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4)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4)
1. 難治死證
總括
《金鑑》曰:病有死生,治有難易。生病不藥可愈,死病雖藥莫救。何則?以陰陽邪正有盛衰也。正盛邪衰則生,陰盛陽衰則死。如傷寒陽證,見浮大數動滑實之陽脈,則易愈而生;如見沉微澀弱弦小之陰脈,則難治而死。凡屬陰病得陽脈者,可生;凡屬陽病得陰脈者,主死也。
若脈代散,真氣衰敗也;若大熱不止,脈失神者,正衰邪盛也。陰毒陽毒,亢極不生化也;色枯聲敗,內外兩奪也。呃逆無休,元氣不藏也;水漿不入,生無所賴也。五絕證者,謂形若煙燻,神昏憒亂,直視搖頭,此陽邪獨留,攻心而絕也。環口黧黑,腹滿,下利不止,冷汗,陽黃者,此為脾絕也。
白話文:
總論
《金鑑》中說:疾病有死有生,治療也有難易。生病不靠藥物也能痊癒,但已經病入膏肓,就算用藥也無濟於事。這是因為陰陽邪正之間存在盛衰變化。
正氣盛而邪氣衰則能生存,陰氣盛而陽氣衰則會死亡。
例如傷寒陽證,表現為脈象浮大、數動、滑實的陽脈,則容易痊癒而生存;如果出現沉微、澀弱、弦小之陰脈,則難以治療而死亡。
其他徵兆
- 若脈象代散,則代表真氣衰敗。
- 若出現大熱不止,脈象失神,則代表正氣衰竭,邪氣盛行。
- 陰毒或陽毒亢盛到極點,導致無法生化。
- 臉色枯槁,聲音衰敗,代表內外俱傷。
- 呃逆不止,代表元氣無法收藏。
- 水漿不入,代表生命失去依靠。
五絕證
- 形體如同煙燻,神志昏迷恍惚,直視搖頭,這是陽邪獨留,攻心而絕的徵兆。
- 嘴脣周圍發黑,腹脹,腹瀉不止,冒冷汗,皮膚發黃,這是脾臟衰竭的徵兆。
脈但浮而無和緩象,是無胃氣。汗出如油,喘息下休,睡中鼾聲,出多入少者,此為肺絕也。唇吻反青,四肢冷汗,舌卷囊縮者,此為肝絕也。面色黑暗,齒長枯垢,遺尿遺屎者,此為腎絕也。
又有誤發風溫之汗,因而成痙者;誤發濕溫之汗,名曰重暍者;強發少陰之汗,動其經,血從口鼻耳目出,名曰下厥上竭者;汗後狂言不食,仍復發熱,不為汗衰,脈常躁疾,名曰陰陽交死之形者;厥逆不回,至七八日即通,遍身膚冷,而躁無暫安時,此為陰邪盛極,真陽飛越,名藏厥者。
凡厥逆而甚者,多無脈,服四逆、白通等湯,脈微微續出,從小而大,真陽漸復也,可生;脈若暴出,六脈如常者,名曰迴光返照也,主死。凡厥逆,多下利,當不能食,若忽然能食者,名曰除中。中者,胃也;除者,去也。謂胃氣已去,即反能食,亦無補於胃也。故仲景曰:除中者,死。
凡諸病久不能食,忽然大能食而即死者,此類是也。以上皆言難治之死證也。
白話文:
脈搏浮而沒有和緩的跡象,表示沒有胃氣。出汗像油一樣,呼吸急促,睡覺打呼嚕,排泄多於攝入,這是肺氣衰竭。嘴唇發青,四肢冷汗,舌頭捲縮,這是肝氣衰竭。面色黯黑,牙齒枯黃,大小便失禁,這是腎氣衰竭。
有些病患誤發風溫的汗,導致痙攣;誤發濕溫的汗,稱為重暍;強行發汗導致少陰經受損,血從口鼻耳目流出,稱為下厥上竭;出汗後神志不清,拒食,體溫再次升高,脈搏躁疾,這是不正常的汗衰,稱為陰陽交死。厥逆無力,持續七八天後恢復,全身冰冷,躁動不安,這是陰邪盛極,真陽飛越,稱為藏厥。
