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4)
傷寒辨證篇 卷二 (4)
1. 表熱
表熱,謂發熱無休止之時,翕翕然如合毛羽外覆之象。此熱不在裡而在表,故尿色清白,口不燥渴,舌胎滑潤也。治法:表熱惡寒無汗者,服麻黃湯、升陽發表湯。若表熱自汗,服桂枝湯、疏邪實表湯(俱見發表門)。
白話文:
【表熱】
表熱指的是持續性的發燒,其狀如被羽毛輕輕覆蓋般,感覺悶熱不已。這種熱並非源自體內,而是來自體表,所以小便顏色清澈,不會有口乾舌燥或口渴的現象,舌苔也呈現濕潤狀態。治療方式上,如果除了表熱還有畏寒且不出汗的情況,可以服用麻黃湯或是升陽發表湯。而若是表熱同時伴有自汗的情形,則適合服用桂枝湯或是疏邪實表湯(這些湯方皆可在治療表證的章節中找到)。
2. 裡熱
裡熱,謂發熱自內騰越而出,蒸蒸然如炊蒸籠熱氣內越之象。此熱不在表而在裡,故見證煩渴、便秘、譫語、脹滿也。治法:裡熱者,用諸承氣湯下之(見攻裡門)。輕者,用涼膈散清之(見瀉火門)。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裡熱」指的是體內產生的熱氣像蒸籠的熱氣一樣從內部湧出,有如炊具中的蒸汽般蒸騰。這種熱不是在身體表面,而是來自身體內部,因此會出現煩躁口渴、大便乾結、胡言亂語和腹部脹滿等症狀。治療方法上,對於裡熱情況,可使用各種承氣湯進行通便治療(詳見攻裡療法)。若病情較輕,則可使用涼膈散來清熱解毒(詳見瀉火療法)。
3. 陽熱
陽熱,謂陽經之熱也。如蒸蒸發熱,兼口燥口乾、煩滿渴飲者,此為陽熱,宜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清解之(見瀉火門)。余法詳一卷三陽篇。
白話文:
所說的「陽熱」,指的是因陽經引起的體熱狀況。例如,如果身體像被蒸氣烘烤般發熱,同時伴有口腔乾燥、口渴想喝水以及煩躁不適的症狀,這就是典型的陽熱現象。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或是黃連解毒湯來清熱解毒(詳細可參考關於降火的章節)。其他相關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第一卷中的三陽篇目錄。
4. 陰熱
陰熱,屬陰經之熱也。如發熱無常,兼四肢厥逆、下利清穀者,此為陰熱,宜四逆湯、白通湯之類溫解之(見祛寒門)。余法詳一卷三陰篇。
《總注》曰:翕翕、蒸蒸發熱,俱有汗,二證相類。若以翕翕之表熱,誤為蒸蒸之裡熱而妄下之,則逆。若以蒸蒸之裡熱,誤為翕翕之表熱而妄汗之,轉傷矣。蓋翕翕之汗熱雖同蒸蒸,然捫之自溫,不似蒸蒸之汗熱,捫之自有熱氣透手也。其間或有疑似難辨,又當審其小便之赤、白,與舌胎之燥、潤,自可決也。
白話文:
【陰熱】
陰熱,指的是陰經絡中的熱症。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的發熱情況沒有固定模式,同時伴有四肢冰冷、下痢且排泄物呈現清稀狀的,這就是所謂的陰熱,應該使用四逆湯、白通湯這類藥方來溫暖身體,解熱治療(具體可參考祛寒門的內容)。對於其他治療方法,詳細的內容可以在第一卷的三陰篇中找到。
總結來說,不管是表面皮膚微微發熱的翕翕熱,還是全身冒汗的蒸蒸熱,兩種情況都會出汗,看起來很像。如果把表面皮膚發熱的翕翕熱誤認為是全身冒汗的蒸蒸熱,隨意地用下瀉的方式治療,就會造成反效果。反之,如果把全身冒汗的蒸蒸熱誤認為是表面皮膚發熱的翕翕熱,隨意地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翕翕熱和蒸蒸熱雖然都會出汗,但是翕翕熱摸起來只是溫熱,不像蒸蒸熱那樣,摸起來會有熱氣穿透手心。在判斷時,可能有些情況會讓人難以分辨,這時可以檢查小便的顏色,是紅色還是白色,以及舌苔的乾燥程度,是乾燥還是濕潤,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了。
