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傷寒辨證篇 卷二 (8)

1. 氣上撞心

氣撞、吐蛔,皆厥陰之本證。只氣撞而不吐蛔者,其邪猶在太陽表分也,宜桂枝湯解之(見發表門)。若氣上撞心,更兼小腹引陰急痛者,乃陰陽易病也,服燒褲襠散(見表裡門)。至若氣上衝喉,胸滿難以布息者,乃寒實結在胸也,服瓜蒂散吐之(見湧吐門)。

白話文:

氣撞和吐蛔,都是厥陰經的本症。如果只是氣撞而不吐蛔,說明邪氣還在太陽經的表層,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詳見發表門)。

如果氣上撞心,並且伴隨小腹牽引陰部疼痛,則說明陰陽互病,可以用燒褲襠散來治療(詳見表裡門)。

如果氣上衝喉,胸悶難以呼吸,說明寒實積聚在胸腔,可以用瓜蒂散來治療(詳見湧吐門)。

2. 心下悸動

心下築築、惕惕、怔怔、忡忡,皆悸動之情狀也。如飲水多而小便少,水停心下之悸也,宜茯苓甘草湯,或五苓散(見利濕門)。若心悸厥冷者,為寒悸,服真武湯(見祛寒門)。如汗後心悸者,為虛悸,服小建中湯(見發表門)。或不因汗後,無故心下悸動,怔忡不寧,是虛之甚也,宜服炙甘草湯(見潤燥門)。余法詳三卷神病門。

白話文:

心下感到悶悶的、不安、恍惚、憂慮,這些都是心悸的表現。就像喝了許多水卻少小便,水停留在心下導致的心悸,可以用茯苓甘草湯或五苓散治療(詳細內容見利濕門)。如果心悸並伴隨手腳冰冷,這是寒邪入侵導致的心悸,可以用真武湯治療(詳細內容見祛寒門)。如果出汗後出現心悸,這是體虛引起的,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詳細內容見發表門)。如果沒有出汗,卻莫名其妙地心下悸動、恍惚不安,這是虛弱到了極點,可以用炙甘草湯治療(詳細內容見潤燥門)。其他治療方法,請參閱三卷神病門。

3. 身戰振慄

身戰,謂身抖聳動也。慄,謂心內發𣕌也。振亦聳動,比之於戰則無力也。故論中曰:振振者,皆責其虛也。慄者,邪氣為之也。戰者,正氣為之也。邪正相交,故相爭也。此證若生於汗吐下之後,是虛其中外而致逆也,法當補養。若非裡虛致逆,則是邪因以衰,正因以和而邪將作解,當其正勝邪卻之時,則戰慄汗出而平矣。

白話文:

身戰

,指的是身體顫抖聳動。,指的是心裡發冷。也是聳動,但與戰相比就沒有力量。因此醫書中說:振振,都責怪是身體虛弱。,是邪氣作祟。,是正氣所致。邪正相交,因此互相爭鬥。

這種症狀如果出現在汗、吐、下瀉之後,是因身體虛弱而導致正氣逆反,應當補養。如果並非內虛導致正氣逆反,而是邪氣因身體虛弱而衰敗,正氣因此恢復和諧,邪氣將要消解,在正氣戰勝邪氣的時候,就會出現戰慄、汗出,最終恢復正常。

4. 咬牙寒戰

此證有寒熱之分。如外候身熱,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水赤澀,脈洪數者,熱也。蓋胃熱則咬牙,肺熱鬱積,反為寒戰,治宜清解胃肺之熱。如身涼惡寒,大小便利,脈沉遲者,寒也。蓋胃寒則咬牙,肺寒則寒戰,宜溫散寒邪。亦有太陽暴受風寒,先咬牙寒戰,而後發熱惡寒者,治宜發表也。

白話文:

熱性表現

  • 外表身體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大便乾燥、小便赤紅且澀、脈搏洪大而快速,這就是熱症。
  • 這是因為胃火旺盛導致牙齒緊咬,肺熱鬱積,反而引起寒戰,治療應當以清熱解毒,疏解胃肺之熱為主。

寒性表現

  • 身體發涼怕冷、大小便正常、脈搏沉而緩慢,這就是寒症。
  • 這是因為胃寒導致牙齒緊咬,肺寒則引起寒戰,治療應當以溫暖散寒,驅除寒邪為主。

特殊情況

  • 也有一些人因太陽暴曬後受風寒,先出現牙齒緊咬、寒戰,之後才發熱怕冷,這種情況應當以發表散寒為主。

5. 譫語鄭聲

言語,心之主也。心氣實熱而神有餘,則發為譫語,聲長而壯,亂言無次,數數更端,此屬實證。心氣虛熱而神不足,則發為鄭聲,音短而細,只將一言重複呢喃,此屬虛證。蓋神有餘則能機變而亂言,神不足則無機變而只守一聲也。凡譫語、鄭聲與三陽經脈證同見者,均作熱證。

