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3)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13)
1. 少陽全篇
邪在表,呻吟不安。邪在裡,則內煩也。經雲陽入之陰則靜默默,由邪方自表之裡,在表裡之間也。邪在表,尚能食。邪在裡,不能食。不欲食者,未至於必不能食,故亦為在表裡之間也。邪在表,則不煩、不嘔。邪在裡,則煩滿而嘔。今煩而喜嘔,是邪在表,方傳裡也。邪初入里,未有定處,所傳不一,故有或見諸證也。
《金鑑》曰:邪傳太陽陽明,曰汗曰吐曰下。邪傳少陽,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裡,而角於軀殼之內。界在半表者,是客邪為病也。在半表半裡者,是主氣受病也。邪正在兩界之間,各無進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之法。既以柴胡解少陽在經之表寒,黃芩解少陽在府之裡熱,猶恐在裡之太陰正氣一虛,在經之少陽邪氣乘之,故以人參、薑、棗和中而預壯裡氣,使里不受邪而和還於表以作解也。
世俗不審邪之所據,果在半表半裡之間,與所以應否和解之宜,及陰陽疑似之辨,總以小柴胡湯為套劑。醫家幸其自處無過,病者喜其藥味平和,殊不知因循致誤,亦復不淺。故凡治病者,當識其未然,圖機於早也。
然少陽證又有可吐、可汗、可下三條。上言其禁,恐失宜也。此言其可,貴變通也。分別於下:
一、可吐:如邪傳少陽,但胸滿煩熱者,太陽少陽輕邪也,宜梔子豉湯湧吐之;若胸滿痞硬,氣上衝喉,不得息者,太陽少陽重邪也,宜瓜蒂散吐之(俱見醫方湧吐門)。
一、可汗:如邪傳少陽,惡寒發熱,四肢煩疼,心下支結而微嘔者,太陽少陽表證也,宜柴胡桂枝湯微汗兩解之(見醫方和解門)。
一、可下:如邪傳少陽,鬱郁微煩,作嘔不止,心下痛硬,少陽陽明表裡證也,宜大柴胡湯緩攻兩解之。誤下不致變逆(見表裡門)。
至已下之後,小柴胡證仍在者,復與小柴胡湯和解之。若邪欲解,則必蒸蒸而振,汗出而解,以下後虛故也。
白話文:
[少陽全篇]
如果邪氣停留在身體表面,病人會感到呻吟不安;如果邪氣侵入身體內部,則會感到內心煩躁。正如醫書所說,陽氣進入陰分就會安靜下來,而邪氣從體表進入體內,就處在體表與體內之間。邪氣在體表時,病人尚能進食;邪氣進入體內,則會食慾不振。病人不想進食,並不代表完全不能進食,所以這種情況也算是邪氣處在體表與體內之間。邪氣在體表時,病人不會感到煩躁或想嘔吐;邪氣進入體內,則會感到煩躁、腹脹且想嘔吐。現在病人感到煩躁又想嘔吐,表示邪氣正處在體表,將要傳入體內。邪氣剛開始進入體內時,還沒有固定的位置,傳入的方向也不一定,所以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
《金鑑》這本書說,邪氣傳入太陽經或陽明經時,可以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但如果邪氣傳入少陽經,就只能用和解的方法,發汗、催吐、瀉下這三種方法都要禁止。因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與體內的軀殼對抗。所謂的「半表」,指的是外來的邪氣所引起的疾病;而「半表半裡」則是指身體內部的正氣受到影響而生病。邪氣正好在兩者之間,互相僵持不下,因此要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用柴胡來解少陽經表面的寒邪,用黃芩來解少陽腑裡面的熱邪。又擔心體內太陰經的正氣虛弱,少陽經的邪氣會趁虛而入,所以加入人參、生薑、大棗來調和脾胃,預先強壯體內的氣,使體內不受邪氣侵襲,並且讓邪氣從體內回到體表,達到和解的目的。