5. 潮熱蒸熱
潮熱,陽明胃府證也。陽明旺於申酉,故潮熱發於午後,如潮信之不爽失,故名潮熱,可下之證。然亦當審其輕重、虛實治之。蒸蒸者,蒸蒸發熱而無休止之時,熱氣透手,溱溱有汗,故名蒸熱,亦屬陽明內實,可下之證也。治法詳見一卷陽明篇府病熱病門。
白話文:
【潮熱蒸熱】
潮熱,這是屬於陽明胃腑的症狀。因為陽明經在申酉時分(下午三點至晚上七點)氣勢最旺盛,所以潮熱通常在下午發生,就像潮汐一樣準時,因此稱為潮熱,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然而,治療時也要根據病情的輕重和虛實來調整。
蒸熱,指的是身體持續發熱,沒有停止的時候,熱氣能從手掌感受到,並且會大量出汗,因此被稱為蒸熱。這同樣是陽明經內實的表現,也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閱第一卷陽明篇中的「府病熱病門」。
6. 時熱自汗
時熱自汗者,謂發熱時輕時重而有汗也。似潮熱而熱無定期,似蒸熱而熱時休止。凡潮熱、蒸熱,必兼有可下之證。而時熱自汗,時輕時重,則必不兼可下之證,因無里證也。無里證,故時熱自汗,知風邪留連在表也。宜當發熱汗出之先,預服桂枝湯以解肌。蓋桂枝湯不為時熱自汗者設,而為時熱自汗有表邪而無里證者設也。
此處重在無里證,非謂凡有時熱者,皆服桂枝湯也(方見發表門)。
白話文:
【對於時熱自汗的理解】
時熱自汗指的是在發燒時病情時輕時重,且會出汗的情況。這種情況類似於潮熱,但熱度沒有固定的時間;也類似於蒸熱,但熱度會有間歇。通常,潮熱和蒸熱會伴隨著需要使用下法治療的症狀。然而,對於時熱自汗的情況,病情時輕時重,並不會伴有需要使用下法治療的症狀,因為這種情況沒有內臟的病證。由於沒有內臟的病證,所以時熱自汗可以知道是由於風邪停留在皮表層所導致。應在發熱和出汗之前,預先服用桂枝湯來調節肌膚。桂枝湯並不是專門為了時熱自汗的人設計的,而是針對那些時熱自汗,有皮表層的風邪,但無內臟病證的人設計的。
這部分重點在於無內臟病證,並非表示所有有時熱的人都要服用桂枝湯(該方在發表門中有詳細介紹)。
7. 辨別惡寒
惡寒一證,有表裡陰陽之分。如發熱惡寒,發於陽表也。有汗,用桂枝湯解肌;無汗,用麻黃湯發表。如惡寒而不發熱,發於陰里也。有汗,用桂枝加附子湯溫解之;無汗,用麻附細辛湯溫散之(俱見發表門)。
白話文:
在辨識惡寒這症狀時,需區分是屬於表面、內部還是陰陽失調。如果同時有發燒和畏寒的情況,這是屬於陽性表層的問題。如果病人有出汗,應使用桂枝湯來緩解肌肉緊繃;若沒有出汗,則需用麻黃湯來促進皮表的汗液排泄。
然而,若是隻有畏寒而無發燒,這就屬於陰性內部的問題了。如果病人有出汗,該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溫暖並解除體內的寒氣;若無出汗,則需用麻附細辛湯來溫暖並散去體內的寒氣。(以上兩種情況的治療方式,都可在『促進汗腺分泌的療法』中找到相關介紹)
8. 辨背惡寒
背惡寒證,有屬少陰、陽明之分。如口中不燥而和,只背惡寒者,屬少陰腎經有寒也,宜附子湯溫補陽氣(見祛寒門)。如口中燥而煩渴,背時惡寒者,屬陽明表裡之邪也,宜人參白虎湯補而清之(見瀉火門)。
前條陰陽二經惡寒雖同,其身有熱、無熱則異也。一則汗之,一則溫之。此條少陰、陽明背惡寒雖同,其口中和、口中燥則異也。一則溫之,一則清之。惡寒雖屬微淺之病,仲景立法可辨,其他可類推矣。
白話文:
在背後感覺到寒冷的情況,可歸屬於中醫學中的少陰或陽明兩種脈象。如果嘴裡並沒有乾燥反而覺得舒適,只是背後感到寒冷,這屬於少陰腎經有寒的症狀,應該用附子湯來溫補體內的陽氣(詳見祛寒部分)。若嘴裡感到乾燥且煩躁口渴,背後偶爾會感到寒冷,這就屬於陽明脈象表裡皆有的邪氣,應該用人參白虎湯來補益身體同時清熱(詳見瀉火部分)。
上一段提到的陰脈和陽脈的惡寒雖然表現相同,但身體是否有熱感卻是不同的,一種情況需要發汗,另一種則需溫補。本段提到的少陰和陽明脈象引起的背後惡寒雖然相似,但嘴裡的舒適與乾燥卻有所區別,一種情況需溫補,另一種則需清熱。即便惡寒是較為輕微的病症,但張仲景的立法仍可幫助我們辨識,其他的病症也可依此類推。
9. 辨別惡風
風寒二者,大率多相因而少相離。有寒時不皆無風,有風時不皆無寒。故三陽傷寒俱以惡風、惡寒同載也。惡風與惡寒,均屬表病,法當從表施治。然風屬陽邪,寒屬陰邪,故三陰傷寒只有惡寒而無惡風也。
白話文:
【區別惡風】
風邪和寒邪,大多數情況下是相伴出現,很少單獨存在。當有寒邪存在時,並不意味著一定沒有風邪;同樣地,當有風邪存在時,也不代表一定沒有寒邪。因此,在太陽、陽明、少陽這三陽經的傷寒症狀中,都同時列出了怕風和怕冷的表現。怕風和怕寒,都屬於外感病症,治療上應該針對外感進行處理。然而,風邪屬於陽性病邪,寒邪則屬於陰性病邪,所以當寒邪侵入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時,只會出現怕冷的症狀,而不會有怕風的表現。
10. 往來寒熱
寒而熱,熱而寒,寒熱相仍不已,故名往來寒熱。此為少陽膽經半表半裡之證,主以小柴胡湯,隨證加味(見和解門)。
白話文:
「時而感覺冷,時而又發熱,這種冷熱交錯的情況持續不斷,因此被稱作往來寒熱。這是少陽膽經,也就是身體半表半里的病徵,主要用小柴胡湯治療,會根據實際病情添加其他藥材(詳細可參考和解門的說明)。」
11. 如瘧寒熱
凡瘧疾寒熱,原有作止,常期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謂之瘧(見後雜病門)。若寒熱而無作止之常,日發三五次,謂之如瘧,此屬太陽未盡表邪也。如寒熱兩平,身無汗者,服麻桂各半湯。若熱多寒少,服桂枝二越婢一湯。若如瘧有汗,服桂枝二麻黃一湯(俱見發表門)。
白話文:
對於所有像瘧疾般出現的寒熱交替症狀,其特徵通常為一天發作一次,或隔天發作一次,這種我們稱之為瘧疾(詳情可參閱後續的雜病章節)。然而,如果寒熱交替並無固定的發作頻率,一天內可能發作三到五次,這種情況我們則稱之為「類似瘧疾」,這通常代表太陽病邪尚未完全從體表排除。
如果在寒熱交替的同時,身體沒有出汗,可以服用麻黃與桂枝各半的湯藥。假若發熱的情況比畏寒嚴重,則可以服用由桂枝和越婢組合的湯藥。而如果是類似瘧疾的症狀且伴有出汗,則應服用由桂枝和麻黃組合的湯藥(以上所提的湯藥詳細資訊皆可於表症治療章節找到)。
12. 三陽頭痛
凡太陽、陽明、少陽三陽頭痛,必兼寒熱等證,治從三陽。例見一卷三陽篇。如頭痛壯熱,大便秘結,小水短赤,煩渴汗蒸,此為裡實熱痛,用諸承氣湯,酌量下之(見攻裡門)。若頭痛而兼發熱惡寒,小便清利,雖大便不通,亦為裡熱未實,表尚未清,當先清表,按一卷三陽表病篇治之。
白話文:
對於太陽、陽明、少陽這三大經絡所引發的頭痛,通常會伴隨著感冒發燒等症狀,治療方式需針對這三個經絡來進行。具體例子可參考第一卷的三陽篇。
例如,如果出現頭痛且高燒不退,大便乾燥祕結,小便顏色深紅且量少,感到煩躁口渴,全身汗出,這顯示是體內實熱導致的頭痛,可用各種承氣湯進行治療,酌情進行瀉下(詳細內容可參閱治療裡實證的章節)。
然而,如果是頭痛同時伴有發燒和畏寒,小便清長,即使大便不通,也表示體內的熱度尚未達到實熱的程度,表明外感病邪仍未完全清除,應先從清除表面病邪著手,依照第一卷的三陽表病篇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