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0)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0)

1. 少陰全篇

少陰陽邪集解

《總注》曰:二三日,邪在少陰,故脈沉細,但欲寐。至四五日,邪已轉屬陽明,故無嘔利厥逆諸證,而心煩不得眠者,是陽明之熱內擾少陰,故不欲寐,法當解熱滋陰也。至若二三日內即口燥咽乾、脈沉數有力者,必其人胃火素盛,腎水素虧,當以大承氣湯瀉胃火以救腎水。若遷延時日,腎水告竭,其陰必亡,雖下之亦無及矣。

成無己曰:與大承氣湯急下之以全腎,何也?經云:三陰經受病,已入於府者,可下而已。則是此條少陰病乃入府證也。少陰邪熱已轉屬於府,胃府實熱,消灼腎水,故口燥咽乾,用大承氣以瀉府而實熱自除。且少陰之藏,本屬腎水,胃府屬土,瀉土所以救水也。

少陰太陽同病總訣

少陰寒,太陽表,表裡同病君須曉,反發熱兮脈只沉,麻附細辛湯可了。

二三日,熱不了,卻無吐利裡寒擾,熱浮於外緩溫之,前湯去細加甘草。

首章言同病初起所見脈證治法也。少陰病,脈沉,為寒之證,當無熱,今反發熱,是兼有太陽之表也,宜溫散,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次章言同病得之二三日,熱仍不解,亦無裡寒吐利之證,是邪已衰,但熱仍在外,法當緩溫而和之,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俱見發表門)。

前言少陰陰邪本病,但欲寐,脈沉細而微,當不發熱。今病初起而反發熱,脈只沉而不微細者,是少陰之裡寒兼有太陽之表熱也,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中散寒,固元陽以發汗,則兩感之寒邪均得而解矣。

後詳上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仍脈沉,發熱不解,亦無吐利裡寒之證者,知邪已衰,但熱仍在外,尚當汗之,但不可過,故用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太陽同病集解

《總注》曰:一起病,便發熱,是兼太陽證,邪在表也。脈沉,少陰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發熱,故曰反也。以其邪在表,不在裡,故用麻黃髮之。以其本陰而標寒,故用附子溫之。細辛辛溫,通於少陰,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專經而為嚮導也。次條詳上條而言。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仍脈沉,發熱而無裡寒吐利證者,知邪已衰,熱浮在外,宜緩溫而和之,故前湯去細辛,加甘草,於溫散之中寓有和意也。

程知曰:三陰經表法與三陽經不同。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而少陰尤為緊關,故用散邪溫經之劑,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內,陽亦不因之而外越矣。

白話文:

[少陰陽邪集解]

《總論》說:病程二三天時,邪氣侵犯少陰經,所以脈象會呈現沉細,並且只想睡覺。到了四五天時,邪氣已經轉到陽明經,所以不會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等症狀,反而會心煩而睡不著,這是因為陽明經的熱邪擾亂了少陰經,導致不想睡覺,治療方法應該要清熱滋陰。但如果病程在二三天內就出現口乾舌燥、脈象沉數且有力的情況,必定是這個人平時胃火過旺、腎水不足,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胃火以保住腎水。如果拖延時間太久,腎水耗盡,陰氣就會衰亡,即使再用瀉下的方法也來不及了。

成無己說:為什麼要用大承氣湯來緊急瀉下以保全腎氣呢?《黃帝內經》說:「三陰經受病,如果已經深入到臟腑,就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所以這一條少陰病是已經深入到臟腑的病症。少陰的邪熱已經轉到臟腑,胃腑的實熱會消耗腎水,所以才會口乾舌燥,用大承氣湯來瀉腑熱,熱邪自然就會消除。而且少陰經的根本屬性是腎水,胃腑屬性是土,瀉土的目的就是為了保住水。

[少陰太陽同病總訣]

少陰屬寒,太陽在表,表裡同時發病你一定要知道,如果出現發熱但是脈象卻是沉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就可以治好。

如果病程二三天,發熱沒有消退,也沒有嘔吐腹瀉等裡寒症狀,熱邪浮在體表,要用溫和的方式來治療,用之前的藥方去掉細辛,加入甘草。

第一段講的是表裡同病剛開始時看到的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少陰病,脈象是沉的,這是寒證,本來不應該發熱,現在反而發熱,是因為同時有太陽經的表證,所以要用溫散的方法來治療,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第二段講的是表裡同病經過二三天,發熱仍然沒有消退,也沒有裡寒嘔吐腹瀉的症狀,表示邪氣已經衰退,但熱還停留在體表,治療方法應該用溫和的方式來疏散和調和,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這兩個方子在發表門中都有提到。)

前面說到少陰陰寒本證,會出現只想睡覺、脈象沉細而微,不應該發熱。現在發病初期反而發熱,脈象只是沉而不是微細,這是因為少陰的裡寒同時兼有太陽經的表熱,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中散寒、固護元陽以發汗,這樣表裡兩種寒邪都可以解除。

後面詳細解釋了上面那條,少陰病經過二三天,脈象仍然是沉的,發熱沒有消退,也沒有裡寒嘔吐腹瀉的症狀,說明邪氣已經衰退,但是熱還在體表,仍然要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但是不可以用力過猛,所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太陽同病集解]

《總論》說:一開始就發熱,是兼有太陽經的病症,邪氣在體表。脈象是沉的,表示少陰經屬陰且在身體的內部。因為邪氣在體內,但在表卻發熱,所以說是「反」。因為邪氣在表而不在裡,所以要用麻黃來發汗。因為少陰經本質是陰寒,所以要用附子來溫陽。細辛是辛溫的藥,可以通達少陰經,用來輔助主要藥物,因為它可以專注於少陰經,並且有引導作用。下一條是詳細解釋上一條的內容。

少陰病,經過二三天,脈象仍然是沉的,發熱但沒有裡寒嘔吐腹瀉的症狀,說明邪氣已經衰退,熱浮在體表,應該用溫和的方式來疏散和調和,所以將之前的藥方去掉細辛,加入甘草,在溫散的同時含有調和的意思。

程知說:三陰經的解表方法與三陽經不同。三陰經一定要用溫經的藥物來解表,而少陰經尤其重要,所以要用疏散邪氣、溫養經脈的藥劑,使得已經深入體內的邪氣可以透出體外,而體內的陽氣也不會因此而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