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1. 肩背門
李東垣制羌活勝濕湯(見利濕門),通治太陽經風濕,肩背諸痛。
加味法:如兼氣鬱、氣滯,背與肩常作痛者,加陳皮、香附、木香;如氣虛郁痛,時作時止,加人參、蜜耆、升麻、柴胡;如血虛郁痛,夜則痛甚,亦或時止,加當歸、白芍;如血瘀郁痛,夜痛不止,加紅花、薑黃、五靈脂;如風氣鬱盛,痛則肩項牽強,加威靈仙;如濕氣鬱甚,痛則肩背沉重,加製蒼朮、白朮;若風痰凝郁,痛則嘔暈,本湯送下白丸子(見除痰門)。
又法:治濕熱相搏,背重熱痛,服當歸拈痛湯(見利濕門)。若風痰鬱結走痛,服豁痰湯。痰氣凝聚背心,一點痛甚,服痰氣方。
白話文:
[肩背疾病處理方式]
李東垣創立的羌活勝濕湯(可參考調理濕氣類別),能全面治療因太陽經絡風濕所引起的肩背各種疼痛。
調味方法如下:
- 如果併有氣鬱、氣滯的情況,導致背部和肩膀經常疼痛,可以加入陳皮、香附、木香。
- 如果是氣虛導致的疼痛,疼痛時發時止,可以添加人參、黃耆蜜炙、升麻、柴胡。
- 如果是血虛導致的疼痛,夜晚疼痛會加重,或者時發時止,可以添加當歸、白芍。
- 如果是血瘀導致的疼痛,夜晚疼痛不止,可以加入紅花、薑黃、五靈脂。
- 如果風氣鬱盛,疼痛時肩頸會感到僵硬,可以添加威靈仙。
- 如果濕氣過重,疼痛時肩背會感到沉重,可以添加製造的蒼朮、白朮。
- 如果是風痰凝集導致,疼痛時會出現嘔吐和眩暈,可用此湯送服白丸子(可參考祛痰類別)。
另外的方法:
對於濕熱相互作用導致的背部沉重和熱痛,可服用當歸拈痛湯(可參考調理濕氣類別)。如果風痰鬱結導致移動時疼痛,可以服用豁痰湯。如果痰氣在背部中心聚集,形成一個點的劇烈疼痛,可以服用痰氣方。
2. 手臂症治
治兩臂重痛麻木,服加味二陳湯。痰飲走注,手臂冷痛無定,服控涎丹。若兩臂疼痛,脈沉細,服指迷丸(以上俱見除痰門)。
白話文:
[治療手臂病症]
治療雙臂沉重、疼痛或麻木的症狀,可以服用加味二陳湯。如果因為痰飲在體內流動不定,導致手臂冷痛且位置不固定,則應服用控涎丹。假設雙臂疼痛,且脈搏呈現沉細的情況下,適合服用指迷丸。(以上各種藥方詳情可參閱除痰類的藥物說明。)
3. 痛風門
4. 要略
痛風者,皆因氣虛體弱,調理失宜,風、寒、暑、濕結於腰背及四肢骨節之間。如痛處肉色不變,日減夜甚者,為寒痛;腫滿墜痛者,為濕痛;遍身走痛者,為風痛。更有氣虛、血瘀、痰鬱等症,當與三卷五痹五痿參合治之。
白話文:
患有痛風的人,大都是因為身體氣力不足,體質虛弱,加上生活飲食調理不當,導致風邪、寒氣、暑熱、濕氣這些外在因素滲入腰背以及四肢的關節部位。如果痛的部位皮膚顏色沒有變化,白天疼痛減輕,夜晚疼痛加重,這是寒氣引起的痛風;如果出現腫脹且按壓會感到墜痛,這是濕氣引起的痛風;如果全身各處關節輪流疼痛,這是風邪引起的痛風。此外,還可能伴有氣力不足、血液循環不暢、痰濕阻滯等症狀,對於這些情況,應參考治療風濕和萎縮性疾病的相關療法來綜合治理。
5. 治略
