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1. 痙病門
2. 總括
痙病大法已載二卷,同傷寒門。總屬太陽之病,須分別剛、柔治之。
白話文:
[總結],關於痙病的詳細療法治則已經在前兩卷書中與傷寒病一同討論過。總的來說,這都屬於太陽經的疾病,但必須區分為剛性痙病和柔性痙病來進行治療。
3. 剛痙
經曰: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者,名曰剛痙。其症背反張,搖頭口噤,項強拘急,轉側艱難,身熱足寒,面目赤色,脈浮緊或洪大,風寒盛也。初起服葛根湯(見發表門),余按後附法調治。
白話文:
經典上說:在太陽病的情況下,如果出現發燒但不出汗,並且有畏寒的現象,這種情況被稱為剛痙。其症狀表現為背部肌肉僵硬,會不自主地搖頭,嘴巴緊閉,脖子僵硬且緊繃,轉動身體時會感到困難,身體發熱而腳卻冰冷,臉部和眼睛呈現紅色,脈搏跳動有力或者非常大,這都是風寒過盛的表現。在剛開始出現這種情況時,可以服用葛根湯(此處可參考治療表證的章節),其餘的則需按照後面附錄的方法進行調理和治療。
4. 柔痙
經曰: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其症發熱自汗,口氣蒸手,呵欠煩悶,手足顫動,頭搖口噤,或戴眼反張,脈浮洪者,服桂枝葛根湯;脈浮緩者,服桂枝防風湯(俱見發表門),余按附法。
白話文:
經典上說:在太陽病的情況下,病人會有發燒且出汗但不畏寒的現象,這種情況被稱為柔痙。具體症狀包括發燒同時自汗,呼出的氣息熱烈到可以蒸暖手掌,常感呵欠連連、煩躁悶熱,手腳不由自主地顫抖,頭部搖晃且牙關緊閉,嚴重時可能眼睛向上翻白眼,身體僵硬後仰。若脈象顯示浮而大,可服用桂枝葛根湯;若是脈象浮而緩,則應服用桂枝防風湯(以上兩種藥方均可在解表類藥方中找到)。其餘治療方法則依附於此。
5. 附法
凡風、寒、濕三邪雜揉成痙,毋論剛、柔,用小續命湯隨症加減(見祛風門)。如剛、柔二痙,表裡俱實,形氣強者,用如聖飲,隨症加味(見祛風門)。如過汗表虛,汗出不止,因而成痙者,服桂枝加附子湯(見發表門)。如產後、金瘡血出過多,風襲成痙者,服桂枝合補血湯(見祛風門)。
如傷血成痙,腹滿停瘀,二便燥結者,用大承氣湯下之(見攻裡門)。如產後惡露不盡,少腹硬痛成痙者,桃仁承氣湯下之(見理血門)。如潰瘡流去膿血太多,風襲成痙,用十全大補湯加祛風藥(見補養門)。如柔痙失治,邪傳少陽,脈浮而弦,用小柴胡湯倍柴胡(見和解門)。
如柔痙失治,邪傳陰經,脈細肢冷者,主以當歸四逆湯(見祛寒門)。如已成陰痙,冷汗不止,脈微欲絕者,主以回陽救急湯(見祛寒門)。
白話文:
[處理方法]
凡是風、寒、濕這三種邪氣混合引發的痙攣,不管是屬於剛性或是柔性的痙攣,都可用小續命湯,根據病情適當地增減藥物(詳情請參考祛風類方劑)。如果剛性和柔性痙攣的情況下,身體內外都處於實證狀態,且患者體質強壯,應使用如聖飲,根據病情添加相應的藥材(詳情請參考祛風類方劑)。若因過度出汗導致體表虛弱,汗流不止,進而形成痙攣,可服用桂枝加附子湯(詳情請參考發汗類方劑)。如果產後或刀傷出血過多,受到風邪侵襲形成痙攣,應服用桂枝合補血湯(詳情請參考祛風類方劑)。
如果因為血液損傷導致痙攣,腹部脹滿有瘀血停留,大小便乾燥結實,可用大承氣湯來通便(詳情請參考攻裡類方劑)。如果產後惡露未排淨,小腹硬且疼痛形成痙攣,可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詳情請參考理血類方劑)。如果潰瘍流去大量膿血,受風邪侵襲形成痙攣,應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祛風藥物(詳情請參考補養類方劑)。如果柔性痙攣未得到及時治療,邪氣傳入少陽經,脈象浮而弦,可用小柴胡湯加倍量的柴胡(詳情請參考和解類方劑)。
如果柔性痙攣未得到及時治療,邪氣傳入陰經,脈象細且四肢冰冷,應使用當歸四逆湯(詳情請參考祛寒類方劑)。如果已經形成了陰性痙攣,冷汗不斷,脈象微弱接近斷絕,應使用回陽救急湯(詳情請參考祛寒類方劑)。
