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7)
傷寒辨證篇 卷二 (7)
1. 胸脅滿痛
邪氣傳裡,必先自胸,若脈浮無汗,惟胸滿而不及脅者,仍屬太陽表分也,用麻黃湯發之(見發表門)。若因胸及脅而皆滿者,屬少陽經半表半裡證也,服小柴胡湯(見和解門)。若十餘日不解,胸脅俱滿,兼乾嘔、潮熱者,是少陽兼陽明邪也,用大柴胡湯加芒硝兩解之(見表裡門)。
若表已解,心下及腹引脅滿硬而痛,乾嘔,尿秘,是停飲內實也,用十棗湯攻之(見攻裡門)。
白話文:
外邪入侵人體,必定先從胸部開始。如果脈象浮而無汗,只有胸部滿悶,但沒有到達兩肋,仍然屬於太陽經表證,應該用麻黃湯發汗治療。
如果胸部和兩肋都感到滿悶,就屬於少陽經半表半裡證,應該服用小柴胡湯。
如果十多天病症沒有好轉,胸部和兩肋都滿悶,並且伴隨乾嘔、潮熱,就是少陽經兼陽明經證,應該用大柴胡湯加芒硝治療。
如果表證已經解除,但心窩和腹部牽扯到兩肋,感到滿悶硬痛,伴隨乾嘔、便秘,就是停飲內實,應該用十棗湯攻邪治療。
2. 腹滿腹痛
腹中作滿,時痛時止,喜手按者,此為不足之證,服桂枝芍藥湯(見發表門)。若不見效,次服理中湯溫補之(見祛寒門)。如腹滿大痛,拒以手按,脈證實者,或因誤下,邪陷太陰之裡,此皆有餘之證,服桂枝加大黃湯下之(見發表門)。若腹滿實痛,兼潮熱汗蒸,大便硬者,此為太陰之邪轉屬陽明也,宜諸承氣湯攻之(見攻裡門)。其餘證治見四捲心腹門。
白話文:
肚子裡感覺脹滿,時而疼痛時而停止,喜歡用手按壓的人,這是虛證,可以服用桂枝芍藥湯(詳見發表門)。如果效果不佳,接下來可以服用理中湯溫補(詳見祛寒門)。
如果腹部脹滿並且劇烈疼痛,不允許用手按壓,脈象也符合實證,可能是因為誤用瀉藥,導致寒邪入侵太陰經脈所致,這都是實證,應該服用桂枝加大黃湯瀉下(詳見發表門)。
如果腹部脹滿疼痛,伴隨潮熱汗出,大便乾燥,這說明太陰經的寒邪已經轉移到陽明經了,應該使用承氣湯類的藥物攻邪(詳見攻裡門)。
其他相關證狀和治療方法,請參考四捲心腹門。
3. 少腹滿痛
凡小腹滿,按之覺痛,兼四肢厥冷,小便清長者,是冷結膀胱也,宜服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見祛寒門)。若四肢不冷,小便雖利,時或刺痛者,是血蓄膀胱也,宜服桃仁承氣湯(見理血門)。如少腹滿痛、小水不利者,是水蓄膀胱也,服五苓散。若大小便秘,是水熱蓄結也,服八正散(俱見利濕門)。
白話文:
如果腹部脹滿,按壓時感到疼痛,並且四肢冰冷,小便清澈稀少,這屬於寒氣凝結在膀胱,應該服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詳見祛寒門)。
如果四肢不冷,小便雖然通暢,但偶爾有刺痛感,這是血瘀在膀胱,應該服用桃仁承氣湯(詳見理血門)。
如果下腹部脹痛,小便排泄不暢,這是水液停滯在膀胱,應該服用五苓散。
如果大小便都閉塞不通,這是水熱凝結在膀胱,應該服用八正散(以上藥方都可以在利濕門中找到)。
4. 結胸
傷寒下之太早,則成痞硬。中風下之太早,則成結胸。均為表邪乘虛入里。辨法:硬滿,按之而痛者,為結胸實邪也;硬滿,按之不痛者,為痞硬虛邪也。大結胸證,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宜用大陷胸湯攻下之。小結胸證,微結心下,按之方痛,不按則不痛,宜小陷胸湯開之。
若身體微熱,頭自汗出,兼有是證者,為水結胸證也,宜大陷胸丸攻之(俱見攻裡門)。若漱水不欲咽,兼有是證者,為血結胸證也,或曾衄血,瘀血未盡,或婦人經來適斷,皆能成血結胸證,宜用抵當丸,或桃仁承氣湯攻之(見理血門)。凡治結胸,須詳審其形氣俱實,脈實沉大者,方可用抵當、桃仁承氣,大陷胸湯丸攻之。
白話文:
如果在傷寒病初期就急於服用瀉下藥,容易導致脾胃虛弱,出現痞硬的症狀。如果在中風病初期就急於服用瀉下藥,容易導致胸部氣血不通,出現結胸的症狀。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表面的邪氣趁機侵入身體內部而造成的。
辨別方法
- 胸部硬滿,按壓時會感到疼痛的,屬於結胸實邪,也就是邪氣實證。
- 胸部硬滿,按壓時不痛的,屬於痞硬虛邪,也就是邪氣虛證。
