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1)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21)

1. 厥陰全篇

辨厥陰傷寒初終脈證治法

厥陰者,陰盡陽生之藏,與少陽為表裡者也。故其為病,陰陽錯雜,寒熱混淆。邪至其經,從化各異。若其人素偏於熱,則邪從陽化,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蛔厥口爛、咽痛喉痹、癰膿便血等陽證見矣。若其人素偏於寒,則邪從陰化,故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膚冷藏厥、下利除中等陰證見矣。

所以少陽不解,傳變厥陰而病危;厥陰病衰,轉屬少陽為欲愈。陰陽消長,大伏危機。茲以陰陽從化、厥熱勝復之微旨詳發於篇中,俾學者便於記誦,臨證診治有要道焉。

厥陰分節註解

《傷寒論》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條總言厥陰陽邪化熱之大綱。厥陰者,為陰盡陽生之藏。邪至其經,從陰化寒,從陽化熱。故其為病,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也。消渴者,飲水多而小便少,乃厥陰熱化而耗水也。厥陰之脈起足大指,循股內,入陰中,環陰器,抵少腹,貫心膈。其注肺熱邪循經上逆膈中,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也。

飢而不欲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則動蛔而吐,故雖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也。夫消渴多飲,飢不能食,則胃中所有者,但水與熱耳。若更以厥陰熱氣挾蛔撞疼,誤認為轉屬陽明之實痛而下之,則胃愈虛,必下利不止矣。此條申解厥陰傳經熱邪為患,歷舉其證,以禁誤下也。

《傷寒論》曰: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非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此條總言厥陰陰邪化寒之大綱。傷寒脈微而厥,厥陰脈證也。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而更通身膚冷,躁無暫安之時者,此為厥陰陽虛陰盛之藏厥,非陰陽錯雜之蛔厥也。若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不似藏厥之躁無暫安時,知非藏厥之躁,乃蛔上其膈之上,故其煩須臾復止也。得食而吐又煩者,是蛔聞食臭而出,故又煩也。

得食蛔動而嘔,蛔因嘔吐而出,故曰其人當自吐蛔也。蛔厥,主以烏梅丸。又主久利者,以此藥性味酸、苦、辛、溫、寒、熱並用,能解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之邪也。藏厥者,宜吳茱萸湯。兼少陰者,宜四逆、通脈、附子等湯,臨證選用可也。此條詳辨厥陰陰邪化寒,以明藏厥、蛔厥之不同,而出其治也。

厥陰陰邪總訣

邪化寒,藏厥甚,膚冷脈微躁不靜,四逆吳萸附子湯,縮陰轉筋皆同進。

藏厥輕,脈細甚,當歸四逆隨加並。時煩嘔吐為蛔厥,但服烏梅丸即定。

首章先言厥陰藏寒之重證,分別治法也。脈微細,四肢厥冷者,陽氣衰微也。膚冷者,通身肌膚冰冷也。躁不靜者,心煩身躁無有暫時安也。縮陰轉筋者,如男子外腎被寒收引,縮入少腹,婦人則兩乳縮小,陰器束緊,少腹牽痛。要皆舌短,胎滑不幹而見黑色。故均服四逆湯、吳茱萸湯、附子湯,聽其選用(俱見祛寒門)。再有灸法附於後。

白話文:

厥陰全篇

厥陰是陰氣將盡陽氣將生之處,與少陽互為表裡。因此,厥陰病症陰陽錯雜,寒熱混淆,邪氣入侵經絡,變化各異。若病人體質偏熱,則邪氣從陽化,表現為消渴、氣上衝擊心臟、心痛心熱、蛔蟲厥逆、口爛、咽喉疼痛、癰疽膿腫、便血等陽性症狀。若病人體質偏寒,則邪氣從陰化,表現為手足厥冷、脈搏微弱幾乎絕止、皮膚冰冷、下痢不止等陰性症狀。

少陽病症未能治愈,會傳變為危重的厥陰病;而厥陰病症減輕,則會轉歸為少陽,預示病情將好轉。陰陽消長變化,潛藏著很大的危機。本文將詳細闡述陰陽轉化、厥陰熱症復發的微妙之處,方便學習者記憶,並在臨床診治時有所遵循。

