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4)
傷寒辨證篇 卷二 (4)
1. 陽盛格陰
經曰:陽氣太盛,陰氣不得相營也。不相營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則格陰於外,故曰陽盛格陰。其外證,雖身肢厥冷,頗似陰寒,而內則煩渴,大便難,小便赤,惡熱不欲近衣,爪甲色赤,其脈沉滑,一派陽實熱證。汗清下三法得宜,則陽得以消,陰得以完全也。如表實無汗,用三黃石膏湯(見表裡門)。
裡實便秘,用諸承氣湯(見攻裡門)。熱盛而無表裡證者,用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清之(方見瀉火門)。
劉完素曰:蓄熱內甚,脈須疾數,以其極熱蓄甚,而脈道不利,反致沉細欲絕。俗未明造化之理,反謂傳為寒極陰毒者,誤矣。蓋此證或始得之陽熱暴甚而成者,或兩感熱甚而成者,通用黃連解毒湯合大承氣湯下之;下後熱稍退而未愈者,再用黃連解毒湯調之;或微熱未除者;次用涼膈散調之(俱見瀉火門)。
或失下熱極,以致全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者,此時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必死,蓋陽後竭而然也,然不下之亦死。宜涼膈散,以養陰退陽,積熱漸以消散,則心胸再暖而脈漸以生也。
白話文:
經典有言:當陽氣過度旺盛,會導致陰氣無法與之和諧共存。這種不能和諧共存的情況,實際上就是陰氣無法滲透到陽氣之中。既然陰氣無法滲透,就會被陽氣阻隔在外部,這就是所謂的「陽盛格陰」。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身體表面看起來冰冷,非常像陰寒的症狀,但實際上內部卻感到煩躁口渴,排便困難,小便呈現紅色,並且對熱有抗拒,不想穿衣服,指甲呈現紅色,脈象表現為沉滑,這都是一系列典型的陽氣過剩,熱症的表現。如果適當使用發汗、清熱、通下的治療方法,就能使過剩的陽氣得到抑制,陰氣得以保全。
如果病在皮表且無汗,可以使用三黃石膏湯(詳見表裡門)。
如果病在體內,造成便祕,可以使用各種承氣湯(詳見攻裡門)。
如果熱症嚴重,但無表裡證狀,可使用黃連解毒湯結合白虎湯進行清熱(詳細配方請見瀉火門)。
劉完素說:體內熱量積聚過多,脈搏應該快速。因為體內熱量過多,脈絡運行不暢,反而可能出現脈搏沉細,像是要斷絕一樣的狀況。一般人大都不明白自然界的道理,反而認為這是極度寒冷,陰毒的症狀,這是錯誤的認知。這種症狀可能是因為陽熱突然爆發造成的,或者是由於熱量過多,雙重影響造成的。這時,可以通用黃連解毒湯結合大承氣湯來進行治療;治療後,如果熱度稍微下降,但並未痊癒,可以再次使用黃連解毒湯進行調理;如果熱度仍然存在,但已不再嚴重,可以使用涼膈散進行調理(以上所有配方,詳見瀉火門)。
或者,如果因為錯過治療,熱度達到極點,導致全身冰冷,脈搏微弱,陷入昏迷,瀕臨死亡的狀態,此時如果強制治療,殘餘的陰氣會瞬間消失,病人必死無疑,這是因為陽氣已經耗盡所導致的。然而,如果不進行治療,病人同樣會死去。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涼膈散,以滋養陰氣,抑制陽氣,讓體內的熱量逐漸消散,這樣心臟和胸部會重新溫暖,脈搏也會逐漸恢復。
2. 陰盛格陽
經曰:陰氣太盛,陽氣不得相營也。不相營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則格陽於外,故曰陰盛格陽。其外證面上見浮淺之紅赤色,發熱而煩,頗類陽熱,其內則不渴,下利清穀,小便清白,爪甲青白,四肢厥冷,脈浮微欲絕,一派陰寒虛證。治宜通脈四逆湯冷服之,從其陰而復其陽也(見醫方祛寒門)。
