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8)

1. 太陰全篇

程應旄曰:脈浮弱,腹滿時痛者,太陰之證見矣。然太陽表邪內陷,留滯於太陰,非藏寒痛也,仍用桂枝湯升發陽邪,但倍加芍藥以調和之。

柯琴曰:腹滿為太陰陽明俱有之證,然位同而職異。太陰主出,太陰病則腐穢氣凝不利,故滿而時痛。陽明主納,陽明病則腐穢燥結不行,故大實而痛。是知大實痛是陽明病而非太陰病矣。仲景因表證未解,陽邪已陷入太陰,故倍芍藥以益脾調中,而除腹滿之時痛,此用陰和陽法也。若表邪未解,而陽邪陷入陽明,則加大黃以潤胃通結而除其大實之痛,此雙解表裡法也。

凡妄下,必傷胃之氣液。胃氣虛,則陽邪襲陰,故轉屬太陰;胃液涸,則兩陽相搏,故轉屬陽明。屬太陰則腹滿時痛而不實,陰道虛也;屬陽明則腹滿大實而痛,陽道實也。滿而時痛,是下利之兆;大實而痛,是燥屎之徵。故一則倍加芍藥,小變建中之劑;一則少加大黃,微示調胃之方也。

太陰陽明同病總訣

太陰寒,陽明熱,表裡同病須詳擇,汗後腹滿時減復,寒虛厚朴方可啜。

發汗後,表不徹,腹滿大痛無休歇,實熱內壅便不通,大承攻裡為先策。

首章言脾與胃表裡同病,當分虛實寒熱也。如發汗後,表邪已解,但見腹中時滿,時不滿,減復如常,而無腹痛燥結之證者,此是太陰寒邪。寒虛之氣上逆作滿,乃可溫之證,服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以散滿溫中降逆(方見和解門)。

次章申言脾胃同病,有屬實熱者。如發汗後,表邪不解,從陽化熱,則見腹滿大痛,終日不減,常常而滿,或不大便,此為轉屬陽明實熱內壅之滿,乃可攻之證,服大承氣湯(見攻裡門)。下之而腹滿如故,即減去一二分,算不得減,不妨再下之,必當以減盡為度。

太陰陽明同病集解

成無己曰:吐後脹滿與下後脹滿皆為實者,言邪氣乘虛入里而為實也。今發汗後,外邪已解,腹時脹滿,知非裡實,由太陰不足,脾氣不通,故壅而為滿也,與此湯和脾氣而降逆氣,宜矣。至後條,發汗後,表不解,腹滿大痛者,乃腹滿不減、減不足言之實滿也,當用大承氣湯下之。

《總注》曰:太陰為病,必腹滿而痛,治之之法,當以脈消息之。若其人脈弱,續自便利,則其中不實,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胃氣弱,難堪峻攻,其便易動故也。由此推之,可知大便硬者,不論在陰在陽,凡脈弱,皆不可輕下也。或問:大黃能傷胃氣,故宜減。芍藥能調脾陰,何以亦宜減?答曰:脈弱則氣餒不充,仲景以溫甘之藥能生氣。

芍藥之味酸寒,雖不若大黃之峻,要非氣弱者所宜多用,故亦減之。

白話文:

[太陰全篇]

程應旄說:脈象浮弱,肚子脹滿且時常疼痛,這就是太陰病的症狀。但這也可能是太陽表的邪氣侵入體內,滯留在太陰所致,並非單純的臟腑虛寒疼痛。此時仍應該用桂枝湯來提升發散陽氣,只是要加倍使用芍藥來調和。

柯琴說:肚子脹滿是太陰和陽明都會出現的症狀,但兩者的病因不同。太陰主疏洩,太陰病會導致體內腐敗之氣凝結不暢,所以腹脹且時痛。陽明主納入,陽明病會導致體內腐敗的物質乾燥結塊不通暢,所以肚子脹滿且疼痛劇烈。因此,肚子脹滿且疼痛劇烈是陽明病,而非太陰病。張仲景認為,在表證未解的情況下,陽邪已經侵入太陰,所以加倍使用芍藥來補益脾氣、調和中焦,解除腹脹和時痛,這是用陰柔之藥來調和陽剛之邪的方法。如果表證未解,陽邪侵入陽明,就應該加大黃來潤滑腸胃、通暢結塊,解除腹脹和劇痛,這是表裡雙解的方法。

凡是過度使用攻下藥的,必然會損傷胃氣和津液。胃氣虛弱,陽邪就會侵入陰分,導致轉為太陰病;胃液耗竭,兩陽之邪相互搏擊,就會轉為陽明病。轉為太陰病,就會腹脹且時痛,但不堅硬,這是陰虛的表現;轉為陽明病,就會腹脹且堅硬疼痛,這是陽實的表現。腹脹時痛,是腹瀉的徵兆;腹脹堅硬疼痛,是腸道有乾燥糞便的徵兆。所以,前者應該加倍使用芍藥,略微改變成建中湯;後者應該少量加入大黃,稍微顯示調和腸胃的方劑。

太陰陽明同病總訣

太陰病為寒證,陽明病為熱證,表裡同時發病需要仔細辨別。發汗後肚子脹滿,時好時壞,這是寒虛,可以用厚朴方。

發汗後,表證沒有解除,肚子脹滿且劇痛不止,這是實熱在體內壅塞,大便不通,要先用大承氣湯攻下。

首章說明脾和胃表裡同時發病時,要區分虛實寒熱。如果發汗後,表邪已經解除,但出現肚子時而脹滿,時而不脹滿,脹滿程度時好時壞,沒有腹痛和乾燥結塊的症狀,這是太陰寒邪。寒虛之氣上逆導致脹滿,屬於需要溫補的症狀,可以服用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來散滿、溫中、降逆。

次章說明脾胃同時發病,屬於實熱的情況。如果發汗後,表邪沒有解除,陽邪化熱,就會出現肚子脹滿劇痛,整天不減輕,時常脹滿,或者大便不通,這是轉為陽明實熱內壅導致的脹滿,屬於需要攻下的症狀,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服用後肚子脹滿如果只有輕微的減輕,不算真的減輕,可以再次攻下,直到肚子脹滿完全消失為止。

太陰陽明同病集解

成無己說:嘔吐後腹脹和攻下後腹脹都是屬於實證,說明邪氣趁虛侵入體內,轉為實證。現在發汗後,外邪已經解除,肚子時而脹滿,說明不是裡實,而是太陰不足,脾氣不通暢導致的壅塞脹滿,應該用這個湯劑調和脾氣,降逆氣。而後面的條文說,發汗後,表證沒有解除,肚子脹滿劇痛,說明肚子脹滿不減輕,或者減輕的幅度很小,屬於實證的脹滿,應該用大承氣湯攻下。

《總注》說:太陰病,一定會腹脹且疼痛,治療的方法要根據脈象來判斷。如果脈象虛弱,又經常腹瀉,說明體內不實,如果需要使用大黃芍藥,應該減量。因為胃氣虛弱,難以承受峻猛的藥力,大便容易被催動。由此可見,大便乾燥堅硬的情況,不論屬於太陰還是陽明,凡是脈象虛弱的,都不能輕易使用攻下藥。有人問:大黃會損傷胃氣,所以要減量,芍藥能調和脾陰,為什麼也要減量?回答說:脈象虛弱說明氣血不足,張仲景認為溫甘的藥物可以生氣。

芍藥的味道酸寒,雖然不如大黃峻猛,但也不是氣虛的人適合多用的,所以也要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