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7)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7)
1. 太陰全篇
此條為太陰病之提綱,後凡稱太陰病者,皆指此證而言也。
吳人駒曰:太陰自利,有時而腹自痛,非若蓄積而常痛者。若以時痛為實,從而下之,其滿益甚,必令胸下結硬,而自利不止。曰胸下者,陰邪結於胸下之陰分,異於陽邪結胸之在胸間,且按之而痛也。曰結硬者,無陽以化氣則為堅陰,異於痞之濡而軟也。彼皆陽從上陷而阻留,此則陰從下逆而不歸,寒熱大別也。
程應旄曰:陽邪亦有腹滿得吐則滿去而食可下者,今腹滿而吐食不下,則滿為寒脹,吐為寒格也。陽邪亦有下利腹痛得利則痛隨減者,今下利而腹時自痛,則利為寒利,痛為寒痛也。
論曰: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謂邪傳太陰之時,腹痛轉氣,下趨少腹者,因裡虛不能守而寒邪上迫,欲自利之候,確是太陰寒痛也。若不轉氣下趨,痛自下攻上,則屬陽明實痛矣。此仲景示人不可以寒痛為實而妄議下也。
《總注》曰:三陰同屬藏寒,少陰厥陰有渴證,太陰獨無渴證者,以其寒在中焦,總與龍雷之火無涉;少陰中有龍火,底寒甚則龍升,故自利而渴。厥陰中有雷火,故有消渴,太陽一照,雷雨收聲,故發熱則利,見厥而複利也。又曰:少陰屬腎水,熱入而耗其水,故自利而渴。太陰屬脾土,寒入而從其濕,則不渴而自利,故太陰自利,法當溫也。
太陰陽邪總訣
太陰邪,從陽化,脈數咽乾腹滿大,實痛桂枝加大黃,若成胃實大承下。
脈浮弱,休議下,腹中時痛或時罷,桂枝湯加芍藥醫,邪陷太陰能自化。
首章言太陰邪從陽化之熱證也。有因太陽病誤下之,致邪陷太陰,脈數咽乾,太陰熱也。腹大滿痛,痛無止時,太陰有餘證也,宜以桂枝加大黃湯,升舉陽邪而瀉內實(見醫方發表門)。
若成陽明胃實,痞滿燥實堅全見者,當用大承氣湯先攻裡,後解表(見攻裡門)。
次章申言太陰邪從陽化,亦有虛實之分也。如脈浮弱,胃氣虛也。腹不大滿,時痛時止,不足之證也,但用桂枝加芍藥湯和之(見發表門)。
太陰陽邪集解
《總注》曰:本太陽中風病,醫不以桂枝湯發之,而反下之,因而邪陷入里,如無他證,惟腹滿時痛者,此屬太陰裡虛痛也,故宜桂枝加芍藥湯,以外解太陽之表而內調太陰之裡虛也。若大滿實痛,則屬太陰熱化,胃實痛也,故宜桂枝加大黃湯,以外解太陽之表而內攻太陰之裡實也。
劉宏壁曰:太陰無可下之法也。設在經則各經已無可下之理,在藏則太陰尤無受下之處,桂枝加大黃湯安能無疑乎?不知脾與胃相表裡也。太陽誤下,太陰受邪,適胃有宿食,則脾因胃之實而實,亦即因太陽之邪而痛矣。若既大滿大痛,已成胃實,又非此湯所能勝任,故宜大承氣湯急攻其里,而後和表也。
白話文:
太陰全篇
這一段是關於太陰病的總綱,之後凡是提到太陰病,指的都是這裡所說的這種情況。
吳人駒說:太陰病引起的腹瀉,是時好時壞的,腹部有時會自己疼痛,不像積食那樣持續疼痛。如果把這種間歇性疼痛當成實證,就去攻下,反而會使腹脹更加嚴重,一定會造成胸下部位結硬,而且腹瀉不止。說「胸下」,是因為陰邪結聚在胸下的陰分,不同於陽邪結胸是在胸部中間,而且按壓會痛。說「結硬」,是因為沒有陽氣來化解,所以成為堅硬的陰邪,不同於痞塊的濡軟。他們都是陽氣從上陷落而阻滯,而這裡則是陰氣從下往上逆行而不歸,寒熱性質有很大的差別。
