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4)

1. 肩背門

李東垣制羌活勝濕湯(見利濕門),通治太陽經風濕,肩背諸痛。

加味法:如兼氣鬱、氣滯,背與肩常作痛者,加陳皮、香附、木香;如氣虛郁痛,時作時止,加人參、蜜耆、升麻、柴胡;如血虛郁痛,夜則痛甚,亦或時止,加當歸、白芍;如血瘀郁痛,夜痛不止,加紅花、薑黃、五靈脂;如風氣鬱盛,痛則肩項牽強,加威靈仙;如濕氣鬱甚,痛則肩背沉重,加製蒼朮、白朮;若風痰凝郁,痛則嘔暈,本湯送下白丸子(見除痰門)。

又法:治濕熱相搏,背重熱痛,服當歸拈痛湯(見利濕門)。若風痰鬱結走痛,服豁痰湯。痰氣凝聚背心,一點痛甚,服痰氣方。

白話文:

[肩背疾病處理方式]

李東垣創立的羌活勝濕湯(可參考調理濕氣類別),能全面治療因太陽經絡風濕所引起的肩背各種疼痛。

調味方法如下:

  1. 如果併有氣鬱、氣滯的情況,導致背部和肩膀經常疼痛,可以加入陳皮、香附、木香。
  2. 如果是氣虛導致的疼痛,疼痛時發時止,可以添加人參、黃耆蜜炙、升麻、柴胡。
  3. 如果是血虛導致的疼痛,夜晚疼痛會加重,或者時發時止,可以添加當歸、白芍。
  4. 如果是血瘀導致的疼痛,夜晚疼痛不止,可以加入紅花、薑黃、五靈脂。
  5. 如果風氣鬱盛,疼痛時肩頸會感到僵硬,可以添加威靈仙。
  6. 如果濕氣過重,疼痛時肩背會感到沉重,可以添加製造的蒼朮、白朮。
  7. 如果是風痰凝集導致,疼痛時會出現嘔吐和眩暈,可用此湯送服白丸子(可參考祛痰類別)。

另外的方法:

對於濕熱相互作用導致的背部沉重和熱痛,可服用當歸拈痛湯(可參考調理濕氣類別)。如果風痰鬱結導致移動時疼痛,可以服用豁痰湯。如果痰氣在背部中心聚集,形成一個點的劇烈疼痛,可以服用痰氣方。

2. 手臂症治

治兩臂重痛麻木,服加味二陳湯。痰飲走注,手臂冷痛無定,服控涎丹。若兩臂疼痛,脈沉細,服指迷丸(以上俱見除痰門)。

白話文:

[治療手臂病症]

治療雙臂沉重、疼痛或麻木的症狀,可以服用加味二陳湯。如果因為痰飲在體內流動不定,導致手臂冷痛且位置不固定,則應服用控涎丹。假設雙臂疼痛,且脈搏呈現沉細的情況下,適合服用指迷丸。(以上各種藥方詳情可參閱除痰類的藥物說明。)

3. 痛風門

4. 要略

痛風者,皆因氣虛體弱,調理失宜,風、寒、暑、濕結於腰背及四肢骨節之間。如痛處肉色不變,日減夜甚者,為寒痛;腫滿墜痛者,為濕痛;遍身走痛者,為風痛。更有氣虛、血瘀、痰鬱等症,當與三卷五痹五痿參合治之。

白話文:

患有痛風的人,大都是因為身體氣力不足,體質虛弱,加上生活飲食調理不當,導致風邪、寒氣、暑熱、濕氣這些外在因素滲入腰背以及四肢的關節部位。如果痛的部位皮膚顏色沒有變化,白天疼痛減輕,夜晚疼痛加重,這是寒氣引起的痛風;如果出現腫脹且按壓會感到墜痛,這是濕氣引起的痛風;如果全身各處關節輪流疼痛,這是風邪引起的痛風。此外,還可能伴有氣力不足、血液循環不暢、痰濕阻滯等症狀,對於這些情況,應參考治療風濕和萎縮性疾病的相關療法來綜合治理。

