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6)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6)
1. 三陰受病傳經欲愈脈證
《傷寒論》曰:陽去入陰,謂陽邪去表入里,傳於三陰經也。凡傷寒三日,三陽傳盡,三陰當受邪,其人身熱,雖微而煩躁者,是邪去陽入陰而不解也。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嘔,脈靜小,小便清,是邪未入於陰,為不傳欲自愈也。
方有執曰:去者,往也。言表邪往而入於裡,所以外無他熱而內則煩躁也。蓋身無大熱,表熱微也;心煩身躁,裡熱盛也。
成無己曰:表邪傳裡,里不和則不能食而嘔。今反能食而不嘔,脈靜小,小便清,是邪不傳陰,但在陽止也。
汪琥曰:邪在少陽,原嘔不能食。今反能食而不嘔,可徵裡氣之和而少陽之邪自解,故曰不傳,欲自愈也。
白話文:
根據《傷寒論》所述,當陽邪離開表面進入體內,這表示疾病已傳到三陰經。一般來說,感冒三天後,三陽經都已受到影響,接下來三陰經應會受到侵襲。如果這時病人雖然只有輕微的發燒,卻感到非常煩躁,這表示病邪已從陽經進入陰經,病情尚未得到緩解。然而,如果病人反而胃口好,沒有噁心嘔吐,脈搏平穩且微弱,小便清澈,這表示病邪尚未深入陰經,有自癒的可能性。
方有執解釋說,「去」是指前往,意指表層的病邪進入體內,因此外表看不出高溫,但內部卻感到煩躁。身體沒有高燒,表示表層的熱度還不算嚴重;心煩身躁,則表示體內的熱度已開始升高。
成無己指出,當表層的病邪傳入體內,如果體內的環境失調,就會出現無法進食和嘔吐的情況。現在病人反而能吃東西,也不嘔吐,脈搏平穩且微弱,小便清澈,這表示病邪並未傳入陰經,仍停留在陽經。
汪琥則進一步說明,當病邪處於少陽階段,通常會有噁心無法進食的症狀。現在病人反而能進食,也不嘔吐,可以推測體內的環境已經恢復平衡,少陽的病邪也已自行消散,所以說病邪不會再傳入陰經,有自癒的可能。
2. 三陰傷寒篇
3. 太陰全篇
辨太陰傷寒初終脈證治法
《金鑑》曰:六氣之邪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以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藏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藏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是以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譬諸水火,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物盛從化,理固然也。誠知乎此,又何疑乎。
陽邪傳陰,變寒化熱,而遂以為奇耶?自後漢迄今,千載以來,皆謂三陰寒邪不傳,且以傷寒傳經陰邪謂之直中。抑知直中?乃中寒之證,非傳經之邪耶。是皆未熟讀仲景之書,致有此誤耳。如論中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等湯,攻表宜桂枝湯。
此三陽之邪傳入太陰,邪從陰化之寒證也。如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此太陰寒邪傳少陰之寒證也。如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少陰寒邪傳厥陰之寒證也。皆歷歷可據,豈得謂傷寒陰不相傳,無陽從陰化之理乎?夫太陰濕土,純陰之藏也。
故病一入太陰,則邪從陰化者多,從陽化者少。從陰化者,如論中腹滿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溫,腹時自痛,宜服理中四逆輩者是也。從陽化者,如論中發汗後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又,腹滿大實痛者,宜桂枝加大黃湯主之者是也。蓋脾與胃同處腹中,故腹滿腹痛,兩皆有之。
然腹滿為太陰土病,心下滿為陽明主病。其陽明亦有腹滿者,以陽明腹滿與熱同化,故必有潮熱自汗、不大便之證,而不似太陰與濕同化,有發黃暴煩、下利穢腐之證也。誠能更於腹之時痛、大實痛、腹滿痛數條,詳審其虛實寒熱,隨證斟酌,溫之下之,則了無遺義矣。此篇總括太陰脈證治法之要訣也。
太陰陰邪總訣
三日滿,三陽盡,邪傳太陰變寒證,從陰化寒脈沉遲,吐食腹滿時痛甚。
理中湯,可頻進,手足自溫亦不論,下利不渴與諸般,此湯加減何容紊。
首章言傷寒初傳太陰,邪從陰化之寒證也。脈沉遲,太陰陰邪脈也。吐食腹滿,腹中有時痛,有時不痛,太陰裡寒證也。手足自溫,邪入陰也。主以理中湯(見醫方祛寒門)。
次章言有如前之脈證,正用理中湯治之。若兼他證,又當隨證加減也。如自利不渴,藏無熱也。若利少吐多,當去白朮、加生薑;惟下利多,雖兼吐證,仍用白朮;渴欲飲水,更倍白朮;腹滿,去白朮,加附子;臍下動,氣欲作奔豚,去白朮,加肉桂;中寒,倍乾薑;腹痛甚,倍人參;心下悸,加茯苓。
太陰陰邪集解
《總注》曰:太陰脾經也,其脈布胃中,絡於嗌。寒邪傳於太陰,故腹滿時自痛。寒邪循脈犯胃,故吐食不下,此太陰裡虛,邪從寒化之證也,當以理中四逆輩溫之。若腹滿嗌乾,不大便,大實痛,始為太陰裡實,邪從熱化之證,當以桂枝加大黃湯下之矣。若以太陰虛寒之滿痛,而誤認為太陰實熱之滿痛而下之,則寒虛相搏,必變為藏結,痞硬及自利不止矣。
白話文:
太陰全篇
金鑑中記載:六種邪氣侵犯人體,即使同樣受邪,生病的表現卻各有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的體質有厚薄之分,元氣有盛衰之別,臟腑有寒熱之異,所受的邪氣往往隨著個人的臟腑元氣而變化,所以生病的表現各不相同。因此,有的從虛弱轉化,有的從實證轉化,有的從寒轉化,有的從熱轉化。這就像水火一樣,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事物盛極則轉化,這是自然規律。明白了這個道理,又何必疑惑呢?
