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7)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7)
1. 少陰全篇
辨少陰傷寒初終脈證治法
少陰腎經,水火之藏。邪傷其經,隨人虛實,或從水化以為寒,或從火化以為熱。水化為陰寒之邪是其本也,火化為陽熱之邪是其標也。陰邪之脈沉細而微,陽邪之脈沉細而數。至其見證,亦各有別。陰邪但欲寐,身無熱;陽邪雖欲寐,則多心煩。陰邪背惡寒,口中和;陽邪背惡寒,則口中燥。
陰邪咽痛不腫;陽邪咽痛則腫。陰邪腹痛,下利清穀;陽邪腹痛,下利清水,或便膿血也。陰邪外熱、面色赤,裡寒大便利、小便白;陽邪外寒、手足厥,裡熱大便秘、小便赤。此少陰標本寒熱之脈證也。凡從本之治,均宜溫寒回陽;從標之治,均宜攻熱救陰、回陽救陰,其機甚微,總在臨證詳究,辨別標本寒熱,以急施其治,庶克有濟,稍緩則不及矣。
白話文:
少陰腎經掌管人體的水火平衡,若外邪侵犯,就會根據患者本身的虛實狀況,表現出寒證或熱證。寒證是由於水氣化為陰寒之邪,是病的根本;熱證則是由於火氣化為陽熱之邪,是病的表象。寒證的脈象沉細而微弱,熱證的脈象沉細而快速。此外,兩者在症狀上也各有不同:寒證表現為嗜睡、無發熱、背部怕冷、口不乾;熱證則表現為嗜睡但心煩、背部怕冷但口乾、咽喉痛且伴有腫脹。寒證的腹痛伴有清稀的腹瀉,熱證則腹痛伴有水樣腹瀉,甚至有膿血便。寒證表現為外熱、臉色發紅、腹瀉稀薄、小便清白;熱證則表現為外寒、手腳冰冷、便秘、小便赤紅。這就是少陰病寒熱證的脈象和症狀表現。治療上,針對寒證應溫寒回陽,針對熱證則應攻熱救陰、回陽救陰。治療方法十分精細,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辨別寒熱證,並及時施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稍有延誤就會錯失良機。
少陰陰邪總訣
太陰罷,傳少陰,沉細而微脈可憑,背惡寒兮但欲寐,口和腹痛並咽疼。
利清穀,骨節疼,四肢厥冷是寒淫,陽浮面赤尿清白,四逆一湯主治靈。
此二章統言傷寒初傳少陰,邪從陰化寒所見脈證治法也。脈沉細而微,少陰陰邪之脈也。背惡寒而身無熱,陽氣虛也。但欲寐,陰氣盛也。口中和,口不幹燥也。腹中時痛,咽痛不腫,下利清穀,寒盛於中也。骨節疼痛,四肢厥逆,寒淫於外也。面色赤,屬陽浮。尿清白,屬裡寒,宜溫中散寒,主以四逆湯(見醫方祛寒門)。
白話文:
太陰罷,傳少陰,沉細而微脈可憑,背惡寒兮但欲寐,口和腹痛並咽疼。
意思是說,當太陰證消退時,病邪傳入少陰。此時脈象沉細而微,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患者會感到背部發冷,但卻只想睡覺,口不乾渴,肚子和喉嚨都疼痛。
利清穀,骨節疼,四肢厥冷是寒淫,陽浮面赤尿清白,四逆一湯主治靈。
指的是患者會腹瀉清穀,骨節疼痛,四肢冰冷,這是寒邪入侵的表現。同時,患者臉色發紅,屬陽浮;小便清白,屬裡寒。此種情況需要溫中散寒,可用四逆湯治療,效果顯著。
此二章統言傷寒初傳少陰,邪從陰化寒所見脈證治法也。脈沉細而微,少陰陰邪之脈也。背惡寒而身無熱,陽氣虛也。但欲寐,陰氣盛也。口中和,口不幹燥也。腹中時痛,咽痛不腫,下利清穀,寒盛於中也。骨節疼痛,四肢厥逆,寒淫於外也。面色赤,屬陽浮。尿清白,屬裡寒,宜溫中散寒,主以四逆湯(見醫方祛寒門)。
這段文字是對前面兩段的總結,再次強調了少陰證的脈證和治療方法。 脈沉細而微是少陰證的典型脈象,背惡寒而無熱體現了陽氣虛弱,想睡覺代表陰氣盛,口不乾渴、腹痛咽痛、腹瀉清穀、骨節疼痛、四肢冰冷等都說明瞭寒邪入侵,其中面色發紅、小便清白分別代表陽浮和裡寒。治療應以溫中散寒為主,四逆湯是常用的方劑。
總而言之,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傷寒初傳少陰,邪氣從陰化寒的症狀表現,並介紹了針對這些症狀的治療方法。
原注曰:少陰病,但欲寐,脈沉者,若無發熱口燥之證,則寒邪已入其藏,不須遲疑,急以四逆湯溫之,消陰助陽可也。
少陰陰邪集解
