脈象遲緩,並且腹瀉清谷,說明裡面有陰寒。由於內有裡陰的寒,外有表陽的熱,所以陰氣可以得到陽氣的化解而得到緩解,這是可能的。但還沒得到緩解之前,病人一定會鬱悶、冒汗而解除這種狀態。這是因為,臉部戴陽的虛陽和腹瀉的虛陰互相協調,因此得以緩解。

此非在下之陰格在上之陽,所以病人雖冒而厥必微,必不似不解之冒厥而甚也。戴陽、鬱冒、格陽三證,俱見後集解。

次章承上條,互言格陽證以出其治也。脈微欲絕,四肢逆冷,下利清穀,陰極裡寒也。不惡寒,面色赤,身熱汗蒸,格陽外熱也,主以通脈四逆湯,隨證加味治之(見醫方祛寒門)。

白話文:

第一段

這並不是陰氣在下陽氣在上,所以病人雖然會發熱,但昏厥一定輕微,絕不像不理解病症的昏厥那樣嚴重。戴陽、鬱冒、格陽三種病症,都在後集解中詳細說明。

第二段

接續上一條,互相說明格陽症,並提出治療方法。脈象微弱快要消失,四肢冰冷,腹瀉清稀,是陰氣極度虛弱,裡寒的表現。患者不畏寒,面色發紅,身體發熱出汗,這是格陽外熱的表現。主要用通脈四逆湯治療,根據實際情況加味(詳見醫方祛寒門)。

解釋

  • 陰格在上之陽:指陽氣被陰氣所阻礙,無法正常上升。
  • 戴陽:指陽氣虛弱,無法溫煦肌膚。
  • 鬱冒:指陽氣鬱滯,不能疏通腠理。
  • 格陽:指陽氣被阻礙,無法正常運行。
  • 陰極裡寒:指陰氣過盛,導致體內寒氣積聚。
  • 格陽外熱:指陽氣被阻礙,導致外熱無法散發。
  • 通脈四逆湯:溫陽通脈,驅寒止瀉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