陽邪傳入陰經,轉化為寒證再化為熱證,這有什麼奇怪的呢?從後漢至今,千年以來,都認為三陰寒邪不會互相傳變,而且把傷寒傳經的陰邪稱為“直中”。然而所謂“直中”,實際上是寒邪直中臟腑的症狀,並不是邪氣循經絡傳播的意思。這些都是因為沒有認真研讀仲景的著作而產生的錯誤。例如,治療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等症狀,應該先溫暖裡證,再攻治表證。溫裡宜用四逆湯等,攻表宜用桂枝湯。
這是三陽之邪傳入太陰,邪氣在陰經轉化為寒證。例如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治。這是太陰寒邪傳到少陰的寒證。再比如,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逆,則用通脈四逆湯主治。這是少陰寒邪傳到厥陰的寒證。這些都有明確的記載,怎麼能說傷寒陰邪不會互相傳變,沒有陽邪在陰經轉化為寒邪的道理呢?太陰屬脾胃,是純陰之臟。
因此,疾病一旦侵入太陰,則邪氣從陰轉化的情況較多,從陽轉化的情況較少。從陰轉化的,例如,症見中腹部脹滿、嘔吐飲食、自行腹瀉而不渴、手足溫暖、腹部時而作痛,就應該服用理中湯、四逆湯等。從陽轉化的,例如,症見發汗後症狀不緩解、腹部脹滿疼痛,應該迅速下瀉,宜用大承氣湯。又比如,腹部脹滿,堅硬疼痛,宜用桂枝加大黃湯。因為脾胃同居腹部,所以腹部脹滿、疼痛都可能出現。
但是,腹部脹滿是太陰脾土的病變,心下痞滿是陽明經的主要病變。陽明經也有腹部脹滿者,因為陽明經的腹部脹滿與熱邪有關,所以必定伴有潮熱自汗、大便不通等症狀,而不同於太陰經與濕邪相關,有發黃、煩躁、下利臭腐等症狀。如果能夠仔細辨別腹部時痛、大實痛、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詳細審察虛實寒熱,根據症狀斟酌,溫和或下瀉治療,那就沒有什麼遺漏了。這一篇總括了太陰脈證治療方法的要點。
太陰陰邪總訣
三日滿,三陽經病邪已盡,邪氣傳入太陰,轉化為寒證,從陰轉化為寒,脈象沉遲,嘔吐飲食,腹部脹滿,時而疼痛劇烈。
理中湯,可以頻頻服用,即使手足溫暖也不必在意,下利不渴等各種症狀,此方加減使用,不可紊亂。
第一章說明傷寒初傳太陰,邪氣從陰轉化為寒證。脈象沉遲,是太陰陰邪的脈象。嘔吐飲食,腹部脹滿,腹部有時疼痛,有時不痛,是太陰裡寒的症狀。手足溫暖,是邪氣侵入陰經的表現。主治藥物為理中湯(見醫方祛寒門)。
第二章說明如果出現上述脈象症狀,就應該使用理中湯治療。如果兼有其他症狀,又應該根據症狀加減藥物。例如,自行腹瀉而不渴,說明臟腑沒有熱邪。如果腹瀉少嘔吐多,就應該去掉白朮,增加生薑;如果只是腹瀉多,即使兼有嘔吐,仍然使用白朮;如果渴想喝水,就應該加倍白朮;如果腹部脹滿,就應該去掉白朮,增加附子;如果臍下悸動,氣機欲奔豚,就應該去掉白朮,增加肉桂;如果裡寒證明顯,就應該加倍乾薑;如果腹痛劇烈,就應該加倍人參;如果心下悸動,就應該增加茯苓。
太陰陰邪集解
總注說:太陰是脾經,其脈絡布於胃中,連通咽喉。寒邪傳入太陰,所以腹部脹滿,時而自痛。寒邪循經脈侵犯胃腑,所以嘔吐飲食,不能下咽,這是太陰裡虛,邪氣從寒轉化的症狀,應該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溫熱之藥治療。如果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大便不通,腹痛劇烈,這是太陰裡實,邪氣從熱轉化的症狀,應該用桂枝加大黃湯瀉下治療。如果把太陰虛寒引起的脹滿疼痛誤認為是太陰實熱引起的脹滿疼痛而瀉下治療,那麼寒邪和虛弱相互搏結,必然會轉化為臟腑結塊,痞硬,以及腹瀉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