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12)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12)
1. 醫方清暑門
消暑丸,治伏暑煩渴,發熱頭痛,脾胃不利。
醋煮半夏(四兩),茯苓,甘草(各二兩)
研末,薑汁糊為小丸。白湯,每下二錢。熱痰盛,加黃連一兩。
大順散,治胃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藏府不調。
甘草,乾薑,桂心,去皮尖杏仁(各一兩)
另切片,取河邊細沙,入鍋炒熱,拌甘草、乾薑、杏仁,同炒黃色,篩去白沙,合桂心片,研為細末。白湯調下二錢,日三服。
張兼善曰:風寒濕皆地之氣,系濁邪,所以俱中足經,而為傷寒、傷風。暑乃天之氣,系清邪,所以中手少陰心經,其症多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初病,末至煩渴,暑初病即渴,傷寒脈必浮盛,暑脈虛弱,為不同耳。
白話文:
消暑丸,治療因潛伏暑氣引起的煩躁口渴、發熱頭痛、脾胃功能失調。
用醋煮過的半夏(四兩),茯苓,甘草(各二兩),將它們磨成粉末,再用薑汁調成糊狀做成小藥丸。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送服。如果熱痰很多,可以加入黃連一兩。
大順散,治療因胃部潛伏暑熱、飲水過多導致脾胃受濕、消化功能失常、水和食物無法正常區分、清濁混雜、陰陽氣不順、霍亂吐瀉、以及內臟功能失調。
甘草,乾薑,桂心,去皮杏仁(各一兩)。 另外將甘草、乾薑、杏仁切成片,取河邊細沙放入鍋中炒熱,再把切好的甘草、乾薑、杏仁放入鍋中一起炒至黃色,篩去沙子,再與桂心片混合,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調和後服用,每日三次。
張兼善說:風、寒、濕都是地面的濁氣,屬於濁邪,所以都容易侵犯足部的經絡,而造成傷寒、傷風等病症。暑是天空的清氣,屬於清邪,所以容易侵犯手少陰心經。暑病的症狀多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初期不會口渴,而暑病初期就會口渴。傷寒的脈象一定是浮而盛大,而暑病的脈象則虛弱,這就是兩者不同的地方。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