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14)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14)
1. 醫方利濕門
腎著湯,治傷濕身重,腹痛腰冷,尿利不渴,飲食如故,病屬下焦。並治胞癉,膀胱熱痛,澀於水便,上為清涕。
炮姜,茯苓(各四錢),炙白朮,炙草(各二錢)
或加杜仲、牛膝、澤瀉、桂心。腎病用脾藥益土,正所以制水也。
舟車丸,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
炒灱黑醜(一兩),酒浸大黃(五錢),甘遂,大戟(各二錢半。麵裹,煨熟),青皮,芫花(俱用醋炒),陳皮(各三錢),木香(錢半),輕粉(三分)
共研極細,麵糊小丸。空心,薑湯,每下一錢,便利三五次為度。
浚川散,治腫脹實症。
炒黑醜(四錢),炮去皮郁李仁,大黃,芒硝(各二錢),麵裹煨甘遂(一錢),輕粉(一分)
曬研極細。薑湯,每下五分。
疏鑿飲子,治通身水腫,喘渴便秘。
羌活,秦艽,商陸,檳榔,木通,椒目,澤瀉,大腹皮,茯苓皮,赤小豆,生薑皮(等分)
煎服,以取汗利。
實脾飲,治肢體浮腫,色瘁聲短,便利不渴。
炙白朮,炒厚朴,茯苓,木瓜(各錢半),炙草,木香,大腹皮,炮附子,炮黑姜,煨研草蔻(各一錢),姜,棗(引)
金色鯉魚湯,治脾虛腫脹,日久不愈。
金色鯉魚重一斤者,隹去腸肚,和冬瓜皮、蔥白,水煮極爛。食肉飲湯,作數服。
沉香琥珀丸,治濕水腫。
沉香(無沉香以木香代),炒葶藶子,郁李仁(泡去皮,各四錢),琥珀,防己,澤瀉,陳皮,赤茯苓,炒蘇子,去皮尖炒杏仁(各三錢)
共曬研極細,蜜糊丸,梧子大,研麝香末五分,滾丸為衣。白湯,每下二錢。
茯苓導水湯,治虛人水腫,用此外散內清。
土炒白朮,去心麥冬,赤茯苓,桑白皮,澤瀉,木瓜,陳皮,蘇葉(各一錢),炒研砂仁,大腹皮,木香,檳榔(各五分),燈心(引)
治子腫,神效。
調中健脾丸,治脾虛腫脹,凡胃口氣痛。
沙參,蜜耆,製半夏,蒼朮,炒白芍,陳皮(各一兩),土炒白朮,醋煮香附,炒苡仁,山楂肉,茯苓(各二兩),去油栝蔞仁,炒蘿蔔子,炒蘇子,煨草果,五加皮,澤瀉(各五錢),吳萸湯,炒黃連(二錢),木香(三錢)
曬研極細,煮麵糊丸,梧子大,白湯下二錢,日三服。
貼臍餅,治濕水,腫自腰起,至兩足止,乃脾經濕熱。
巴豆肉(四錢),水銀(二錢),硫黃(一錢)
共研成餅,先用新棉一片,包餅貼放臍上,以布縛定,待瀉下惡水三五次,方取去,食米粥補住。虛羸人隔一日取下,三次。
又法:搗爛生商陸根,作餅,杯口大,實貼臍心,以布縛住,水自小便出矣。
又法:田螺肉五枚,大蒜五個,車前子三錢,照前法搗,貼臍心,以取便利。
麥門冬湯,治肢體皆腫。
白話文:
醫方利濕門
腎著湯:治療因濕氣引起的身體沉重、腹痛腰部發冷、小便正常但不口渴、飲食如常,病症屬於下焦(肚臍以下部位)。也可用於治療女性的胞癉(類似於現代的盆腔炎),以及膀胱發熱疼痛、小便不暢、鼻涕清稀等症狀。
藥方組成:炮薑、茯苓(各15克),炙白朮、炙甘草(各7.5克)
可根據情況加入杜仲、牛膝、澤瀉、桂心等藥材。腎病用健脾藥來加強脾土的功能,正是為了制約過多的水濕。
舟車丸:治療水腫腹脹,身體強壯且氣血旺盛的患者。
藥方組成:炒黑丑(牽牛子)45克,酒浸過的大黃15克,甘遂、大戟(各7.5克,用麵裹後煨熟),醋炒青皮、醋炒芫花、陳皮(各9克),木香(4.5克),輕粉(0.9克)。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麵糊做成小藥丸。在空腹時用薑湯送服,每次服用3克,以大便次數增加三五次為度。
