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11)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11)
1. 醫方清暑門
四味香薷飲,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頭重,自汗肢倦,或煩渴吐瀉。
陳香薷(三錢),薑汁炒厚朴,研白扁豆(各錢半),薑汁炒黃連(八分)
煎湯,待微冷方服。熱服香薷,令人作瀉。
加減法:治癉瘧,加茯神二錢;中暑熱盛,口渴心煩,或下鮮血,去扁豆;傷暑裡虛,嘔逆泄瀉,去炒連;暑月中氣不和,去炒連,加茯苓、炙草;暑濕內傷,頭重吐利,身倦,神昏,去炒連,加蜜耆、炙朮、茯苓、炙甘草、陳皮。
香薷葛根湯
前方去炒連,加葛根二錢。治傷暑渴瀉,暑月咳嗽、發熱。
香薷羌活湯
前方去炒連,加羌活、防風。治中暑兼中風僵仆抽搐者。
二香散,治暑月外感風邪,內傷飲食,身熱腹脹。
香薷(錢半),製蒼朮,炒厚朴,炒研扁豆,酒炒香附,陳皮,茯苓,甘草,木瓜,紫蘇(各一錢),姜,蔥(引)
二香飲,治伏暑吐瀉,霍亂轉筋。
香薷,藿香,茯苓,白芷(各錢半),蘇葉,陳皮,桔梗,法半,大腹皮,炒厚朴,土炒白朮,炒研扁豆(各一錢),炒黃連,甘草(各五分),生薑,紅棗(引)
傷食,加炒神麯、麥芽、山楂。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
蜜炙黃耆(錢半),土炒白朮,去心麥冬,炒神麯,炙甘草,陳皮,葛根,酒洗當歸(各一錢),酒炒黃柏,麵炒青皮,製蒼朮,五味子,升麻,澤瀉,人參(各五分),生薑(三片),紅棗(二枚)
咳者,去人參,或用沙參;中滿,去炙草。去青皮、澤瀉、葛根,治暑傷元氣;加丹皮、生地、炒連,治傷暑吐血、衄血。
補肝湯
前湯去白朮、青皮、麥冬、五味,加茯苓、豬苓、羌活、防風、柴胡、連翹、知母。東垣治陰汗如水,陰冷如冰,腳軟無力。
生脈散,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
人參(五分),去心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
煎服。
五味子湯
前散加陳皮、炙草。治肺虛少氣,咳嗽自汗。
六一散,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食毒,偏主石淋。
滑石(六兩),粉甘草(一兩)
共研極細。燈草煎湯,調服二三錢。傷暑吐瀉,生薑湯調服。
加辰砂末少許,名益元散;加薄荷少許,名雞蘇散;加青黛三錢,名碧玉散;加紅曲五錢,名青六散;加乾薑五錢,名溫六散,治白痢。
黃耆六一散,治諸虛不足,自汗消渴。
蜜耆(六錢),炙草(一錢),棗(引)
煎服。
縮脾飲,治霍亂吐瀉,心煩口渴,及暑月酒食所傷。
炒研砂仁,炒研草果,炙草(各二錢),炒研扁豆,葛根(各錢半),烏梅(二個,引)
白話文:
[醫方清暑門]
四味香薷飲:用於治療因夏季高溫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包括皮膚發熱、頭痛、頭部沉重、自發性出汗、肢體疲倦、心煩口渴、噁心嘔吐或腹瀉。
成分包括:陳年香薷三錢,薑汁炒厚朴,研磨的白扁豆各錢半,薑汁炒黃連八分。
煎煮後,稍冷即可服用。熱飲香薷會導致腹瀉。
變化用法:若治療瘧疾,可加入茯神二錢;若中暑且熱度高,口渴心煩,甚至出現鮮血,則去掉扁豆;若因中暑導致身體虛弱,噁心嘔吐、腹瀉,則去掉炒黃連;若暑月中氣不調,則去掉炒黃連,加入茯苓、炙草;若暑濕侵襲身體,頭部沉重、嘔吐、乏力、精神混亂,則去掉炒黃連,加入蜂蜜耆、炙朮、茯苓、炙甘草、陳皮。
