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傷寒辨證篇 卷二 (6)

1. 表熱

表熱,謂發熱無休止之時,翕翕然如合毛羽外覆之象。此熱不在裡而在表,故尿色清白,口不燥渴,舌胎滑潤也。治法:表熱惡寒無汗者,服麻黃湯、升陽發表湯。若表熱自汗,服桂枝湯、疏邪實表湯(俱見發表門)。

白話文:

【表熱】

表熱指的是持續性的發燒,其狀如被羽毛輕輕覆蓋般,感覺悶熱不已。這種熱並非源自體內,而是來自體表,所以小便顏色清澈,不會有口乾舌燥或口渴的現象,舌苔也呈現濕潤狀態。治療方式上,如果除了表熱還有畏寒且不出汗的情況,可以服用麻黃湯或是升陽發表湯。而若是表熱同時伴有自汗的情形,則適合服用桂枝湯或是疏邪實表湯(這些湯方皆可在治療表證的章節中找到)。

2. 裡熱

裡熱,謂發熱自內騰越而出,蒸蒸然如炊蒸籠熱氣內越之象。此熱不在表而在裡,故見證煩渴、便秘、譫語、脹滿也。治法:裡熱者,用諸承氣湯下之(見攻裡門)。輕者,用涼膈散清之(見瀉火門)。

白話文:

「裡熱」指的是體內產生的熱氣像蒸籠的熱氣一樣從內部湧出,有如炊具中的蒸汽般蒸騰。這種熱不是在身體表面,而是來自身體內部,因此會出現煩躁口渴、大便乾結、胡言亂語和腹部脹滿等症狀。治療方法上,對於裡熱情況,可使用各種承氣湯進行通便治療(詳見攻裡療法)。若病情較輕,則可使用涼膈散來清熱解毒(詳見瀉火療法)。

3. 陽熱

陽熱,謂陽經之熱也。如蒸蒸發熱,兼口燥口乾、煩滿渴飲者,此為陽熱,宜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清解之(見瀉火門)。余法詳一卷三陽篇。

白話文:

所說的「陽熱」,指的是因陽經引起的體熱狀況。例如,如果身體像被蒸氣烘烤般發熱,同時伴有口腔乾燥、口渴想喝水以及煩躁不適的症狀,這就是典型的陽熱現象。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或是黃連解毒湯來清熱解毒(詳細可參考關於降火的章節)。其他相關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第一卷中的三陽篇目錄。

4. 陰熱

陰熱,屬陰經之熱也。如發熱無常,兼四肢厥逆、下利清穀者,此為陰熱,宜四逆湯、白通湯之類溫解之(見祛寒門)。余法詳一卷三陰篇。

《總注》曰:翕翕、蒸蒸發熱,俱有汗,二證相類。若以翕翕之表熱,誤為蒸蒸之裡熱而妄下之,則逆。若以蒸蒸之裡熱,誤為翕翕之表熱而妄汗之,轉傷矣。蓋翕翕之汗熱雖同蒸蒸,然捫之自溫,不似蒸蒸之汗熱,捫之自有熱氣透手也。其間或有疑似難辨,又當審其小便之赤、白,與舌胎之燥、潤,自可決也。

白話文:

【陰熱】

陰熱,指的是陰經絡中的熱症。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的發熱情況沒有固定模式,同時伴有四肢冰冷、下痢且排泄物呈現清稀狀的,這就是所謂的陰熱,應該使用四逆湯、白通湯這類藥方來溫暖身體,解熱治療(具體可參考祛寒門的內容)。對於其他治療方法,詳細的內容可以在第一卷的三陰篇中找到。

總結來說,不管是表面皮膚微微發熱的翕翕熱,還是全身冒汗的蒸蒸熱,兩種情況都會出汗,看起來很像。如果把表面皮膚發熱的翕翕熱誤認為是全身冒汗的蒸蒸熱,隨意地用下瀉的方式治療,就會造成反效果。反之,如果把全身冒汗的蒸蒸熱誤認為是表面皮膚發熱的翕翕熱,隨意地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翕翕熱和蒸蒸熱雖然都會出汗,但是翕翕熱摸起來只是溫熱,不像蒸蒸熱那樣,摸起來會有熱氣穿透手心。在判斷時,可能有些情況會讓人難以分辨,這時可以檢查小便的顏色,是紅色還是白色,以及舌苔的乾燥程度,是乾燥還是濕潤,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了。

5. 潮熱蒸熱

潮熱,陽明胃府證也。陽明旺於申酉,故潮熱發於午後,如潮信之不爽失,故名潮熱,可下之證。然亦當審其輕重、虛實治之。蒸蒸者,蒸蒸發熱而無休止之時,熱氣透手,溱溱有汗,故名蒸熱,亦屬陽明內實,可下之證也。治法詳見一卷陽明篇府病熱病門。