症狀和治療
-
大結胸證: 從心窩到下腹部都硬滿疼痛,連手都碰不到的,應該使用大陷胸湯來攻下邪氣。
-
小結胸證: 心窩部位稍微有結塊,按壓時會痛,不按就不痛,應該使用小陷胸湯來開通氣血。
-
水結胸證: 身體稍微發熱,頭部自發出汗,同時伴有以上症狀,屬於水結胸,應該使用大陷胸丸來攻下。
-
血結胸證: 漱口時不願意吞口水,同時伴有以上症狀,屬於血結胸。可能是曾經流鼻血,瘀血沒有完全排出,或者婦女月經剛結束,都可能導致血結胸。應該使用抵當丸或桃仁承氣湯來攻下。
治療注意事項
- 治療結胸病症,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體質和症狀。如果是氣血都很充盈,脈象沉實有力,才能使用抵當丸、桃仁承氣湯和大陷胸丸來攻下邪氣。
若脈浮滑或浮大,乃小陷胸證,慎不可攻。誤攻之,必變逆也。又有藏結證,胸腹兩脅硬滿脹痛,舌胎滑白,脈浮而細,狀似結胸,卻屬陰邪,治同藏厥(見一卷厥陰篇)。
白話文:
如果脈搏跳動輕易可感且流暢或者浮大,可能是小陷胸症候,要小心不能用攻擊性的治療方法。如果不當使用攻擊性治療法,一定會導致病情惡化。另外還有一種病症叫做「藏結」,其特徵是胸部和腹部以及兩側肋骨部位有硬塊、腫脳及疼痛,舌頭上有白色苔蘚並且脈搏浮但細微,看起來像是結胸病,但是屬於陰寒類型的疾病,治療方式與藏厥相同(請參照第一卷中的厥陰篇)。
5. 痞鞭
傷寒下早,則成痞鞭,中風下早,則成結胸,此其常也。然論中中風下早,未嘗無痞鞭,傷寒下早,亦有結胸。大抵從虛化者,多為痞硬,從實化者,多為結胸也。凡陽經熱證,心下痞硬者,為熱痞,服大黃黃連瀉心湯。若陽經證,汗出惡寒者,為寒熱痞,服附子瀉心湯。若少陽證,誤下,發熱而嘔,心下痞滿者,為嘔逆痞,服半夏瀉心湯。
凡陽證誤下,心下痞硬,下利,心煩乾嘔,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小便不利者,為虛熱水氣之痞,服生薑瀉心湯。若有是證,脅下無水氣,但痞甚者,為虛熱客氣上逆之痞,服甘草瀉心湯和之。大法:凡患痞證,若兼無汗惡寒之表,宜先服桂枝湯(見發表門)。俟表解後,方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以攻痞(俱見瀉火門)。
白話文:
如果傷寒病初期就使用瀉下藥物,容易導致心下痞硬,稱為痞鞭。而中風病初期就使用瀉下藥物,容易導致胸部結實疼痛,稱為結胸。這是常見的現象。
但是,在中風病初期,也可能出現痞鞭;在傷寒病初期,也可能出現結胸。總的來說,由虛弱轉化而來的病症,多表現為痞硬;由實熱轉化而來的病症,多表現為結胸。
凡是陽經熱證,患者心下痞硬,稱為熱痞,應該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如果陽經證患者出現汗出惡寒,稱為寒熱痞,應該服用附子瀉心湯。
如果少陽證患者誤服瀉藥,出現發熱嘔吐、心下痞滿,稱為嘔逆痞,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
如果陽證誤服瀉藥,出現心下痞硬、腹瀉、心煩意亂、乾嘔、脅肋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小便不利,稱為虛熱水氣之痞,應該服用生薑瀉心湯。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但脅肋下沒有水氣,只是痞症很嚴重,稱為虛熱客氣上逆之痞,應該服用甘草瀉心湯來緩解。
總的治療原則是:凡是患有痞證的患者,如果同時伴有惡寒無汗等表症,應該先服用桂枝湯(見發表門)。等到表症消失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痞證(見瀉火門)。
凡痞攻之不解,其人煩渴,小便不利者,先服五苓散(見利濕門)。俟小便利後,再照前法以攻痞。
白話文:
如果痞病不解除,病人感到煩躁口渴,排尿不順暢,可以先服用「五苓散」(在利溼篇中有介紹)。等到排尿順暢之後,再按照前面的方法來治療痞病。
6. 喘急短氣