5. 治略

治一切痛風初起,主以三五秦艽湯,隨症加減,並上中下通用痛風方。若血脈凝滯,筋骨拘攣,肢節煩痛,服舒筋散。若濕熱痛風,焮熱重痛,服二妙散(俱見祛風門)。治因勞碌太過,遍身軟痛,氣乏自汗,用十全大補湯加製半夏、炒乾姜。老人筋骨痛,暈眩尿赤,夜則痛甚,用六味地黃湯加炒梔仁、柴胡(方見補養門)。

白話文:

[治療原則]

對於剛開始的痛風症狀,主要使用三五秦艽湯來治療,根據具體病情增減藥物成分,此方適用於身體上、中、下部位的痛風。

如果出現血液循環不暢,肌肉骨骼收縮,關節疼痛的情況,可以服用舒筋散。

若是因為濕熱導致的痛風,有發熱和嚴重疼痛的現象,則可服用二妙散。(以上兩方皆可在祛風門中找到相關資訊)

對於因工作過度疲勞,全身乏力且疼痛,容易自汗的人,推薦使用十全大補湯,並添加製半夏和炒乾薑。

對於老年人的筋骨疼痛,伴有頭暈目眩,小便色紅,夜晚痛感加重的症狀,建議使用六味地黃湯,再加入炒梔子和柴胡。(該方在補養門中有詳細介紹)

6. 鶴膝風

7. 要略

此症治法,詳見外科,茲難備載。大抵由三陰虛弱,風寒濕邪乘虛為病也。寒甚,則膝內冷痛;風盛,則筋脈拘攣;濕盛,則沉著重痛,筋緩無力。初起膝上至髀,膝下至脛,漸漸枯細,膝獨胖大,形如鶴膝,皮色不變,日增腫痛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這個病症的治療方法,在外科有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再全部記載了。總的來說,這種病症主要是因為三陰經(肝、脾、腎)虛弱,導致風、寒、濕邪趁虛而入所造成的疾病。如果寒氣特別重,就會感到膝蓋內部冷且疼痛;如果是風邪佔主導,就會出現筋脈收縮、抽搐的現象;若是濕氣過重,則會感到膝部沉重、疼痛,而且肌肉鬆弛無力。在剛開始的時候,從膝蓋上方到大腿,以及膝蓋下方到小腿,會逐漸變得瘦弱,只有膝蓋部位異常腫大,外形看起來就像鶴的膝蓋一樣,皮膚顏色不會改變,但是每天會感覺到越來越嚴重的腫脹和疼痛。

8. 治略

鶴膝風初起,毋論雙單,先用五積散加牛膝酒引汗之(見表裡門),次服換骨丹(見祛風門),外敷沖和膏、玉龍膏(見外科六卷)。如日久不消,勢欲潰膿,服獨活寄生湯(見祛風門)。若形氣虛者,但服大防風湯(見補養門)。潰後托補,外治諸法,俱見外科六卷。有因痢後患鶴膝者,雖名痢風,法治卻同也。

白話文:

【治療概要】

一開始遇到類似鶴膝風的症狀,不管是單側或雙側,首先應該使用五積散加上牛膝酒來發汗治療(詳情請參閱表裡門)。然後服用換骨丹(詳情請參考祛風門),並在外部敷上沖和膏與玉龍膏(詳情請參考外科第六卷)。

如果病情長時間未見好轉,且有化膿的趨勢,則應服用獨活寄生湯(詳情請參考祛風門)。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則只需服用大防風湯(詳情請參考補養門)。

在病癥潰瘍後的調理補養,以及外部治療的方法,都可以在外科第六卷找到相關資料。有些患者是在罹患痢疾後出現鶴膝風的症狀,雖然被稱為痢風,但實際上的治療方法是相同的。

9. 大便燥結

10. 總括

熱燥,即陽結也,能食而脈浮數有力,與三陽熱症同見者也。寒燥,即陰結也,不能食而脈沉遲有力,與三陰寒症同見者也。實燥,即胃實便燥也,與腹滿痛症同見者也。虛燥,即脾虛,先硬後溏之燥也,與少氣、腹縮症同見者也。氣燥,即氣道阻膈之燥也,與噎膈、反胃症同見者也。

