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1. 濕瀉

濕瀉與濡瀉、水瀉同,皆因傷濕作瀉也。蓋脾胃濕盛,致清濁不分,瀉下多水,小便黃澀,身體困重,面黃懶食,三者皆腸鳴而腹不脹痛。

白話文:

【濕瀉】

濕瀉、濡瀉和水瀉是相同的,都是因為身體受濕氣影響而出現的瀉肚情況。這主要是因為脾胃中的濕氣過盛,導致身體無法正常區分清濁物質,排泄物多為水分,小便呈現黃色且排尿時有些許不適,身體感覺沉重疲倦,臉色泛黃且食慾不佳。這三種情況都會有腸鳴的情況,但腹部並無脹痛感。

2. 寒瀉

寒瀉,寒盛於中也;洞瀉,洞直傾下也。二症治同。有因遇食生冷,寒氣凝結,致面色淡白,四肢逆冷,瀉下澄清,糞如鴨屎之溏,直傾注下,腹似雷鳴,腹常冷痛,脈必沉遲,主以附子理中湯(見祛寒門)。

白話文:

【寒瀉】

寒瀉,就是體內寒氣過重的情況;洞瀉,指的是拉肚子時,腸胃中的東西像是直線般迅速排泄下來。這兩種病症的治療方式相同。

有的人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導致寒氣在體內凝結,進而使得臉色變得蒼白,四肢感到冰冷。排泄物清澈,大便像鴨屎一樣稀爛,拉肚子的時候就像水一樣直往下流,肚子還會發出如雷般的響聲,腹部經常感到冷且疼痛,脈搏跳動緩慢且微弱。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此方可在祛寒類的藥方中找到)。

3. 飧瀉

飧瀉,食後即瀉,完穀不化,土衰木盛,清氣不升也,主以升陽益胃湯(見理氣門),余按附法。

白話文:

「飧瀉,就是在吃飯之後立即腹瀉,食物無法完全消化吸收,這主要是因為脾胃功能衰弱,肝氣過盛,導致身體的清氣無法上升。應使用升陽益胃湯來治療(此方劑詳見理氣門一章),其餘的輔助療法則按照附錄的方法進行。」

4. 脾瀉

脾瀉,脾虛腹滿,飲食不化,或黏或硬,糞色純黃也,主以參苓白朮散(見補養門),余按附法。

白話文:

其中"參苓白朮散"是一種中藥方,主要成分包括人參、茯苓和白朮等,用於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5. 腎瀉

腎瀉,腎氣虛寒,每至早晨行瀉數次,服二神丸、四神丸(見祛寒門)。

白話文:

這是在說「腎瀉」的情況,指的是因腎臟氣虛和寒冷導致的問題,常在每天早晨發生多次腹瀉。對於這種情況,可以服用二神丸或是四神丸來進行治療(相關資訊可參考祛寒類藥物說明)。

6. 食瀉

食瀉,與胃瀉同,因傷食作瀉,氣臭稠黏,噫氣腹痛。若脹滿便秘,形氣實者,用諸承氣湯,或化滯丸(見攻裡門)。如形氣虛,惡食,吐瀉,服保和丸。食瀉兼痰濕,用平胃散加味。食瀉兼飲,服枳朮丸(俱見消導門)。

白話文:

【食物引起的腹瀉】

食物引起的腹瀉,其特性與胃部問題導致的腹瀉相似,主要是因為食用不當或過量導致的腹瀉,排出的大便氣味惡臭且質地粘稠,會伴有打嗝及腹部疼痛的症狀。如果患者有脹氣、大便乾結的現象,且身體狀況看起來較為壯實,可使用各種承氣湯類的藥方,或者服用化滯丸(詳細內容請參閱攻下法的章節)。然而,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對食物反感,並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則應服用保和丸。對於食物引發的腹瀉,如果同時伴有痰濕的症狀,可用平胃散再加入其他草藥進行治療。若是食物引發的腹瀉同時伴有水飲的問題,則應服用枳朮丸(詳細內容請參閱消導法的章節)。

7. 飲瀉

飲瀉,渴而飲,飲而瀉,瀉而復渴,渴而復瀉,瀉渴相因也。脈症實者,服舟車丸逐飲;形氣虛者,用五苓散加滑石、石膏、甘草梢(見利濕門)。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飲瀉」的情況。飲瀉就是口渴想喝水,喝了水後又會拉肚子,拉完肚子後又會口渴,這種渴和瀉的情況互相影響,形成一個循環。

如果從脈象和症狀來看,患者的情況比較實,也就是說病情較重,可以服用舟車丸來排除身體裡過多的水分。但如果是形氣虛的患者,也就是身體狀況比較弱的人,則應使用五苓散,並加入滑石、石膏和甘草梢(這些資訊可以在治療濕熱的章節找到)來調理。

8. 痰瀉

痰瀉,時或瀉,時或不瀉,瀉無定期也。形氣實者,服蘇葶滾痰丸之類。若酒食生痰,服順氣消食丸(俱見除痰門)。虛者,服六君湯(見補養門)。

白話文:

【痰瀉】

這是指一種病狀,患者會不定期的腹瀉,有時候會拉肚子,有時候又不會,並無固定模式。對於身體壯實的人,可以服用蘇葶滾痰丸這類藥物來治療。如果腹瀉是由過量飲酒或食物引起的,則適合服用順氣消食丸(這些藥方都可以在治療痰症的篇章找到)。而對於體質虛弱的患者,則建議服用六君湯(此藥方可於補養篇章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