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7)

1. 太陽下篇

方解曰:方名大青龍者,取龍與雲雨之義也。治風不外乎桂枝湯,治寒不外乎麻黃湯。合桂枝、麻黃二湯以成劑,故為風寒兩傷者之主方。二證俱無汗,故減芍藥,不欲其酸收。二證俱煩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熱也。設無煩躁,又當從事於麻黃桂枝各半湯矣。

許叔微曰:仲景治傷寒,一則桂枝湯,二則麻黃湯,三則青龍湯。蓋桂枝治風,麻黃治寒,青龍兼治風寒,不拘時候施於脈證相對者,無不獲效。今人未曉前人處方用藥之意,多不敢用,無足怪也。

風寒兩傷集解

《金鑑》曰:中風,脈當浮緩,今脈浮緊,是中風之病而兼傷寒之脈也。中風,當身不痛、汗自出,今無汗而遍身痛,是中風之病而兼傷寒之證也。不汗出而煩躁者,太陽鬱熱之所致也。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陰寒鬱於外,則無汗。陽熱蒸於內,則煩躁。此風寒兩傷,榮衛兼病,故以大青龍湯主之。

傷寒,脈當浮緊,今脈浮緩,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脈也。傷寒,當身痛,今身不痛,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證也。身輕,邪在陽也;身重,邪在陰也;乍有輕時,謂身重而有時輕也。若但欲寐,身重,無輕時,是少陰證也。今無少陰欲寐身重無輕時之證,乃榮衛兼病之太陽證也。

脈雖浮緩,證則無汗,此屬實邪,故亦以大青龍湯發之。仲景先以脈微汗出示禁,次以無少陰證發明,詳審慎重之至也。此為太陽風寒兩傷榮衛兼病之提綱,凡太陽中風、傷寒涉於榮衛兼病者,皆指此二條而言也。

至變救逆集解

《傷寒論》首言誤汗,次言過汗者,互文以明其義也。蓋二症皆屬亡陽,故均主以真武湯扶陽抑陰,以救其逆也。大汗出,熱仍不解者,陽亡於外也。心下悸,築築然動,陽虛不能內守也。頭暈眼黑,陽微氣不能升也。蠕蠕然身肉瞤動,陽虛液涸,失養於經也。振振欲擗地者,謂聳動不已,不能興起,欲墜於地,陽虛氣力不能支也。

此皆誤服大青龍湯發汗致變也。

張璐曰:此為誤服大青龍湯,因而致變者立法也。汗出雖多,而熱不退,則邪未盡,而正已大傷。況裡虛為悸,上虛為眩,經虛為瞤,身振振搖,無往而非亡陽之象,所以用真武湯把關坐鎮之法也。

傷寒傳經欲愈脈證總訣

一太陽,二陽明,三日少陽受病侵。初起欲吐脈數急,定知邪盛欲傳經。

二三日,脈安寧,胃經膽經無病形。此是邪衰欲自愈,身和無苦不須驚。

首章言傷寒一日太陽受病,二日陽明受病,三日少陽受病。此言傳經次第也。若初病,乾嘔不止,或頗欲吐,兼煩躁,脈數急者,此外邪不解,內熱已成,欲傳經也。宜以大青龍湯發表解熱,以殺其勢。或現表裡熱證者,用雙解通聖散兩解之(見醫方表門)。用藥得當,其邪可退,不至傳經。若已傳經,當照後法,循序施治。

白話文:

[太陽下篇]

方劑解析:

這個方子叫做大青龍湯,取「龍」可以呼風喚雨的寓意。治療風邪主要使用桂枝湯,治療寒邪主要使用麻黃湯。大青龍湯是將桂枝湯和麻黃湯合在一起使用的,所以它是治療同時被風邪和寒邪侵襲的主要方劑。這兩種情況都會沒有汗,因此方劑中減少了芍藥,因為芍藥會酸澀收斂。兩種情況都會有煩躁不安,因此加入石膏來清解熱邪。如果沒有煩躁不安的情況,就應該使用麻黃湯和桂枝湯各一半的方子。

許叔微的觀點:

張仲景治療傷寒,主要使用三種方子:桂枝湯、麻黃湯和青龍湯。桂枝湯治療風邪,麻黃湯治療寒邪,青龍湯則可以同時治療風邪和寒邪。只要脈象和症狀相符,無論什麼時候使用,都能有效。現在的人不了解前人開方用藥的用意,所以很多都不敢使用,這也不奇怪。