6. 犬咬成痙
凡瘋狗咬傷,風毒入腹,成痙風者,狀類破傷風。初咬當用酒壺拔法,取撮口小砂罐二個,每盛半罐燒酒,先以一罐架炭火上,令滾無聲,傾酒按合傷口上,拔出汙黑血水,滿則自落;再以次灌照法煎滾,傾酒按之,輪流提拔,以水盡為度;後用唾津調玉真散敷之(見祛風門)。若毒盛,再按外科四卷如法治之。
凡瘋犬咬傷,已成痙者,用斑蝥七枚,拌糯米三合,同炒至米黃為度,去米不用,再切大黃片一錢,同斑蝥研細,熬滾米醋半杯,和白湯半杯調勻前末,空心溫服,逐下惡毒,從小便中出。弱者減半服,余詳外科。
若平常犬咬成痙,治法按前附法門。
白話文:
[狂犬咬傷致痙]
凡是被狂犬咬傷,風毒進入腹部,導致成為痙風的人,其症狀類似於破傷風。剛被咬的時候應使用酒壺拔法,準備兩個小口的砂罐,每個罐子裝半罐燒酒,先將一個罐子放在炭火上加熱,等到燒酒滾騰無聲時,倒出燒酒覆蓋在傷口上,拔出污黑的血水,血水滿了會自然落下;再將另一罐燒酒加熱,傾倒在傷口上,交替進行,直到燒酒用完。之後使用唾液調和玉真散敷在傷口上(詳細可參考祛風篇)。如果毒素過盛,再按照外科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凡是被狂犬咬傷,已經成為痙風的人,使用七隻斑蝥,拌三合糯米一起炒到米色變黃,然後去掉糯米不用,再切一小片大黃,與斑蝥一起研磨成細末,熬煮半杯米醋,和半杯白湯混合均勻,空腹溫服,可以排出體內的毒素,毒素會從小便中排出。體質虛弱的人服用量減半,具體詳情可參考外科篇。
如果是平時被普通狗咬傷導致痙風,治療方法可參照前面所提到的附加治療方法。
7. 痹病門
8. 總括
三痹者,風、寒、濕為病而得名也。邪者,風、寒、濕三氣也。風邪勝,其痛流走,曰行痹;寒邪勝,其痛甚苦,曰痛痹;濕邪勝,其痛重著,曰著痹。
五痹者,皮、脈、肌、筋、骨,遇邪為病之時而得名也。秋時遇邪為皮痹,皮雖麻木,尚微覺痛癢也;夏時遇邪為脈痹,脈中血不流行而色變也;長夏遇邪為肌痹,肌膚頑木,不知痛癢也;春時遇邪為筋痹,筋攣節痛,屈而不伸也;冬時遇邪為骨痹,骨重痠疼,不能舉動也。五痹日久,則入臟腑。
痹入五臟者,內舍於五臟也。久病皮痹,復感於邪,而見煩滿喘咳之症者,是內傳於肺,則為肺痹;久病脈痹,復感於邪,而見心煩心悸、嗌乾噫氣、有時則恐之症,是內傳於心,則為心痹;久病肌痹,復感於邪,而見嘔涎、心下痞硬、四肢怠惰之症,是內傳於脾,則為脾痹;久病筋痹,復感於邪,而見喜飲尿多、夜臥則驚、時作太息之症,是內傳於肝,則為肝痹;久病骨痹,復感於邪,而見腹脹、尻以代踵、足攣不伸、脊以代頭、傴僂不直之症,是內傳於腎,則為腎痹。此痹入五臟之分也。
痹入六腑者,因久痹不已,復感於邪,臟實不受,而傳入腑也。凡久患痹而見喜飲、小便秘、不脹則瀉、不瀉則脹之症,是內傳於大小腸,則為腸痹;若少腹胞中按之痛,如湯沃之狀,小便秘澀,鼻流清涕者,是內傳膀胱,則為胞痹也;三焦之痹,附於膀胱,從水道也;胃痹附於大小腸,從傳化也;惟膽為清淨之腑,不受痹邪。此痹入六腑之分也。
又有周痹,隨血脈上下為病也,或痛或腫,或手或足,患有定處,痛無歇止,或從上病及於下,或從下病及於上,不似諸痹,痛有歇止,左右走移也。周痹甚者,或偏廢,不仁、不用,狀似中風,但身常疼痛而口眼不喎斜也。
白話文:
[總結] 三種風濕病症,是由風、寒、濕這三種因素引起的,因此被命名為風濕病。風氣過盛會導致疼痛流動不定,稱為行痹;寒氣過盛會導致劇烈疼痛,稱為痛痹;濕氣過盛會導致沉重且固定的疼痛,稱為著痹。
五種風濕病症,分別影響皮膚、脈絡、肌肉、筋腱和骨骼,在受到風濕侵害時被命名。秋季受風濕影響會形成皮膚風濕,皮膚雖然麻木但仍有些許痛癢感;夏季受風濕影響會形成脈絡風濕,脈絡中的血液無法正常循環,顏色會有所改變;長夏受風濕影響會形成肌肉風濕,肌肉失去知覺,無法感受到痛癢;春季受風濕影響會形成筋腱風濕,筋腱收縮,關節疼痛,難以伸展;冬季受風濕影響會形成骨骼風濕,骨骼沉重且痠痛,無法活動自如。長期的風濕病會影響到內臟。
