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5)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5)
1. 治法
衛主皮毛,內合於肺,衛為風寒所傷,發熱惡寒,頭痛有汗,鼻塞,輕者咳嗽噴嚏,常流清涕。若氣虛兼嘔瀉、眩暈者,服參蘇飲(見表裡門)。若症兼三陽,壯熱惡寒,痰壅自汗,偏正頭痛,服川芎茶調散、芎芷石膏湯。四時感冒,審其時令,服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俱見發表門)。
若症兼陰陽表裡,用五積散通治之。感冒夾食,痞悶噯氣,服香蘇飲。感冒夾食,表裡兼症者,服雙解通聖散(俱見表裡門)。余詳幼科。
白話文:
[治療方法]
防禦系統主宰皮膚和毛髮,與肺臟內在相聯。當防禦系統被風寒侵襲,會出現發燒怕冷、頭痛及出汗,鼻塞等症狀,輕微的情況下會有咳嗽、打噴嚏,以及持續流清鼻水的現象。如果體力衰弱,同時伴有嘔吐、腹瀉、頭暈的患者,可服用參蘇飲(詳見表裡門)。
如果病情同時涉及太陽、陽明、少陽三個經脈,出現高燒怕冷、痰多自汗、偏頭痛或全頭痛,可以服用川芎茶調散、芎芷石膏湯。對於四季感冒,根據當時的季節氣候,可以選擇服用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均詳見發表門)。
如果病情同時涉及陰陽表裡,可使用五積散進行全面治療。感冒伴隨消化不良,胸悶、噯氣,可服用香蘇飲。感冒伴隨消化不良,且表裡皆有症狀者,可服用雙解通聖散(均詳見表裡門)。更多詳細資訊請參考兒童科。
2. 鼻淵症
傷風屬肺,故噴嚏;鼻淵屬腦,不噴嚏。傷風寒邪,故涕清;鼻淵,熱邪而涕濁,較傷風為尤重也。病久或有穢氣,則熱深致腦衄、鼻血,或成控腦砂。
白話文:
[鼻炎病症]
感冒影響肺部,所以會打噴嚏;鼻炎則是影響到腦部,因此不會打噴嚏。感冒因為受寒,所以鼻涕清澈;鼻炎是由於熱邪所致,鼻涕會變得濃稠,比感冒更嚴重。若病情延長可能伴隨惡臭,這是熱度深入導致腦部出血、流鼻血,或者形成鼻瘜肉。
3. 治法
初由風熱入腦,目暝頭痛,鼻流濁涕,或鼻塞氣閉,孔中熱痛,引及腦中,涕濁氣穢,日久熱深而成腦衄。初起常服蒼耳散(見瀉火門)。
若失治病久,熱鬱已深,宜雙解通聖散加黃連,解表通里(見表裡門)。熱氣湧涕,傷其鼻孔,成瘡潰痛,用豬膽汁調冰硼散敷塗(見湧吐門)。若熱蘊於腦,傷及所過營血,致成衄者,服犀角地黃湯加味(見理血門)。若日久已成控腦砂,鼻涕淋漓,腥臭血水,頭空苦痛,蟲蝕腦者,取經霜絲瓜藤,燒灰存性,研末,酒水每調三錢,日三服,間服補中益氣湯(見理氣門)。
白話文:
[治療方法]
一開始由於風熱進入腦部,造成眼睛閉合時疼痛、頭痛,以及鼻子流出混濁的鼻涕,或者鼻塞呼吸不暢,鼻孔內部感覺熱和痛,這種情況影響到腦部,鼻涕變得混濁且味道難聞,如果時間久了,熱氣加重,就會形成腦部出血。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常服用蒼耳散(詳見清火部分)。
如果疾病拖延太久,熱氣已經深藏在體內,應該使用雙解通聖散加上黃連,這種藥可以同時對抗表面和內裏的病症(詳見表裡部分)。當熱氣引發大量鼻涕,傷害到鼻孔,導致傷口潰爛疼痛,可以使用豬膽汁調和冰硼散塗抹(詳見湧吐部分)。如果熱氣積聚在腦部,傷害經過的營養血液,導致鼻出血,應該服用犀角地黃湯加料(詳見理血部分)。如果長期下來已經形成控腦砂,鼻涕不斷,並且帶有腥臭的血水,頭部感到空虛且痛苦,甚至有蟲蛀蝕腦部的情況,可以取經霜的絲瓜藤,燒成灰後保留其本質,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酒水調三錢,一天服用三次,間隔服用補中益氣湯(詳見理氣部分)。