白話文:

【潮熱蒸熱】

潮熱,這是屬於陽明胃腑的症狀。因為陽明經在申酉時分(下午三點至晚上七點)氣勢最旺盛,所以潮熱通常在下午發生,就像潮汐一樣準時,因此稱為潮熱,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然而,治療時也要根據病情的輕重和虛實來調整。

蒸熱,指的是身體持續發熱,沒有停止的時候,熱氣能從手掌感受到,並且會大量出汗,因此被稱為蒸熱。這同樣是陽明經內實的表現,也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閱第一卷陽明篇中的「府病熱病門」。

6. 時熱自汗

時熱自汗者,謂發熱時輕時重而有汗也。似潮熱而熱無定期,似蒸熱而熱時休止。凡潮熱、蒸熱,必兼有可下之證。而時熱自汗,時輕時重,則必不兼可下之證,因無里證也。無里證,故時熱自汗,知風邪留連在表也。宜當發熱汗出之先,預服桂枝湯以解肌。蓋桂枝湯不為時熱自汗者設,而為時熱自汗有表邪而無里證者設也。

此處重在無里證,非謂凡有時熱者,皆服桂枝湯也(方見發表門)。

白話文:

【對於時熱自汗的理解】

時熱自汗指的是在發燒時病情時輕時重,且會出汗的情況。這種情況類似於潮熱,但熱度沒有固定的時間;也類似於蒸熱,但熱度會有間歇。通常,潮熱和蒸熱會伴隨著需要使用下法治療的症狀。然而,對於時熱自汗的情況,病情時輕時重,並不會伴有需要使用下法治療的症狀,因為這種情況沒有內臟的病證。由於沒有內臟的病證,所以時熱自汗可以知道是由於風邪停留在皮表層所導致。應在發熱和出汗之前,預先服用桂枝湯來調節肌膚。桂枝湯並不是專門為了時熱自汗的人設計的,而是針對那些時熱自汗,有皮表層的風邪,但無內臟病證的人設計的。

這部分重點在於無內臟病證,並非表示所有有時熱的人都要服用桂枝湯(該方在發表門中有詳細介紹)。

7. 辨別惡寒

惡寒一證,有表裡陰陽之分。如發熱惡寒,發於陽表也。有汗,用桂枝湯解肌;無汗,用麻黃湯發表。如惡寒而不發熱,發於陰里也。有汗,用桂枝加附子湯溫解之;無汗,用麻附細辛湯溫散之(俱見發表門)。

白話文:

在辨識惡寒這症狀時,需區分是屬於表面、內部還是陰陽失調。如果同時有發燒和畏寒的情況,這是屬於陽性表層的問題。如果病人有出汗,應使用桂枝湯來緩解肌肉緊繃;若沒有出汗,則需用麻黃湯來促進皮表的汗液排泄。

然而,若是隻有畏寒而無發燒,這就屬於陰性內部的問題了。如果病人有出汗,該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溫暖並解除體內的寒氣;若無出汗,則需用麻附細辛湯來溫暖並散去體內的寒氣。(以上兩種情況的治療方式,都可在『促進汗腺分泌的療法』中找到相關介紹)

8. 辨背惡寒

背惡寒證,有屬少陰、陽明之分。如口中不燥而和,只背惡寒者,屬少陰腎經有寒也,宜附子湯溫補陽氣(見祛寒門)。如口中燥而煩渴,背時惡寒者,屬陽明表裡之邪也,宜人參白虎湯補而清之(見瀉火門)。

前條陰陽二經惡寒雖同,其身有熱、無熱則異也。一則汗之,一則溫之。此條少陰、陽明背惡寒雖同,其口中和、口中燥則異也。一則溫之,一則清之。惡寒雖屬微淺之病,仲景立法可辨,其他可類推矣。

白話文:

在背後感覺到寒冷的情況,可歸屬於中醫學中的少陰或陽明兩種脈象。如果嘴裡並沒有乾燥反而覺得舒適,只是背後感到寒冷,這屬於少陰腎經有寒的症狀,應該用附子湯來溫補體內的陽氣(詳見祛寒部分)。若嘴裡感到乾燥且煩躁口渴,背後偶爾會感到寒冷,這就屬於陽明脈象表裡皆有的邪氣,應該用人參白虎湯來補益身體同時清熱(詳見瀉火部分)。

上一段提到的陰脈和陽脈的惡寒雖然表現相同,但身體是否有熱感卻是不同的,一種情況需要發汗,另一種則需溫補。本段提到的少陰和陽明脈象引起的背後惡寒雖然相似,但嘴裡的舒適與乾燥卻有所區別,一種情況需溫補,另一種則需清熱。即便惡寒是較為輕微的病症,但張仲景的立法仍可幫助我們辨識,其他的病症也可依此類推。