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1)

1. 食復

傷寒初愈,氣血俱虛,營衛未調,腸胃未和,青蔬白飯亦宜適可而止,忌食甘肥生冷發物。若貪食過飽,胃弱難消,因反復煩熱者,名曰食復。治法:脈浮有表者,服枳實梔豉湯汗解之。脈沉有里者,服梔豉大黃湯下解之(俱見湧吐門)。如無表裡證,服小柴胡湯和解之(見和解門)。若食復兼口燥、煩渴喜嘔者,服竹葉石膏湯清解之(見瀉火門)。

白話文:

傷寒剛痊癒,體虛氣血不足,營氣和衛氣尚未調和,腸胃功能尚未恢復,即使是青菜白飯也要適量食用,忌食甜膩、油膩、生冷及發物。如果貪食過飽,胃氣虛弱難以消化,又出現反覆發熱的症狀,稱為「食復」。

治療方法:

  • 脈象浮而有表證者,服用枳實梔豉湯,以發汗解表。

  • 脈象沉而有裡證者,服用梔豉大黃湯,以瀉下解裡。 (以上兩種情況,詳細說明見「湧吐門」)

  • 如果沒有表裡證,服用小柴胡湯,以調和營衛。 (詳細說明見「和解門」)

  • 如果食復伴隨口乾舌燥、煩渴喜嘔的症狀,服用竹葉石膏湯,以清熱解毒。 (詳細說明見「瀉火門」)

2. 勞復

傷寒新愈,須要養息。若過於勞役,致生熱煩者,名曰勞復。治法:初起兼有表裡證者,服枳實梔豉湯先汗之(見湧吐門)。若系內傷氣虛勞復者,服補中益氣湯調養之(見補養門)。如犯房勞,陰虧煩熱者,用六味地黃湯,以乾地黃易熟地黃(見補養門),氣虛加人參。

白話文:

傷寒剛痊癒,需要休養生息。如果過度勞累,導致發熱煩躁,稱為勞復。

治療方法:

  1. 若勞復初期伴有表裡證,可服用枳實梔豉湯先發汗(詳見湧吐門)。
  2. 若為內傷氣虛導致的勞復,可服用補中益氣湯調理(詳見補養門)。
  3. 若因房勞導致陰虛煩熱,可用六味地黃湯,以乾地黃代替熟地黃(詳見補養門),氣虛者可加人參。

3. 房勞復陰陽易

傷寒新愈,肆行交接,因而復病煩熱者,名房勞復,服前六味地黃湯。又有新愈交接,傷寒餘邪內發,致病男傳不病之女、病女傳不病之男者,名陰陽易,即交易之義也。其證少腹急痛,牽引陰中,身重少氣,頭暈目眩,四肢拘攣,熱氣衝胸。治以燒褲襠散(見表裡門)。

白話文:

傷寒病剛痊癒,正值氣血交接的時段,因此又復發發熱,稱為「房勞復」,可以用六味地黃湯來治療。

此外,也有一些情況是傷寒病剛癒,餘邪內發,導致原本健康的男子傳染給原本健康的女子,或者原本健康的女子傳染給原本健康的男子,稱為「陰陽易」,也就是互相傳染的意思。這種情況的症狀包括少腹急痛,疼痛牽引到陰部,身體沉重乏力,頭暈目眩,四肢僵硬,熱氣衝胸。可以用燒褲襠散來治療(詳見表裡門)。

4. 太陽陽邪停飲

太陽陽邪有水逆、消渴之病。如太陽中風,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如飲水多而小便少者,名曰消渴。發熱汗出,風邪煩熱也。小便不利,水入則吐,則為停飲。治法:其脈浮數,屬風熱者,主以五苓散(見利濕門),且多服熱湯,令出微汗,外解太陽,內利停水。若不喜熱湯,只欲飲冷水者,是熱盛也,五苓散內加石膏、寒水石、滑石,水煎服。

余詳太陽上篇。

白話文:

太陽經的陽邪入侵會造成水逆和消渴等病症。例如太陽中風,患者口渴想喝水,但水喝下去就吐出來,稱為水逆。又例如喝很多水卻小便很少,稱為消渴。發熱且出汗,是風邪引起的煩熱。小便不通暢,喝水就吐,稱為停飲。治療方法:如果脈象浮數,屬於風熱,主要用五苓散,並多喝熱湯,讓身體微微出汗,以解除太陽經的邪氣,同時利水消停飲。如果患者不喜歡喝熱湯,只想喝冷水,說明熱盛,要在五苓散中加入石膏、寒水石、滑石,水煎服。

以上關於太陽經的詳細內容,請參考上篇。

5. 太陽陰邪停飲

太陽陰邪有水氣者,因太陽傷寒表不解也。外證發熱無汗而兼乾嘔,微喘而咳,此屬飲病主證,宜服小青龍湯(見發表門),以外發寒邪,內散寒飲。或小便不利,少腹作滿,或下利,或口渴,或喘噎,此飲病或有之證,亦宜小青龍湯加減。如小便不利,少腹滿者,是水停下焦。