現在很多人不了解邪氣所在的位置,是否真的在半表半裡之間,以及是否適合用和解的方法治療,甚至無法分辨陰陽虛實,就一概用小柴胡湯這個方子。醫生覺得這樣自己沒有犯錯,病人也覺得藥性平和,但殊不知這樣因循守舊反而會延誤病情。因此,凡是治療疾病,都要在疾病還沒發生時就有所察覺,提早做好準備。
然而,少陽病也有可以用催吐、發汗、瀉下三種方法治療的情況。前面說要禁止這三種方法,是怕用錯了會耽誤病情;這裡說可以用,是為了強調要懂得變通。以下分別說明:
一、可催吐:如果邪氣傳入少陽經,病人只感到胸悶煩熱,這是太陽和少陽的輕微邪氣,可以用梔子豉湯來催吐;如果病人感到胸悶痞硬,氣往上衝到喉嚨,喘不過氣,這是太陽和少陽的嚴重邪氣,可以用瓜蒂散來催吐(這兩種方子都在醫方催吐門有記載)。
一、可發汗:如果邪氣傳入少陽經,病人感到怕冷發熱、四肢煩疼、胸口不舒服並伴有輕微嘔吐,這是太陽和少陽的表證,可以用柴胡桂枝湯來發汗,同時達到和解的效果(這個方子在醫方和解門有記載)。
一、可瀉下:如果邪氣傳入少陽經,病人感到煩悶,不停地想嘔吐,胸口疼痛且硬,這是少陽和陽明的表裡證,可以用大柴胡湯來緩慢地攻下,同時達到和解的效果。如果誤用瀉下藥,也不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這個方子在表裡門有記載)。
在用瀉下藥之後,如果還有小柴胡湯證的症狀,可以繼續用小柴胡湯來和解。如果邪氣想要解除,病人一定會感到身體微微發熱,然後出汗,病就好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用瀉下藥之後身體會虛弱的緣故。
2. 合病並病全篇
辨合病並病脈證治法
傷寒有六經之證,有六經之脈,井然不雜,則可直指為某經之病。若兩經三經陰陽混淆,不可以一經名者;或一經未罷,又傳一經,二經、三經同病而不歸併一經者,則名曰合病。或二經、三經同病,其後歸併一經自病者,則名曰並病。論中所著合病、並病,雖單舉三陽經而未及陰經,然陽經既有合病、並病,則陰經亦必有之,可類推矣。
如太陽病脈反沉,少陰病反發熱,是少陰太陽合病也;陽明病脈遲,太陰病大實痛,是太陰陽明合病也;少陽病脈細而厥,厥陰病嘔而發熱,是厥陰少陽合病也。以上三者,雖無合病之名,而確有合病之實焉。且三陽皆有發熱證,三陰皆有下利證,如發熱而下利,是陰陽合病也。
陰陽合病,若陽盛者,屬陽經則下利,為實熱,即論中所謂太陽陽明、陽明少陽、太陽少陽合病者是也。陰盛者,屬陰經則下,為虛寒,即論中所謂少陰下利,反發熱,不死。少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不惡寒而面赤者是也。蓋陽與陽合,不合於陰,為三陽合病,則不下利而自汗出,乃白虎湯證也。
陰與陰合,不合於陽,為三陰合病,則不發熱而吐利、厥逆,乃四逆湯證也。誠以人之藏府互根,陰陽相合。三陽既有合併之病,則三陰亦有合併之病,不待言矣。
辨合病
合病者,一經未罷,又傳一經,二經三經同病,而不歸併一經也。
辨並病
並病者,一經未罷,又傳一經,初則同病,而後歸併一經自病也。
辨同病
同病者,謂陽經、陰經、表裡同病也。
太陽陽明合病總訣
太陽病,合陽明,無汗心煩肌熱蒸,不下利兮加喘滿,麻黃髮汗自安寧。
不滿喘,下利頻,葛根湯服效通神。若不下利而多嘔,半夏加添嘔即平。
首章言太陽陽明相合為病也。如太陽則有惡寒無汗、頭痛發熱之證,陽明則有心煩不眠、肌熱惡熱之證。二陽合病,證當下利,若不下利,更加胸滿而喘者,宜用麻黃湯發汗(見發表門)。
次章一言太陽陽明合病,有如前之證而不胸滿喘急,且自下利者,則是合病本證也,當從正治,主以葛根湯(見發表門)。
又言有如前之合病,應下利而反不下利,但加嘔者,亦用葛根湯,內加薑製半夏以平嘔也。
