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13)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13)
1. 醫方利濕門
五苓散,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並治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及傷寒痞滿,服瀉心湯不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通治諸濕脹滿,水飲水腫,嘔逆吐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土炒白朮,茯苓,豬苓(各錢半),澤瀉(二錢),肉桂(五分)
無真桂,用桂心一錢;有表末解,用桂枝一錢,燈心草引,煎湯溫服。加重分量,曬研細末。燈草湯,每調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而愈。傷暑者,內加硃砂末;加製蒼朮,治脾胃寒濕。
茵陳五苓散
五苓加茵陳二錢。治濕熱發黃,便秘煩渴。
春澤湯
五苓加人參、炙草一錢。治無病而渴,病愈後渴。
節庵導赤散
五苓加滑石三錢,甘草、梔子一錢,食鹽調服。治熱蓄膀胱,便秘煩渴。再加茵陳,治中濕發黃;再加木通,治濕水結胸。
胃苓湯
五苓加製蒼朮錢半,炒厚朴、陳皮、甘草各一錢,薑棗引。治中暑傷濕,夾食停飲,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秘。
滲濕湯
五苓加蒼朮、厚朴、陳皮、甘草、香附、川芎各一錢,酒炒川連、炒研砂仁各五分。治中濕兼傷食者。再加羌活、防己、黃芩,治表裡濕盛。
薷苓湯
五苓加薑汁炒川連八分,姜炒厚朴、陳香茹各錢半。治傷暑泄瀉,口渴心煩。
柴苓湯
五苓加柴胡二錢,人參、法半、黃芩、炙草各一錢,薑棗引。治泄瀉發熱作渴,瘧疾熱多寒少,口燥心煩者。
四苓散
五苓去肉桂。治五苓諸症,無惡寒頭痛之表症者。
四苓加黃連,主治暑毒入心,發熱煩渴,小便不利,自汗身重。
四苓加蒼朮、白芍、甘草、條芩、羌活、梔仁,治表裡濕盛。
豬苓湯,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飲,尿秘;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煩渴不得眠;及濕熱黃疸,口渴溺赤。
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末
煎服。
茯苓甘草湯,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或汗出不渴,及膀胱府咳,咳而遺尿。
茯苓,桂枝(各三錢),炙草(錢半),生薑(四錢)
半夏茯苓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
製半夏(六錢),生薑(三錢),茯苓(二錢)
加丁香一錢,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疸。
越婢湯,治風水,惡風,一身盡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麻黃(三錢),石膏末(四錢),生薑(錢半),甘草(一錢),紅棗(二枚)
惡風甚,加炮附子。
越婢加蒼朮湯
前湯加製蒼朮二錢,不用棗引。治溢飲喘咳,及風水,腫從頭面腫至腰止,乃因外感風邪,用此汗之。
白話文:
醫方利濕門
五苓散:治療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胃中乾燥,煩躁失眠,想喝水但喝不多,少量飲水使胃氣調和即可痊癒。如果脈象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此方主治。也治療中風發熱六七天未愈且煩躁,有表裡症狀,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喝就吐(水逆),以及傷寒胸腹脹滿,服用瀉心湯無效,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總之,能治療各種濕邪導致的脹滿、水腫、嘔吐腹瀉、寒邪入肺(咳嗽氣喘)、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口渴、霍亂嘔吐腹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等症狀。
組成:土炒白朮、茯苓、豬苓(各1.5克),澤瀉(2克),肉桂(0.5克)。 若無肉桂,用桂心1克代替;若有表症,用桂枝1克代替,並用燈心草引,煎湯溫服。 劑量加重則曬乾研成細末,燈心草湯送服,每次3克,服後多喝熱水,汗出即癒。中暑者加朱砂末;脾胃寒濕者加製蒼朮。
茵陳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陳2克。治療濕熱黃疸,便秘煩渴。
春澤湯:五苓散加人參、炙甘草各1克。治療無病口渴,或病癒後口渴。
節庵導赤散:五苓散加滑石3克,甘草、梔子各1克,食鹽調味服用。治療膀胱積熱,便秘煩渴。再加茵陳治療中濕黃疸;再加木通治療濕水結胸。
胃苓湯:五苓散加製蒼朮1.5克,炒厚朴、陳皮、甘草各1克,薑棗煎服。治療中暑傷濕,夾雜食物停滯,腹痛泄瀉,以及口渴便秘。
滲濕湯:五苓散加蒼朮、厚朴、陳皮、甘草、香附、川芎各1克,酒炒川連、炒研砂仁各0.5克。治療濕邪兼食物停滯。再加羌活、防己、黃芩,治療表裡濕盛。
薷苓湯:五苓散加薑汁炒川連0.8克,薑炒厚朴、陳香薷各1.5克。治療傷暑泄瀉,口渴心煩。
柴苓湯:五苓散加柴胡2克,人參、法半夏、黃芩、炙甘草各1克,薑棗煎服。治療泄瀉發熱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乾心煩。
四苓散:五苓散去肉桂。治療五苓散所治諸症,但無惡寒頭痛等表症者。四苓散加黃連,主治暑毒入心,發熱煩渴,小便不利,自汗身重。四苓散加蒼朮、白芍、甘草、黃芩、羌活、梔仁,治療表裡濕盛。
豬苓湯:治療陽明病,脈象浮,發熱,口渴,尿閉;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咳嗽嘔吐,煩渴失眠;以及濕熱黃疸,口渴尿赤。
組成: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末 煎服。
茯苓甘草湯:治療傷寒,水氣犯心,厥逆心悸,或汗出不渴,以及膀胱咳,咳嗽遺尿。
組成:茯苓、桂枝(各3克),炙甘草(1.5克),生薑(4克)。
半夏茯苓湯:治療突然嘔吐,心下痞滿,膈間積水,眩暈心悸。
組成:製半夏(6克),生薑(3克),茯苓(2克)。加丁香1克,治療支飲,嘔吐不渴,也治療黃疸。
越婢湯:治療水腫,惡風,全身腫脹,脈象浮,不渴,自汗,無高熱。
組成:麻黃(3克),石膏末(4克),生薑(1.5克),甘草(1克),紅棗(2枚)。惡風嚴重者,加炮附子。
越婢加蒼朮湯:越婢湯加製蒼朮2克,不用棗。治療溢飲喘咳,以及水腫,腫脹從頭面至腰部,因外感風邪引起,用此方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