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4)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4)

1. 合病並病全篇

次章言太陽表證已罷,邪歸併陽明一經而成並病也。邪入胃府,從陽化熱,胃實則不大便而腹滿痛,潮熱譫語,手足汗出,喘冒不能臥,身不惡寒,脈滑實、沉實者,用大承氣湯攻陽明之實熱(見攻裡門)。

太陽少陽合病總訣

太陽證,合少陽,時常下利黃芩湯,若還下利而加嘔,半夏二錢添入良。

不嘔利,要更方,只服柴胡桂枝湯,六七日間有合病,此湯兩解自然康。

首章言太陽少陽相合為病也。如太陽則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之證,少陽則有寒熱往來、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脅滿痛之證。二經合病,當自下利,宜服黃芩湯(見和解門)。若有如前之證而不下利,但加嘔者,前湯內加製半夏二錢以止嘔。

次章言雖有如前太陽少陽合病之證,然審其中,卻不嘔逆,並不下利,此非真合病,乃太陽少陽交代未清也,主以柴胡桂枝湯和解兩經之邪(方見和解門)。

又言六七日間,有合病,用此湯兩解,自然康也。

太陽少陽並病總訣

太陽經,少陽經,二經並病證難分,頭疼牽強目昏眩,心下痞硬似結胸。

邪未定,三法停,尚未歸併法宜針,大椎肺俞肝俞穴,刺之瀉熱自然輕。

二章統言太陽少陽並病禁吐下三法也。如頭項強痛,目眩昏冒,心下痞硬,狀似結胸,是二經之邪尚未歸併一經也。若誤發汗,則生譫語;若誤吐下,則心煩、驚悸,宜刺大椎、肺俞、肝俞三處穴道,以瀉其熱。

大椎穴在後項,脊骨第一節上骨陷中。肺俞穴在脊骨第三節下,兩邊第二行骨陷中。肝俞穴在脊骨第九節下,兩旁第二行骨陷中。

陽明少陽合病總訣

陽明證,合少陽,脈來滑數胃邪強,下利黏汙是宿食,攻其積滯大承湯。

木脈弦,土脈長,土衰木盛不為祥,弦數下利嘔酸苦,表裡交治大柴湯。

首章言陽明少陽相合為病也。蓋兩經之證同見下利,方為合病。弦為少陽木脈,木勝則土負,負則死也。長為陽明土脈,土盛則木不能災,則為順也。若陽明少陽合病,下利黏穢者,脈必滑數,是宿食也,宜攻積滯,主以大承氣湯(見攻裡門)。

次章言陽明少陽合病,脈弦甚,固不祥。若脈弦數而不滑數,但下利而不黏穢,更加嘔吐酸苦者,此表裡俱實也,宜用大柴胡湯解表清裡(方見表裡門)。

三陽合病總訣

三陽合,病叢生,未經汗下解肌靈,口乾腹痛多譫妄,面垢貪眠盜汗蒸。

三陽熱,灼枯津,脈浮禁汗法宜清,縱然脈大君休下,主治白虎加人參。

二章統言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禁汗下,只宜清解也。有因初患傷寒,未曾發汗,或未吐下,致寒邪鬱於中,三陽諸證叢起者,宜服柴葛解肌湯清解表裡(見發表門)。如已經汗吐下,而餘邪傳遍三陽,寒鬱為熱,致口中乾燥,腹滿脹痛,譫語妄言,面生油垢,欲眠遺尿,合目而出熱汗者,此皆三陽熱盛,津液枯竭之證。設若脈浮,禁不可汗。

白話文:

合病並病全篇

接下來要講的是,太陽表證已經解除,邪氣轉而與陽明經結合形成的「並病」。邪氣進入胃部,會轉化為熱,胃部實熱則會導致大便不通暢、腹部脹滿疼痛、潮熱、說胡話、手腳出汗、氣喘、無法躺臥、身體不感到寒冷,脈象滑實或沉實。這種情況要用大承氣湯來攻瀉陽明的實熱(具體方法參見攻裡門)。

太陽少陽合病總訣

如果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出現,常常會拉肚子,這時要用黃芩湯。如果拉肚子還伴有嘔吐,就要在黃芩湯裡加入半夏二錢,效果會更好。