《傷寒論》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張璐曰:此言少陰之總脈總證也。蓋少陰屬水,主靜,即使熱邪傳至其經,在先之脈雖浮大,此時亦必變為沉細,在先之證雖煩熱不寧,此時亦變為昏沉嗜臥。但須辨出脈細沉數,口中燥,為熱證;脈微細,口中和,為寒證。以此明辨,萬無差矣。
汪琥曰:少陰病,本脈微細,但欲寐。今輕取之微脈不見,重取之細脈幾亡,伏匿而至於沉。此寒邪深入於裡,殆將入藏,溫之不容或緩也。稍遲則惡寒身蜷,吐利煩躁,不得安臥,手足逆冷,脈不至死而死證至矣。
白話文:
少陰病患者容易昏昏欲睡,脈象沉細,如果沒有發熱口乾的症狀,就代表寒邪已經深入臟腑,不能猶豫,必須立即用四逆湯溫暖身體,以消滅寒邪、助長陽氣。
少陰陽邪總訣
少陰邪,從陽化,口燥咽乾陽熱跨,沉細而數脈有力,瀉陽救陰大承下。
四五日,不嘔下,變生煩擾無休暇,陽邪乘陰不得眠,黃連阿膠湯可化。
首章言少陰邪從陽化之熱證也。少陰病,但欲寐,前條從陰化寒,則脈沉細無力。今從陽化熱,則脈沉細加數而有力矣。前條口中和,咽痛不腫。今則口中燥而咽乾腫痛矣,此因水不上升,熱之甚也,宜瀉陽救陰,主以大承氣湯(見攻裡門)。
次章承上條言,少陰但欲寐之證,已病二三日,或至四五日內,忽然變生心煩不得眠,而不嘔不下利者,是陽邪乘陰,陰不能靜也,宜清陽益陰,服黃連阿膠湯(見和解門)。
白話文:
少陰證是由陽氣化熱而引起的。症狀表現為口乾咽燥,伴隨陽熱,脈象沉細而數且有力,應當瀉去陽氣以救助陰氣,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如果病程持續四五天,患者沒有嘔吐、腹瀉,反而出現心煩意亂,夜不能寐,這是因為陽邪乘虛而入,陰氣無法安寧,需要清熱益陰,服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少陰陽邪集解
《總注》曰:二三日,邪在少陰,故脈沉細,但欲寐。至四五日,邪已轉屬陽明,故無嘔利厥逆諸證,而心煩不得眠者,是陽明之熱內擾少陰,故不欲寐,法當解熱滋陰也。至若二三日內即口燥咽乾、脈沉數有力者,必其人胃火素盛,腎水素虧,當以大承氣湯瀉胃火以救腎水。若遷延時日,腎水告竭,其陰必亡,雖下之亦無及矣。
成無己曰:與大承氣湯急下之以全腎,何也?經云:三陰經受病,已入於府者,可下而已。則是此條少陰病乃入府證也。少陰邪熱已轉屬於府,胃府實熱,消灼腎水,故口燥咽乾,用大承氣以瀉府而實熱自除。且少陰之藏,本屬腎水,胃府屬土,瀉土所以救水也。
白話文:
總注
說:生病兩三天,邪氣停留在少陰,所以脈象沉細,病人只想睡覺。到了四五天,邪氣已經轉移到陽明,因此不會出現嘔吐、腹瀉、厥逆等症狀,反而會心煩意亂睡不著。這是因為陽明的熱氣擾亂了少陰,所以不願睡覺。治療方法應當解熱滋陰。
如果生病兩三天內就出現口乾舌燥、脈象沉數有力的情況,一定是病人胃火本來就旺盛,腎水本來就虧損,應該用大承氣湯瀉掉胃火,來拯救腎水。如果拖延時間,腎水枯竭,陰氣就會消失,即使用藥瀉下也無濟於事了。
成無己說:為什麼要急用大承氣湯瀉下以保全腎氣呢?經書說:三陰經受病,已經進入府中,可以用瀉下方法治療。也就是說,這條少陰病已經是入府的證候了。少陰的邪熱已經轉移到府中,胃府實熱,消灼腎水,所以口乾舌燥,要用大承氣湯瀉掉胃府的實熱,這樣實熱自然就會消除。而且少陰的藏府屬腎水,胃府屬土,瀉掉土就是為了拯救水。
少陰太陽同病總訣
少陰寒,太陽表,表裡同病君須曉,反發熱兮脈只沉,麻附細辛湯可了。
二三日,熱不了,卻無吐利裡寒擾,熱浮於外緩溫之,前湯去細加甘草。
首章言同病初起所見脈證治法也。少陰病,脈沉,為寒之證,當無熱,今反發熱,是兼有太陽之表也,宜溫散,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次章言同病得之二三日,熱仍不解,亦無裡寒吐利之證,是邪已衰,但熱仍在外,法當緩溫而和之,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俱見發表門)。
白話文:
少阴寒症,太阳表症,表里同时生病你要明白,反倒发热脉象却沉,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解决。
