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0)

1. 衄血

陽明衄血,熱在裡也。太陽衄血,熱瘀經也。太陽失汗衄血,則兼頭痛目瞑。陽明失下衄血,則兼漱水不欲咽。衄後身涼脈靜,邪將解也。若仍不解,是衄未盡,熱留於榮也。治法:衄血無汗,屬表熱者,服升麻葛根合犀角地黃湯(見理血門)。如欲作衄,尚未衄,時惡寒無汗,表實未解者,先服麻黃汗之(見發表門)。

若熱盛衄血,只用犀角地黃湯加炒芩、連清之(見理門)。若衄血而兼表實裡熱者,當用麻黃湯合犀角地黃湯兩解之。

白話文:

鼻子流血,若是陽明经脉的问题,说明热气在体内;若是太阳经脉的问题,说明热气淤积在经络里。太阳经脉流血还伴随头痛、眼睛看不清,说明还有表寒;阳明经脉流血还伴随漱口后不想吞咽,说明有热气在胃部。流血后身体发凉,脉搏平静,说明邪气要消散了。如果还没好,说明流血不彻底,热气还停留在经脉里。治疗方法:流血不发汗,属于表热,要服用升麻葛根合犀角地黄汤。如果想流血却还没流,还怕冷不发汗,说明表寒还没解,要先服用麻黄发汗。

如果热气很盛导致流血,就用犀角地黄汤加炒芩、连清。如果流血还伴随表寒和里热,就要用麻黄汤和犀角地黄汤一起治疗。

2. 吐血

傷寒吐血,皆因失汗、失下,火逆不解,致邪熱熾盛,沸騰經血而上逆也。若血從口鼻耳目而出,小便難者,此由強發少陰經汗,名曰下厥上竭,主死。治法:三陽經熱盛吐血者,用升麻葛根湯合犀角地黃湯(方見理血門)。熱甚,再加芩、連清解之。若血瘀吐血,胸中必滿,不時刺痛,用桃仁承氣湯合犀角地黃湯攻之。

如暴吐腐臭之血,名曰內潰,或暴吐黑血,皆屬不治。凡吐血過多,面唇爪甲俱無紅色者,名曰血脫,輕者服聖愈湯,重者服人參養榮湯(以上諸方見理血門)。平常失血,詳見三卷。

白話文:

傷寒吐血的病因、症狀及治療

傷寒吐血,大多是因為失汗、腹瀉,導致體內陽氣上逆,熱邪熾盛,沸騰經血而上湧所致。

若血從口、鼻、耳、目等處流出,同時小便困難,這是因為強行發汗導致少陰經虛寒,名為「下厥上竭」,預後極差。

治療方法:

  • 三陽經熱盛導致吐血的,可以用升麻葛根湯合犀角地黃湯治療。 若熱度很重,可以加芩、連清熱解毒。
  • 若為血瘀導致吐血,胸口會感到脹滿,時常刺痛,可用桃仁承氣湯合犀角地黃湯攻邪。

如突然吐出腐臭的血,稱為「內潰」,或突然吐出黑血,這都屬於不治之症。

凡吐血過多,面色、嘴脣、指甲都失去紅潤,稱為「血脫」。

  • 輕者服用聖愈湯,
  • 重者服用人參養榮湯。

(以上各方請參閱理血門)

平常失血,詳情請參閱本書第三卷。

3. 二便膿血

陽經之熱下注膀胱,傷其營分,熱少血多,瘀成血蓄,熱多血少,熱迫血行,血不得蓄而走下竅,故小便尿血,服八正散(見利濕門)、導赤散(見瀉火門)。陰經之熱轉迫陽明,傷其營分,瘀則血蓄,喜忘如狂,不蓄則便血,熱腐則便膿,便膿熱鬱,裡急墜重,所必然也。

輕者服黃連阿膠湯清之(見和解門),重者服白頭翁湯(見瀉火門),滑脫不禁,服桃花湯澀之(見收澀門)。平常便血,見三卷失血門。

白話文:

輕者服用黃連阿膠湯(見和解門)清熱,重者服用白頭翁湯(見瀉火門),滑脫不禁者服用桃花湯(見收澀門)止澀。平常便血,請參考三卷失血門。

解釋: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理論中陽經和陰經熱邪下傳導致的病症,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

  • 陽經熱邪下注膀胱:指陽經的熱邪向下傳入膀胱,造成膀胱的熱症,導致小便帶血。
  • 陰經熱邪轉迫陽明:指陰經的熱邪轉而迫使陽明經,造成陽明經的熱症,導致便血、便膿等症狀。
  • 營分:指人體內的血液和津液。
  • :指血液瘀積不流。
  • 血蓄:指血液蓄積在膀胱或腸道。
  • 裡急後重:指肛門有便意,但排便不暢,伴有下墜感。
  • 八正散導赤散黃連阿膠湯白頭翁湯桃花湯:都是中醫的常用方劑,分別針對不同的病症。

注意事項:

4. 狐惑證

狐惑證是牙疳、下疳之古名。下疳即曰狐,肛門陰器被疳蟲蝕爛也。牙疳即曰惑,蝕咽腐齦,脫牙穿腮破唇是也。此因傷寒病後,餘毒與濕熱鬱積。慝之為害,或生斑疹之後,或患癖疾下利之後,其為患亦皆同也。外證面色與目眥或赤、或白、或黑,時時不一,喜睡而目不能閉,潮熱聲啞,腐爛之處穢氣燻人,若胃壯能食,堪受攻病之劑者,庶可得愈也。攻牙疳,見外科二卷齒部。

