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5)

1. 治法

衛主皮毛,內合於肺,衛為風寒所傷,發熱惡寒,頭痛有汗,鼻塞,輕者咳嗽噴嚏,常流清涕。若氣虛兼嘔瀉、眩暈者,服參蘇飲(見表裡門)。若症兼三陽,壯熱惡寒,痰壅自汗,偏正頭痛,服川芎茶調散、芎芷石膏湯。四時感冒,審其時令,服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俱見發表門)。

若症兼陰陽表裡,用五積散通治之。感冒夾食,痞悶噯氣,服香蘇飲。感冒夾食,表裡兼症者,服雙解通聖散(俱見表裡門)。余詳幼科。

白話文:

衛氣主管皮膚和毛髮,內在與肺臟相通。

當衛氣受到風寒侵襲時,就會出現發熱惡寒、頭痛、出汗、鼻塞等症狀,輕者咳嗽噴嚏、流清涕。

2. 鼻淵症

傷風屬肺,故噴嚏;鼻淵屬腦,不噴嚏。傷風寒邪,故涕清;鼻淵,熱邪而涕濁,較傷風為尤重也。病久或有穢氣,則熱深致腦衄、鼻血,或成控腦砂。

白話文:

當感冒影響到肺部時,會出現打噴嚏的情況;但如果是由於鼻子問題引起的流鼻水,就不一定會打噴嚏。如果受到寒冷的侵襲,流出的鼻涕是清澈的;但如果是因為熱邪入侵導致的流鼻水,那麼鼻涕就會變得混濁,比受冷所造成的病情更嚴重。若疾病持續時間長且伴有異味,可能會引起腦出血和鼻出血,或者形成控制頭痛的沙粒狀物質。

3. 治法

初由風熱入腦,目暝頭痛,鼻流濁涕,或鼻塞氣閉,孔中熱痛,引及腦中,涕濁氣穢,日久熱深而成腦衄。初起常服蒼耳散(見瀉火門)。

若失治病久,熱鬱已深,宜雙解通聖散加黃連,解表通里(見表裡門)。熱氣湧涕,傷其鼻孔,成瘡潰痛,用豬膽汁調冰硼散敷塗(見湧吐門)。若熱蘊於腦,傷及所過營血,致成衄者,服犀角地黃湯加味(見理血門)。若日久已成控腦砂,鼻涕淋漓,腥臭血水,頭空苦痛,蟲蝕腦者,取經霜絲瓜藤,燒灰存性,研末,酒水每調三錢,日三服,間服補中益氣湯(見理氣門)。

白話文:

一開始是風熱侵入頭部,導致眼睛昏花、頭疼、鼻流濁涕,或鼻塞氣悶,鼻孔內熱痛,進而影響到腦部,涕液混濁、氣息污穢,時間久了,熱氣深入就造成鼻出血。初期經常服用蒼耳散(見瀉火門)。

如果治療不當,病程拖延,熱氣鬱積已深,就應該服用雙解通聖散加黃連,來解表通里(見表裡門)。熱氣上涌導致鼻涕流出,損傷鼻孔,形成瘡潰疼痛,可以用豬膽汁調和冰硼散塗抹(見湧吐門)。如果熱氣蘊積於腦部,損傷經過的營血,導致鼻出血,就應該服用犀角地黃湯加味(見理血門)。如果時間久了,已經形成腦砂,鼻涕不斷流出,腥臭帶血,頭部空虛疼痛,如同蟲子啃食腦部,就要取經霜絲瓜藤,燒成灰燼保存其藥性,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酒水調和三錢,每天服用三次,間隔服用補中益氣湯(見理氣門)。

4. 破傷風

症有四因,詳外科四卷。總系破傷皮肉,去血後筋失所養,經絡空虛,風邪乘入成痙。毋論虛、濕、風、毒內蘊,不發於外,瘡口起鏽痕,周圍燥起白痂,時流汙黑水,漸次牙關緊急,筋脈拘牽,此破傷風之先兆也。

白話文:

病症有四種原因,在外科第四卷中有詳細說明。主要是因為皮膚受損而導致肌肉破裂,血液流失使筋膜失去滋養,經絡變得空虛,風邪趁機侵入形成痙攣。不管是否有內部積聚了虛弱、溼氣、風邪或毒素,這些都可能不會在外部表現出來,而是會出現瘡口上生銹痕跡,周圍乾燥並長出白色結痂,偶爾流出污濁黑色液體的情況,逐漸發展到牙關緊閉和筋脈收縮的情況,這就是破傷風的前兆。

5. 治法

凡初起咬牙縮舌,角弓反張者,用玉真散如法服之,外用此散唾津調塗瘡口,輕者自愈(見祛風門)。若微微傷損,去血不多,風襲成痙者,必其人素熱,熱甚風搏,並於經絡,此為風火邪盛,多陽明實症,用雙解通聖散加蠍尾(見表裡門)。若前症風邪獨盛,多太陽症者,用全蠍尾七枚擂末,熱酒調服,服後風仍不解,漸深入里者,再服江鰾丸(見祛風門)。如去血過多,風邪乘虛襲入成痙者,服桂枝補血湯(見祛風門)。

白話文:

凡是剛開始出現咬牙縮舌、角弓反張的症狀,可以用玉真散按照正確方法服用,並用此散藥與唾液調和塗抹在患處,輕微的症狀便能自行痊癒(見祛風門)。

如果只是輕微的傷損,出血不多,因風邪入侵而導致痙攣,一定是患者本身體質偏熱,熱氣過盛導致風邪入侵,並沿著經絡蔓延,這就是風火邪氣過盛,多屬於陽明實證,可以用雙解通聖散加入蠍尾(見表裡門)。

若之前提到的症狀是單純風邪過盛,屬於太陽症的表現,可以用全蠍尾七枚研磨成粉末,用熱酒調服,服藥後風邪仍未消除,逐漸深入體內,可以再服用江鰾丸(見祛風門)。

如果出血過多,風邪趁虛而入,導致痙攣,可以服用桂枝補血湯(見祛風門)。

6. 總括

溫病寒疫詳載二卷,同傷寒門。四時瘟疫,乃天地之厲氣流行,互相傳染,邪自口鼻而入,傳變急如風火,但毒有在表、在裡、在陰、在陽之分,其或發、或清、或攻,當因春風、夏熱、秋涼、冬寒,與夫歲氣太過不及、六淫勝復、人之強弱、臟之虛實,分別治之。古法以攻毒為急者,因其邪多在裡也。

白話文:

《溫病寒疫詳載》二卷,與《傷寒論》同屬醫學典籍。四時瘟疫,乃是天地間的厲氣流行,彼此傳染,邪氣從口鼻侵入,傳變迅速如風火。但毒邪分為表、裡、陰、陽,表現為發熱、發冷、攻伐等,需根據春風、夏熱、秋涼、冬寒,以及歲氣過盛或不足、六淫盛行、個人體質強弱、臟腑虛實等因素,分別施治。古法主張以攻毒為急,因為邪氣多在內裏。

7. 治法

一曰發毒,主以人參敗毒散(見發表門);一曰清毒,主以普濟消毒飲(見瀉火門);一曰攻毒,主以二聖救苦丹(見表裡門);一曰兩解,主以雙解通聖散(見表裡門)。

瘟疫傳變,症候繁多,要之治法,只此四條。

白話文:

治療瘟疫,主要有四種方法

  1. 發毒: 以人參敗毒散為主(詳見發表門)。
  2. 清毒: 以普濟消毒飲為主(詳見瀉火門)。
  3. 攻毒: 以二聖救苦丹為主(詳見表裡門)。
  4. 兩解: 以雙解通聖散為主(詳見表裡門)。

瘟疫傳播變化多端,症狀繁雜。但總而言之,治療方法就只有以上四種。

8. 瘟斑痧疹

傷寒汗下失宜,致發斑疹,已詳二卷辨症門。此因時氣傳染,感而即出,故名瘟斑、瘟痧、瘟疹。發於氣分者為痧,色白如膚粟;發於血分者為斑疹,故色紅赤;又膚淺者為疹,深重者為斑,斑或如豆,或成連片。二症正紅者輕,赤者重,黑者死。若色淡紅稀暗,乃因邪在三陽,已成斑疹,由外邪入里,邪從陰化,或過服涼藥所致,屬陰分,當從陰寒治之。

白話文:

傷寒病人如果在出汗後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發出斑疹,這在前面兩卷的辨症部分已經詳細說明了。這病症是由於當時的流行氣候傳染所致,接觸後就會發病,因此稱為瘟斑、瘟痧、瘟疹。如果病症出現在氣分,則稱為痧,顏色像皮膚上的粟粒,呈白色;如果出現在血分,則稱為斑疹,顏色呈紅色。表淺的疹子稱為疹,深重的稱為斑,斑點有的像豆子一樣,有的連成一片。斑疹顏色鮮紅的比較輕,紅色重的比較嚴重,黑色的則會致命。如果斑疹顏色淡紅、稀疏、暗沉,這是因為邪氣已經深入三陽,形成了斑疹,外邪入侵內里,邪氣從陰化,可能是過度服用涼藥所致,屬於陰分,應該採取陰寒的治療方法。

9. 治法

如初起尚未出透,色正紅,表熱輕者,服升麻葛根湯升發之(見發表門)。如初起出不透徹色紫赤,表熱重者,服三黃石膏湯宣發之(見表裡門)。凡斑、痧、疹已經出透,不可再表,只宜清解,主以消斑青黛飲(見瀉火門)。凡斑、痧、疹初起,表裡俱實,法宜汗下兼行,主以雙解通聖散(見表裡門)。

凡平常風痧、斑疹或隱或現者,只服荊防敗毒散(見發表門)。余詳幼科。

白話文:

如果病症剛開始,還沒有完全發出來,顏色偏紅,表面的熱症輕微,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湯來促進發散(參考發表門)。如果病症剛開始,但發散不完全,顏色紫紅,表面的熱症嚴重,可以服用三黃石膏湯來宣發(參考表裡門)。

凡是斑疹、痧疹已經完全發出來,就不可以再用發散的方法,只能用清解的方法,主要用消斑青黛飲(參考瀉火門)。凡是斑疹、痧疹剛開始,表裡都實證,應該同時用汗下和通便的方法,主要用雙解通聖散(參考表裡門)。

平常風痧、斑疹時隱時現的,只服用荊防敗毒散(參考發表門)。其他詳細情況請參考幼科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