血燥,即血液乾枯之燥也,與久病、老人、虛人同見者也。風燥,即久患風病之燥也,當從風家治之。直腸結,即燥屎巨硬,結在肛門,難出之燥也,當從導法治之。

白話文:

[總結],內容如下:

燥熱,也就是陽結,特徵是食慾正常但脈搏浮數且有力,這些症狀會和三陽熱病症一同出現。燥寒,也就是陰結,特徵是無法進食且脈搏沉遲但有力,這些症狀會和三陰寒病症一同出現。實燥,指的是胃部實滿導致的大便乾燥,這些症狀會和腹部滿痛病症一同出現。虛燥,指的是脾臟虛弱,大便先硬後軟的乾燥,這些症狀會和氣短乏力,腹部縮小的病症一同出現。氣燥,指的是氣道阻塞的乾燥,這些症狀會和吞嚥困難,反胃的病症一同出現。

血燥,指的是血液乾涸的乾燥,這些症狀會在長期患病,老年人,身體虛弱的人身上出現。風燥,指的是長期患有風濕病的乾燥,應根據風濕類疾病進行治療。直腸結,指的是大便極為硬結,堵在肛門,難以排出的乾燥,應使用導引法進行治療。

11. 治法

治熱燥腸結,能食而脈浮數有力,與三陽實熱諸症同見者,欲急下,服大承氣湯,通治三焦;不欲急下,服小承氣湯,不犯下焦;欲緩下,服調胃承氣湯,不犯上焦,或服六一順氣湯、麻仁丸(俱見攻裡門)。若熱燥輕者,只用八正散通利之(見利濕門)。

治寒燥陰結,不能食而沉遲有力,與三陰寒症同見者,或因冷食積留胃中,心腹脹痛,閉結欲死者,用備急丸下之(見攻裡門);若寒燥輕者,用大黃、附子、乾薑、桂心、厚朴、甘草煎服,大便自通。

治寒虛燥結,及老人虛秘、冷秘,小兒形白虛肥,日能飲食,悉化為痰,流散肢體,久不大便者,常服半硫丸(方見補養門),外用握藥法(見和解門)。

治氣虛燥結,食少形羸,虛喘自汗,時或下墜,糞燥難出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芒硝、酒炒大黃,補而行之(見理氣門)。

治陰陽虛壅滯,氣不宣通,腹滿便閉,服木香順氣湯,兼痰服蘇子降氣湯。若因七情感傷,上氣喘急,胸膈脹悶,氣燥便秘,服四磨湯、分心氣飲。若因氣道阻隔,呃噎便燥,初服人參利膈丸,推陳致新,次服橘杏丸,或服加減正氣散(俱見理氣門)。

治火灼肺金,內虛外燥,皮膚皺裂,筋急爪枯,大便燥結者,服滋燥養榮湯。若肺受濕熱之邪,胸滿喘促,食少頭昏,口渴便秘者,服清燥湯。若腸胃有伏火,大便閉結,全不思食,及風結、血結,俱服潤腸丸。若血虛燥結,津液乾枯,糞澀難出者,服潤燥生津湯(均見潤燥門)。