浚川散:治療腫脹實證。
藥方組成:炒黑丑(牽牛子)15克,炮製去皮的郁李仁、大黃、芒硝(各7.5克),用麵裹後煨熟的甘遂(3克),輕粉(0.3克)。
將所有藥材曬乾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薑湯送服,每次服用1.5克。
疏鑿飲子:治療全身水腫,伴有喘氣、口渴、便秘等症狀。
藥方組成:羌活、秦艽、商陸、檳榔、木通、椒目、澤瀉、大腹皮、茯苓皮、赤小豆、生薑皮(各等分)。
用水煎服,以達到發汗利水的目的。
實脾飲:治療肢體浮腫,面色憔悴、說話聲音低弱、小便正常但不口渴等症狀。
藥方組成:炙白朮、炒厚朴、茯苓、木瓜(各6克),炙甘草、木香、大腹皮、炮附子、炮黑姜、煨草豆蔻(各3克),生薑、大棗(作藥引)。
金色鯉魚湯:治療脾虛引起的腫脹,久治不癒的患者。
藥方組成:選用重約一斤的金色鯉魚,去除內臟,和冬瓜皮、蔥白一起加水煮至極爛。吃魚肉喝湯,分幾次服用。
沉香琥珀丸:治療濕氣引起的水腫。
藥方組成:沉香(沒有沉香可用木香代替)、炒葶藶子、泡過並去皮的郁李仁(各15克),琥珀、防己、澤瀉、陳皮、赤茯苓、炒蘇子、去皮尖炒杏仁(各9克)。
將所有藥材曬乾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蜂蜜調和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再將麝香末(1.5克)滾在藥丸外層。用白開水送服,每次服用6克。
茯苓導水湯:治療體質虛弱者出現的水腫,此方能從外疏散濕氣,從內清理濕邪。
藥方組成:土炒白朮、去心麥冬、赤茯苓、桑白皮、澤瀉、木瓜、陳皮、蘇葉(各3克),炒研砂仁、大腹皮、木香、檳榔(各1.5克),燈心草(作藥引)。
此方對於治療婦女懷孕期間出現的子腫,效果顯著。
調中健脾丸:治療脾虛引起的腫脹,以及胃口差、氣痛等症狀。
藥方組成:沙參、蜜黃耆、製半夏、蒼朮、炒白芍、陳皮(各45克),土炒白朮、醋煮香附、炒薏仁、山楂肉、茯苓(各90克),去油的栝樓仁、炒蘿蔔子、炒蘇子、煨草果、五加皮、澤瀉(各15克),吳茱萸湯、炒黃連(6克),木香(9克)。
將所有藥材曬乾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煮好的麵糊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白開水送服,每次服用6克,每日三次。
貼臍餅:治療因濕氣引起的水腫,從腰部開始,向下蔓延至雙腳,屬於脾經濕熱所致。
藥方組成:巴豆肉(15克),水銀(7.5克),硫磺(3克)。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餅狀。先用一片新棉花包裹藥餅,敷貼在肚臍上,再用布固定。待大便排出惡水三五次後取下,食用米粥補充身體。體質虛弱的人可隔一天取下,使用三次。
另一個方法:將新鮮的商陸根搗爛成餅狀,做成杯口大小,敷貼在肚臍上,用布固定,水腫會從小便利出。
另一個方法:將田螺肉五個,大蒜五個,車前子9克,按照上述方法搗爛敷貼在肚臍上,可以幫助排便。
麥門冬湯:治療全身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