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5)
傷寒辨證篇 卷二 (5)
1. 厥陰頭痛
厥陰頭痛則多厥冷而不發熱,兼吐涎沫,是肝臟挾寒邪上逆也,用吳茱萸湯溫而降之(見祛寒門)。蓋太陰、少陰二經無頭痛之證,惟厥陰經有頭痛,以其脈與督脈上會於巔也。太陰脾經無發熱之證,而少陰、厥陰亦有發熱者,謂之皮發熱,以其藏有相火,陰盛格陽於外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是厥陰經頭痛,通常會感覺到頭部冰冷,不會發熱,還會伴隨吐口水,這是因為肝臟受到寒邪入侵,向上逆襲所導致。可以使用吳茱萸湯溫暖身體,將寒邪向下驅散。太陰經和少陰經沒有頭痛的症狀,只有厥陰經有頭痛,因為它的經脈與督脈在頭頂會合。太陰脾經沒有發熱的症狀,但少陰經和厥陰經也會出現發熱,稱為皮發熱,這是因為它們藏有相火,陰氣盛而將陽氣阻隔在外。
2. 項強背強
項強,太陽病也。項背俱強,太陽陽明病也。項背𠘧𠘧(音必,拘強而甚之貌),脈浮,太陽陽明表脈也。若項背強,脈浮無汗,是從傷寒傳來,宜服葛根湯。如項背強,脈浮有汗,是從中風傳來,宜服桂枝加葛根湯。若項背強而脈沉者,是邪已入胸裡也,宜服栝蔞桂枝湯(三方見發表門)。
若結胸病,項強,背反張而有汗,如柔痙之狀者,服大陷胸丸(方見攻裡門)。若系太陽少陽並病,項背強者,不可再汗、再下,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花粉(見和解門)。
白話文:
脖子僵硬,是太陽病。脖子和後背都僵硬,是太陽陽明病。脖子和後背緊繃僵硬,脈象浮,是太陽陽明表證。如果脖子和後背僵硬,脈象浮卻沒有汗,這是傷寒傳來的,應該服用葛根湯。如果脖子和後背僵硬,脈象浮並且有汗,這是中風傳來的,應該服用桂枝加葛根湯。如果脖子和後背僵硬,但是脈象沉,說明邪氣已經入胸,應該服用栝蔞桂枝湯。
如果患有結胸病,脖子僵硬,後背反張並且出汗,像是痙攣的樣子,應該服用大陷胸丸。如果同時患有太陽少陽病,脖子和後背僵硬,就不能再發汗、再瀉,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再加上花粉。
3. 身痛身重
傷寒身痛,未經發汗者,屬表實也,用麻黃湯汗之。若已發汗,身仍痛者,屬表虛也,服桂枝新加湯解之。若初病身痛,尺中脈遲,血少營弱者,雖未經發汗,不可發汗,用小建中湯加黃耆,先補其營血,以待脈回(俱見發表門)。若身痛而見少陰沉脈,四肢厥冷者,用附子湯溫中助陽,而兼補其氣血。
若身痛而見厥陰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穀證者,服四逆湯(俱見祛寒門)。若風濕身痛,則一身重痛,不能轉側,牽引煩疼。蓋濕則令人一身盡痛,身重不能轉側;風則令人筋脈牽引,煩痛不寧也。服桂枝附子湯(見發表門)。
白話文:
傷寒身痛的治療:
傷寒身痛,尚未發汗者,屬於表實證,可用麻黃湯發汗。
如果已經發汗,身體仍然疼痛,屬於表虛證,服用桂枝新加湯解表。
如果剛開始生病就出現身痛,尺脈沉遲,血少營弱,即使尚未發汗,也不能發汗,應先服用小建中湯加黃耆,補益營血,待脈象恢復後再發汗 (詳細內容見發表門)。
如果身痛伴隨少陰沉脈,四肢厥冷,則服用附子湯溫中助陽,同時補益氣血。
如果身痛伴隨厥陰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穀證,則服用四逆湯 (詳細內容見祛寒門)。
如果風濕身痛,則全身沉重疼痛,難以翻身,牽引作痛。這是因為濕氣會使全身疼痛,沉重難以翻身;而風氣會使筋脈牽引,疼痛不安。服用桂枝附子湯 (詳細內容見發表門)。
4. 煩躁懊憹
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心為熱擾而不寧,謂之煩。煩則擾於內,躁則動於外。故有心煩而無身煩,有身躁而無心躁也。大抵煩屬陽,躁屬陰。若懊憹證,則是心中反覆顛倒,煩不得眠,不與躁證同見,且無冷病,當作熱病觀也。如兼便秘、煩渴者,當量其熱之深淺,或白虎湯(見瀉火門),或承氣湯(見攻裡門),分別治之。惟躁證則不然,當分陰陽表裡施治。
故太陽下篇有不汗出而煩躁,謂之在表,服大青龍湯(見發表門)。陽明熱病,有心下硬之煩躁,謂之在陽,服白虎湯(見瀉火門)。三陰陰邪,有吐利、手足厥逆之煩躁,謂之在陰,服四逆、理中等湯(見祛寒門)。要之,煩與懊憹多屬陽熱,而躁則有陰陽表裡之分。故躁證與三陰證同見者,便屬陰寒之躁,均宜服四逆、理中、吳茱萸湯也。
