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23)

回本書目錄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23)

1. 醫方理氣門

蘇子降氣湯,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或大便不利。

炒研蘇子,炒厚朴,製半夏,當歸,前胡,陳皮(各錢半),炙草,桂心(各一錢),生薑(三片)

越鞠湯,通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涎,飲食不化。

醋炒香附,製蒼朮,炒神麯,川芎(各錢半),炒梔仁(一錢),生薑(引)

或製為丸。薑湯,每下二錢。

加味法:濕鬱,周身重痛,或關節墜痛,天氣陰寒轉甚者,加茯苓、白芷;火鬱昏冒,小水短赤,倍梔仁,加青黛;氣鬱,胸脅脹痛,加木香、檳榔;血鬱,四肢無力而能食,加桃仁、紅花;血虛,往來寒熱,加當歸、柴胡;痰鬱,動則氣喘,寸口脈滑,加製半夏、膽星、海石、栝蔞仁,或加陳皮、茯苓;食鬱,吐酸噯臭,腹飽不欲食,寸口脈緊者,加炒神麯、麥芽、砂仁、山楂;挾寒,加泡吳萸;春,加防風;夏,加苦參;秋,加黃芩;冬,加乾薑。

四磨湯,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腹脅氣痛。

檳榔,枳殼,烏藥,木香(等分)

磨汁。白湯調服。腹痛,加白芍、甘草。

七氣湯,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咯不出,咽不下,名梅核氣;或胸滿喘嘔,攻衝作痛。

製半夏,茯苓(各三錢),姜炒厚朴(二錢),紫蘇(錢半),姜,棗(引)

三因七氣湯,治七情鬱結,陰陽反戾,吐利交作,寒熱眩暈,痰滿噎塞。

法半,炒樸,茯苓,白芍,紫蘇,陳皮,人參,桂心,生薑,紅棗

開鬱正氣散,通治五積六聚。

醋炒青皮,酒炒香附,土炒白朮,酒煮元胡,炒研砂仁,炒神麯,炒麥芽,山楂肉,茯苓,陳皮,桔梗,炙草,海粉,生薑(等分)

煎服。或曬研細末。薑湯,每調二錢,空心,日三服。

大七氣湯,治積聚癥瘕形氣實者。

煨三稜,煨莪朮,醋炒青皮,炒研益智仁,藿香,桔梗,陳皮,甘草(各一錢),木香,肉桂(各五分)

四七湯,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虛冷上氣,或心腹絞痛,或脹硬喘急。

人參,官桂,薑製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引)

心腹痛,加元胡索。

代赭旋覆湯,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旋覆花,製半夏,甘草,生薑(各三錢),人參,代赭石(各一錢),棗(二枚)

丁香柿蒂湯,治因寒呃逆。

丁香,柿蒂(各二錢),人參(一錢),生薑(引)

夾痰,加陳皮、法半、茯苓、良薑、甘草;夾熱,去人參、生薑,加陳皮、竹茹。

橘皮竹茹湯,治虛羸呃逆,及吐利後噦噫噯氣。

陳皮,竹茹,人參,炙草,赤茯苓,製半夏,去心麥冬,蜜炙楷杷葉,姜,棗(引)

胃熱,去人參;胃寒,去麥冬、竹茹,加丁香、砂仁;呃甚,加丁香、柿蒂。

白話文:

[醫方理氣門]

蘇子降氣湯: 治療因虛弱導致陽氣上衝,氣機升降失常,出現上部氣盛而下部虛弱,痰液壅塞,咳嗽喘息帶血,或大便不順暢等症狀。

藥物組成:炒過的蘇子、炒過的厚朴、製過的半夏、當歸、前胡、陳皮(各用一錢半),炙甘草、桂心(各用一錢),生薑(三片)。

越鞠湯: 主要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氣機鬱結,導致胸膈悶脹,吞酸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