大便下利,是水走大腸也。減去麻黃,重加茯苓,專滲利之。如喘氣上逆,加杏仁降之。如兼呃噎,是內寒甚也,去麻黃,加附子溫散之。如口渴,去半夏以避燥,加花粉以生津。余法詳一卷太陽篇。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带有寒邪和水氣,是因为太阳伤寒表证没有解开的缘故。外在表现为发热无汗,并伴有干呕、轻微喘息和咳嗽,这些都是饮邪入侵的症状,应该服用小青龙汤来治疗。小青龙汤可以发散表寒,驱散寒饮。

患者也可能出现小便不利、少腹胀满、腹泻、口渴、喘息或呃逆等症状,这些都是饮邪入侵的伴随症状,也需要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如果小便不利,少腹胀满,说明水停留在下焦。如果大便下利,说明水跑到大肠去了。这时可以减去麻黄,增加茯苓,专门用来渗利水湿。如果喘气上逆,可以加杏仁来降气。如果伴有呃逆,说明体内寒气很重,可以去掉麻黄,加附子来温散寒气。如果口渴,可以去掉半夏避免燥热,加花粉来生津。其他方法可以参考《伤寒论》太阳篇。

6. 少陰陽邪停飲

少陰邪從陽化,為熱證,兼有停飲之病者,如少陰當欲寐,今至六七日反心煩不得眠,是少陰內熱也。下利而渴,嘔逆而咳,小水不利,是水飲停也。主以豬苓湯,去其熱血,利其水(見利濕門)。余詳一卷少陰篇。

白話文:

當少陰經受到邪氣侵襲,從陰轉陽,就會表現出熱證,並且伴隨停飲的病症。例如,少陰病患者原本想睡覺,但到了第六、第七天反而心煩意亂,無法入眠,這就是少陰經內有熱邪的表現。另外,患者可能出現下利、口渴、嘔吐、咳嗽、小便不利等症狀,這些都是水飲停滯的表現。對於這種情況,可以用豬苓湯來治療,既可以去除熱血,又可以利水。詳細內容請參考少陰篇。

7. 少陰陰邪停飲

少陰陰寒之證,兼有水氣病者,其證腹中疼痛,四肢沉重牽疼,大便自利,小水不行,皆少陰停飲之主證,用真武湯溫中利水(見祛寒門)。若少陰停飲,或咳或嘔,或小便自利,此皆或有之證,亦用真武湯加減。如咳,則加生薑、細辛、五味子;小便自利,去茯苓;嘔,去附子,倍加生薑;大便下利,去白芍,加乾薑。隨證施治可也。

以上皆傷寒門中辨證施治之總括也,所有精義,當於六經篇中詳之。

白話文:

少陰陰寒證與水氣病

當病人出現少陰陰寒的症狀,同時伴隨著水氣病時,會出現以下特徵:腹中疼痛、四肢沉重牽扯疼痛、大便自利(大便稀薄)、小便不利。這些都是少陰停飲(水停滯於體內)的主要表現。此時應該使用真武湯溫中利水(詳見祛寒門)。

如果病人出現少陰停飲,並伴隨咳嗽、嘔吐或小便自利,這些都是可能出現的症狀。治療方法仍然以真武湯加減為主。

  • 若出現咳嗽,則加生薑、細辛、五味子;
  • 若出現小便自利,則去除茯苓;
  • 若出現嘔吐,則去除附子,並加倍生薑;
  • 若出現大便下利,則去除白芍,並加入乾薑。

根據不同的症狀,適當調整藥方,這就是所謂的“隨證施治”。

8. 辨無陽證

陶節庵曰:治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無汗之證,若服發汗藥,二三劑不出者,此因陽虛不能作汗,名曰無陽證。俗醫不審虛實,不審時令,動以麻黃重藥劫取其汗,誤人多矣。主以再造散(見發表門)。人第知參耆能止汗,而不知能發汗,蓋參耆在表藥隊中,則助表藥而解散外邪也。

李東垣曰: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湯,內加表藥以發汗。此為扶正祛邪,同陶節庵意也。

白話文:

陶節庵說:治療頭痛、脖子僵硬、發燒怕冷卻不流汗的症狀,如果服用發汗藥,兩三劑後不見效,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發汗,稱為無陽證。一些庸醫不辨虛實,不察時令,就隨意使用麻黃這種重藥來逼汗,誤導病人的人很多。應該以再造散(見發表門)為主治。人們只知道人參、黃耆能止汗,卻不知道它們也能發汗,因為人參、黃耆屬於表藥,能幫助表藥解散外邪。

李東垣說:丹溪先生治療虛弱病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表藥以發汗。這就是扶正祛邪的原則,和陶節庵的意見一致。

9. 辨亡陽證

凡身熱汗多,多脈來浮盛,雖與風溫證相似,但不鼾睡,口中卻和,不渴不燥,脈雖浮盛,按之空虛,此非風溫,乃亡陽證也。主以獨參湯、生脈保元湯、玉屏風散(俱見補養門)。誤汗厥逆,筋惕肉瞤,服真武湯(見祛寒門)。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身體發熱、出汗很多,脈搏浮而有力,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像風溫證,但卻沒有鼾聲,口氣反而很和緩,不口渴也不乾燥,脈搏雖然浮而有力,但按下去卻虛空無力,這就不是風溫證,而是亡陽證。治療上主要用獨參湯、生脈保元湯、玉屏風散(這些藥方都在補養門)。如果因為誤汗而出現昏厥、逆氣、肌肉抽搐、痙攣,就要服用真武湯(見祛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