太陽陽明並病總訣
邪怫鬱,界兩經,表輕柴葛解肌靈,表寒深入將為熱,兩解還須服大青。
太陽罷,並陽明,潮熱便難譫語生,手足汗蒸知胃實,大承攻下莫逡巡。
首章言太陽陽明並病,不與合病同例也。初因邪在太陽,發汗未徹,又傳陽明經,此時邪猶怫鬱於太陽陽明之表,尚未併入陽明之裡,脈微洪,無汗,肌熱,惡寒,頭目眼眶痛,鼻乾,不眠者,服柴葛解肌湯兩解之。
又言前證若加面赤身痛,脈浮緊而煩躁者,表邪深入,將化為熱病也,治宜大青龍湯兩解之(方見發表門)。
白話文:
合病並病全篇
傷寒若只出現單一經脈的症狀,就能明確診斷為某一經的病症。但若兩種或三種經脈的陰陽氣息混雜不清,無法歸屬於單一經脈;或是一經病症未癒,又傳染到另一經脈,兩種或三種經脈同時患病,卻不能歸併為單一經脈的病症,則稱為合病。如果兩種或三種經脈同時患病,之後病症又歸併為單一經脈的病症,則稱為並病。本文雖然只舉例說明三陽經的合病、並病,但陽經有合病、並病,陰經也必然會有,可依此類推。
例如,太陽經脈沉而少陰經反倒發熱,這是少陰太陽合病;陽明經脈遲緩而太陰經則腹部脹痛,這是太陰陽明合病;少陽經脈細弱且手足厥冷,厥陰經則嘔吐並發熱,這是厥陰少陽合病。以上三種情況,雖然沒有明確的合病名稱,但確實屬於合病。此外,三陽經皆有發熱症狀,三陰經皆有腹瀉症狀,若同時發熱且腹瀉,則屬陰陽合病。
陰陽合病,若陽氣盛的,屬陽經則腹瀉,為實熱證,即文中所說的太陽陽明、陽明少陽、太陽少陽合病;陰氣盛的,屬陰經則腹瀉,為虛寒證,即文中所說的少陰腹瀉,反倒發熱,但不致命。少陰經腹瀉排出清稀穀食,裡寒外熱,不惡寒反而面紅,就是這種情況。總之,陽經與陽經合併,不涉及陰經,形成三陽合病,則不腹瀉而自汗出,是白虎湯的病症。
陰經與陰經合併,不涉及陽經,形成三陰合病,則不發熱而嘔吐腹瀉、手足厥冷,是四逆湯的病症。因為人體臟腑互相依存,陰陽相互調和,三陽經有合併的病症,三陰經也必然有合併的病症,這是毋庸置疑的。
合病的解釋
合病是指一經病症未癒,又傳染到另一經脈,兩種或三種經脈同時患病,但不能歸併為單一經脈的病症。
並病的解釋
並病是指一經病症未癒,又傳染到另一經脈,初期兩種經脈同時患病,之後病症又歸併為單一經脈的病症。
同病的解釋
同病是指陽經、陰經、表裡同時患病。
太陽陽明合病總訣
太陽經與陽明經合併患病,沒有汗、心煩、肌肉發熱、蒸蒸汗出、不腹瀉卻伴隨胸悶氣喘,用麻黃湯發汗即可痊癒。
若不胸悶氣喘,但腹瀉頻繁,服用葛根湯療效極佳。若不腹瀉卻嘔吐不止,則在葛根湯中加入生薑製半夏,即可止嘔。
首先說明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患病。太陽經有惡寒無汗、頭痛發熱的症狀,陽明經則有心煩失眠、肌肉發熱惡熱的症狀。二陽合病,症狀應當是腹瀉,如果不腹瀉,又伴隨胸悶氣喘,應當用麻黃湯發汗(見發表門)。
其次說明太陽陽明合病,有上述症狀但不胸悶氣喘,而且腹瀉,這是合病的本症,應當對症治療,主要用葛根湯(見發表門)。
又說明有上述合病,應當腹瀉卻不腹瀉,反而嘔吐,也用葛根湯,內加薑製半夏以止嘔。
太陽陽明並病總訣
邪氣鬱結,侵犯兩經,表證輕微,用柴葛解肌湯即可。若表寒深入將要轉為熱證,則需服用大青龍湯。
太陽經病癒後,又並發陽明經病症,則會出現潮熱、神志不清、手足汗出、胃脹的症狀,此時應當用大承氣湯攻下。
首先說明太陽陽明並病,與合病不同。初期邪氣在太陽經,發汗不透,又傳到陽明經,此時邪氣尚且鬱結在太陽陽明經的表層,尚未深入陽明經的裡層,脈象微洪,無汗,肌肉發熱,惡寒,頭痛眼眶痛,鼻乾,失眠,服用柴葛解肌湯即可。
又說明上述症狀若加上面紅身痛,脈象浮緊而煩躁,則表邪深入,將要轉化為熱證,治宜大青龍湯(方見發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