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2)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2)
1. 辨熱結下利
陶節庵曰:熱邪傳裡,胃有燥屎,心下硬痛,身熱口渴,譫語,下利純是清水者,此非內寒之冷利,乃日飲湯藥而下滲也,名熱結下利。俗醫妄稱為漏底傷寒,以熱藥止之,殺人多矣。治法:初起身熱脈實者,用黃龍湯下之(見攻裡門)。若年老氣血衰弱之人,湯內減去硝黃。
若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服桂枝人參湯(見發表門)。
白話文:
陶節庵說:熱邪入侵內裡,胃中積聚燥屎,心下硬痛,身體發熱口渴,神志不清,排泄物全是清水,這不是內寒導致的冷利,而是因為日日飲用湯藥,藥力下滲所致,稱為熱結下利。世俗醫生誤以為是漏底傷寒,用熱藥止瀉,害死的人很多。治療方法:起初身體發熱脈象實證的人,應該服用黃龍湯瀉下(見攻裡門)。如果年老氣血衰弱之人,湯藥中可以減少硝黃。
如果太陽病,外證未除而多次服用瀉藥,結果導致熱邪下泄,腹瀉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和,應該服用桂枝人參湯(見發表門)。
2. 辨類傷寒同傷寒總括
類傷寒有五證,初病之時皆與太陽表證相類也。同傷寒有十二證,初病之時皆與太陽表證相同也。初見表證雖與太陽傷寒相類、相同,而病因、脈證、治法實不同類也。蓋傷寒因傷冬月之正寒而得名,同傷寒則因傷三時之暴寒,傷感風濕、食熱、異氣、疫邪兼時令之氣而為病也。世人見其傳變六經表裡,情狀似乎傷寒,通名傷寒,又名曰時氣,故以同類二字別之。
分疏證治於下:
類傷寒有五證:停痰、傷食、腳氣、虛煩、內癰是也。
同傷寒十二證:冬溫、寒疫、瘟疫、溫病、熱病、風溫、溫瘧、濕溫、中暍、溫毒、風濕、痙證是也。
白話文:
類傷寒和同傷寒在初期症狀上都類似太陽表證,但實際上病因、脈象和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傷寒指的是因受冬月寒氣而發病,而同傷寒則指的是因受三季暴寒、風濕、食熱、異氣、疫邪等因素,再加上時令氣候影響而引起的疾病。由於它們在病程中都表現出六經表裡傳變,症狀看似與傷寒相似,所以被統稱為傷寒,又稱時氣,因此用「類」和「同」兩個字來區分它們。
接下來分述類傷寒和同傷寒的具體病症和治療方法:
類傷寒有五種症狀:停痰、傷食、腳氣、虛煩、內癰。
同傷寒有十二種症狀:冬溫、寒疫、瘟疫、溫病、熱病、風溫、溫瘧、濕溫、中暍、溫毒、風濕、痙證。
3. 類傷寒門
停痰
一曰停痰,該飲而言也。清稀者為飲,稠黏者為痰。初起發熱惡寒,表實無汗,狀類傷寒,但不頭頂強痛,只胸膈滿悶,痰飲壅塞,喘氣不得息,或氣上衝咽為異耳。諸般證治,詳見三卷痰飲門。
傷食
一曰傷食,統積滯而言也。初起寒熱無汗,狀類傷寒,但身不強痛,只心胸痞悶,或腹脹痛,失氣噫臭,吞酸、吐酸為異耳。治詳三卷中食、四卷腹痛。
腳氣
一曰腳氣,兼干、濕二證而言也。初起表證,狀類傷寒,但病起自腳兩足,或腫痛焮熱,或乾枯冷痛,大便硬難為異耳。證治載三卷腳氣門。
虛煩
一曰虛煩,兼懊憹不眠、中虛等證而言也。初起惟發熱心煩,而無惡寒無汗之表證,亦無躁渴便秘之裡證為異耳。治法見前諸煩不眠條。
白話文:
停痰,指的是痰飲停滯。清稀的叫做飲,稠黏的叫做痰。剛開始出現時,會發熱怕冷,體表實證無汗,症狀類似傷寒,但頭頂不會劇烈疼痛,只是胸膈滿悶,痰飲阻塞,喘不過氣,或者氣往上衝到咽喉,這是停痰的特殊表現。各種停痰的症狀和治療方法,請詳見第三卷痰飲門。
傷食,指的是食物積滯。剛開始出現時,會寒熱無汗,症狀類似傷寒,但身體不會強烈的疼痛,只是心胸痞悶,或者腹部脹痛,放屁臭,吞酸、吐酸,這是傷食的特殊表現。治療方法請詳見第三卷中食和第四卷腹痛。