程應旄說:陽邪也會有腹脹,但如果能吐出來,腹脹就會消失,而且可以進食。現在腹脹卻吐不出東西,而且吃不下,那麼腹脹就是寒性脹滿,嘔吐就是寒性阻隔。陽邪也會有腹瀉腹痛,如果腹瀉後疼痛會減輕,但現在腹瀉卻腹部時好時壞的疼痛,那麼腹瀉就是寒性腹瀉,疼痛就是寒性疼痛。
論說:傷寒四五天,腹中疼痛,如果氣機往下走到小腹,這是想要腹瀉的徵兆。意思是說邪氣傳到太陰時,腹痛時氣機下行到小腹,是因為裡虛不能固守,寒邪往上逼迫,這是將要腹瀉的徵兆,確實是太陰寒痛。如果氣機不是往下走,而是疼痛從下往上攻,那就是陽明實證的疼痛了。這是仲景在提醒大家,不要把寒痛當成實證而隨意攻下。
《總注》說:三陰經都屬藏寒,少陰、厥陰有口渴的症狀,太陰卻獨獨沒有,是因為太陰寒在中間,與龍雷之火無關;少陰中有龍火,如果寒氣很盛就會使龍火上升,所以會腹瀉又口渴。厥陰中有雷火,所以會有消渴。太陽一照,雷雨就會平息,所以發熱就腹瀉,出現厥逆就又腹瀉。又說:少陰屬腎水,熱邪入侵會耗損腎水,所以腹瀉又口渴。太陰屬脾土,寒邪入侵會助長濕氣,所以不會口渴卻會腹瀉,因此太陰腹瀉,應該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
太陰陽邪總訣
太陰邪,如果轉化成陽熱證,就會出現脈搏快、咽喉乾燥、腹部脹滿的情況。如果疼痛劇烈,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如果變成胃實證,就用大承氣湯來攻下。
如果脈象浮而弱,就不要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腹部時痛時止,就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邪氣如果陷在太陰,有可能會自己好轉。
首章是說太陰邪氣轉為陽熱證的情況。有的是因為太陽病被誤用攻下,導致邪氣陷入太陰,出現脈搏快、咽喉乾燥的症狀,這是太陰熱。腹部脹滿疼痛,且持續不止,是太陰有餘的表現,應該用桂枝加大黃湯,升提陽邪並瀉去內實(參考醫方發表門)。
如果變成陽明胃實證,出現痞滿、乾燥、堅硬等症狀,應該先用大承氣湯攻下,然後再解表(參考攻裡門)。
次章是說太陰邪轉為陽證時,也有虛實之分。如果脈象浮而弱,是胃氣虛弱。腹部沒有脹滿,疼痛時好時壞,是不足的表現,只要用桂枝加芍藥湯來調和就可以了(參考發表門)。
太陰陽邪集解
《總注》說:原本是太陽中風病,醫生沒有用桂枝湯來發汗,反而用攻下的方法,導致邪氣陷入裡部,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只有腹脹時痛,這是屬於太陰裡虛痛,所以應該用桂枝加芍藥湯,對外解太陽之表,對內調太陰之裡虛。如果腹部脹滿疼痛劇烈,就是太陰熱證,是胃實痛,所以應該用桂枝加大黃湯,對外解太陽之表,對內攻太陰之裡實。
劉宏壁說:太陰病沒有可以用攻下的方法。如果病邪在經絡,那麼各經絡都已經沒有可以攻下的道理;如果在臟腑,太陰就更沒有可以攻下的地方,桂枝加大黃湯怎麼可能沒有問題呢?其實是因為脾與胃互為表裡。太陽病被誤用攻下,太陰受邪,如果剛好胃裡有宿食,那麼脾臟就會因為胃的實證而跟著實,也就是說,也會因為太陽的邪氣而疼痛。如果已經出現腹脹劇烈、疼痛嚴重,已經成為胃實證,就不是這個湯方可以處理的,所以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緊急攻下裡實,然後再調和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