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1. 總括

經曰: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蓋天地間惟風無所不入,人受之者,輕為感冒,重則為傷,重甚則為中。然必其人真氣先虛,營衛空疏,然後外邪乘虛而入,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故中風之症,河間以為將息失宜,心火暴甚;丹溪以為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東垣以為本氣自病。若以風為虛象者,所以治法有清熱化痰、養血順氣之不同,而不專用風藥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風的特性是善於流動,變化多端。人體毛孔開著時,風容易侵入,就會感到寒冷;毛孔閉塞時,風則被阻擋,會感到悶熱。風寒入體,會導致食慾不振,體力下降;風熱入體,則會消耗肌肉,體力虛弱。

天地間,風無處不在,人體接觸到風,輕則感冒,重則受傷,更嚴重則會中風。但中風的發生,必須是人體自身真氣先虛弱,營衛氣不足,身體虛弱,才給外邪乘虛而入的機會。正如經書所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因此,中風的病因,河間醫派認為是休息調養不當,心火過旺;丹溪醫派認為是濕氣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東垣醫派則認為是人體本身元氣虛弱所致。

由於中風的原因眾多,所以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有清熱化痰、養血順氣等,並非只用治療風寒的藥物。

2. 心法要訣

風從外中傷肢體,痰火內發病心官。體傷不仁與不用,心病神昏不語言,當分中絡經腑藏,更審虛實寒熱痰。脫症撒手為脾絕,口開眼合絕心肝,遺尿腎絕鼾聲肺,閉症握固緊牙關,初用通關散取嚏,痰壅不下吐為先。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種病症:一種是風邪入侵導致的肢體麻木無力,另一種是痰火內生導致的心臟病變。兩種病症都伴隨神志不清、無法言語等症狀。

文章強調了要根據病人的症狀和體徵,仔細辨別病因,並根據病因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最後,文章列舉了幾種預後不良的病症,並說明瞭初期治療的重點是通關散引發噴嚏,排出痰液。若痰液堆積無法排出,則應優先考慮使用吐法。

3. 中風辨症

平日寸關尺脈俱平之人,忽然卒中昏死者,此因中邪太甚,閉塞九竅,天真之氣不能與人之生氣相通,則獨絕於內也。譬如墜跌、溺水,豈能預期其死耶?中風之脈,一息七八至,不大不小,雖困可治;若大而無倫,小而如纖,浮主晝死,沉主夜亡。至五臟脫症,若三臟、四臟並見者,皆死候也。

白話文:

平日脈象平穩的人,突然中風昏迷死亡,這是因為邪氣入侵太過嚴重,阻塞了九竅,導致元氣無法與人體生氣相通,最終在體內孤立無援而亡。這就像墜落或溺水一樣,是無法預料的意外。

中風患者的脈象,如果每分鐘跳動七到八次,不強不弱,雖然病情危重,但仍有救治的機會;若是脈象過大而無規律,或是過小如絲線般,浮在表面,則預示患者將在白天死亡;若脈象沉在深處,則預示患者將在夜晚死亡。

如果出現五臟脫症,也就是三臟或四臟同時出現病症,則都是死亡的徵兆。

4. 救急方法

凡中風、中痰、中惡初起,卒然昏死,俱用通關散吹鼻,有嚏者生,無者肺絕。若牙關緊閉,用開關散擦之。痰壅氣悶,口噤昏死,用熏鼻法開之。若舌強難言,用解語法點之。口噤咬牙,戰慄鼓頷,用烏梅方擦之。

白話文:

凡是中風、中痰、中惡剛發作,突然昏迷不醒的人,都可用通關散吹入鼻孔,若能打噴嚏則可活命,若無反應則肺部已失去功能。如果牙關緊閉,可用開關散塗抹其上。若痰氣阻塞、呼吸困難、口不能言、昏迷不醒,可用燻鼻法使其恢復。若舌頭僵硬無法說話,可用解語法點之。若口不能開、咬牙緊閉、身體顫抖、頸部腫脹,可用烏梅方塗抹其上。