藥物組成:醋炒過的香附、製過的蒼朮、炒過的麥芽神曲、川芎(各用一錢半),炒過的梔子仁(用一錢),生薑(作為引導藥物)。

這個方子可以製成藥丸。用薑湯送服,每次服用二錢。

加減用法:若是濕氣鬱結,導致全身沉重疼痛,或關節墜痛,在陰冷天氣時更加嚴重,可加入茯苓、白芷;若是火氣鬱結,導致神昏,小便短赤,可加倍梔子仁用量,並加入青黛;若是氣機鬱結,導致胸脅脹痛,可加入木香、檳榔;若是血脈鬱結,導致四肢無力但仍能進食,可加入桃仁、紅花;若是血虛,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可加入當歸、柴胡;若是痰液鬱結,活動後就氣喘,寸口脈滑,可加入製過的半夏、膽星、海石、栝蔞仁,或者加入陳皮、茯苓;若是飲食積滯,導致吐酸,打嗝有臭味,腹脹不想吃東西,寸口脈緊,可加入炒過的麥芽神曲、麥芽、砂仁、山楂;若是夾雜寒氣,可加入泡過的吳茱萸;春季,可加入防風;夏季,可加入苦參;秋季,可加入黃芩;冬季,可加入乾薑。

四磨湯: 治療因情志不暢導致氣機逆亂,出現上氣喘急,腹部和脅肋疼痛等症狀。

藥物組成:檳榔、枳殼、烏藥、木香(等量)。

將藥材磨成汁。用白開水調服。如果腹痛,可加入白芍、甘草。

七氣湯: 治療因情志不暢導致氣機鬱結,痰涎凝聚,卡在咽喉難以咯出或嚥下,俗稱梅核氣;或者出現胸悶氣喘,嘔吐,以及向上衝擊的疼痛。

藥物組成:製過的半夏、茯苓(各用三錢),薑炒過的厚朴(用二錢),紫蘇(用一錢半),生薑、紅棗(作為引導藥物)。

三因七氣湯: 治療因情志鬱結,導致陰陽失調,出現上吐下瀉,忽冷忽熱,頭暈目眩,痰多堵塞等症狀。

藥物組成:製過的半夏、炒過的厚朴、茯苓、白芍、紫蘇、陳皮、人參、桂心、生薑、紅棗。

開鬱正氣散: 廣泛治療各種積聚腫塊的病症。

藥物組成:醋炒過的青皮、酒炒過的香附、土炒過的白朮、酒煮過的元胡、炒過並研磨的砂仁、炒過的麥芽神曲、炒過的麥芽、山楂肉、茯苓、陳皮、桔梗、炙甘草、海粉、生薑(等量)。

用水煎服。也可以曬乾後研磨成細末。用薑湯送服,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服用,每日三次。

大七氣湯: 治療體內有明顯腫塊積聚的實證。

藥物組成:煨過的三稜、煨過的莪朮、醋炒過的青皮、炒過並研磨的益智仁、藿香、桔梗、陳皮、甘草(各用一錢),木香、肉桂(各用五分)。

四七湯: 治療因情志不暢導致氣機鬱結,痰涎凝聚,體虛怕冷導致氣逆上衝,或者心腹絞痛,或者腹脹氣喘等症狀。

藥物組成:人參、官桂、薑製過的半夏(各用一錢),甘草(用五分),生薑(作為引導藥物)。

如果心腹疼痛,可加入元胡索。

代赭旋覆湯: 治療傷寒病經過發汗、催吐、瀉下治療後,出現心下痞塞、硬滿,打嗝不止的症狀。

藥物組成:旋覆花、製過的半夏、甘草、生薑(各用三錢),人參、代赭石(各用一錢),紅棗(二枚)。

丁香柿蒂湯: 治療因寒邪引起的呃逆。

藥物組成:丁香、柿蒂(各用二錢),人參(用一錢),生薑(作為引導藥物)。

如果夾雜痰液,可加入陳皮、製過的半夏、茯苓、良薑、甘草;如果夾雜熱邪,可去除人參、生薑,加入陳皮、竹茹。

橘皮竹茹湯: 治療體虛引起的呃逆,以及嘔吐腹瀉後出現的呃逆、打嗝、噯氣等症狀。

藥物組成:陳皮、竹茹、人參、炙甘草、赤茯苓、製過的半夏、去心的麥冬、蜜炙枇杷葉、生薑、紅棗(作為引導藥物)。

如果胃部有熱,可去除人參;如果胃部有寒,可去除麥冬、竹茹,加入丁香、砂仁;如果呃逆嚴重,可加入丁香、柿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