風寒兩傷的病理分析:

《金鑑》中提到:中風的脈象應該是浮緩的,如果脈象是浮緊的,就是患了中風的病,同時又出現了傷寒的脈象。中風的症狀應該是身體不痛、會出汗,如果沒有汗而且全身疼痛,就是患了中風的病,同時又出現了傷寒的症狀。不出汗而且煩躁不安,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熱邪鬱積所導致的。風邪是陽邪,寒邪是陰邪。陰寒之邪鬱積在體表,就會沒有汗。陽熱之邪在體內蒸騰,就會煩躁。這種情況是同時被風邪和寒邪侵襲,營衛之氣也都病了,所以要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傷寒的脈象應該是浮緊的,如果脈象是浮緩的,就是患了傷寒的病,同時又出現了中風的脈象。傷寒的症狀應該是身體疼痛,如果身體不痛,就是患了傷寒的病,同時又出現了中風的症狀。身體感覺輕鬆,是邪氣在陽經的表現;身體感覺沉重,是邪氣在陰經的表現。如果身體時而感覺輕鬆,說明身體沉重的情況時好時壞。如果只是想睡覺、身體沉重,而且一直都是沉重,沒有感覺輕鬆的時候,那就是少陰證。現在沒有少陰證想睡覺、身體沉重沒有輕鬆時候的症狀,這就是營衛之氣都病的太陽證。

脈象雖然是浮緩的,但是症狀是沒有汗,這是實邪,所以也要用大青龍湯來發散。張仲景先說脈象微弱有汗的情況要禁用,接著說明沒有少陰證的情況才能使用,考慮得非常仔細周全。以上是關於太陽經同時受風寒侵襲導致營衛之氣都病的重要論述,凡是太陽中風、傷寒病涉及到營衛之氣也病的情況,都可以參考這兩條條文來判斷。

病情轉變和救治:

《傷寒論》中先說「誤汗」,後說「過汗」,是互相闡述,來說明它們的意義。這兩種情況都是陽氣虛脫,所以都用真武湯來扶助陽氣、抑制陰氣,來挽救這種病情。大量出汗,但是發熱仍然不退,這是陽氣向外耗散的表現。心下悸動,這是陽氣虛弱,不能守護在內的表現。頭暈眼花,是陽氣微弱,不能上升的表現。肌肉顫動,是陽氣虛弱,津液耗竭,經脈失養的表現。身體顫抖得想倒在地上,是因為身體抖個不停,不能站立,想倒在地上,這是因為陽氣虛弱,沒有力氣支撐。

這些都是因為誤服大青龍湯導致發汗太過引起的病變。

張璐認為:以上是說明因為誤服大青龍湯,導致病情轉變的情況,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制定的治療方法。雖然出了很多汗,但是發熱仍然不退,說明邪氣沒有完全清除,而且正氣已經嚴重受損。再加上體內虛弱而心悸,體表虛弱而頭暈,經脈虛弱而肌肉顫動,身體顫抖,所有這些都是陽氣虛脫的症狀,所以要用真武湯來穩定病情。

傷寒傳經和痊癒的脈象與症狀總結:

傷寒的病程是這樣:第一天是太陽經受病,第二天是陽明經受病,第三天是少陽經受病。如果開始的時候想吐,脈象快速且有力,可以斷定是邪氣旺盛,將要傳到下一條經脈。

如果到了第二天或第三天,脈象平和,胃經和膽經沒有異常,這說明邪氣正在減弱,將要自行痊癒,身體也會感到舒適,不需要驚慌。

以上內容說明傷寒第一天是太陽經受病,第二天是陽明經受病,第三天是少陽經受病。這是說病邪傳遞的順序。如果剛開始生病,乾嘔不止,或者很想吐,同時煩躁不安,脈象快速且有力,這說明體表邪氣沒有解除,體內已經產生熱邪,病情將要傳到下一條經脈。應該用大青龍湯來發散體表、清解熱邪,來抑制它的發展。或者出現體表和體內都有熱邪的症狀,可以使用雙解通聖散來同時清解表裡(可參考醫方表門)。如果用藥得當,邪氣可以消退,不會傳到下一條經脈。如果已經傳經,應該按照後面的方法,依序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