香薷葛根湯:在上述配方中去掉炒黃連,加入葛根二錢。適用於治療中暑引起的口渴、腹瀉、咳嗽、發熱。
香薷羌活湯:在上述配方中去掉炒黃連,加入羌活、防風。適用於治療同時中暑和中風導致的僵硬、抽搐。
二香散:適用於夏季受到風邪,飲食不當,身體發熱,腹部脹滿。
成分包括:香薷錢半,蒼朮,炒厚朴,炒扁豆,酒炒香附,陳皮,茯苓,甘草,木瓜,紫蘇各一錢,薑,蔥。
二香飲:適用於治療潛伏的暑熱引起的嘔吐、腹瀉,霍亂轉筋。
成分包括:香薷,藿香,茯苓,白芷各錢半,蘇葉,陳皮,桔梗,法半,大腹皮,炒厚朴,土炒白朮,炒扁豆各一錢,炒黃連,甘草各五分,生薑,紅棗。
若食物中毒,可加入炒神麯、麥芽、山楂。
清暑益氣湯:適用於夏季濕熱蒸騰,四肢疲倦,精神萎靡,胸部悶痛,呼吸急促,身體發熱,心煩意亂,口渴,厭食,自發性出汗,身體沉重,肢體疼痛,小便赤黃,大便稀黃,脈象虛弱。
成分包括:蜜炙黃耆錢半,土炒白朮,去心麥冬,炒神麯,炙甘草,陳皮,葛根,酒洗當歸各一錢,酒炒黃柏,麵炒青皮,蒼朮,五味子,升麻,澤瀉,人參各五分,生薑三片,紅棗二枚。
咳嗽者,去掉人參,或改用沙參;若腹部脹滿,去掉炙甘草。去掉青皮、澤瀉、葛根,適用於暑熱傷害元氣;加入牡丹皮、生地、炒黃連,適用於中暑引起的吐血、鼻血。
補肝湯:在上述配方中去掉白朮、青皮、麥冬、五味子,加入茯苓、豬苓、羌活、防風、柴胡、連翹、知母。東垣用於治療陰汗如水,陰部冰冷,腳步無力。
生脈散:適用於熱度傷害元氣,氣短乏力,口渴多汗,肺虛咳嗽。
成分包括:人參五分,去心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
煎煮後服用。
五味子湯:在上述配方中加入陳皮、炙甘草。適用於肺虛,氣短,咳嗽,自發性出汗。
六一散:適用於治療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腹瀉,熱性瘧疾,霍亂嘔吐、腹瀉,產後乳汁不通,滑胎,酒精、食物中毒,特別適用於石淋。
成分包括:滑石六兩,粉甘草一兩。
混合研磨至極細。燈草煎湯,每次調服二到三錢。若中暑嘔吐、腹瀉,可用生薑湯調服。
加入少量辰砂末,名為益元散;加入少量薄荷,名為雞蘇散;加入青黛三錢,名為碧玉散;加入紅麴五錢,名為青六散;加入乾薑五錢,名為溫六散,適用於白痢。
黃耆六一散:適用於各種虛弱,自發性出汗,消渴。
成分包括:蜜炙黃耆六錢,炙甘草一錢,紅棗。
煎煮後服用。
縮脾飲:適用於霍亂嘔吐、腹瀉,心煩口渴,以及暑月飲酒、飲食所致的傷害。
成分包括:炒砂仁,炒草果,炙甘草各二錢,炒扁豆,葛根各錢半,烏梅二個。
消暑丸:適用於潛伏的暑熱,煩渴,發熱頭痛,脾胃功能不佳。
成分包括:醋煮半夏四兩,茯苓,甘草各二兩。
研磨成粉末,薑汁糊製成小丸。每次用白湯吞服二錢。若熱痰旺盛,可加入黃連一兩。
大順散:適用於胃暑潛伏熱度,過度飲水,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混,陰陽失調,霍亂嘔吐、腹瀉,臟腑不調。
成分包括:甘草,乾薑,桂心,去皮尖杏仁各一兩。
切成片狀,取河邊細沙,放入鍋中炒熱,再加入甘草、乾薑、杏仁,一同炒至黃色,篩去白沙,加上桂心片,研磨成細末。每次用白湯調服二錢,每日三次。
張兼善表示:風、寒、濕都是地氣,屬於濁邪,因此影響足部經絡,導致傷寒、風濕。暑熱是天氣,屬於清邪,因此影響手少陰心經,其症狀多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初期並不會感到口渴,暑熱初期就會口渴,傷寒脈象必然浮盛,暑熱脈象虛弱,這就是差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