實者攻之,虛者只宜清解也。與三陰經脈證同見者,均作寒證。寒實宜溫,寒虛又當清補也。

白話文:

語言是心的表現。當心氣實熱,精神充沛時,就會出現胡言亂語,聲音洪亮而長,說話雜亂無章,反覆無常,這是實證。當心氣虛熱,精神不足時,就會出現呢喃細語,聲音短促低微,只會重複說同一句話,這是虛證。因為精神充沛時,人能靈活變通,所以會胡言亂語;精神不足時,人缺乏變通能力,只能重複一句話。

凡是胡言亂語、呢喃細語,與三陽經脈證候同時出現的,都屬於熱證。

對於實證,應該採取攻邪的方法;對於虛證,則應該清熱解毒。

凡是胡言亂語、呢喃細語,與三陰經脈證候同時出現的,都屬於寒證。

寒實證應該溫補,寒虛證則應該清補。

6. 神昏狂亂

胃經熱極乘心則神昏,熱入於陽則狂亂。如神昏狂亂,表實無汗者,主以三黃石膏湯(見表裡門)。若裡實便秘,脈證俱實者,服諸承氣湯(見攻裡門)。如不兼表裡證,但熱極乘心,神昏狂亂者,服白虎解毒湯(見瀉火門)。

白話文:

當胃經積熱過盛,熱氣上衝侵犯心臟時,就會導致神志昏迷;若熱氣深入陽明經,則會出現狂躁不安。

如果患者出現神志昏迷、狂躁不安,而且表面症狀明顯、無汗,則應服用三黃石膏湯(詳見表裡門)。

若患者內裡實熱,伴有便祕,脈象和症狀都顯示實熱,則應服用承氣湯(詳見攻裡門)。

若患者不兼表裡證,僅是熱氣過盛侵犯心臟,出現神志昏迷、狂躁不安,則應服用白虎解毒湯(詳見瀉火門)。

7. 蓄血發狂

太陽膀胱經蓄血發狂者,必少腹硬痛,小便自利。若小便不利,是為水熱蓄,非血蓄也。陽明胃府血蓄如狂者,必喜忘,大便黑。若便不黑,是為熱極,非血蓄也。治蓄血發狂,重者用抵當湯之類,輕者服桃仁承氣湯(俱見理血門)。然發狂證亦有陽盛陰虛之人,作汗將解之時,邪正交爭,奄然發狂,濈然汗出,其邪自解,勿誤用藥。再有夾血證,解見後條。

白話文:

如果太陽膀胱經積聚血液導致發狂,一定會伴隨少腹疼痛、小便順暢。如果小便不順暢,那是因為水熱積聚,而不是血液積聚。

陽明胃府血液積聚導致發狂,一定會伴隨健忘、大便黑色。如果大便不黑,那是因為熱氣過盛,而不是血液積聚。

治療血液積聚導致發狂,病情嚴重的要用抵當湯之類的藥物,病情輕的服用桃仁承氣湯(這些藥物都在理血門中記載)。

不過,發狂症狀也可能出現在陽盛陰虛的人身上,在出汗快要痊癒時,邪氣與正氣交戰,突然發狂,並且大量出汗,此時邪氣會自行消散,不要誤用藥物。

此外,還有夾雜血液的病症,詳細情況在後面的條文中會講述。

8. 循衣摸床

循衣摸床,危惡證也。有因太陽火劫取汗,致陽盛傷陰。陰若未竭,則小便通利,尚可施治。若陰已竭,則小便難出,不必治也。有因陽明熱極,汗吐下三法失宜,致成壞病,其熱彌深。脈若實者,尚堪任下。若脈弱者,不堪攻下,則難治矣。此等危惡之證,陰陽混淆,虛實莫辨,醫無從下手之處,惟用人參、生地煎湯,時時與服。

鼻上汗出者,生。或用六味地黃湯(見補養門),或服節庵升陽散火湯,隨證加味(見瀉火門)。

白話文:

病人摸著衣服、床鋪,表示病情危急。可能是因為中暑,陽氣過盛傷了陰氣。如果陰氣還沒耗盡,小便還能順暢排出,還有救治的機會。如果陰氣已經耗盡,小便難以排出,就無需再治了。也可能是因為陽明經熱氣太盛,用汗、吐、下三種方法治療失當,導致病情惡化,熱氣深入體內。如果脈象強勁有力,還可以服用瀉下藥物。如果脈象虛弱,不能使用攻下藥物,治療起來就困難了。這些危急的病症,陰陽混淆,虛實難辨,醫生很難下手治療。只能用人參、生地煎湯,隨時給病人服用。

鼻子出汗的人,病情比較好轉。可以服用六味地黃湯,也可以服用升陽散火湯,根據病情添加其他藥物。

9. 冒心撮空

傷寒熱邪乘肺,元氣虛衰,不能主持,致有此證。陽虛氣弱,故叉手冒心。虛陽無主,故兩手撮空。熱昏其神,故循衣摸床。此三證小便利者,可治。蓋謂肺氣猶能降,膀胱猶能化氣,而腎水未枯也。俱服節庵升陽散火湯(見瀉火門)。至若久病垂危,孤陽欲絕,而見此證者,煎人參湯冷服,以持生機。

王海藏曰:婦人產後,及崩漏失血等證,去血過多,因而燥涸,致閉目撮空,循衣摸床,揚手擲足,錯語神昏,脈浮弦而虛者,服當歸補血湯(見理血門)。經曰陽生則陰長,此其義耳。如因過汗患此,服桂枝甘草湯(見發表門)。

白話文:

傷寒熱邪乘肺,元氣虛衰,不能主持,致有此證。

傷寒病患者,熱邪侵犯肺部,導致元氣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因此出現以下症狀。

陽虛氣弱,故叉手冒心。

陽氣虛弱,氣力不足,所以雙手會交叉抱住胸口,好像要保護心臟。

虛陽無主,故兩手撮空。

陽氣虛浮無根,所以兩手會空握,就像抓不住任何東西。

熱昏其神,故循衣摸牀。

高熱使神志昏迷,因此會摸著衣服和牀鋪,尋找依靠。

此三證小便利者,可治。蓋謂肺氣猶能降,膀胱猶能化氣,而腎水未枯也。俱服節庵升陽散火湯(見瀉火門)。

如果以上三種症狀不嚴重,是可以治療的。這是因為肺氣還能夠下降,膀胱還能夠化解氣機,腎水也沒有枯竭。可以服用節庵的「升陽散火湯」(見瀉火門)來治療。

至若久病垂危,孤陽欲絕,而見此證者,煎人參湯冷服,以持生機。

如果患者是久病沉痾,生命垂危,只剩下孤陽快要消失,而出現上述症狀,可以煎煮「人參湯」(見補氣門)冷服,以維持生命。

王海藏曰婦人產後,及崩漏失血等證,去血過多,因而燥涸,致閉目撮空,循衣摸牀,揚手擲足,錯語神昏,脈浮弦而虛者,服當歸補血湯(見理血門)。經曰陽生則陰長,此其義耳。如因過汗患此,服桂枝甘草湯(見發表門)。

王海藏說:婦女產後,或者因崩漏失血過多,導致身體虛弱乾燥,出現閉目撮空,循衣摸牀,揚手擲足,言語錯亂,神志昏迷,脈象浮弦而虛的症狀,可以服用「當歸補血湯」(見理血門)來治療。經書中說:「陽氣生則陰氣長」,這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因過度流汗而出現這些症狀,可以服用「桂枝甘草湯」(見發表門)。

10. 但欲寐證

傷寒行陰,陰主寐。但欲寐,少陰證也。若表裡已解,其人身和,脈微靜,但欲寐者,不必施治。蓋解後貪眠,呼之即醒,醒而又睡,此為陰氣來復,非陰盛困陽者比也。至風溫證亦欲寐貪眠,然脈浮身重,發熱多汗,鼻息鼾鳴為異耳。見後同傷寒門。

白話文:

傷寒病症發展到行陰階段,陰氣主導睡眠。病人雖然很想睡覺,但這屬於少陰證的表現。

如果表裡證狀已經解除,病人身體已經恢復正常,脈象微弱而靜止,只是想睡覺,那麼就不需要特別治療。這是因為病癒之後,人體需要充足休息,所以會感到想睡,叫醒之後也會立刻清醒,清醒後又會繼續睡覺,這是陰氣恢復的正常表現,不是陰氣過盛而困住陽氣的情況。

而風溫病症也會出現想睡覺、貪睡的現象,但與傷寒病症不同的是,風溫病症的脈象浮而身體沉重,發熱且容易出汗,呼吸聲音粗重,如同鼾聲,這就是兩者的區別。關於風溫病症的詳細內容,請參考後面的傷寒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