風濕病進入五臟,會在內臟中發作。長期皮膚風濕後再次受風濕影響,出現煩躁、滿悶、喘息、咳嗽等症狀,代表已傳入肺臟,形成肺風濕;長期脈絡風濕後再次受風濕影響,出現心煩、心悸、咽喉乾燥、打嗝、偶爾恐懼等症狀,代表已傳入心臟,形成心風濕;長期肌肉風濕後再次受風濕影響,出現噁心、胸悶、四肢無力等症狀,代表已傳入脾臟,形成脾風濕;長期筋腱風濕後再次受風濕影響,出現口渴、尿頻、夜晚驚醒、偶爾嘆息等症狀,代表已傳入肝臟,形成肝風濕;長期骨骼風濕後再次受風濕影響,出現腹部脹氣、臀部代替腳跟行走、腳部收縮無法伸展、背部代替頭部支撐、彎腰無法直立等症狀,代表已傳入腎臟,形成腎風濕。這是風濕病進入五臟的特徵。
風濕病進入六腑,是因為長期風濕未愈,再次受風濕影響,臟器已滿載,風濕轉而進入腑臟。長期風濕病患者,如果出現口渴、小便不通暢、不脹則瀉、不瀉則脹等症狀,代表已傳入大腸和小腸,形成腸風濕;如果下腹部按壓有痛感,像被熱水燙過一樣,小便不通暢,鼻涕流清,代表已傳入膀胱,形成膀胱風濕。三焦的風濕病附著在膀胱,通過泌尿系統;胃風濕病附著在大腸和小腸,通過消化系統。只有膽囊是清潔的腑臟,不會受到風濕的影響。這是風濕病進入六腑的特徵。
還有一種周痹,隨著血脈上下移動,可能引起疼痛或腫脹,可能發生在手或腳,疼痛部位固定,疼痛持續不斷,可能從上半身向下半身蔓延,也可能從下半身向上半身蔓延,不像其他風濕病那樣疼痛會暫停,或左右移動。嚴重的周痹,可能會造成肢體部分癱瘓,感覺喪失,功能失效,類似中風,但身體總是感到疼痛,而口眼沒有歪斜。
9. 治法
治患諸痹,形氣虛者,服小續命湯;氣血實者,服二痹湯。俱隨症加味。治三痹初起,用木通湯,隨症加味;冶三痹氣血凝滯,服三痹湯。治五痹不已,乘虛入臟,留連日久者,服獨活寄生湯(俱見祛風門)。治胞痹,用五苓散加附子。治腸痹,用五苓散加蒼朮(見利濕門)。
治冷痹,身寒肢冷,狀類中寒者……(見祛風門)。治熱痹肌熱如火,服升陽散火湯加黃連、羚羊角末(見瀉火門)。治皮痹日久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紅花(見理氣門)。凡痹患在筋骨,則受邪深,故痛久難已;患在皮脈,則受邪淺,故易治易愈。凡痹日久,內傳所合之臟,則為五臟之痹。
若其人中虛受邪,則難治多死。凡臟實不受邪,痹復還於外,則易治易愈。如久病皮痹,當內傳入肺,若無胸滿喘咳之症,則是肺實不受邪侵也。餘臟仿此。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對於各種關節疼痛病症,如果病人體質虛弱,應服用小續命湯;如果病人氣血旺盛,則服用二痹湯。兩種藥方都可以根據病情適度調整配方。
針對剛開始的三痹症狀,可使用木通湯,並根據具體症狀增減藥材;如果三痹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可服用三痹湯。
對於長期未愈的五痹症,已經影響到內臟,且病情持續時間較長的情況,應服用獨活寄生湯(詳情請參考祛風類方劑)。
針對胞部關節疼痛,可用五苓散加上附子來治療。而腸道關節疼痛,則使用五苓散加上蒼朮(詳情請參考利濕類方劑)。
對於因寒冷導致的關節疼痛,身體寒冷,四肢冰冷,類似於寒氣入侵的狀況……(詳情請參考祛風類方劑)。
對於熱性關節疼痛,肌肉熱如火燒,可以服用升陽散火湯,並添加黃連和羚羊角粉(詳情請參考瀉火類方劑)。
對於長時間的皮膚關節疼痛,導致氣虛的狀況,可使用補中益氣湯,並添加黃柏和紅花(詳情請參考理氣類方劑)。
通常,如果關節疼痛出現在筋骨部位,因為邪氣深入,所以疼痛難以消除;而如果出現在皮膚和脈絡部位,因為邪氣淺顯,所以較易治療。
如果關節疼痛持續一段時間,並且影響到相應的內臟,就會形成五臟關節疼痛。
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容易受到邪氣侵犯,治療困難,死亡風險高。然而,如果內臟健康,不容易受到邪氣影響,關節疼痛就會回到體表,治療較易,恢復速度也會較快。
例如,如果長時間的皮膚關節疼痛,本應傳入肺臟,但患者並無胸悶、呼吸困難或咳嗽等症狀,這表明肺臟健康,沒有受到邪氣的侵害。其他臟器的判斷方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