治下疳,見外科三卷下陰部。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狐惑証」,它是指口腔和生殖器官受到寄生蟲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下疳」就是現在我們稱作的性病,包括梅毒等;「牙疳」則指的是口腔潰瘍,會導致口臭、蛀牙等等症狀。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感冒或者皮膚病發作後遺留下來的毒素和溼熱堆積在身體裡造成的。如果患者能夠承受治療藥物並且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那麼就有可能康復。要治療牙疳可以參考《外科》第二卷中的「齒部」章節,要治療下疳可以參考《外科》第三卷中的「下陰部」章節。

5. 百合病

百合病,謂傷寒過期留連不解,不分經絡百脈,悉合為一病也。如寒似熱,諸藥無靈,欲飲不能飲,欲食不能食,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精神忽忽,如有鬼神附其形體,而莫知所適從也。如此證脈數,撒尿時輒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撒尿時頭不痛,惟淅淅然惡風寒者,四十日乃愈。若撒尿爽快,但頭眩者,二十日乃愈。

白話文:

百合病,指的是傷寒病過後,病症久久不消,不分經絡和血管,全部匯聚成一種疾病。病人表現出寒熱交替,各種藥物都無效,想喝水卻喝不下,想吃東西卻吃不下,想躺下卻無法躺下,想走路卻無法行走,精神恍惚,好像有鬼神附身,不知所措。

這種情況下,如果病人脈搏跳動頻率快,小便時會頭痛,大約需要六十天才能痊癒。如果病人小便時頭不痛,只是感覺惡寒發抖,大約需要四十天才能痊癒。如果病人小便順暢,只是頭昏眼花,大約需要二十天才能痊癒。

6. 越經證

傷寒病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二便如常,脈亦和平,身不惡寒,只微熱不解,形如醉人,漸變神昏不語,睡中獨語,目赤口乾,與粥則咽,不與勿思。此因熱邪自足經傳入手經也,故曰越經。服瀉心導赤各半湯(見瀉火門)。

白話文:

患者患過傷寒之後,胸口不硬,腹部不脹滿,大小便正常,脈象也平穩,身體不畏寒,只是略微發熱持續不退,外觀看起來像喝醉酒的人,逐漸出現神志不清、不說話的情況,睡夢中自言自語,眼睛紅赤,口乾舌燥,只有喝粥時才會吞嚥,不喝粥就不想吃東西。

這是因為熱邪從足部經絡傳到手部經絡,所以稱為「越經」。應該服用瀉心導赤湯(各半),此方劑屬於瀉火門。

7. 夾血證

此與前蓄血發狂證治各別。其證不惡寒,頭腹不痛,只發熱,大渴,小便清利,大便黑色,狂言妄語,如見鬼神。此因內經血鬱,肝脾受病也。不與前條桃仁承氣證相同,主以當歸活血湯(見理血門)。

白話文:

這與之前所述的蓄血發狂證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此症患者不惡寒,頭部和腹部也不疼痛,只發熱,口渴,小便清利,大便黑色,胡言亂語,好像看見鬼神一般。這是因為體內經血鬱滯,肝脾受損所致。這與前條的桃仁承氣湯證不同,應以當歸活血湯治療(詳見理血門)。

8. 熱入血室

婦人傷寒與男子治法同也,惟產後、經候熱邪乘虛入於血室,治法不同。其證晝日明瞭,夜則譫語,如見鬼狀,主以小柴胡湯(見和解門)加生地、丹皮。無汗則為表實,加麻黃髮汗;有汗為表虛,加桂枝解肌。若有惡寒發熱之表在前,已經發汗,今雖無汗,不可再加麻黃重發其汗,只加桂枝解之。

若有如瘧之寒熱,則加麻黃、桂枝兩解之。若發熱煩渴,則為裡熱,用柴胡白虎湯(見瀉火門)去半夏,加花粉、葛根。若胸脅少腹或滿、或脹痛,則為瘀血內攻也,宜小柴胡湯合桃仁承氣湯攻之(見和解、理血二門)。

白話文:

婦女傷寒的治療方法與男子相同,但產後或經期時,由於身體虛弱,熱邪容易侵入血室,治療方法就有所不同。

症狀表現為白天清醒,晚上卻說胡話,像是看見鬼一樣,可以用小柴胡湯(見和解門)加生地、丹皮來治療。

如果沒有汗,說明表證實證,可以加麻黃發汗;如果有汗,說明表證虛證,可以加桂枝解肌。

如果之前已經有惡寒發熱的表證,並且已經發汗,現在雖然沒有汗,也不能再加麻黃重發汗,只需加桂枝解表即可。

如果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交替,則可以加麻黃、桂枝同時解表。

如果發熱口渴,說明裡熱,可以用柴胡白虎湯(見瀉火門)去半夏,加花粉、葛根來治療。

如果胸脅、少腹部位出現滿脹、疼痛,則說明瘀血內攻,宜用小柴胡湯合桃仁承氣湯(見和解、理血二門)來攻散瘀血。

傷寒熱入血室,亦有厥逆下利,屬中寒之證者,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炮附子、乾薑溫解之。余法見婦科一卷雜證門。

白話文:

如果傷寒的熱邪入侵血室,同時出現四肢厥逆、腹瀉的症狀,屬於中寒證者,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再加入炮附子、乾薑溫解寒邪。其他方法可參閱婦科一卷雜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