治一切痛風初起,主以三五秦艽湯,隨症加減,並上中下通用痛風方。若血脈凝滯,筋骨拘攣,肢節煩痛,服舒筋散。若濕熱痛風,焮熱重痛,服二妙散(俱見祛風門)。治因勞碌太過,遍身軟痛,氣乏自汗,用十全大補湯加製半夏、炒乾姜。老人筋骨痛,暈眩尿赤,夜則痛甚,用六味地黃湯加炒梔仁、柴胡(方見補養門)。
白話文:
[治療原則]
對於剛開始的痛風症狀,主要使用三五秦艽湯來治療,根據具體病情增減藥物成分,此方適用於身體上、中、下部位的痛風。
如果出現血液循環不暢,肌肉骨骼收縮,關節疼痛的情況,可以服用舒筋散。
若是因為濕熱導致的痛風,有發熱和嚴重疼痛的現象,則可服用二妙散。(以上兩方皆可在祛風門中找到相關資訊)
對於因工作過度疲勞,全身乏力且疼痛,容易自汗的人,推薦使用十全大補湯,並添加製半夏和炒乾薑。
對於老年人的筋骨疼痛,伴有頭暈目眩,小便色紅,夜晚痛感加重的症狀,建議使用六味地黃湯,再加入炒梔子和柴胡。(該方在補養門中有詳細介紹)
6. 鶴膝風
7. 要略
此症治法,詳見外科,茲難備載。大抵由三陰虛弱,風寒濕邪乘虛為病也。寒甚,則膝內冷痛;風盛,則筋脈拘攣;濕盛,則沉著重痛,筋緩無力。初起膝上至髀,膝下至脛,漸漸枯細,膝獨胖大,形如鶴膝,皮色不變,日增腫痛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這個病症的治療方法,在外科有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再全部記載了。總的來說,這種病症主要是因為三陰經(肝、脾、腎)虛弱,導致風、寒、濕邪趁虛而入所造成的疾病。如果寒氣特別重,就會感到膝蓋內部冷且疼痛;如果是風邪佔主導,就會出現筋脈收縮、抽搐的現象;若是濕氣過重,則會感到膝部沉重、疼痛,而且肌肉鬆弛無力。在剛開始的時候,從膝蓋上方到大腿,以及膝蓋下方到小腿,會逐漸變得瘦弱,只有膝蓋部位異常腫大,外形看起來就像鶴的膝蓋一樣,皮膚顏色不會改變,但是每天會感覺到越來越嚴重的腫脹和疼痛。
8. 治略
鶴膝風初起,毋論雙單,先用五積散加牛膝酒引汗之(見表裡門),次服換骨丹(見祛風門),外敷沖和膏、玉龍膏(見外科六卷)。如日久不消,勢欲潰膿,服獨活寄生湯(見祛風門)。若形氣虛者,但服大防風湯(見補養門)。潰後托補,外治諸法,俱見外科六卷。有因痢後患鶴膝者,雖名痢風,法治卻同也。
白話文:
【治療概要】
一開始遇到類似鶴膝風的症狀,不管是單側或雙側,首先應該使用五積散加上牛膝酒來發汗治療(詳情請參閱表裡門)。然後服用換骨丹(詳情請參考祛風門),並在外部敷上沖和膏與玉龍膏(詳情請參考外科第六卷)。
如果病情長時間未見好轉,且有化膿的趨勢,則應服用獨活寄生湯(詳情請參考祛風門)。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則只需服用大防風湯(詳情請參考補養門)。
在病癥潰瘍後的調理補養,以及外部治療的方法,都可以在外科第六卷找到相關資料。有些患者是在罹患痢疾後出現鶴膝風的症狀,雖然被稱為痢風,但實際上的治療方法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