4. 破傷風
症有四因,詳外科四卷。總系破傷皮肉,去血後筋失所養,經絡空虛,風邪乘入成痙。毋論虛、濕、風、毒內蘊,不發於外,瘡口起鏽痕,周圍燥起白痂,時流汙黑水,漸次牙關緊急,筋脈拘牽,此破傷風之先兆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破傷風的病症,總共有四種原因,詳細內容在外科第四卷中有說明。簡單來說,當皮肉受傷後出血,筋骨失去養分,經絡變得空虛,這時風邪便有機會入侵,導致肌肉痙攣。無論是身體虛弱、濕氣過重、風邪侵襲或內部毒素囤積,這些情況都不會直接在體表顯現,而是在傷口周圍出現鏽色痕跡,四周會乾燥並形成白色硬皮,偶爾會滲出骯髒的黑色液體。進一步發展,患者會感到牙關緊閉,肌肉開始抽搐,這些都是破傷風的前兆。
5. 治法
凡初起咬牙縮舌,角弓反張者,用玉真散如法服之,外用此散唾津調塗瘡口,輕者自愈(見祛風門)。若微微傷損,去血不多,風襲成痙者,必其人素熱,熱甚風搏,並於經絡,此為風火邪盛,多陽明實症,用雙解通聖散加蠍尾(見表裡門)。若前症風邪獨盛,多太陽症者,用全蠍尾七枚擂末,熱酒調服,服後風仍不解,漸深入里者,再服江鰾丸(見祛風門)。如去血過多,風邪乘虛襲入成痙者,服桂枝補血湯(見祛風門)。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凡是剛開始出現咬緊牙關、舌頭收縮、背肌僵硬呈弓形的患者,應使用玉真散按照正確方法服用,另外,還可將藥粉用口水調和塗抹在傷口上,病情較輕的可以自行康復。(參考祛風門的相關資訊)
如果只是輕微受傷,出血不多,因風邪入侵而引起痙攣的,大多是因為患者本身就有內熱,熱度過高與風邪交纏,影響到經絡,這是風火邪氣過盛的情況,多為陽明實證,應使用雙解通聖散加上蠍尾來治療。(參考表裡門的相關資訊)
如果上述情況是風邪單獨嚴重,且多有太陽病徵的,可用全蠍尾七個研磨成粉末,用熱酒調和服用。如果服用後風邪仍未消解,逐漸深入體內的,再服用江鰾丸。(參考祛風門的相關資訊)
如果是出血過多,風邪趁虛而入導致痙攣的,則應服用桂枝補血湯。(參考祛風門的相關資訊)
6. 四時瘟疫
7. 總括
溫病寒疫詳載二卷,同傷寒門。四時瘟疫,乃天地之厲氣流行,互相傳染,邪自口鼻而入,傳變急如風火,但毒有在表、在裡、在陰、在陽之分,其或發、或清、或攻,當因春風、夏熱、秋涼、冬寒,與夫歲氣太過不及、六淫勝復、人之強弱、臟之虛實,分別治之。古法以攻毒為急者,因其邪多在裡也。
白話文:
[總結],內容如下:
對於溫病和寒疫的詳細描述已經記載在兩卷書中,這些疾病與傷寒類似。四季中的瘟疫,是由於天地之間的惡劣氣流流行,導致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染。這些疾病的病原體是從口鼻進入人體的,其傳播速度極快,像風火一樣迅速。然而,病毒可能在身體的表面、內部、陰性部位或陽性部位存在,因此治療方式可能需要發汗、清熱或攻下。選擇哪種治療方法應考慮季節的變化,如春天的風、夏天的熱、秋天的涼爽和冬天的寒冷,以及年份氣候的過度或不足,六種外感病因的勝負和恢復,人的體質強弱,以及內臟的虛實情況來分別進行治療。根據古法,如果病邪多在身體內部,則應急著進行排毒治療。
以上就是對古代中醫學中關於瘟疫的概述。