5. 湧吐方法

凡中風、中痰、中惡初起,痰涎壅盛,無汗表實者,服二聖散、三聖散吐之。若有汗裡實者,用瓜蒂散加全蠍吐之,甚者服五元散、巴礬丸(以上諸方皆見醫方湧吐門)。

白話文:

凡是中風、中痰、中惡剛發病,痰涎阻塞嚴重,沒有汗液,表現為外寒內實者,可以服用二聖散、三聖散催吐。如果已經有汗,但內裡還是實證,則可用瓜蒂散加全蠍催吐,病情嚴重者可以服用五元散、巴礬丸。(以上這些藥方都可以在醫方湧吐門找到。)

6. 灌藥方法

凡中風口噤,湯藥不能下咽者,須研碎應用之藥,滾湯泡熟,調如稀粥狀,先以竹管插病人鼻孔,醫者含前藥,從管中用氣徐徐吹入,但得下咽,其病自解。此法神妙,免得撬牙折齒。

《總注》曰:中風症分中血脈、中腑、中臟,始自李東垣。中血脈者,用大秦艽湯;中腑者,用小續命湯;中臟者,用三化湯,然從未見有三化湯中臟之症。惟《金匱》書中分為四症,曰絡、曰經、曰腑、曰臟。其說最為的當。蓋口眼喎斜,肌膚不仁,邪在絡也;左右不遂,筋骨不用,邪在經也;昏不識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神昏不語,唇緩涎出,邪在臟也。分別症治於下。

白話文:

凡是中風導致嘴巴閉合,無法吞服湯藥的病人,需要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用滾水泡熟,調成稀粥狀。先用竹管插入病人鼻孔,醫生含著藥粉,從管子裡用氣慢慢吹入,直到病人能夠吞嚥,病症就會自然痊癒。此法十分神奇,可以避免撬開牙齒,造成傷害。

《總注》說

中風症狀可分為中血脈、中腑、中臟,這是李東垣提出的理論。中血脈者,用[大秦艽湯];中腑者,用[小續命湯];中臟者,用[三化湯]。但是,從未見過三化湯治療中臟症的案例。

只有《金匱》書中將中風分為四種症狀,分別是絡、經、腑、臟。這個說法最為正確。因為口眼歪斜,皮膚失去知覺,邪氣在經絡中;肢體不能活動,筋骨無法使用,邪氣在經脈中;神志不清,大小便不通,邪氣在腑臟中;神志昏迷不說話,嘴脣鬆弛,口水流出,邪氣在臟腑中。根據不同的症狀,分別採取治療方法。

7. 中絡實症

風邪中絡之人形氣實者,其症口眼歪斜,肌膚麻木,風氣攻注,骨節煩疼,主以烏藥順氣散(見醫方理氣門),隨症加味。

經曰:風勝則氣壅。壅於皮膚則頑麻,壅於骨節則煩痛,壅於口面則喎斜,壅於胸喉則痰喘,壅於脈絡則語澀行難。用此散先解表氣而兼順裡氣,氣順則風散。風邪卒中,當先治標,若氣虛病久,非所宜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因為風寒入侵經絡,且體質偏實,會出現口眼歪斜、皮膚麻木、骨節疼痛等症狀,這是因為風氣侵襲導致的。可以服用烏藥順氣散,根據具體症狀加味治療。

古書記載,風邪過盛會導致氣機阻滯。氣機阻滯在皮膚則會麻木不仁,阻滯在骨節則會疼痛,阻滯在口面則會歪斜,阻滯在胸喉則會痰喘,阻滯在脈絡則會說話困難,行動不便。服用烏藥順氣散可以先解表散風,同時順暢內氣,氣順則風散。對於突然發作的風邪中風,應先治標,如果氣虛體弱,病情纏綿,則不適合使用此方。