腳氣,指的是兼具乾燥和濕潤兩種症狀的疾病。剛開始出現時,會有表證,症狀類似傷寒,但疾病從腳開始,兩足腫痛發熱,或者乾枯冷痛,大便乾燥難以排出,這是腳氣的特殊表現。症狀和治療方法請詳見第三卷腳氣門。
虛煩,指的是兼有心煩意亂、失眠、體虛等症狀的疾病。剛開始出現時,只會發熱心煩,沒有怕冷無汗的表證,也沒有口渴便秘的裡證,這是虛煩的特殊表現。治療方法請參考之前關於煩躁失眠的治療方法。
內癰
一曰內癰,統肺、脾、心、肝、腎、胃府、三焦、大小腸癰而言也。此九證初起皆狀類傷寒,然各經募穴必隱痛微腫,現出本經應有之證,詳見外科二卷後。再有羊毛疔、暗疔、內疔,俱狀似傷寒,證治各別,詳見外科四卷疔瘡門。又有大頭、天行,狀似傷寒,脈證治法詳見四卷頭痛門。
白話文:
內癰
一曰內癰,指的是統稱肺、脾、心、肝、腎、胃府、三焦、大小腸等部位的癰腫而言。這九種癰腫初期症狀都類似傷寒,然而各經絡的募穴都會出現隱痛微腫,並且會展現出該經絡應有的病症,詳情請參閱外科第二卷後面的內容。
此外,還有羊毛疔、暗疔、內疔,它們的症狀也都類似傷寒,但治療方法各不相同,詳情請參閱外科第四卷疔瘡門。另外,還有大頭瘟、天行瘟,症狀也類似傷寒,脈象、症狀以及治療方法,詳情請參閱第四卷頭痛門。
4. 同傷寒門
總括
《金鑑》曰:同傷寒十二證,皆非四時正令之常病也。惟冬病傷寒,春病傷風,夏病暑熱,秋病瘧疾,乃四時正令之常病。若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疫為殃也。
冬溫、寒疫、瘟疫
此三證病因異而治法同。如冬應冷而反溫,致表裡傳經同乎傷寒者,名曰冬溫。如春應溫而反寒,致表裡傳經同乎傷寒者,名曰寒疫。若一時之氣不正,長幼皆病,互相傳染,同乎傷寒而傳變尤速者,名曰瘟疫。治法:須識歲氣太過、不及,六淫勝復亢害承製之理(見八集運氣篇),及審人之強弱,藏之虛實。輕者用雙解通聖散解表通里,重者用二聖救苦丹(俱見表裡門)。
白話文:
《金鑑》說:所有與傷寒相同的十二種病症,都不是四季正常氣候的常病。只有冬天得傷寒、春天得傷風、夏天得暑熱、秋天得瘧疾,才是四季正常氣候的常病。如果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常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溫暖,這就表示不應當出現的氣候卻出現了,就會導致瘟疫流行。
冬溫、寒疫、瘟疫這三種病症,病因不同,但治療方法相同。如果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溫暖,導致表裡經絡傳變如同傷寒的,叫做冬溫。如果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寒冷,導致表裡經絡傳變如同傷寒的,叫做寒疫。如果一時的氣候不正,老少都生病,互相傳染,與傷寒相似但傳播速度更快,叫做瘟疫。治療方法要根據一年氣候的過度、不及,以及六淫邪氣的盛衰亢害,以及辨別患者體質強弱,臟腑虛實來判斷。輕症用雙解通聖散解表通裡,重症用二聖救苦丹。
再有時疫、瘟斑,痧疹,詳載三卷瘟疫門。
春溫病、夏熱病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冬傷於寒,謂冬傷正令微寒,未即病也。凡陰虧之人,冬不藏精,或辛苦之人,其汗易出,內外失其固密,在冬則早已損傷腎藏陰氣,陽熱獨治,所以至春一感微邪,即引內熱炎炎之勢不能已矣,故病而即渴,不惡寒也。二證名異而治法同。
如初起無汗,表實裡熱者,服雙解通聖散(見表裡門)。若有汗而內熱盛者,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涼膈散之類清解裡熱(俱見瀉火門)。熱甚便秘,用諸承氣湯攻之(見攻裡門)。大抵溫病、熱病,陽熱居多。清之、攻之,急瀉陽以救陰。苟因循失治,熱盛昏狂諸證叢起,則難治矣。