二到三天,热退不下去,但没有呕吐、腹泻等内寒干扰,热气浮于外,就要用温热的方法治疗,之前的药方去掉细辛,加入甘草。
第一段讲的是两种病症同时出现时的脉象和治疗方法。少阴病,脉象沉,是寒症的表现,应该不发热,现在反倒发热,说明同时伴有太阳表症,需要用温散的方法治疗,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二段讲的是两种病症出现两三天后,热症仍然没有退,也没有内寒呕吐腹泻的症状,说明邪气已经减弱,只是热气还留在表面,应该用温和的药方慢慢缓解,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都在发表门里)。
前言少陰陰邪本病,但欲寐,脈沉細而微,當不發熱。今病初起而反發熱,脈只沉而不微細者,是少陰之裡寒兼有太陽之表熱也,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中散寒,固元陽以發汗,則兩感之寒邪均得而解矣。
後詳上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仍脈沉,發熱不解,亦無吐利裡寒之證者,知邪已衰,但熱仍在外,尚當汗之,但不可過,故用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太陽同病集解
《總注》曰:一起病,便發熱,是兼太陽證,邪在表也。脈沉,少陰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發熱,故曰反也。以其邪在表,不在裡,故用麻黃髮之。以其本陰而標寒,故用附子溫之。細辛辛溫,通於少陰,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專經而為嚮導也。次條詳上條而言。
白話文:
前言
少陰病的本質是陰邪作祟,病人通常會想睡覺,脈象沉細微弱,不發熱。但現在這個病人剛開始生病就發熱,脈象只是沉而不細微,這是因為少陰的內寒與太陽的表熱同時存在。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暖中焦,散寒氣,固護元陽,達到發汗的目的。這樣就可以同時解除表裡兩感的寒邪。
後詳
承接上文,少陰病患者,發病二三日,脈象仍然沉,發熱不退,也沒有嘔吐腹瀉的內寒證,說明邪氣已經減弱,只是熱邪仍然留在體表,仍然需要發汗,但不能過度。因此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
《總注》解釋
一開始就發熱,說明同時兼有太陽證,邪氣在表。脈象沉,說明少陰位於北方,屬於內裡。因為邪氣在表而發熱,所以說「反」。因為邪氣在表不在裡,所以用麻黃發汗。因為少陰本性偏寒,所以用附子溫暖。細辛辛溫,通達少陰,用它來輔助主治藥物,因為它專走經絡,起到引導的作用。下一條是對上文詳細說明。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仍脈沉,發熱而無裡寒吐利證者,知邪已衰,熱浮在外,宜緩溫而和之,故前湯去細辛,加甘草,於溫散之中寓有和意也。
程知曰:三陰經表法與三陽經不同。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而少陰尤為緊關,故用散邪溫經之劑,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內,陽亦不因之而外越矣。
白話文:
少陰病,患病兩三天,脈象沉沉,發熱卻沒有裡寒、吐瀉的症狀,就知道邪氣已經衰弱,熱氣浮在體表,應該溫和緩慢地調理。所以前一個方子去掉了細辛,加了甘草,在溫散寒邪的同時,還帶有調和的作用。
程知說:三陰經的表證與三陽經不同。三陰經必須用溫經的藥物來治療表證,而少陰經尤為關鍵,所以要用散邪溫經的藥方,讓深入體內的邪氣可以排出,陽氣也不至於因此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