8. 治法
一曰發毒,主以人參敗毒散(見發表門);一曰清毒,主以普濟消毒飲(見瀉火門);一曰攻毒,主以二聖救苦丹(見表裡門);一曰兩解,主以雙解通聖散(見表裡門)。
瘟疫傳變,症候繁多,要之治法,只此四條。
白話文:
[治療方法],內容如下:
首先,如果是要排除體內的毒素,主要使用人參敗毒散(在發汗療法部分可找到);其次,若需清除熱毒,則主要使用普濟消毒飲(在清熱火療法部分可找到);再者,若需攻擊毒素,主要用二聖救苦丹(在表裡同治療法部分可找到);最後,如果要同時處理表裡病症,則主要使用雙解通聖散(在表裡同治療法部分可找到)。
瘟疫的轉變過程和病狀非常多樣,但總歸而言,其治療方法不外乎上述的四大原則。
9. 瘟斑痧疹
傷寒汗下失宜,致發斑疹,已詳二卷辨症門。此因時氣傳染,感而即出,故名瘟斑、瘟痧、瘟疹。發於氣分者為痧,色白如膚粟;發於血分者為斑疹,故色紅赤;又膚淺者為疹,深重者為斑,斑或如豆,或成連片。二症正紅者輕,赤者重,黑者死。若色淡紅稀暗,乃因邪在三陽,已成斑疹,由外邪入里,邪從陰化,或過服涼藥所致,屬陰分,當從陰寒治之。
白話文:
在處理感冒時,如果出汗或用藥不當,導致身上出現斑疹,這部分已在第二卷的病症辨識章節詳細說明。此種情況多是由於外界病毒的感染,一旦感染,立即顯現,因此被稱為瘟斑、瘟痧、瘟疹。
如果病癥在人體的氣分層次發生,則表現為痧,其色澤會呈現白色,類似皮膚上的小疙瘩;若病癥在人體的血分層次發生,則會形成斑疹,其色澤會是鮮紅或深紅色;此外,表層皮膚的病癥表現為疹,深入肌膚的則為斑,斑的形狀可能像豆子大小,也可能連成一大片。
對於這兩種病癥,顏色為正常紅色的病情較輕,顏色偏深紅的病情較重,若出現黑色,則預示病情危急。若疹斑呈現淡紅且分佈零散,且顏色偏暗,這通常表示病毒已經從身體表面進入體內,病毒轉向在體內發展,可能是因為過量服用寒涼藥物所導致,這屬於陰性反應,應按陰寒症狀進行治療。
10. 治法
如初起尚未出透,色正紅,表熱輕者,服升麻葛根湯升發之(見發表門)。如初起出不透徹色紫赤,表熱重者,服三黃石膏湯宣發之(見表裡門)。凡斑、痧、疹已經出透,不可再表,只宜清解,主以消斑青黛飲(見瀉火門)。凡斑、痧、疹初起,表裡俱實,法宜汗下兼行,主以雙解通聖散(見表裡門)。
凡平常風痧、斑疹或隱或現者,只服荊防敗毒散(見發表門)。余詳幼科。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如果疾病剛開始,疹子還未完全冒出,顏色鮮紅,且有輕微的體表發熱,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湯來促進疹子的發出(詳細請參閱發汗解表類方劑部分)。若疹子在初期就出現得不夠徹底,顏色偏深紅,且體表發熱嚴重,則應服用三黃石膏湯來幫助疹子的完全發出(詳細請參閱表裡兩解類方劑部分)。對於斑、痧、疹已完全冒出的病情,不宜再用發汗的方法,而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可以選擇消斑青黛飲(詳細請參閱清熱瀉火類方劑部分)。
對於斑、痧、疹在初期即同時呈現表證和裏證,即身體內外都存在實證的情況,治療原則應採取汗法和下法並用,可使用雙解通聖散(詳細請參閱表裡兩解類方劑部分)。
對於一般的風痧、斑疹,症狀時隱時現,可用荊防敗毒散進行治療(詳細請參閱發汗解表類方劑部分)。其餘詳細治療原則,請參考兒童科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