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22)

回本書目錄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22)

1. 醫方理氣門

補中益氣湯,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或脾虛瘧痢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症。惟上焦痰喘,中焦濕熱,傷食膈滿者,忌服。

蜜炙黃耆(二錢),人參,當歸,炙草,炙白朮(各錢半),留白陳皮(一錢),柴胡,升麻(各五分),生薑(三片),紅棗(二枚)

無人參,重用沙參、蜜蒸萎蕤代之。

加減法:精神短少,加五味子一錢;肺熱咳嗽,去人參;嗌乾,加葛根;血虛,倍用當歸;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腦痛,加藁本、細辛;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濕痰,加半夏;風痰,加前胡、膽星;胃寒氣滯,加青皮、木香、白蔻、益智;腹痛,加白芍;熱痛,加炒川連;腹脹,加炒枳實、厚朴、煨砂仁、木香;能食而心下痞悶,加川連;大便秘結,加酒炒大黃;咽痛,加桔梗;有寒,加肉桂;陰火,加黃柏、知母;陰虛水虧,去升麻、柴胡,加熟地、山藥、棗皮;春月,加旋覆花、款冬花;夏月,加麥冬、五味子;秋月,加枯芩;冬月,加留根節麻黃;寒,加乾薑;瀉甚,去當歸,加製蒼朮、益智仁、茯苓;濕盛,加蒼朮、澤瀉,或加茯苓。

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或食入反出。

前湯去當歸、白朮,加製蒼朮一錢,木香五分。

益胃升陽湯,治月經不調,或脫血後食少,水瀉,並治飧瀉。

前湯加炒神麯、炒黃芩。

前湯加白芍、五味,治氣虛多汗。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倦怠嗜臥,四肢不收,值秋燥令,濕熱退時,體重節疼,口乾舌燥,大便不調,小水頻數,食不消化,飲食無味,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

蜜耆,炙草,人參,法半(各一錢),羌活,獨活,防風,陳皮,炒芍,炙術,澤瀉,茯苓(各五分),柴胡,川連(各三分),姜,棗(引)

尿利,去澤瀉。

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補中益氣湯內加生地錢半,黃柏八分。

烏藥順氣散,治中風,遍身頑麻,骨節疼痛,步履艱辛,語言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痰喘。

烏藥,陳皮(各二錢),炒枳殼,麻黃,桔梗,白芷,川芎(各一錢),炒殭蠶,炮姜,炙草(各五分),姜,蔥(引)

自汗,去麻黃,加黃耆;手足強硬,加防風、續斷、威靈仙;拘攣,加木瓜;腳氣腫痛,加獨活、牛膝、秦艽。

木香順氣湯,治陰陽壅滯,氣不宣通,胸膈痞悶,腹脅脹滿,大便不利。

木香,陳皮,當歸,茯苓,炒研草蔻,炒研益智,醋炒青皮,法制蒼朮,炒厚朴,製半夏(各一錢),澤瀉,乾薑,升麻,柴胡,泡吳萸(各五分)

白話文:

醫方理氣門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因勞累導致的內傷,症狀包括身體發熱、心煩意亂、頭痛、怕冷、懶得說話、食慾不振、脈搏洪大但虛弱,可能伴有呼吸困難、口渴、陽虛自汗、氣虛導致出血不止、脾虛引起的久治不愈的瘧疾和痢疾,以及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的病症。但不適用於上焦痰喘、中焦濕熱、傷食導致的膈脹滿者。

藥物組成:蜜炙黃耆(2錢),人參、當歸、炙甘草、炙白朮(各1.5錢),陳皮(1錢),柴胡、升麻(各0.5錢),生薑(3片),紅棗(2枚)。

若無 人參,可用沙參、蜜蒸萎蕤加倍代替。

加減法:精神不足,加五味子(1錢);肺熱咳嗽,減去人參;咽喉乾燥,加葛根;血虛,當歸加倍;頭痛,加蔓荊子;頭痛劇烈,加川芎;頭部疼痛,加藁本、細辛;風濕痹痛,全身疼痛,加羌活、防風;濕痰,加半夏;風痰,加前胡、膽星;胃寒氣滯,加青皮、木香、白蔻、益智仁;腹痛,加白芍;熱痛,加炒川連;腹脹,加炒枳實、厚朴、煨砂仁、木香;能吃但心中痞悶,加川連;大便秘結,加酒炒大黃;咽喉疼痛,加桔梗;畏寒,加肉桂;陰虛火旺,加黃柏、知母;陰虛津液不足,減去升麻、柴胡,加熟地、山藥、棗皮;春季,加旋覆花、款冬花;夏季,加麥冬、五味子;秋季,加黃芩;冬季,加細辛、麻黃;怕冷,加乾薑;大便溏瀉,減去當歸,加炒蒼朮、益智仁、茯苓;濕邪盛,加蒼朮、澤瀉,或加茯苓。

調中益氣湯:用於治療脾胃不調,症狀包括胸悶、肢體倦怠、食慾不振、呼吸短促、味覺淡漠,或吃進去食物又吐出來。

藥物組成: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減去當歸、白朮,加入炒蒼朮(1錢),木香(0.5錢)。

益胃升陽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或產後出血後食慾不振、腹瀉,以及飧泄(飯後即瀉)。

藥物組成:在調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加入炒神麴、炒黃芩。

若氣虛多汗,再加白芍、五味子。

升陽益胃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症狀包括倦怠嗜睡、四肢無力、秋季乾燥時症狀加重,身體關節疼痛、口乾舌燥、大便不調、小便頻數、消化不良、飲食無味,並伴有肺病引起的怕冷、咳嗽等症狀,心情憂鬱。

藥物組成:蜜炙黃耆、炙甘草、人參、白朮(各1錢),羌活、獨活、防風、陳皮、炒白芍、炙白朮、澤瀉、茯苓(各0.5錢),柴胡、川連(各0.3錢),生薑、紅棗(引經藥)。

尿頻,減去澤瀉。

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症狀包括發熱(白天加重)、自汗、呼吸短促、口渴、味覺淡漠。

藥物組成:補中益氣湯加生地黃(1.5錢),黃柏(0.8錢)。

烏藥順氣散:用於治療中風,症狀包括全身麻木、關節疼痛、行走困難、言語不清、口眼歪斜、喉嚨氣急、痰喘。

藥物組成:烏藥、陳皮(各2錢),炒枳殼、麻黃、桔梗、白芷、川芎(各1錢),炒殭蠶、炮薑、炙甘草(各0.5錢),生薑、蔥(引經藥)。

自汗,減去麻黃,加黃耆;手足僵硬,加防風、續斷、威靈仙;肢體拘攣,加木瓜;腳氣腫痛,加獨活、牛膝、秦艽。

木香順氣湯:用於治療陰陽氣滯,氣機不暢,症狀包括胸膈痞悶、腹部兩脅脹滿、大便秘結。

藥物組成:木香、陳皮、當歸、茯苓、炒草蔻仁、炒益智仁、醋炒青皮、炒蒼朮、炒厚朴、製半夏(各1錢),澤瀉、乾薑、升麻、柴胡、泡吳茱萸(各0.5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