服後利止,脈仍不出者,倍加人參,再服。若下利,無脈,宜服白通加膽汁人尿湯者,厥煩欲死,宜服吳茱萸湯(俱見祛寒門)。
《總注》曰:論中扶陽抑陰之劑,如中寒陽微,不能外達,主以四逆湯。中外俱寒,陽氣虛甚,主以附子湯。陽盛於下,格陽於上,主以白通湯。陰盛於內,格陽於外,主以通脈四逆湯(俱見醫方祛寒門)。
從可知四逆湯運行陽氣者也,附子湯溫補陽者也,白通湯宣通上下之陽者也,通脈四逆湯通達內外之陽者也。今脈微欲絕,裡寒外熱,是腎中陰盛,格陽於外,故主以通脈四逆湯,大壯元陽,主持中外,共招外熱返之於內。面赤,加蔥莖,以通格上之陽;腹痛,加白芍,以和在裡之陰;嘔逆,加生薑,以止嘔;咽痛,加桔梗,以利咽;利止,脈不出,氣少者,俱倍人參,以生氣而復脈。
格陽證,下利,無脈者,言利甚不止,轉增厥逆,脈微欲絕,陰邪愈無忌也,故用白通加膽汁人尿湯,引薑、附之溫,入格拒之寒,而調其逆。此《內經》從治之法也。至若吐利,厥逆,反見煩躁欲死之證,以誑之,是皆陽被陰拒而置身無地,與陽證之心煩身躁為異耳。故用吳茱萸湯,挾木力以益火勢,則土得溫,而水寒卻矣。
此治陰盛格陽之要訣也。
白話文:
經典有述:當陰氣過度強盛,陽氣無法與之相輔相成。兩者無法協調,即代表無法互相滲透。既然無法互相滲透,陽氣就會被阻隔在外,因此我們稱之為「陰盛格陽」。其外部症狀表現為臉部出現淺顯的紅色,發燒且感到煩躁,非常像是一般的熱病,然而在內部,患者並不會感到口渴,會有拉肚子,排出的是清稀的大便,小便顏色清澈,指甲呈現青白色,四肢冰冷,脈搏微弱幾乎觸摸不到,這一系列都是陰寒虛弱的症狀。治療應使用通脈四逆湯,且需冷服,藉由滋養陰寒來恢復陽氣(具體方法可參考醫學祛寒章節)。
服用後如果腹瀉停止,但脈搏依然無法恢復,則需增加人參的份量,再次服用。如果腹瀉不止,脈搏微弱,建議服用白通加膽汁人尿湯,若是手足厥冷,且感到極度煩躁,甚至有死亡感,則應服用吳茱萸湯(以上均可參考祛寒章節)。
總結而言,對於扶助陽氣,抑制陰氣的藥方,像是對於因寒冷導致陽氣微弱,無法向外散發的情況,主要使用四逆湯。對於內外皆寒冷,陽氣虛弱嚴重的狀況,主要使用附子湯。對於下焦陽氣旺盛,上焦陽氣受阻的情況,主要使用白通湯。對於內臟陰氣過旺,陽氣被阻隔在外的情況,主要使用通脈四逆湯(以上均可參考醫學祛寒章節)。
由此可知,四逆湯是用來促進陽氣運行的,附子湯是用來溫補陽氣的,白通湯是用來宣通上下陽氣的,通脈四逆湯是用來打通內外陽氣的。現在脈搏微弱,內寒外熱,這是腎臟中的陰氣過盛,把陽氣阻隔在外的現象,所以主要使用通脈四逆湯,以強壯元陽,調和內外,讓外熱回歸到體內。若臉部紅潤,可添加蔥莖,以通達上焦被阻的陽氣;腹部疼痛,可添加白芍,以調和內臟的陰氣;嘔吐,可添加生薑,以止吐;喉嚨痛,可添加桔梗,以舒緩喉嚨;腹瀉停止,脈搏仍無法恢復,氣息短促的,都需加倍使用人參,以產生氣血,恢復脈搏。
對於「格陽」的病症,若出現腹瀉不止,脈搏微弱的情況,表示病情加重,脈搏更加微弱,陰邪肆虐無忌。因此使用白通加膽汁人尿湯,利用薑、附的溫熱,進入被阻隔的寒氣,調理逆亂。這是《內經》所提的「從治」法。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手足厥冷,反而出現極度煩躁,有死亡感的病症,這是陽氣被陰氣阻隔,無處可去的現象,與一般陽性病症的心煩身躁不同。因此使用吳茱萸湯,藉助木的力量增強火的勢力,這樣脾胃得以溫暖,而寒涼的水氣就會退卻。
這就是治療陰盛格陽的關鍵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