喘息氣急,喝喝而數,張口抬肩欠肚者,為喘急。若短氣,則似喘非喘,而不張口抬肩也。二證皆胸中氣病。肺主氣,故屬肺也。無論喘急、短氣,若氣促壅塞,不能布息者,皆屬有餘實證;氣短空乏,不能續接者,皆為不足虛證。有內因冷飲傷肺者,有內因痰熱灼肺者,有外因形寒傷表。
表主皮毛,內合於肺。皮毛受邪,漸次及膚、及肌、及胸、及腹而入胃,皆令病喘。當審陰陽表裡從化,分別治之。但喘急短氣,兼直視神昏,汗出潤髮,脈微肢冷者,凶。治法:凡喘急短氣與三陰寒證同見者,是為陰喘,宜四逆湯加杏仁、五味,虛者,倍加人參(見祛寒門)。若與三陽熱證同見者,是為陽喘,用白虎湯(見瀉火門)。
白話文:
呼吸急促,呼呼地喘,張嘴抬肩,肚子凹陷,這是喘急。如果呼吸短促,則像是喘又不像喘,而且不會張嘴抬肩。這兩種症狀都是胸中氣病。肺主氣,所以屬於肺部疾病。無論喘急、短氣,如果氣息阻塞,無法順暢呼吸,都是屬於氣盛實證;如果氣息短促虛弱,無法接續呼吸,都是屬於氣虛虛證。
內因可能是喝冷飲傷了肺,也可能是痰熱灼傷了肺;外因可能是受寒傷了表。表指的是皮膚和毛髮,內應於肺。皮膚和毛髮受到邪氣侵襲,逐漸影響到皮膚、肌肉、胸部、腹部,最終進入胃部,都會導致喘病。
要仔細觀察陰陽表裡變化,根據情況分別治療。但是,如果喘急短氣,同時出現直視、神志昏迷、汗出潤髮、脈微肢冷等症状,則預後不佳。
治療方法:如果喘急短氣伴隨三陰寒證,這是陰喘,應以四逆湯加杏仁、五味,虛者加倍人參(見祛寒門)。如果伴隨三陽熱證,這是陽喘,則用白虎湯(見瀉火門)。
表裡俱熱,用葛根芩連湯(見表裡門)。若與太陽表證同見者,是為表喘。表實無汗,服麻黃湯發之;表實更兼煩躁者,服大青龍湯發之。表虛有汗,服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俱見發表門)。若與陽明裡證同見者,是為裡熱喘急短氣實證,服承氣湯;更兼結胸證,服大陷胸丸(見攻裡門)。喘急兼心下有水氣,裡實無汗,服小青龍湯(見發表門)。
白話文:
如果患者同時出現表證和裡證的熱症,可以用葛根芩連湯治療(詳見表裡門)。如果同時出現太陽表證,則屬於表喘。如果表證實證無汗,服用麻黃湯可以發汗;如果表證實證又伴隨煩躁,則服用大青龍湯發汗。如果表證虛證有汗,服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詳見發表門)。
如果同時出現陽明裡證,則屬於裡熱喘急短氣實證,服用承氣湯治療;如果同時伴隨結胸證,服用大陷胸丸(詳見攻裡門)。如果喘急且心下有水氣,裡證實證無汗,服用小青龍湯(詳見發表門)。
如表虛有汗,只兼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加葶藶子(見利濕門)。喘急而兼水飲裡實者,服葶藶大棗湯(見表裡門)。更兼腹脅硬痛,嘔逆短氣,小便不利,表解而里未和者,服十棗湯(見攻裡門)。如水飲喘逆,裡寒甚者,服真武湯(見祛寒門)。氣虛作喘而無陰陽表裡諸證,但見脈沉遲或微細,口鼻氣涼,喘息氣短,用保元湯加杏仁、五味子。若腎氣虛喘,服貞元飲、理陰煎(俱見補養門)。
白話文:
如果患者表面虛弱有汗,但只有小便不順暢,可以服用五苓散加葶藶子。若患者呼吸急促,且有水飲停滯體內的情況,則服用葶藶大棗湯。若患者同時伴有腹部兩側疼痛、嘔吐、呼吸短促、小便不暢,表面症狀消失但內部未和解,則服用十棗湯。如果患者因水飲停滯而呼吸困難,且體內寒氣較重,則服用真武湯。如果患者因氣虛導致呼吸急促,但沒有陰陽表裡相關的症狀,只是脈象沉遲或微細,口鼻氣息冰冷,呼吸短促,則服用保元湯加杏仁、五味子。若患者因腎氣虛弱而呼吸急促,則服用貞元飲或理陰煎。
痰飲喘急,喘而唾痰稠黏,喉間漉漉有聲,重者聲如拽鋸,先宜瓜蒂散吐之(見湧吐門),次服滾痰丸、滌痰湯之類;輕者用二陳湯加葶藶子(炒研)、蘇子(俱見除痰門)。余詳四卷喘吼門。
白話文:
如果出現痰飲、呼吸急促,並且喘息時吐出濃稠的痰液,喉嚨裡有咕嚕咕嚕的聲音,嚴重者呼吸聲如同拉鋸般,應該先服用瓜蒂散來催吐(詳細方法請參考湧吐門),之後再服用滾痰丸、滌痰湯等藥物;如果症狀較輕,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炒研過的葶藶子以及蘇子(詳細方法請參考除痰門)。關於其他更詳細的說明,請參閱四卷喘吼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