白話文:
身體因熱而躁動不安,稱為「躁」。心因熱而擾亂不安,稱為「煩」。煩惱則困擾於內心,躁動則表現在外。因此,有人會心煩卻沒有身體躁動,也有人會身體躁動卻沒有心煩。總的來說,煩屬陽,躁屬陰。
如果出現懊憹症,就是心裡反覆顛倒,煩躁得睡不着,這種情況不會與躁動症同時出現,而且也沒有寒症,應該當作熱病來看待。如果伴隨便祕、口渴等症狀,就需要根據熱的深淺程度,分別用白虎湯(見瀉火門)或承氣湯(見攻裡門)來治療。
然而,躁動症則不同,要根據陰陽表裡進行分治。
例如,太陽病下篇提到,不發汗卻煩躁不安,這是表症,應該服用大青龍湯(見發表門)。陽明熱病,出現心下硬痛伴隨煩躁,這是陽症,應該服用白虎湯(見瀉火門)。三陰陰邪,出現嘔吐腹瀉、手足厥逆伴隨煩躁,這是陰症,應該服用四逆、理中等湯(見祛寒門)。
總而言之,煩惱和懊憹症多屬陽熱,而躁動症則有陰陽表裡之分。如果躁動症與三陰證同時出現,就屬於陰寒之躁,都應該服用四逆、理中、吳茱萸湯來治療。
5. 諸煩不眠
諸煩者,即上之心煩也。不眠者,即上之懊憹也。心煩懊憹,夜不得眠,無論已經、未經汗吐下之前後,但見大便不硬、脈無力者,此屬虛煩不眠,主以竹葉石膏湯(見瀉火門)。若煩不得眠,兼見少陽口苦、嘔涎、驚悸證者,主以溫膽湯(見和解門)。若汗吐下後,虛煩不眠,及下後仍熱,心上結硬者,主以梔子豉湯(見湧吐門)。
白話文:
心煩意亂、失眠睡不好,無論是之前、之後,或正在汗吐下療程中,只要出現大便軟、脈搏無力的情況,就是虛煩不眠,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如果心煩失眠,還伴隨少陽經的口苦、嘔吐、心悸症狀,可以用溫膽湯治療。如果汗吐下之後,依然心煩失眠,或是下療程後還發熱,胸口有硬塊,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
6. 自汗
太陽中風,脈浮緩而自汗者,謂之風邪,服桂枝湯疏邪實表(湯見發表門)。若陽明胃熱,熱越自汗,口渴煩躁,脈浮而洪者,用白虎湯清之(見瀉火門)。若陽明燥實,口渴便秘,大熱蒸蒸,汗出過多者,服調胃承氣湯(見攻裡門)。若自汗而兼發熱,下利不止者,內外交脫也,凶。
其雜病篇中自汗、盜汗脈證治法,詳見三卷汗證門。此條第言傷寒門應有之證也。
白話文:
太陽中風,脈搏浮而緩且自汗,這是風邪入侵,可以用桂枝湯疏散外邪。若陽明胃熱,熱氣外溢導致自汗,口渴煩躁,脈搏浮而洪,要用白虎湯清熱。若陽明燥熱積結,口渴便秘,發熱汗出過多,要用調胃承氣湯瀉熱通便。如果自汗伴隨發熱,腹瀉不止,這是內外氣血虧虛,預後不良。
關於自汗、盜汗的脈證治法,詳細內容請參考雜病篇三卷汗證門。此條內容說明了傷寒門中常見的證候。
7. 頭汗
頭上出汗,齊頸而還,此為熱不得外越,上蒸於首也。或因黃疸鬱而未發,或因濕家誤下陽越,或因火劫熱迫,或因陽明蓄血,或因熱入血室,或因水飲結胸而成,以上等因,當循雜病篇中,按證施治。
白話文:
頭部出很多汗,但只到脖子就停了,這是因為身體裡有熱氣無法向外散發,只能向上蒸騰到頭部。可能是因為肝膽疾病尚未爆發而出現黃疸,或是溼症被錯誤地使用通便藥物導致陽氣過度耗損,或者是因為用火來逼出熱氣造成熱氣太盛,或者是因爲陽明經絡中有積聚的血液,或者是熱氣進入女性生殖器官導致的症狀,又或者是由於體內水分過多在胸部形成阻塞所造成的。對於這些原因,應該按照雜病篇章中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8. 手足汗出
脾胃主四肢,為津液之主。今熱聚於胃,蒸其津液,旁達於四肢,故手足濈濈然汗出,且小便自利,胃中津液必干,大便必硬,本當攻也。若中寒胃陽土虛,脾不約束津液,橫溢四肢,猶如陰盛,淫雨滂沱,故汗出而冷也。陽虛失運,中寒不化,故小便不利也。傷寒,雖便硬而手足汗出,非為熱越者,此慎不可攻。
攻之,必變生固瘕,泄利澄清不止也,用白虎湯清之(見瀉州門)。
白話文:
脾胃掌管四肢,是津液的主人。現在熱氣聚集在胃中,蒸發津液,蔓延至四肢,所以手腳不停地出汗,而且小便自利,胃中津液必然乾燥,大便必然硬,應該要攻邪。
如果內有寒氣,胃陽虛弱,脾土虛弱不能約束津液,津液橫溢到四肢,就像陰氣盛極,淫雨滂沱,所以出汗卻感到冰冷。陽氣虛弱失運,內有寒氣不能化解,所以小便不利。
傷寒,雖然大便硬但是手腳出汗,並不是因為熱氣外溢,這點要謹慎,不可攻邪。
如果攻邪,就會轉變成固瘕,泄瀉不止,清濁不分。應該要用白虎湯清熱(詳見瀉州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