厥陰分節註解

《傷寒論》記載:厥陰病的症狀包括消渴、氣上衝擊心臟、心痛心熱、飢餓但不願進食,進食則嘔吐蛔蟲。服用瀉藥,腹瀉不止。

這段話總括說明厥陰陽邪化熱的主要症狀。厥陰是陰氣將盡陽氣將生之處。邪氣入侵經絡,可從陰化寒,也可從陽化熱。因此,其病症陰陽錯雜,寒熱混淆。消渴是指飲水很多而小便量少,是厥陰熱化而耗損津液的表現。厥陰經脈從足大拇指開始,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環繞生殖器,到達少腹,貫穿心膈。如果肺部有熱邪,循經向上逆行到膈肌,就會導致氣上衝擊心臟,心痛心熱。

飢餓但不願進食,並不是不想吃,而是因為進食會導致蛔蟲活動而嘔吐,所以雖然飢餓,卻不想進食,進食則嘔吐蛔蟲。由於消渴多飲,飢餓不能進食,胃中只有水和熱邪。如果再因為厥陰熱邪挾帶蛔蟲衝擊而疼痛,誤以為是陽明實證而服用瀉藥,則胃氣更加虛弱,必定腹瀉不止。這段文字解釋了厥陰經傳導熱邪致病的機理,列舉了相關症狀,以避免誤用瀉藥。

《傷寒論》記載:脈搏微弱而厥冷,持續七八天,皮膚冰冷,病人煩躁不安,這叫做藏厥,不是蛔厥。蛔厥的病人會嘔吐蛔蟲。現在病人平靜但間歇性煩躁,這不是藏寒,而是蛔蟲上逆到膈肌,所以煩躁。一會兒又停止,進食後嘔吐,又煩躁,這是蛔蟲聞到食物氣味而出來,所以又煩躁。蛔厥,可用烏梅丸治療,也可用於治療久瀉。

這段話總括說明厥陰陰邪化寒的主要症狀。傷寒脈搏微弱而厥冷,是厥陰脈證。持續七八天沒有好轉,手足厥冷,而且全身皮膚冰冷,煩躁不安,這是厥陰陽虛陰盛的藏厥,不是陰陽錯雜的蛔厥。蛔厥的病人會嘔吐蛔蟲。現在病人平靜但間歇性煩躁,不像藏厥那樣持續煩躁不安,可知不是藏厥的煩躁,而是蛔蟲上逆到膈肌,所以間歇性煩躁。進食後嘔吐又煩躁,是蛔蟲聞到食物氣味而出來,所以又煩躁。

進食後蛔蟲活動而嘔吐,蛔蟲因嘔吐而排出,所以說病人會自行嘔吐蛔蟲。蛔厥,主要用烏梅丸治療。也可用於治療久瀉,因為此藥性味酸、苦、辛、溫、寒、熱兼具,能夠治療陰陽錯雜、寒熱混淆的邪氣。藏厥,宜用吳茱萸湯治療。兼有少陰症狀者,宜用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附子湯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這段文字詳細辨析了厥陰陰邪化寒,闡明了藏厥、蛔厥的不同,並提出了治療方法。

厥陰陰邪總訣

邪氣化寒,藏厥嚴重,皮膚冰冷,脈搏微弱,煩躁不安,可用四逆湯、吳茱萸湯、附子湯治療,縮陰轉筋也同樣適用。

藏厥較輕,脈搏細弱,可用當歸四逆湯,並酌情加藥。間歇性煩躁嘔吐是蛔厥,服用烏梅丸即可痊癒。

第一章首先闡述了厥陰藏寒的重症及相應的治療方法。脈搏微弱細小,四肢厥冷,是陽氣衰弱的表現。皮膚冰冷,是指全身皮膚冰冷。煩躁不安,是指心煩意亂,身體煩躁不安。縮陰轉筋,是指男性外生殖器因寒邪收縮而內縮至少腹,女性則乳房縮小,陰部收緊,少腹牽引疼痛。這些情況都伴有舌短、舌苔滑潤不干燥且呈黑色。因此,均可服用四逆湯、吳茱萸湯、附子湯,根據情況選擇使用(詳見祛寒部分)。後面還有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