8. 中絡虛症

風邪中絡之人形氣虛者,其症半身不遂,手足不能運掉,舌強不能言語,主以大秦艽湯,或服小續命湯,隨症加味(俱見醫方祛風門)。

經曰:掌受血而能握,足受血而能步。又脾主四肢,脾弱血虛不能榮筋,故手足不能運掉。舌為心苗,腎脈連舌本,心火盛而腎水衰,故舌本強硬。若外無六經絕症,內無便溺阻隔,此屬輕症,服此自愈。

白話文:

患有風邪入侵經絡,且體質虚弱的人,容易出現半身不遂、手腳無力、舌頭僵硬無法說話的症狀。可以服用大秦艽湯或小續命湯,根據病情調整藥方(詳細藥方請參考醫方祛風門)。

古籍記載,手掌依靠血液才能握拳,腳掌依靠血液才能行走。脾臟主管四肢,脾虛血少無法滋養筋脈,就會導致手腳無力。舌頭是心臟的苗芽,腎經連接舌根,心火旺盛而腎水不足,就會導致舌根僵硬。如果沒有其他六經病症,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問題,這屬於輕症,服用這些藥物就能痊癒。

9. 中經實症

風邪中經之人形氣實者,其症左癱右瘓。左體不用曰癱,右體不用曰瘓。主以換骨丹、搜風順氣丸(俱見祛風門),或服萬靈丹(見外科醫方地字號)。

白話文:

若患上風寒之症,且體質強壯者,其病症表現為左側肢體癱瘓,右側肢體無力。左側肢體無法使用稱為「癱」,右側肢體無法使用稱為「瘓」。建議服用「換骨丹」或「搜風順氣丸」(兩種藥方均可在祛風門中找到),或服用「萬靈丹」(可參閱外科醫方地字號)。

10. 中經虛症

風邪中經之人形氣虛者,其症左癱右瘓,筋脈拘急,口眼歪斜,語言蹇澀,主以小續命湯,隨症加減(見祛風門)。

注曰:陰虛火旺,痰隨火湧,經絡中風,不省人事,風中左體為左癱,屬血虛;風中右體為右瘓,屬氣虛即半身不遂症也。風中血脈則拘急,風中口面則喎斜,風中舌本則語澀,風濕中腰則腰痛。主以小續命湯加減,通治五痹八風(分別在後)。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因為風寒侵襲經絡,並且本身氣虛體弱,就會出現左邊肢體癱瘓,右邊肢體無力,筋脈緊繃,口眼歪斜,說話不清楚的症狀。這時應該服用小續命湯,並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詳見祛風門)。

註解:如果一個人體內陰虛火旺,痰液隨著熱氣上湧,經絡受到風寒侵襲,導致昏迷不醒,這時如果左邊身體癱瘓,屬於血虛;如果右邊身體無力,屬於氣虛,這也就是半身不遂的症狀。風寒侵襲血脈就會導致筋脈緊繃,侵襲口面就會導致口眼歪斜,侵襲舌根就會導致說話不清楚,風寒侵襲腰部就會導致腰痛。一般來說,可以用小續命湯加減藥物,來治療五種痺症和八種風病(詳細內容在後面)。

11. 中經絡閉症

亦有風邪中經絡而為表邪固閉者,其症口眼歪斜,四肢拘急,身體遍痛,惡寒無汗,氣盛喘促,法宜開表,服還魂湯(見發表門)。《千金方》用此湯治邪在肺經,卒中暴厥,口噤氣絕,下咽奏效。

白話文:

有些人會因為風邪入侵經絡,導致表邪閉塞,出現以下症狀:嘴巴和眼睛歪斜,四肢僵硬,全身疼痛,畏寒無汗,呼吸急促。這屬於表症,應當開表治療,可以服用還魂湯(詳細配方請參考發表門)。

《千金方》記載,用此湯治療邪氣停留在肺經,突然昏厥、嘴巴緊閉、呼吸停止、無法吞嚥的症狀,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