一般來說,厥逆嚴重的患者,脈象微弱,服用四逆湯、白通湯等藥後,脈搏逐漸恢復,從微弱變強,真陽逐漸恢復,可以生存。如果脈搏突然強勁,六脈如同常人,稱為迴光返照,主死。一般來說,厥逆的患者,大多腹瀉,不能進食,如果突然能夠進食,稱為除中。中指的是胃,除指的是去除,意思是胃氣已經消失,卻能進食,也無助於胃氣的恢復。因此,張仲景說:除中者,死。
凡是久病不食,突然能大量進食,卻馬上死亡的患者,都是這種情況。以上都是難以治療的死亡徵兆。
2. 易愈生證
總括
易愈之病,取於神則神清,取於色則色澤,取於聲則音長,取於體則身輕,取於皮則膚潤,取於脈則和洪,皆一派不死之證,故曰生證也。若有如前生證,忽然口噤不語,煩躁而甚,六脈停伏者,非變凶也,乃邪正交爭,生戰汗之候,為將愈之兆也。凡傷寒渴者,多陽證,易治、易愈。
若忽然飲多尋常,消散無停者,此為釀汗而邪作解也。傷寒初起,多不能食,若漸漸能食,且脈浮者,此為胃和,邪還於表而作解也。若不即解者,陰陽未得其時也。如子時得之,午時必解,陽濟陰生而解也;午時得之,子時必解,陰從陽化而解也。以上皆傷寒易愈之生證也。
白話文:
總括:
容易治癒的病,從精神狀態來看,精神要清朗;從面色來看,面色要紅潤;從聲音來看,聲音要洪亮;從身體來看,身體要輕盈;從皮膚來看,皮膚要光滑;從脈象來看,脈象要和緩有力。這些都是將要康復的徵兆,所以叫做生證。
如果出現上述的生證,突然出現口不能言,煩躁不安,六脈停滯的情況,這不是病況轉兇,而是邪氣與正氣交戰,將要發汗解表的徵兆,是將要康復的預兆。
凡是傷寒病發熱口渴的,大多是陽證,容易治療,也容易痊癒。
如果突然出現口渴,大量飲水卻迅速排出,沒有停留,這是身體醞釀發汗,邪氣將要解除的表現。
傷寒病初期,大多食慾不振,如果逐漸能吃飯,而且脈象浮緩,這是胃氣恢復,邪氣回歸體表將要解表的徵兆。
如果沒有立即解表,是因為陰陽失衡,還沒有達到平衡的時機。例如,在子時發病,午時就會解表,是陽氣幫助陰氣恢復而解表;在午時發病,子時就會解表,是陰氣依附陽氣而解表。
以上都是傷寒容易治癒的生證。
天時之不齊,民病所由生也。故《素問》言五運六氣特詳。醫不明此,則不識亢害承製、淫勝郁復之理,不足以稱醫之良也。但經文散見諸篇,學者每有望洋之嘆。而太虛理氣、天地陰陽,宋儒各發妙論;五行質氣、生剋制化、節令五音、天符地會、南北二政,諸家多所發明。欽惟御篡《醫宗金鑑》,博採群言,歸諸折衷。
另著《心法要旨》二卷,愚已編次成書,列於八集,識者幸垂覽焉。
白話文:
自然環境的變化無常,容易導致百姓生病。因此,《黃帝內經·素問》中特別詳細地記載了五運六氣的理論。醫生若不理解此理論,便無法掌握亢盛、衰敗、承制、淫勝、郁復等運氣變化規律,不足以稱得上良醫。但相關內容散落在經文的各個篇章,學習者常感到茫然無措。宋代儒學家對太虛理氣、天地陰陽等方面都有精妙論述;五行、生剋制化、節令五音、天符地會、南北二政等方面,各家學說也多有創見。皇上御撰《醫宗金鑑》廣泛吸取各家學說,融會貫通。
本人也撰寫了《心法要旨》兩卷,將其編排成書,列於八集之中,希望識者能閱讀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