治中風風秘,氣道不利,脈浮而數,不得大便者,服搖風順氣丸(見祛風門)。若老人風秘,常服麻仁蘇子粥、通幽湯(見潤燥門)。

治直腸燥結,糞燥巨硬,結滯肛門者,用蜜煎導法、豬膽導法(見攻裡門),或用滋燥養榮湯加槐花、芥穗,白蜜引(見潤燥門)。

治食滯便閉,兼腹滿脹痛、惡食等症,形氣實者,服木香檳榔丸、導滯丸(見攻裡門)。虛者,用保和湯加酒煨大黃、炒枳實(見理氣門)。

治血瘀便閉,腹肋脹痛,大便黑,小水利,及蓄血,發熱如狂,服桃仁承氣湯,輕者用復元活血湯(俱見理血門)。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對於熱燥導致的腸道阻塞,患者能進食且脈搏浮數有力,同時出現三陽實熱等症狀,如果需要迅速通便,可服用大承氣湯,它能全面調理三焦;如果不需立即通便,則可服用小承氣湯,不會影響下焦;如果需要緩慢通便,則服用調胃承氣湯,不會影響上焦,或者可以選擇六一順氣湯、麻仁丸(詳見攻裡類藥物)。 如果病情較輕,只需使用八正散來通利(詳見利濕類藥物)。

對於寒燥導致的陰結,患者無法進食且脈搏沉遲有力,同時出現三陰寒症,可能是因為冷食在胃中積留,導致心腹脹痛,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這時可用備急丸來排便(詳見攻裡類藥物); 如果病情較輕,則可以用大黃、附子、乾薑、桂心、厚朴、甘草煎煮服用,能讓大便自行通暢。

對於寒虛導致的燥結,以及老年人的虛祕、冷祕,或是小孩面色蒼白、體質虛胖,每天雖能進食,但食物都轉化為痰,流散於四肢,長期無法大便的情況,可以經常服用半硫丸(詳見補養類藥物),並搭配外用的握藥法(詳見和解類藥物)。

對於氣虛導致的燥結,進食量少、身體瘦弱,有虛喘、自汗的症狀,偶爾有下墜感,大便乾燥難排的情況,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芒硝、酒炒大黃,既能補氣又能通便(詳見理氣類藥物)。

對於陰陽虛弱導致的壅滯,氣不通暢,腹部脹滿、大便閉塞的情況,可以服用木香順氣湯,若同時有痰,則可以搭配蘇子降氣湯。若是因七情(喜怒哀樂悲恐驚)傷身,出現上氣喘急、胸膈脹悶、氣燥便祕等症狀,可以服用四磨湯、分心氣飲。如果因氣道阻塞,出現呃逆、吞嚥困難、大便乾燥,可以先服用人參利膈丸,去除舊疾,促進新陳代謝,之後再服用橘杏丸,或者選擇加減正氣散(詳見理氣類藥物)。

對於火氣過旺導致肺部虛損,外在表現為皮膚皺裂、筋骨緊繃、指甲乾枯,以及大便乾燥堵塞的情況,可以服用滋燥養榮湯。如果是肺部受到濕熱邪氣影響,出現胸悶、喘促、食慾下降、頭暈、口渴、便祕等症狀,可以服用清燥湯。如果腸胃有潛藏的火氣,導致大便閉塞、完全不想吃東西,以及風結、血結等情況,都可以服用潤腸丸。如果因為血虛導致燥結,津液枯竭,大便乾澀難排,可以服用潤燥生津湯(詳見潤燥類藥物)。

對於中風後的風祕,氣道不順暢,脈搏浮數,無法排便的情況,可以服用搖風順氣丸(詳見祛風類藥物)。如果是老年人的風祕,可以經常服用麻仁蘇子粥、通幽湯(詳見潤燥類藥物)。

對於直腸燥結,大便乾硬巨大,堵塞在肛門的情況,可以使用蜜煎導法、豬膽導法(詳見攻裡類藥物),或者服用滋燥養榮湯,加入槐花、芥穗,以白蜜作為引子(詳見潤燥類藥物)。

對於食滯引起的便祕,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厭食等症狀,如果身體狀況良好,可以服用木香檳榔丸、導滯丸(詳見攻裡類藥物)。如果身體虛弱,則可以服用保和湯,再加入酒煨大黃、炒枳實(詳見理氣類藥物)。

對於血瘀引起的便祕,伴隨腹部脹痛、大便黑色、小便順暢,以及蓄血、發燒如狂等症狀,可以服用桃仁承氣湯,病情較輕者,可以服用復元活血湯(詳見理血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