如果沒有嘔吐,只是拉肚子,就要換方子,改用柴胡桂枝湯。如果病程六七天出現太陽和少陽合併的情況,用這個湯藥可以同時解決兩種病症,自然就會痊癒。

第一段講述太陽病和少陽病合併的情況。太陽病會有頭痛、發熱、怕冷但不出汗的症狀;少陽病則會有忽冷忽熱、口苦咽乾、眼睛昏花、耳朵聽不清、胸脅脹滿疼痛的症狀。當這兩種病合併時,通常會出現拉肚子,這時應該服用黃芩湯(具體方法參見和解門)。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但是沒有拉肚子,反而出現嘔吐,那麼就在原來的黃芩湯裡加入製半夏二錢來止吐。

第二段講述,雖然出現了太陽病和少陽病合併的症狀,但仔細觀察,如果沒有嘔吐,也沒有拉肚子,這不是真正的合病,而是太陽病和少陽病還在交替出現,沒有完全合併。這時應該用柴胡桂枝湯來調和這兩條經絡的邪氣(方子見和解門)。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六七天內,出現了合病,用這個湯藥來同時解決兩條經絡的問題,自然會痊癒。

太陽少陽並病總訣

太陽經和少陽經的病同時發生,兩種病症交錯,很難區分。會有頭痛、脖子僵硬、眼睛昏花、心下痞硬,類似於結胸的情況。

當邪氣還沒有確定偏向哪一經時,不能用發汗、嘔吐、瀉下這三種方法。應該採用針刺的方法。針刺大椎穴、肺俞穴和肝俞穴,來疏散邪熱,病症自然會減輕。

這兩段總體講的是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時,要避免使用發汗、嘔吐和瀉下三種方法。如果出現頭頸強痛、眼睛昏花、心下痞硬,類似於結胸的症狀,說明邪氣還沒有歸入某條經絡。如果誤用發汗,就會導致說胡話;如果誤用催吐或瀉下,則會引起心煩、驚悸。這時應該針刺大椎、肺俞、肝俞三個穴位,來疏散邪熱。

大椎穴在後頸部,第一節脊椎骨的下方凹陷處。肺俞穴在第三節脊椎骨下,左右兩側第二條線的凹陷處。肝俞穴在第九節脊椎骨下,左右兩側第二條線的凹陷處。

陽明少陽合病總訣

如果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出現,脈象滑數,說明胃部的邪氣很強。如果拉肚子,排泄物黏膩污穢,說明有宿食積滯。這種情況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攻瀉積滯。

如果脈象弦,說明肝木之氣過盛;如果脈象長,說明脾土之氣強盛。如果脾土之氣衰弱,肝木之氣過盛,是不好的現象。如果出現弦數脈,且伴有拉肚子、嘔吐酸苦,說明表裡都有實熱,要用大柴胡湯來表裡雙解。

第一段講述陽明病和少陽病合併的情況。這兩種病同時出現,都會有拉肚子的症狀,這才算是合病。弦脈代表少陽的肝木之氣,如果肝木之氣過盛,會克制脾土,脾土衰弱就會危險。長脈代表陽明的脾土之氣,如果脾土之氣強盛,肝木就不能為害,這是好的現象。如果陽明病和少陽病合併,拉肚子,排泄物黏膩污穢,脈象一定滑數,說明有宿食積滯,應該攻瀉積滯,用大承氣湯(具體方法參見攻裡門)。

第二段講述陽明病和少陽病合併,如果脈象很弦,情況不妙。如果脈象弦數,但不是滑數,只是拉肚子,排泄物不黏膩污穢,並且伴有嘔吐酸苦,說明表裡都有實熱,要用大柴胡湯來表裡雙解(方子見表裡門)。

三陽合病總訣

三陽經同時發病,病情會很複雜。如果沒有發汗或瀉下,可以採用解肌的方法。會有口乾、腹痛、說胡話,臉上油膩、嗜睡、盜汗等症狀。

三陽經的熱邪會消耗津液。如果脈象浮,禁止發汗,要用清熱的方法。即使脈象洪大,也不要瀉下,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這兩段總體講的是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同時發病時,要避免使用發汗和瀉下,只能用清解的方法。有的是因為最初得了傷寒,沒有發汗,也沒有催吐或瀉下,導致寒邪鬱積在體內,引起三陽經的各種病症。這種情況應該服用柴葛解肌湯來清解表裡(具體方法參見發表門)。如果已經發過汗、吐過或瀉過,但邪氣仍然蔓延到三陽經,寒邪鬱積轉化為熱,就會導致口乾舌燥、腹部脹痛、說胡話、臉上油膩、想睡覺、小便失禁、閉眼時出汗等症狀。這些都是三陽經熱盛,津液枯竭的表現。如果脈象浮,絕對不可以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