白話文:
春溫病、夏熱病
經書記載:冬天受寒,春天必定會得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變成熱病。熱病都是傷寒的一種。冬天受寒,指的是冬天違背自然規律,受了寒氣,但當時可能沒有立即發病。凡是陰氣不足的人,冬天沒有好好保養精氣,或者勞碌辛苦的人,容易出汗,內外失卻了固密,在冬天就已經損傷了腎臟的陰氣,陽熱獨盛。因此到了春天,稍微接觸到一點外邪,就會引發內熱熾盛,無法控制。所以一病就口渴,也不怕冷。這兩種病症名字不同,但治療方法相同。
如果剛開始沒有汗,屬於表實裡熱,就服用雙解通聖散(詳見表裡門)。如果有汗但內熱很盛,就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涼膈散等藥物來清解裡熱(詳見瀉火門)。熱症嚴重,還便祕,就用各種承氣湯來攻下(詳見攻裡門)。總之,溫病、熱病,大多是陽熱盛,需要清熱、攻熱,緊急瀉掉陽氣來救陰氣。如果拖延不治,熱氣盛到出現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就難以治療了。
亦有表無實邪,里無實熱者,當循一卷六經傷寒治例活法治之。
《總注》曰:凡治春溫、夏熱病,初起無汗者,用大青龍湯發之。若時有汗、時無汗者,服桂枝二越婢一湯(俱見發表門)。若蒸熱發熱,自汗煩渴者,服桂枝白虎湯(見瀉火門)。如表裡俱實,服雙解通聖散(見表裡門)。表實無汗,倍用麻黃;裡實便秘,倍用大黃。量其病之輕重,藥之多少而解之,三日之前未有不愈者。
其有外感邪重,內早傷陰,已經汗下而不解者,又當審其表裡虛實,隨其脈證,或清散,或和解,活變施治。如黃芩敗毒散之類,聽其選用(見發表門)。
白話文:
意思是
如果患者表面沒有明顯的邪氣入侵,內裡也沒有實熱的情況,就應該按照《傷寒論》中的一卷六經治法來進行治療。
意思是
治療春天溫病和夏天熱病,初期沒有出汗的患者,應該用大青龍湯來發汗。
意思是
如果患者時而有汗、時而無汗,就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這兩種藥方都屬於發表門)。
意思是
如果患者出現蒸熱發熱,自汗煩渴的情況,就服用桂枝白虎湯(屬於瀉火門)。
意思是
如果患者表裡都實證,就服用雙解通聖散(屬於表裡門)。
意思是
如果表證實而無汗,就加大麻黃的用量;如果裡證實而便祕,就加大黃的用量。
意思是
根據患者病情輕重,調整藥物的多少,一般三天的時間內應該能看到效果。
意思是
如果患者外感邪氣很重,內裡已經傷了陰氣,即使已經用汗法治療,病情仍然沒有好轉,就需要仔細判斷患者的表裡虛實,根據脈證,選擇清散、和解等方法進行治療。像黃芩敗毒散之類的藥方,可以根據情況選用(屬於發表門)。
又曰:前法惟西北苦寒之地,四時皆可行之。至江淮楚粵,地偏溫暖處,但於冬月春初乃可用此法。若春末秋前,即脈證合,有當用麻、桂、青龍等湯者,亦必輕而減之,適可而止,慎不可過,過則腠理疏,反致變逆矣。經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之謂也。余可類推矣。
白話文:
又說:前面的方法只適用於西北苦寒之地,一年四季皆可使用。至於江淮楚粵等地,氣候偏溫暖,只有在冬月和春初纔可以使用此法。若是在春末秋初,即使脈症合宜,需要使用麻黃、桂枝、青龍等湯劑,也必須輕輕減量,適可而止,不可過度。過度使用就會導致腠理疏鬆,反而引起病情逆轉。經書中所說的「同病異治」,就是指這種情況。其他類似情況,可類推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